(共26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壹
学习目标
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贰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奏疏的表达特色和效果;
叁
提取文章中有价值的思想精华,谈谈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启迪。
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点。
释题
“谏”,劝谏。
【补充】
浅说“讽、谏、谤、讥、说”
讽:以委婉的言辞暗示、劝告。如《邹忌讽齐王
纳谏》。
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如《谏逐
客书》。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
义词用。如《召公谏厉王弭谤》。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微带讽刺。
劝:劝说,说服。
“十思”,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一种文体。
【补充】
关于“疏”
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刘勰《文心雕龙》:“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谏
太宗
十思
疏
解题
劝谏
李世民,最有成就的开明君王之一,在位期间开创“贞观之治”。
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一种文体,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
奏疏、章表:古代官吏书写给君主的文书,皇帝用朱砂红笔亲手批谕后发还原奏人。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文心雕龙》“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知作者—魏征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诤臣”,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群臣“守天下难还是容易呢?”。
魏征回答说“很难”。
唐太宗说“(守天下)只要任命贤能的人才,接受别人的劝谏就可以了,怎么会说是难呢?”。
魏征回答说“看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之时,就会任用贤能接受劝谏,而一旦到了环境安乐的时候,就必定会宽松懈怠,使说话(劝谏)的人战战兢兢,心怀恐惧,(这样)日月交替,直至灭亡。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这是因为这个原因。环境安逸而能做到心怀恐惧,怎么能不算难呢 "
唐太宗问房玄龄、魏征等人:“创业与保持已有的业绩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已有的业绩难啊!”
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同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知道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开“贞观之治”的繁荣之景。后来,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写作背景
唐太宗:贞观初年—励精图治、朴素谨慎、为国为民。
几十年后—大修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
魏征:认清形势,清醒进谏,警醒太宗。
走进文本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之:取独
长: 生长, 这里指长得好
固: 形使动, 使…稳固
根本:本义,树的根部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事物的本质 )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好,一定要稳固它的树根;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社会安定,一定要厚积他们的德行和道义。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
浚(jùn):疏通水道
其:他们
德义:德行和道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数根不稳固却要树木长得高,恩德不深厚却想要社会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望:期望 求:要求 思: 指望/想要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下愚:极愚笨无知的人
况:何况.
明哲:形作名,明智的人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当:主持,掌握
重:形作名,重权
大:形作,重位
崇:推崇/重视
极天:天之极处,皇权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穷的福禄。(如果)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厉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就(如同)砍断树根却要求树木长得茂盛,阻塞源泉却想要水流得长远一样。
休:喜庆,福禄 休戚相关
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
戒:戒除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一段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正
反
对比
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比
喻
论
证
对
比
论
证
原文: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凡百:所有的
元首:古义:帝王
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
景:大
殷:深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人
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德行显著,但功业建成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反而守住天下很困难吗?
克:能够
终:坚持到底
盖:大概. 岂:难道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取:夺取 守:守卫
殷忧:深深忧虑.
竭诚:竭尽诚心
傲物:轻视 他人
一体:整体
行路:陌生的路人
虽:即使
董:督察
震:威吓
苟:苟且 怀:怀念
貌:名作状 ,表面上,
恭:恭顺
惟:只是 覆:颠覆
慎:警惕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翻译: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中,一定能竭尽诚心对待臣民,已经实现志愿就放纵性情,傲视他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结成一个整体。傲视他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权盛怒威吓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畏惧的只是民众的力量;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急驰的马车,难道可以忽视吗?
取江山
守江山
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胡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第二段
民本思想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君:名作动,统治
诚:假设连词,如果
可欲:贪图的东西
以:表示目的
安:使动,使….安定
高危:君位高而险.
下:居于….之下,名词作动词
礼贤下士
乐:以… …为乐
以为:以(之)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懈怠:意志松懈
敬:慎重
雍蔽:被堵塞、蒙蔽
以:表修饰
谗:动作名,说坏话的人
邪:形作名,邪恶的人
正:使动,使….端正
黜(chù):排斥
恶:形作名,奸恶小人
加:施加.
无:同“毋”,不要
以:因果连词,以致
谬赏:不恰当地奖赏
滥刑:滥用刑律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总:总共
宏:扩大,弘扬
兹:这
简:选拔
能:形名,贤能的人
善:形作名,好的建议
尽:形作动,用尽
播:扩大 惠:仁爱
信者:诚信的人
效:献出
垂拱: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
十思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惧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而自牧
思江海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以怒而滥刑
思三驱以为度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放纵懈怠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谏太宗十思疏
固本思源
戒奢以俭
居安思危
壹
比喻论证
贰
总结历史
引出警告
克终盖寡
善始实繁
对比论证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叁
提出十思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反面
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