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阿房宫赋
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 。不但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也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文赋”和古文大家。诗歌方面,人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古文方面,多为针砭时事的作品。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古宫殿。
阿房宫
阿房原来只是朝宫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宫建成之后“更择名命名之”。由于宫殿规模实在太大,虽然每天都有十几万苦役参加营建工作,但一直到秦朝灭亡时。此宫仍然没有竣工。后来,秦末起义军项羽率部进入咸阳,项羽的部下“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朝宫化为一片焦土。
阿房宫
第一种观点认为阿房一名是由于宫址靠近咸阳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
第二种观点认为阿房一名是根据此宫“四阿旁广”的形状来命名的,阿,可解释为曲处、曲隅、庭之曲等。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索引中解释此宫为何称阿房宫时说:“此以其形命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此宫所以被称为阿房宫,是因为上宫宫殿高峻,若于阿上为房。这一观点出自《汉书·贾山传》,传中的注释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于阿上为房。”
阿房宫名称来由
赋(辞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有韵文体,侧重于写景来借景抒情。赋似诗似文,类似于古代的散文诗。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铺陈)文,体物写志也。”
内容:体物写志。描写事物,抒发情志。
形式:铺采摛文。铺陈文采(多排比、对偶;讲求辞藻;声律谐协)。
赋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即俳[pái]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
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叙述)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地的山都不剩一木,可见阿房宫是多么宏大,秦始皇多么骄奢。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覆压”句言广,“隔离”句言高,阿房宫广阔高峻之全貌。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骊山、二川,阿房宫依山水而建,巧借自然之势。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楼廊飞檐
第一段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宫室,参差错落,精致工巧,回环曲折,稠密层叠,数量众多。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长桥复道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歌台舞殿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第一段
全貌:广阔高峻
山水之势
楼廊飞檐
宫室布局
长桥复道
歌台舞殿
第一段
建筑之奇
表达方式:描写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述其来历 朝歌夜弦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状其梳洗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言其美貌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诉其哀怨
第二段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六国剽掠,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秦人弃掷,视若石砾
第二段
述其来历
朝歌夜弦
状其梳洗
言其美貌
诉其哀怨
六国剽掠,倚叠如山
秦人弃掷,视若石砾
第二段
美女之众
表达方式:描写
珍宝之多
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
——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做了有力的抨击。(议论)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对比、排比,揭露秦王朝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的事实。(议论)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写出了郁积人民心中的愤怒和仇恨以及秦始皇的骄横顽固。(议论)
第三段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戍卒叫:陈胜、吴广起义
函谷举:刘邦攻关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项羽烧阿房宫
表达方式:叙述
第三段:叙议结合
第三段
思考:“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四个“后人”具体指什么人?
《阿房宫赋》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唐敬宗十六岁即位,昏愦失德,荒淫无度,闹得朝野疑惧,无不怀有危机感。于是杜牧写下《阿房宫赋》。杜牧的写作目的是在借秦始皇失败的教训,以警告最高统治者。
创作背景
思考:“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四个“后人”具体指什么人?
第一、二、四个“后人”指秦后之人(统治者),包括唐朝之人(统治者);第三个“后人”指唐后之人(统治者)。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秦后的唐人)哀之;
后人(秦后的唐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唐后之人)而复哀后人(秦后的唐人)也。
本文对阿房宫的宏伟奢华的铺叙以及对其毁灭的描写,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并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中心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