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答案
1-5DABBA 6-10BDCBC 11-15CCBBA
16.(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楚国势力扩张;越国被楚国灭亡后,越人融
入楚国。影响:促进了云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与交流;推动了当地青铜文化的发展,使
当地文化呈现出中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交融的特点;庄驕及其部众入滇,对当地的社会发
展产生了一定影响。(2)措施:设置郡县,加强对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如益州那及其下辖
属县的设置;使用简牍等文书进行管理,涉及文告、司法、户籍等诸多方面:通过印章(如
“益州太守章”“滇国相印”等)来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权成;在户籍管理等方面,与内
地有相似的制度规范,如户版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东汉户籍简相同。
17.(1)蔡裹:修复水利设施,如五塘等,用于灌溉农田;制定水利规约,如《龟湖塘规》,
规范民众用水,解决用水纠纷。
林则徐:疏浚河道,如娄江、白茆河;首创“海口筑坝设闸”之法,抵御海潮倒灌,排泄内
涝;推行“以工代赈”,征调民夫浚河,既救济灾民,又治理水患;开挖引河,确保遭运畅
通。(2)特点: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组织实施;动员大量青年参与,群众积极性高:因地制
宜,修建水和运河等水利工程:注童技术创新,自制空中运土车、牵引车等工具,提高施
工效率。(3)共同经验:童视水利工程建设,发挥水利对衣亚生产的促进作用:制定相关法
规或制度,规范水利设施的管逗和使用:注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水情采取合造的治
水方法:发动群众力量,依靠群众开展治水工作;在治水过程中注童技术应用与创新。
18.《南宋耕织图〉赏析》
南宋楼璃绘制的《耕织图》,是一幅极具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的作品。
从内容上看,《耕图》摹本展现了衣民田间耕作的场景,体现出衣业生产的艰辛与劳作的细
致;《织图》摹本则呈现出纺织生产的过程,反映出当时纺织工艺的发展水平。这两幅图以
连环画卷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南宋时期耕与织的生产场面,是对当时农业生产生活的真实
写照。
在历史意义方面,南宋朝廷对《耕织图》的重视与推广,反映出当时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因为农业是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推广《耕织图》有助于促进衣耕与纺织业的发展,保障国
家的赋税收入与社会稳定。宋以后,元、明、清各代均效仿推广,说明《耕织图》所蕴含的
重衣思想与衣业生产知识,对后世的衣业发展与社会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楼寿《耕织
图》的正本和副本已佚失,但后世的摹本或同源本、再创本等作品,仍能让我们感受到它在
历史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它是研究南宋及后世衣业生产、社会经济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料,
见证了中国古代衣业文明的发展与延续。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在青海发现的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多是男性的随葬品,而纺
轮则大多是 女性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 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B. 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
C. 早期国家形态产生 D. 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
2.《左传》载“禹合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意思是大禹在涂山召集各地部落首领举行政治会
盟,参与的 部落将玉器和丝帛作为贡品。这反映了大禹时代( )
A. 多元一体的早期国家形态略见雏形 B. 禅让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C. 商业贸易成为松散部落联盟的纽带 D. 尊卑有序的礼乐制度确立
3. 有学者指出,秦末六国故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但关中并未发生反秦暴动。喊出“天下苦秦”口
号的陈胜、 武臣、刘邦等人皆为楚军将领,而楚人正是当时反秦的主力。这可用于说明( )
A. 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 B. 秦朝对关中统治较为温和
C. 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D. 暴政并非秦朝灭亡的原因
4. 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
学校开始 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
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 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 )
A. 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 B. 选官权力中央化
C. 士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 考试选官机制化
5. 两税法规定以货币计税,但实际征收时要求折现为实物。德宗建中元年关中农户原需缴纳3000
文税款,可 是,到贞元三年,米价从建中元年每斗200文降至贞元三年50文。由此可推知,
贞元三年两税法的实施
( )
A.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B. 加速了赋税货币化进程
C. 导致物价持续下跌 D, 造成社会经济恢复缓慢
6. 宋代盛行论财婚姻,商人“榜下捉婿”成为一种婚姻文化,这一现象遭到士大夫的批评。理学家张
拭认为, “婚姻结好,岂为财物 ”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这反映了当时( )
A.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 B. 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
C. 门第族望不再是婚姻的要求 D. 科举改革导致社会阶层流动
7.《马可 ·波罗行纪》描述元代苏州:“居民生产大量的生丝,制成绸缎。不仅供给自己消费,使人人都
穿上绸 缎,而且还行销其他市场。他们之中,有些人已成为富商大贾……这里商业和工艺十分繁荣
兴盛。”这反映出 当时苏州( )
A. 商帮势力逐渐崛起 B. 丝绸在海外负有盛名
C. 城乡经济联系密切 D. 城市的经济功能凸显
8. 明政府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往边防的粮仓,可向政府换取贩盐的盐引。有的盐商为了更多的获利,
就雇人在 边地屯垦,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换取盐引,是为商屯。商屯的出现与发展( )
A. 冲击了传统经济政策 B. 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 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 D. 推动了新生产关系滋长
9.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明代江南地区实施一条鞭法后,“民间输官之物,皆以钱折,
故钱价日 贵”。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白银流入减少致钱银兑换失衡 B. 赋税货币化征收助推金融波动
C. 明政府滥发纸币引发通货膨胀 D. 地主及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加强
10.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清廷批准开放岳州、三都澳、秦皇岛为自开商埠;同年六月,光绪帝
颁布上
谕,要求各地对“形势扼要、商贾辐揍之区”推广口岸,各地响应迅速。这一现象反映了清末
( )
A. 列强瓜分狂潮下的外交妥协 B. 维新变法推动经济政策转型
C. 政府试图通过自主开放维护利权 D. 东南沿海成为近代化的核心地区
11. 丰岛海战爆发后,福泽谕吉发文宜称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与“野蛮”的战争,因为“战争虽然发
生在日本和清两国之间,而如果要问其根源,实在是努力于文明开化之进步的一方,与妨碍其进步的
一方的战争,而绝 不是两国之争”。福泽谕吉这一言论( )
A.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朝贡体制 B. 肯定了明治维新的成果
C. 掩盖了日本发动战争的实质 D. 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12. 孙中山曾讲述:他童年时土匪袭击农村,县吏将富裕农民的财产没收充公,当时公民生活没有法律
保障。在 了解西方政体后,他开始坚决地主张民主,学习美国的制度,并决定在立法、行政、司
法三权基础上增加考 试权和监察权,用五权宪法来代替三权分立。这一主张( )
A. 改变了当时中国的革命性质 B. 贯彻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理念
C. 受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 D. 拉开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序幕
13.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
阶级有 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
都是平等的有权 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单项选择题1(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
选不得分)
14.下表所示为部分史书记载的古代西域地区相关历史事件。这些记载反映了()
史料出处 历史事件
《史记 ·大宛列传》 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
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 乃 《汉书 ·西域传》
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
后吐蕃寝盛,拓跋畏福,请内徙,始诏庆州置静边等州处之。地 乃 《新唐书 ·西域传》
入吐蕃,其处者皆为吐蕃役属,更号弭药。
A. 西域游牧民族人口迁徙频繁 B.政治局势影响西域人口迁徙
C. 战争往往引发西域人口迁徙 D.中原王朝控制西域能力减弱
15. 孔子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自董仲舒始,儒学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
伦理
纲常赋予神秘色彩;宋明理学则将儒学提升到哲学的高度。由此,你认为如下观点中更为准确的是
( )
A. 儒学的演变与时代发展需求紧密相关B. 儒学的产生来源于中央集权相应需求
C. 儒学的发展与人们认知进步紧密相关D. 儒学影响因自身内涵不断丰富而深远
二、非选择题
16.【西南边疆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21分)
材料一
下表是“庄踽入滇”的相关记载:
书籍 记裁
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蹄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
《史记 ·西南夷列 传》 西。……踽至滇池,地方 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
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 道塞不通,因
(司马迁)
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滇国史》 .楚国灭越后,越人上层成为楚国贵族集团的一部分,越人庄踏
(黄懿陆) 率领的越人军队也成 为楚军一部分。此后秦大败楚国,庄踽率
军夺回黔中郡,建立滇国并称王。
“庄踏入滇”时期,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考古发现大量铜器和少量铁器,以及中
原地区传入的汉 式器物。某些大型墓葬还发现鼓、枕、尊、杯、贮贝器、狼牙棒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青
铜兵器和生活用具。
——摘编自黄懿陆《滇国史》
材料二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高原滇中地区。考古发掘表明,秦汉时期,这里是古滇
国的都邑所在,也是两汉 时期益州郡的郡治。
河泊所遗址发现有字简 ·2000余枚,内容包括文告、往来文书、司法文书、户版、名藉、
书信和典籍等多种,还 有纪年文字。(如下图)
河泊所遗址出土封泥中,含“益州太守章”等官印封泥358枚,以及益州郡下辖的滇池、
建伶等属县约20个。 继 20世纪50年代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滇王之印”后,河泊所遗址再
次出土“滇国相印”封泥。简牍中还发现“滇 国”“滇相”“滇丞”“滇廷”等文字。
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中有多件户版,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藉简相同。
有些简牍属于往来文书 和信件,格式及行文风格与其他地区所见相近。
——摘编自杨勇《河泊所出土简牍封泥与汉代西南边疆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庄踽入滇”的时代背景,并简述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考古成果概括汉代治理西南地区的措施。(9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 料 一
蔡襄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他任福州知府时,修复五塘等水利设施,“以溉民田,民以为
利”。他知泉州时,晋江 县东南有龟湖塘,环塘而居的有林、黄、苏、郑四姓,天旱时常因用
水纠纷引起械斗。蔡襄为此制定《龟湖塘规》, 规定由四姓分管堤岸。据《晋江县志》记载,
自蔡襄制定塘规后至明朝五百年间,粮食增产常二三倍于他乡。乡人 称他为“近郭水利之最
大者”。
———摘编自蔡金发主编《蔡襄及其家世》等
材料二
道光年间,林则徐主政江苏十余载,以治水为要务,足迹遍及全省各地。苏州府、松江府境
内的江河淤塞成患, 林则徐主持疏浚娄江、白茆河,首创“海口筑坝设闸”之法,外御海潮倒
灌,内泄洪涝入海。他主张“以工代赈 ”, 征民夫浚河,既解民饥馑又治水患。林则徐带人在
丹阳上下练湖之间挑挖引河,确保漕运畅通。百姓感念“林公过 处,水患化甘霖”。
——摘编自杨国桢《林则徐传》等
材料三
广东雷州半岛,由于缺乏蓄水工程,雨季常常泛滥,旱季土地龟裂。为解决群众困难,
在党的领导下,湛江地 方政府决定修建水库和运河。从1958年起,湛江先后动员30万人,
90%是35岁以下的青年。施工中除使用少量现 代机械外,技术人员还自制空中运土车、牵
引车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建成了鹤地水库,开凿了贯穿雷州半岛的“青年运河”,
结束了十年九旱的局面。
—摘编自黄圣《湛江雷州青年运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蔡襄和林则徐治水的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湛江治水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今治水的共同经验。(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南宋楼琦在担任於潜(今浙江临安)县令时,以当地农村景物为背景,将耕与织的生产场面绘制成
连环画卷《耕织图》。南宋高宗对楼琦进呈的《耕织图》给予高度重视,立即予以嘉奖,刻版印行。
此后,形成了绘制《耕织图》,劝农耕织的热潮。宋以降,元、明、清各代均效仿之。迄今为止,
楼琦《耕织图》正本和副本均已佚失,现存的为后世摹本或同源本、再创本等作品。
图4《耕图》 图5《织图》摹木
摹木
提取图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南宋《耕织图》赏析”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