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大家都来学化学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大家都来学化学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27 17:1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家都来学化学”单元测试题
(共10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 习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攀登,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用“中国天眼”探索太空奥秘 B.开发“华为手机”鸿蒙系统
C.研究“神舟十七”号飞船轨道 D.研制“奋斗者”号钛合金材料
2. 学习化学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改造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果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C.化学能够任意制造出新物质 D.化学的发展是环境恶化的主因
3.硫,普通称“硫磺”或“硫黄”,可用于制火药、火柴等。在运输硫的车上应该贴的图标是( )
A B C D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量取液体 B.闻试剂气味
C.滴加液体试剂 D.点燃酒精灯
5.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安全与成功的关键,有关实验室规则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毒、无害的固体块状试剂可以用手直接接触
B.在实验室中可用尝味道的方法鉴别食盐和白糖
C.实验后剩余的试剂应放回原试剂瓶,避免浪费
D.给盛液体的烧杯加热时,应放在陶土网上,使受热均匀
6.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陶瓷烧制 B.火药使用 C.粮食酿醋 D.活字印刷
7. 笔、黑、纸、砚并称文房四宝,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有可燃性 B.稳定性好 C.难熔化 D.有还原性
8. 洗涤是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试管内还留有废液就使用试管刷刷洗
B.使用滴瓶上的滴管滴加试剂后,立即用蒸馏水洗净滴管并放回原瓶
C.热的试管直接放入冷水中冲洗
D.洗净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9.寒冷的冬天,小明同学戴着眼镜从室外进入到室内,镜片上瞬间出现一层白雾,小亮同学提出这可能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有关。“可能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有关”这一叙述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设 C.获取证据 D.形成结论
10.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下列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发生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发生变化前的物质在状态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与发生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11.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C.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
D.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12.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
A.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B.燃烧后生成白色粉末
C.燃烧中放出大量的热 D.燃烧后镁条变短了
13. 某同学进行如图的“泥土蜡烛”创新实验。实验过程中加热金属盖,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当石蜡沸腾后,用燃着的木条接近土壤上方,产生黄色火焰;实验结束后土壤未损耗,金属盖中石蜡减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土壤上方燃烧的原理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B.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
C.黄色火焰分三层,内层最亮
D.泥土中有较多孔隙,能形成毛细管输送蜡烛蒸气
1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沸腾:试管底部产生气泡,试管口有白烟产生
B.食盐水蒸发:有白色固体析出
C.向氧化铜中滴加稀硫酸: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D.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白色固体表面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15.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途径,在金属铜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金属铜加热就一定会发生化学反应
B.得出结论主要是通过猜想假设来完成的
C.金属铜在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
D.金属铜被酒精灯加热后变黑,这一现象体现出它的化学性质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40分)
16.(11分)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科技工作者主题活动,加强社会热点问题的科普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请回答下列科普活动模拟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写出有关仪器的名称:B ;E 。
(2)取用粉末状固体试剂用到的仪器是 (填序号,下同)。
(3)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填序号)。
(4)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取下,在桌面上 ,标签要 ,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5)实验结束后仪器的摆放或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填序号)。

(6)用试管加热时,夹持试管使用 ,所盛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应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理由是 ;用完酒精灯后,熄灭酒精灯的方法为 。
17.(7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依据内容回答有关的问题。
一说到甜味,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糖类,葡萄糖就是其中之一。
葡萄糖是白色结晶粉末,无臭,易溶于水,稍溶于乙醇。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经缓慢氧化(与氧气反应)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在食品工业中用作制糖浆、糖果、糕点等。
由于葡萄糖等糖类除赋予食品以甜味外,还是重要的营养素,供给人体以热能,通常被视作食品原料,一般不作为食品添加剂加以控制。人体中缺乏糖类会导致全身无力、疲乏、头晕、脑功能障碍等,低血糖严重者会导致昏迷,当食用糖类过多时,人体组织吸收不了,就会转化成脂肪储存于体内,使人变肥胖从而诱发各种疾病,如高血脂、糖尿病等。
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或饲料以甜味的食物添加剂。目前使用的甜味剂很多,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如蔗糖、葡萄糖等)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如糖精);按其营养价值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为糖醇类和非糖醇类甜味剂。糖醇类甜味剂多由人工合成,其甜度与蔗糖差不多,其最大特点是热值较低。
(1)写出葡萄糖的物理性质: 、 (答2点);葡萄糖的一种用途是 。
(2)葡萄糖在人体内酶的作用下生成 和 。
(3)人工合成甜味剂糖精的过程发生的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请你为喜欢吃甜食的人提一条建议: 。
18.(8分)小佳同学做镁条燃烧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各题。
(1)燃烧前,镁条是银白色的 ;燃烧时,要用坩埚钳夹持,说明镁条燃烧 热量;燃烧后,在陶土网上观察到有 色粉末状的物质生成。
(2)在横线上填写镁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及括号内的物质符号:
(3)小佳同学实验时要戴墨镜观察实验现象,是因为镁条燃烧 ,戴上护目镜可防止眼睛受到伤害。我们做实验,一定要把 放在首位。
19.(6分)化学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请回答:
(1)上述物品在制作或形成过程中与化学有关的是 (填序号,下同)。
(2)图中与人类住、行有关的是 。
(3)图中可以食用或服用的是 。
(4)从亲身经历中举两例说明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例一: ;
例二: 。
(5)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如此巨大的作用,我们就要学好化学,了解和探究与化学有关的物质奥秘,比如物质的组成、结构、 、转化及其应用。
20.(8分)化学兴趣小组的三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来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__。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她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填“a”“b”或“c”)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
(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_________,说明有________________;再把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________,说明有_______________生成。
(4)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5分)
21.(7分)在老师的指导下,明明同学进行了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图1 图2 图3
(1)呼出气体的收集,明明用图1所示方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明明收集气体的方法叫_______。
(2)图2实验中的现象为______,该现象说明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______(填“高”“低”或“不变”)。
(3)为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成分差异,明明按图3进行实验:人吸气时,应打开活塞A,关闭活塞B,此时观察到I瓶内的现象是______。人呼气时,应打开______,关闭另一个活塞,此时观察到II瓶内的现象是______。分析比较I与II中实验现象的差异,结论是______。
22.(8分)为完成“铜受热变黑原因的探究”实践性作业,学习小组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资料】①酒精灯体内燃料为乙醇,俗称酒精。
②氧化铜呈黑色,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动手操作】夹取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加热,观察到铜片变黑。
(1)【假设】①若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______,则很容易抹去;②黑色物质是铜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探究活动一】铜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一:用银白色的金属铝箔将铜片严密包裹压紧,不留空隙。然后加热,再放冷,打开包裹的铝箔,观察到铜片不变黑。
(2)实验一加热前,对铜片进行预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 。
实验二:如图 1,将足量的铜粉置于硬质玻璃管中,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加热过程中装置内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采集到的数据如图 2 所示。
(3)由曲线图推断铜与氧气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
【探究活动二】黑色物质的成分
将一段光亮铜片装入敞口的试管中,用酒精灯火焰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铜片变黑。往试管中倒入适量稀硫酸,观察到溶液逐渐由无色变为蓝色。
(4)铜片上的黑色物质不可能是炭黑,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
(5)写出铜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
(6)反思上述探究,有同学提出质疑:铜是否会与稀硫酸反应使溶液变为蓝色?
该同学认为还需要再补充一个实验,请你写出实验设计的方案:_________ 。
【拓展迁移】
(7)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可以通过分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和“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请你从“量”的角度另行设计实验,验证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写出需要测定的数据______。
“大家都来学化学”单元测试题
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D 2.B 3.A 4.B 5.D 6.D
7.C 解析 A.炭黑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B.物质的稳定性好,表现在常温下不容易和别的物质发生反应,属于化学性质;C.熔点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D.炭黑具有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C符合题意。
8.D 解析 A.清洗试管时应先将废液倒掉,然后向试管内注入水进行清洗;B.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直接插回原瓶,不能用水清洗,否则试剂瓶中的溶液将被稀释;C.刚加热过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造成试管因骤冷而炸裂,应冷却后,再用水冲洗;D.洗净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D符合题意。
9.B 解析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可能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有关“有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形成假设。B符合题意。
10.B 解析 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B.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C.“新物质”就是与发生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D.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B符合题意。
11.C 解析 A.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C.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D.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故正确。C符合题意。
12.B 解析 发光、放热、形状变化等能够帮助判断一个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但是不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由新物质生成,燃烧后生成白色粉末,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符合题意。
13.C 解析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当石蜡沸腾后,石蜡由液态变成气态,石蜡燃烧,说法正确;B.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说法正确;C.黄色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说法错误;D.泥土中有较多孔隙,能形成毛细管输送蜡烛蒸气,说法正确。C符合题意。
14.B A.水沸腾,试管底部产生气泡,试管口有白雾产生;B.蒸发食盐水,有白色固体析出;C.向氧化铜中滴加稀硫酸: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D.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白色固体表面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B符合题意。
15.D 解析 A.对金属铜加热就一定会发生化学反应错误,观察是否有新物质生成;B.得出结论主要是通过猜想假设来完成的错误,要进行实验;C.金属铜在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错误,因为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D.金属铜被酒精灯加热变黑体现出它的化学性质正确,说明铜易氧化;D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40分)
16.(11分)(1)烧杯 胶头滴管 (2)D
(3)A (4)倒放 朝向手心 (5)C
(6)试管夹 外焰温度最高 用灯帽盖灭
解析 (1)仪器B为烧杯;仪器E为胶头滴管;(2)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药匙;(3)试管可直接加热,也可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4)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在桌面上倒放,防止药液污染、腐蚀桌面,避免试剂受到污染,标签朝向手心;
(5)A.实验结束后,应盖上瓶塞,标签朝外,将试剂瓶放回原位,方便下次取用,故A错;B.实验结束后,砝码应放回砝码盒,故B错;C.实验结束后,洗净的试管应倒放在试管架上,故C正确;D.实验结束后,要盖上灯帽,避免酒精挥发,故D错。
(6)用试管加热时,夹持试管使用试管夹;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用完酒精灯后,熄灭酒精灯的方法为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发生火灾。
17.(7分)(1)白色结晶粉末,无臭,易溶于水,稍溶于乙醇(答其中2点即可)
制糖浆、糖果、糕点等(答其中一种即可)
(2)二氧化碳 水 (3)化学 (4)适当摄入糖类,不可过量食用(合理即可)
解析 (1)通过提取题给信息可知,葡萄糖具有的物理性质是白色结晶粉末,无臭,易溶于水,稍溶于乙醇,可用于制糖浆、糖果、糕点等。
(2)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经缓慢氧化(与氧气反应)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
(3)当食用糖类过多时,人体组织吸收不了,就会转化成脂肪储存于体内,使人变肥胖从而诱发各种疾病,如高血脂、糖尿病等。因此甜食应适量摄入,不可过量食用。
18.(8分)(1)固体 放出 白 (2)镁 氧气 O2
(3)发出耀眼的白光 安全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段银白色镁条,点燃。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实验时要注意安全,本实验要注意防止烧伤和伤害眼睛;据此分析:
解析(1)燃烧前,镁条是银白色的固体;燃烧时,要用坩埚钳夹持,说明镁条燃烧发出热量;燃烧后,在石棉网上观察到有白色粉末状的物质生成;
(2)镁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分别为:镁+氧气氧化镁;氧气的化学式为O2;
(3)小佳同学实验时要戴墨镜观察实验现象,是因为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戴上护目镜可防止眼睛受到伤害。我们做实验,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19.(6分)Ⅰ.(1)①②③④⑤⑥ (2)①②⑥ (3)③⑤
(4)化肥的使用使得粮食增产 化学合成的药品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合理即可)
(5)性质
20.(8分)(1)小 (2)a 外焰
(3)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 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 (4)C
解析 (1)根据物质的浮沉条件浮于水面说明石蜡密度比水小;
(2)根据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其次为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可知火柴梗的 a处最先碳化;
(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把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4)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就是进行对比实验,做法正确;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做法正确;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就是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做法错误;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咨询老师,做法正确。C符合题意。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21.(7分)(1)排水法 (2)燃着的木条熄灭 低
(3)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B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解析 (1)由图中信息可知,此题是利用排出集气瓶中的水收集气体。
(2)因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所以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木条先熄灭、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的木条后熄灭;
(3)吸气时,应该将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由于装置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少,Ⅰ装置中,空气会被吸入澄清石灰水中;呼气时操作应将活塞B打开,活塞A关闭,此时人体呼出的气体进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此实验对比可得出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2.(8分)(1)烟灰 (2)隔绝空气
(3)铜在密闭容器内加热,氧气的含量不断减少
(4)铜片没有与火焰直接接触
(5)铜+氧气氧化铜
(6)另取一段光亮铜片装入敞口的试管中,倒入适量稀硫酸,观察溶液是否变蓝
(7)加热前后固体的质量
解析 (1)若是附着的烟灰,很容易擦拭干净;
(2)实验一加热前,对铜片进行预处理的目的是以保证铜片隔绝空气;
(3)线图推断铜与氧气发生反应的依据是铜在密闭容器内加热,氧气含量减少;
(4)铜片上的黑色物质不可能是炭黑,判断的依据是酒精灯火焰加热试管,试管外壁没有出现炭黑;
(5)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
(6)实验设计的方案:另取一段光亮铜片装入敞口的试管中,倒入适量稀硫酸,观察溶液是否变蓝;
(7)根据验证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需要测定反应前铜的质量,反应后铜的质量,两者质量进行对比,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