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图示是几种常见物质溶于水后发生解离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 )
A B C D
2.盐酸、硫酸是常见的酸。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两者的水溶液都能导电
B. 两者的水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 将水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浓硫酸中进行稀释
D. 打开浓盐酸瓶盖观察到的白雾是盐酸小液滴
3.下列物质的俗名、化学式、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 )
A. 水银、Hg、单质 B. 熟石灰、CaO、氧化物
C. 苛性钠、NaOH、盐 D. 纯碱、Na2CO3、碱
4.科学无止境,精神永流传。发明了将制碱、制氨结合的“联合制碱法”的科学家是( )
A.侯德榜 B.张青莲
C.袁隆平 D.徐光宪
5.如图表示的是一些物质在常温下的近似pH。下列有关这些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苹果汁的酸性强于酸雨的酸性
B.小苏打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厨房清洁剂的碱性弱于小苏打水的碱性
D.酸雨呈酸性的主要原因是溶有二氧化碳
6.柠檬酸(C6H8O7)是一种较强的有机酸,主要用于香料或作为饮料的酸化剂,化学性质与稀盐酸相似。下列物质不能与柠檬酸反应的是 ( )
A.Mg B.Fe2O3 C.CO2 D.NaOH
“体验蛋雕艺术,传承非遗文化”。兴趣小组用化学方法制作蛋雕:将蛋壳在熔化的石蜡中裹上蜡衣,用金属丝划穿蜡衣雕“花”,吸取适量10%的稀盐酸滴在划痕处,一段时间后,放入热水中熔去多余的蜡,做成蛋雕作品,如题7~9图所示。回答7~9题。
7.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关于CaCO3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易溶于水 B.可作补钙剂
C.高温不分解 D.属于有机物
8.用质量分数为37%的盐酸配制10%的稀盐酸,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玻璃棒 B.烧杯 C.量筒 D.酒精灯
9.关于蛋雕制作说法正确的是( )
A.石蜡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B.盐酸有腐蚀性,要做好防护
C.石蜡能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D.盐酸滴到蛋壳上有氢气生成
10.如图是几种物质生成水的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可以表示为H2O2制取O2的反应
B.③可以表示为NaOH与H2SO4的反应
C.④可以表示为AgNO3与Al的反应
D.⑤反应中用的纯净物中含有氢元素
11.思维导图是知识整理的重要工具,如图是某思维导图的一部分,可以填入括号中的是( )
A.正负电荷中和 B.蚊叮虫咬的中和
C.环境保护“碳中和” D.抗体对病毒的中和
12.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碱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碱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所以分子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O2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属于酸
1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主要操作都正确的是( )
14.如图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 )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15.乐扬扬同学发现染布前可以用盐酸洗去布料表面部分碱性物质(如KOH),染色后用5%,10%,20%的醋酸溶液与等浓度等质量的KOH溶液反应,pH值变化如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KOH来源:Ca(OH)2+K2CO3═CaCO3↓+KOH
B.扬扬用盐酸清洗布料后不用水冲洗,因为盐酸没有腐蚀性
C.如图所示,醋酸浓度越高所需醋酸溶液体积越大
D.由图像可知,随着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用量的增加,pH值趋近于4.0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9分)
16.(7分)《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采矿和冶炼金属锡的场景。
(1)采矿如图1:“水锡……其质黑色……愈经淘取”是指水中淘取锡砂(锡矿石),锡砂主要成分为,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水中淘取锡砂的分离过程化学上称之为_____。
(2)冶炼如图2:“凡煎炼亦用洪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鞴熔化。”
①高温下,木炭会把锡从锡砂()中还原出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炼锡时,有关键的一步“点铅勾锡”,即加铅能使锡较易熔化流出,其原因是______。
(3)使用:①锡是“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金属单质由______构成。
②古代锡器常用来饮酒喝茶,很少装酸性物质,原因是______。
17.(7分) 香蕉是高钾、低钠的水果,具有降低血压等药用价值。香蕉还有缓解压力和焦虑的作用,因为香蕉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6,维生素B6(C8 H10NO5 P)是合成人体血清素的重要成分,而血清素具有镇痛、催眠、安神等作用。
(1)这里的钾指的是________(填“元素”或“原子”),维生素B6中磷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
(2)香蕉果树需肥量大,宜用勤施薄肥的方法。下列属于磷肥的是________。
A.CO(NH2)2 B.KNO3 C.Ca3(PO4)2 D.NH2NO3
(3)叶斑病是香蕉果树的一种常见病,喷施30%氧氯化铜对叶斑病有一定的防效作用。氧氯化铜[Cu2(OH)3Cl]可以通过CuCl2、CuO和H2O来制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为保持采后香蕉贮藏品质,延长贮藏期限。研究人员挑选果实外观完好及成熟度、大小相近的香蕉,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处理组分别用蒸馏水和0.1%正己醇处理,于25℃下贮藏15天,观测香蕉的病情指数,见下图。
①香蕉病情指数随贮藏时间呈________的趋势。
②正己醇处理可________(填“有效”或“无效”)抑制贮藏期间香蕉病斑的扩大和增加。
18. (8分)归纳总结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如图是兴趣小组同学依据碱的化学性质构建的网络图,祝愿同学们破“碱”成蝶,中考必胜。
(1)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可观察到溶液______,原因是碱溶液中都含有______(填离子符号)。
(2)碱变质主要是因为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写出氢氧化钙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若盐为氯化铁,其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现象为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4)若酸为稀盐酸,将一定量的NaOH溶液加入其中,待反应结束后想确定溶质成分,只需单独使用下列用品或试剂做一次实验即可达到目的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AgNO3溶液 B.Mg C.pH试纸 D.紫色石蕊溶液
(5)不同的碱也有各自的特性,如氢氧化钙可以与碳酸钠反应,而氢氧化钠不与碳酸钠反应,原因是_______。
19.(7分)皮蛋是成渝等地人们喜爱的食品,制作流程如图。
资料:(1)草木灰(含K2CO3)中常含有砂石和未燃尽的秸秆等固体。
(2)碱,有涩味,可与蛋白质作用,使其凝固。
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料:“过筛”的目的是 。
(2)调浆:调浆过程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料浆浸出液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3)裹泥:裹泥时,不慎皮肤接触料浆,处理方法为 。
(4)封存:需要“密封”的主要原因是减少水分蒸发和 。
(5)食用皮蛋时加醋能去除涩味的原因是 。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0.(10分)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CO2气体,并进行相关性质研究。8分
已知:CO2与饱和NaHCO3溶液不发生反应。
(1)仪器a的名称是 。
(2)连接装置A、B,向锥形瓶内逐滴加入稀盐酸。
①锥形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若装置B内盛放饱和NaHCO3溶液,其作用是 。
③若装置B用来干燥CO2,装置B中应盛放的试剂是 。
(3)将纯净干燥的CO2缓慢通入装置C,观察到现象:
a.玻璃管内的干燥纸花始终未变色;
b.塑料瓶内的下方纸花先变红色,上方纸花后变红色。
①根据上述现象,得出关于CO2性质的结论是: 、 。
②将变红的石蕊纸花取出,加热一段时间,纸花重新变成紫色,
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生成白色沉淀,该过程参加反应的离
子有 (填离子符号)。
21.(10分)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同学们发现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在一起无明显现象。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其产生探究兴趣,于是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探究一】通过pH变化的角度,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发生进行了探究。
(1)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
①反应前烧杯中盛放的Y溶液是___________。
②写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探究二】通过能量变化的角度,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2)毛毛同学将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并振荡,试管壁发烫,于是他得出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牛牛同学认为毛毛同学推理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
(3)牛牛同学为了验证毛毛同学的结论,将实验加以改进:将稀硫酸慢慢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氢氧化钠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变化如图3①所示:
①由图3①可知,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②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pH逐渐___________,到达C时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_。
【探究三】通过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的角度,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4)娇娇同学利用图3②实验进行反应,证明碱与酸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
(5)明明同学观察到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他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请你解释产生气泡的原因: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2.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进行“诚信商品”研究时,随机取出市售某种“纯碱”样品(成分说明见图),经检验杂质仅是氯化钠。准确称取样品10.9g,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使其完全反应,将反应生成的沉淀物经过滤、洗涤、烘干,干燥后得到白色固体10g。
品名:纯碱
化学式:Na2CO3
式量:106
纯度:95%
生产商:X化工厂
(1)计算10.9g样品中纯碱的质量。
(2)根据检验结果,此纯碱能否列入“诚信商品”。(写出计算过程)
第八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D 2.C 3.A 4.A 5.A 6.C 7.B 8.D 9.B
10.C
解析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过氧化氢属于氧化物,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则①可以表示为H2O2制取O2的反应;B.氢氧化钠属于碱,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则③可以表示为NaOH与H2SO4的反应;C.硝酸银属于盐,硝酸银与铝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铝,没有生成水,则④不可以表示为AgNO3与Al的反应;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⑤反应中用的纯净物中含有氢元素。
11.B
解析 A.带等量正负电荷的物体接触时,一个物体的正电荷数等于负电荷数时,该物体显电中性;B.蚊虫叮咬会分泌蚁酸,可以用碱性物质(如肥皂水)涂抹,属于中和反应;C.环境保护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排放量,实现CO2零排放;D.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是指: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
12.C
解析 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H2SO4;B.碱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但是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碱,例如H2O;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所以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O2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CO2不属于酸。
13.B
解析:
14.A
解析 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
②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由NaNO3转化为碳酸钠,假设能反应,对应的是硝酸盐和钠盐,而硝酸盐和钠盐均是可溶性盐,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该反应不能实现,在一定条件下不能一步实现。
③硝酸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钠,碳酸钙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钙、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①③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
15.D
解析 A.该方程式未配平,氢氧化钾前面化学计量数应为2; B.盐酸具有腐蚀性;C.如图所示,醋酸浓度越高所需醋酸溶液体积越小;D.由图像可知,随着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用量的增加,pH值趋近于4.0。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9分)
16.(7分)(1)① 难 ②过滤 (2) ① ②形成合金,熔点降低
(3)①原子 ②锡器会与酸性物质反应
17.(7分)(1)元素 31:10 (2)C
(3)CuCl +3CuO+3H2O=2Cu (OH) Cl (4)上升 有效
18.(8分)(1)变为蓝色 OH-
(2)CO2+Ca(OH)2=CaCO3↓+H20
(3)有红褐色沉淀产生,溶液由黄色变为无色 复分解反应 (4)CD
(5)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中的阳离子不同
19.(7分)(1)除去砂石和未燃尽的秸秆等颗粒较大的固体
(2)Na2CO3+Ca(OH)2=CaCO3↓+2NaOH或K2CO3+Ca(OH)2=CaCO3↓+2KOH OH﹣和Cl﹣
(3)用大量清水冲洗
(4)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与皮蛋表面的碱反应,避免皮蛋制作失败
(5)醋能与皮蛋中的碱性物质发生反应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0.(10分)(1)分液漏斗 (2)①CaCO3+2HCl═CaCl2+CO2↑+H2O
②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③浓硫酸
(3)①CO2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②H2CO3CO2↑+H2O (4)Ca2+、OH﹣
21.(10分)(1)氢氧化钠溶液 HCl+NaOH=NaCl+H2O (2)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
(3)放热 减小 硫酸钠和硫酸(或Na2SO4和H2SO4) (4)试管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5)Na2CO3+2HCl=2NaCl+CO2↑+H2O
解析 (1)①由图可知,一开始pH大于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至小于7,说明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反应前烧杯中盛放的Y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②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由于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也放热,故该实验无法得出酸碱中和反应放热的结论;
(3)①由图3①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逐渐升高,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②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将稀硫酸慢慢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被消耗,碱性减弱;C点时硫酸过量,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4)图3②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酸与碱发生了反应;
(5)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变质,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产生气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CO2↑+H2O。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2.(1)解:设10.9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CaCl2+Na2CO3=CaCO3↓+2NaCl
106 100
10g x
= x=10.6g
答:10.9g样品中纯碱的质量为10.6g。
(2)样品中纯碱含量为×100%≈97.2%,97.2%>95%,因此属于合格产品,属于“诚信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