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 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 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6 23:2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游园
汤显祖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牡丹亭》题记
1.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知识
2.体会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3.赏析戏曲语言的特色;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以善写时文而名播天下。代表作:《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 《南柯记》(合称“玉茗堂(汤显祖居所名)四梦”又名“临川四梦”)。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创作背景
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定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家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在“情”“理”关系上,把二者截然对立,把“理”说成“纯善”的 而把“情”看成是“恶”,是人欲,要求以“理”制“情”,直至灭“情”,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到了明朝中期,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之下,当时社会上出现了批判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汤显祖的《牡丹亭》诞生了。
明晚期
程朱理学
走火入魔
存天理
灭人欲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严重压抑和限制了自然的人性和人欲
汤显祖对人的看法,突出地表现为强调情的价值,这种情分为两种:

真情:
人们力图摆脱封建专制主义控制,对理想爱情、幸福生活和清平政治的追求。
恶情:
人们对不正当的情欲,诸如功名利禄、腐化堕落的贪恋。
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主要是歌颂真情。
写士人仕途生涯、宦海沉浮,主要是批判恶情。
《南柯记》
《邯郸记》
《还魂记》
《紫钗记》
牡丹亭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传奇剧本,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该剧共五十五出,本文选自第十出《惊梦》的前半部分。
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忽一日,她那当太守的父亲杜宝聘请一位老儒陈最良来给她教学授课,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讲解《诗经》的“关关雎鸠”,即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数日后。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不一会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
故事背景
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药石无治竟然死去了。其父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死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
故事背景
此时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感风寒,卧病住进梅花庵中。病愈后他在庵里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二人恩恩爱爱地过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议请人掘了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俩人随即做了真夫妻,一起来到京都,柳梦梅参加了进士考试。考完后柳梦梅来到淮扬,找到杜府时自称是杜家女婿,杜巡抚怒不可遏,认为这儒生简直在说梦话,因他女儿三年前就死了,且又听说女儿杜丽娘的墓被这儒生发掘,因而判了他斩刑。
在审讯正吊打之时,朝廷派人伴着柳梦梅的家属找到杜府上,报知柳梦梅中了状元了。柳梦梅这才得以脱身,但杜巡抚还是不信女儿会复活,并且怀疑这状元郎也是妖精,于是写了奏本让皇上公断,皇帝传杜丽娘来到公堂,在“照妖镜”前验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让这父子夫妻都相认,并着归第成亲。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姻缘故事就这样以大团圆作了结局。
知识链接
《游园》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 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 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本文选择的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支曲子——【皂罗袍】。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题记
至情
走进文本

游园·皂罗袍
〔明〕汤显祖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yuán


sháo
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曲词内容(可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与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 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 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文 本 鉴 赏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文本鉴赏
姹紫嫣红——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
断井颓垣——井干涸、回填,院墙坍塌,残缺不全,破败的景象。
这一句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少女心中的期望与失落,无奈。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写深闭幽闺的少女从未涉迹园林,这次乍进后园,只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两句话运用典故,典出晋宋时代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世界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直抒胸臆
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朝飞暮卷:化用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
采用铺陈的方式描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借景抒情
借开阔的春景表达了杜丽娘对广阔天地和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不符的失望与惆怅。
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锦屏人”深闺中人;
“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
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杜丽娘对封建家教和封建礼教的不满、对青春岁月在深闺寂寞生活中消逝的叹息与感伤。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所以,杜丽娘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
伤春伤己
厌弃窒息
情窦初开
主旨
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但景美情伤,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情景交融。
表达了女主人公惜春伤春的情感,她看到美好的春色与幽禁的深闺生活迥然不同,她思绪万千,益增惆怅。春光如此烂漫明媚,更诱发了她内心深藏的青春萌动,引起了她对青春岁月在深闺寂寞生活中消逝的叹惜。
【惊梦】的意义
明中晚期,“程朱理学”已经被曲解,进而发展成对人性的禁锢,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女性,生活更是水深火热。
裹小脚
贞节牌坊
残酷地戕害着女性的身心
【惊梦】的意义
在【惊梦】中,汤显祖大胆地直面了一个女人的情思,更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会写得无比真挚、热烈而美好。
天然的人性正如烂漫的花朵与大好的春光,是自然而然、与生俱来的。这一切应该被正视,而不应被视为是荒淫或罪恶。
惊世骇俗的反叛精神
对自由生命的不懈追求
当堂检测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的无限哀怨。
(2)《游园》【皂罗袍】中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