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数学
高考专区
一轮复习
第四章 第28讲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第28讲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27 08:58:30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第28讲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对点演练】
1.1 [解析] 因为在△ABC中,A=30°,C=45°,c=,所以由正弦定理可得=,即a=·sin A=×sin 30°=×=1.
2. [解析] 因为b2+c2=a2+bc,所以由余弦定理可得cos A===,因为0
3. [解析] 因为a=3,b=5,c=7,所以cos C===-,所以sin C=,所以
△ABC的面积S=×3×5×=.
4.A=B A>B [解析] 根据正弦定理知,在△ABC中,sin A=sin B a=b A=B,sin A>
sin B a>b A>B.
5.30°或150°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sin B===,因为b>a>bsin A,所以B=30°或150°.
6. 1 [解析] S△ABC=acsin B=×2××=.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 B=4+3-4cos 30°=1,所以b=1.
● 课堂考点探究
例1 [思路点拨] (1)思路一:根据辅助角公式对条件sin A+cos A=2进行化简处理即可求解;思路二: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求解.
(2)先根据正弦定理边角互化求出B,然后根据正弦定理求出b,c即可求解.
解:(1)方法一:∵sin A+cos A=2sin=2,A+∈,
∴A+=,即A=.
方法二:由sin A+cos A=2,sin2A+cos2A=1,得4cos2A-4cos A+3=0,解得cos A=,又A∈(0,π),∴A=.
(2)∵bsin C=csin 2B,∴sin Bsin C=2sin Csin Bcos B,又sin Bsin C>0,
∴cos B=,则B=,得C=,
由正弦定理得===4,∴b=4sin B=2,c=4sin C=+,
∴△ABC的周长为2+3+.
变式题1 (1)C (2)C [解析] (1)方法一:因为acos B-bcos A=c,所以由正弦定理得
sin Acos B-sin Bcos A=sin C,即sin(A-B)=sin C,所以A-B=C或A-B+C=π(舍).因为C=,A+B+C=π,所以A+B=.所以B=.故选C.
方法二:由余弦定理得a·-b·=c,整理得a2=b2+c2,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且A=,又C=,所以B=.故选C.
(2)因为B=60°,b2=ac,所以sin Asin C=sin2B=.由余弦定理可得b2=a2+c2-ac=ac,即a2+c2=ac,所以sin2A+sin2C=sin Asin C=,所以(sin A+sin C)2=sin2A+sin2C+
2sin Asin C=,则sin A+sin C=,故选C.
变式题2 解:(1)由=及正弦定理可得,=,
即3sin Bcos C-sin Acos C=cos Asin C,
所以3sin Bcos C=sin Acos C+cos Asin C=sin(A+C).又sin(A+C)=sin(π-B)=sin B,且sin B≠0,所以cos C=.又sin C>0,所以sin C==.
(2)因为S=absin C=5,所以ab=15.由余弦定理,得c2=a2+b2-2abcos C=a2+b2-10.
又c2=6(a-b)2=6(a2+b2)-180,
所以a2+b2=34,c=2,
所以a+b==8,
故△ABC的周长为a+b+c=8+2.
例2 [思路点拨] (1)利用余弦定理将等式整理得到=,对a2+b2-c2=0或a2+b2-c2≠0分类讨论即可判断;(2)先用二倍角公式化简,结合正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化简判断三角形形状.
(1)D (2)D [解析] (1)由a-ccos B=b-ccos A及余弦定理得a-c×=b-c×,化简得=.当a2+b2-c2=0,即a2+b2=c2时,△ABC为直角三角形;当a2+b2-c2≠0时,得a=b,则△ABC为等腰三角形.综上,△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故D正确.故选D.
(2)由题可得a(1+cos C)=b(1-cos A)+a,化简得acos C+bcos A=b,由正弦定理可得
sin Acos C+sin Bcos A=sin B,因为sin B=sin(A+C),所以sin Acos C+sin Bcos A=
sin Acos C+sin Ccos A,即cos A(sin B-sin C)=0,所以cos A=0或sin B=sin C,可得A=或B=C,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故选D.
变式题 (1)C (2)ACD [解析] (1)∵a2+b2-c2=ab,∴cos C==,又C∈(0,π),∴C=.由2cos Asin B=sin C,得cos A===,∴b2=a2,即b=a,又C=,∴该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故选C.
(2)对于A,若==,则由正弦定理得==,即tan A=tan B=tan C,则A=B=C,所以△ABC一定是等边三角形,故A正确;对于B,若acos A=bcos B,则由正弦定理得sin Acos A=sin Bcos B,即sin 2A=sin 2B,则2A=2B或2A+2B=180°,即A=B或A+B=90°,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故B错误;对于C,若bcos C+ccos B=b,则由正弦定理得sin Bcos C+sin Ccos B=sin B,所以sin(B+C)=sin A=sin B,即A=B,所以△ABC一定是等腰三角形,故C正确;对于D,在△ABC中,因为a2+b2
cos C<0,所以角C为钝角,所以△ABC一定是钝角三角形,故D正确.故选ACD.
例3 [思路点拨] (1)由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正弦定理化简已知式即可得出答案;(2)由正弦定理可得b=2sin B,c=2sin C,由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和辅助角公式可得2c-b=6sin,再由三角函数的性质求解即可.
解:(1)由A+B+C=π可得A=π-(B+C),所以cos A=-cos(B+C),所以acos(B-C)-acos(B+C)=2csin Bcos A,
即acos Bcos C+asin Bsin C-
acos Bcos C+asin Bsin C=2csin Bcos A,即asin Bsin C=csin Bcos A,
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Asin Bsin C=sin Csin Bcos A.因为sin C>0,sin B>0,所以
sin A=cos A,所以tan A=,又A∈(0,π),所以A=.
(2)设△ABC外接圆的半径为R,则由正弦定理可得===2R=2,所以b
=2sin B,c=2sin C,所以2c-b=4sin C-2sin B=2(2sin C-sin B),又A+B+C=π,所以B=-C,C∈,所以2c-b=2=2=6sin,又C∈,所以C-∈,所以2c-b=6sin∈(-3,6),所以2c-b的取值范围为(-3,6).
变式题 解:(1)由已知条件得sin 2B+sin Asin 2B=cos A+cos Acos 2B,
则sin 2B=cos A+cos Acos 2B-
sin Asin 2B=cos A+cos(A+2B)=cos[π-(B+C)]+cos[π-(B+C)+2B]=-cos(B+C)-cos(B-C)=-2cos Bcos C,所以2sin Bcos B=
-2cos Bcos C,所以(sin B+cos C)cos B=0.
由题知1+cos 2B≠0,所以B≠,所以cos B≠0,
所以sin B=-cos C=,可得B=.
(2)由(1)知sin B=-cos C>0,则B=C-,则sin A=sin(B+C)=sin=-cos 2C.由正弦定理得====
=+4sin2C-5≥2-5=4-5,
当且仅当sin2C=时等号成立,所以的最小值为4-5.第28讲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1.D [解析] 由题意可得B=π-A-C=,由正弦定理=可得a===2.故选D.
2.C [解析]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B===,而0
3.D [解析] 由题意知△ABC中,B=30°,b=2,c=2,故由=,
得sin C===,由于c>b,故C>B=30°,则C=45°或135°,故A的大小为180°-30°-45°=105°或180°-30°-135°=15°,故选D.
4.C [解析] 在△ABC中,由=及正弦定理得=,而sin C>0,sin B>0,整理得sin Bcos B=sin Ccos C,即sin 2B=sin 2C,而0
5.ABD [解析] 对于A,cos C=1-2sin2=1-2×=,故A正确;对于B,由A选项知cos C=,由余弦定理得AB2=BC2+AC2-2BC·ACcos C=1+25-2×5×=21,故AB=,故B正确;对于C,由于在△ABC中,C∈(0,π),故sin C>0,所以sin C===,所以S△ABC=BC·ACsin C=×5×=,故C错误;对于D,设△ABC外接圆半径为R,则由正弦定理得2R===2,故D正确.故选ABD.
6.3 [解析] 由b2=a2+c2-2accos B,得13=a2+4-4acos 30°,即a2-2a-9=0,所以a=3.
7.或 [解析] 因为a=2,b=1,△ABC的面积为,所以absin C=×2×1×sin C=,解得sin C=.因为0
=4+1-2=3,即c=;当C=时,由余弦定理可得c2=a2+b2-2abcos C=4+1+2=7,即c=.综上,c=或.
8.D [解析] 由(a+b)(sin A-sin B)=(b+c)sin C,根据正弦定理可得(a+b)(a-b)=(b+c)c,化简得b2+c2-a2=-bc,所以cos A===-,又因为A∈(0,π),所以A=.设△ABC外接圆的半径为R,由正弦定理可得2R===,所以△ABC外接圆的直径为.
9.A [解析] 由b=a,可得sin B=sin A,则sin 2C=sin(π-3C)=sin 3C,所以
sin 2C=sin 2Ccos C+cos 2C·sin C,可化为2cos C=2cos2C+(2cos2C-1),即4cos2C-2cos C-=0,由B=2C>C,得C只能为锐角,可得cos C=,因为0
10.B [解析] 由余弦定理得cos B=,代入2acos B=c-a得,2a·==c-a,则a2+c2-b2=c2-ac,即b2=a2+ac,所以===,令1+=t,t>1,则g(t)===t++4≥2+4=8,当且仅当t=,即a=c时等号成立,此时cos B=0,即B=,故当△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时,取到最小值,且最小值为2.故选B.
11.ACD [解析] 因为a2-b2-c2+bc=0,所以由余弦定理得,cos A==,由A为三角形内角得A=,故A正确;若a=,cos B=,则b2+c2-bc=3,sin B=,所以由正弦定理得===2,所以b=2sin B=,代入b2+c2-bc=3,可得c=,故B错误;若a=2,则b2+c2=4+bc≥2bc,当且仅当b=c=2时取等号,所以bc≤4,所以S△ABC=bcsin A≤×4×=,故C正确;因为bsin C=sin C+cos C=csin B,所以csin B=2sin=2sin(C+A)=2sin B,因为sin B>0,所以c=2,故D正确.故选ACD.
12. [解析] 因为c2sin A=6sin C,所以由正弦定理可得ac2=6c,即ac=6,又(a+c)2=18+b2,所以a2+c2-b2=18-2ac=6,则cos B==,又B∈(0,π),所以sin B=,
所以S△ABC=acsin B=.
13.2 [解析] 由bsin C=csin 2B及正弦定理得sin Bsin C=2sin Csin Bcos B,因为0
=2=2sin=2,所以sin=1,因为0
14.解:(1)由余弦定理可得,a=2b-2ccos A=2b-2c·,即ab=b2-c2+a2,
∴cos C===,∵C∈(0,π),∴C=.
(2)设△ABC的外接圆的半径为R,由正弦定理可得2R==,则sin Asin B=·=,解得ab=,∴△ABC的面积S=absin C=××=.
15.解:(1)由a(1-3cos C)=3ccos A及正弦定理得sin A(1-3cos C)=3sin Ccos A,得sin A=
3sin Acos C+3cos Asin C=3sin(A+C)=3sin B,由正弦定理得a=3b,所以=.
(2)由余弦定理得cos B===+≥2=,当且仅当=,即b=时取等号,当cos B取最小值时,B取得最大值,此时a=3b=,c=2,
sin B==,△ABC的面积为acsin B=××2×=.
16.解:(1)由acos C+asin C=b+c及正弦定理得sin Acos C+sin Asin C-sin B-sin C=0,因为sin B=sin(A+C)=sin Acos C+cos Asin C,所以sin Acos C+sin Asin C-sin Acos C-
cos Asin C-sin C=0,即sin Asin C-cos Asin C-sin C=0,因为C∈(0,π),所以sin C≠0,
故sin A-cos A=1,所以sin=.因为A∈(0,π),所以A-∈,
故A-=,解得A=.
(2)因为S△ABC=bcsin A,所以bcsin A=10,即×b×5×=10,所以b=8,又因为a2=b2+c2-2bccos A,即a2=64+25-2×8×5×=49,所以a=7.
(3)因为acos C+asin C=b+c,所以=sin C+cos C=2sin,设t=,因为0
【课标要求】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
2.能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1.正、余弦定理
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R为△ABC外接圆的半径,则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公式 ===2R a2=b2+c2-2bccos A; b2=c2+a2-2accos B; c2=a2+b2-2abcos C
常见 变形 (1)a=2Rsin A,b=2Rsin B,c=2Rsin C; (2)sin A=,sin B=,sin C=; (3)a∶b∶c=sin A∶sin B∶sin C; (4)asin B=bsin A,bsin C=csin B,asin C=csin A cos A=; cos B=; cos C=
2.在△ABC中,已知a,b和A时,解的情况
A为锐角 A为钝角 或直角
图形
关系式 a=bsin A bsin A< a
b a≤b
解的个数 一解 两解 一解 一解 无解
3.面积公式
S△ABC=absin C=bcsin A=acsin B;
S△ABC==(a+b+c)·r(r是△ABC的内切圆半径,R是△ABC的外接圆半径,并可由此计算R,r);
S△ABC=.
常用结论
1.正弦定理的应用
①边化角,角化边:
a∶b∶c=sin A∶sin B∶sin C.
②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
a>b A>B sin A>sin B.
③合分比:
=======2R(R是△ABC的外接圆半径).
2.△ABC内角和定理:A+B+C=π.
①sin C=sin(A+B)=sin Acos B+cos Asin B c=acos B+bcos A.
同理:a=bcos C+ccos B,b=ccos A+acos C.
②sin=cos;cos=sin.
③在△ABC中,内角A,B,C成等差数列 B=,A+C=.
题组一 常识题
1.[教材改编] 在△ABC中,A=30°,C=45°,c=,则a= .
2.[教材改编] 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若b2+c2=a2+bc,则角A的大小为 .
3.[教材改编] 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a=3,b=5,c=7,则△ABC的面积为 .
题组二 常错题
◆索引:将三角形中角与角的正弦的关系弄错;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时将解的个数弄错;将余弦定理、面积公式中边与角的三角函数的对应关系弄错.
4.在△ABC中,若sin A=sin B,则A,B的大小关系为 ;若sin A>sin B,则A,B的大小关系为 .
5.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in A=,a=3,b= ,则B= .
6.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2,c=,B=30°,则S△ABC= ,b= .
利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基本量问题
例1 [2024·新课标Ⅱ卷] 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in A
+cos A=2.
(1)求A;
(2)若a=2,bsin C=csin 2B,求△ABC的周长.
总结反思
(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作用是在已知三角形部分元素的情况下求解其余元素,基本思想是方程思想,即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列出关于未知元素的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得未知元素.
(2)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另一个作用是实现三角形边角关系的互化,解题时可以把已知条件化为角的三角函数关系,也可以把已知条件化为三角形边的关系.
变式题1 (1)[2023·全国乙卷] 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acos B-bcos A=c,且C=,则B= ( )
A. B. C. D.
(2)[2024·全国甲卷] 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B=60°,b2=ac,则sin A+sin C= ( )
A. B. C. D.
变式题2 [2024·武汉模拟] 已知△ABC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
(1)求sin C的值;
(2)若△ABC的面积S=5,且c=(a-b),求△ABC的周长.
利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判定三角形的形状
例2 (1)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ccos B=b-ccos A,则△ABC的形状是 (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2)[2025·湖南岳阳一中检测] 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2acos2=b(1-cos A)+a,则△ABC的形状是 ( )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总结反思
判断三角形形状的两种思路
(1)化边:通过因式分解、配方等得出边的相应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2)化角:通过三角恒等变换,得出内角的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此时要注意应用A+B+C=π这个结论.
变式题 (1)在△ABC中,已知a2+b2-c2=ab,且2cos Asin B=sin C,则该三角形的形状是 (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2)(多选题)已知△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若==,则△ABC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B.若acos A=bcos B,则△ABC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C.若bcos C+ccos B=b,则△ABC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D.若a2+b2
解三角形求最值范围问题
例3 [2024·广东湛江一模] 已知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cos(B-C)+acos A-2csin Bcos A=0.
(1)求A;
(2)若△ABC外接圆的直径为2,求2c-b的取值范围.
总结反思
破解此类问题的关键:一是观察已知三角恒等式,判断是边往角化还是角往边化,从而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进行转化;二是把所求的取值范围或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利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求解,或利用基本不等式、三角函数的有界性进行求解.
变式题 [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 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
(1)若C=,求B;
(2)求的最小值.
第28讲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时间:45分钟)
1.[2024·北京东城区二模] 在△ABC中,A=,C=,b=,则a= ( )
A.1 B.
C. D.2
2.[2024·福建三明质检] 已知在△ABC中,a,b,c分别为内角A,B,C的对边,a=3,b=,c=7,则A+C的值为 ( )
A. B.
C. D.
3.[2024·广东江门一模] 在△ABC中,B=30°,b=2,c=2,则角A的大小为 ( )
A.45° B.135°或45°
C.15° D.105°或15°
4.[2024·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四模] 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则△ABC的形状是 (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5.(多选题)[2024·广西桂林三模] 在△ABC中,sin =,BC=1,AC=5,则 ( )
A.cos C=
B.AB=
C.△ABC的面积为
D.△ABC外接圆的直径是2
6.[2025·江苏苏州调研] 已知△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B=30°,b=,c=2,则a= .
7.已知△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2,b=1,△ABC的面积为,则c= .
8.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sin A-sin B)=(b+c)sin C,a=7,则△ABC外接圆的直径为 ( )
A.14 B.7
C. D.
9.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B=2C,b=a,则 ( )
A.△ABC为直角三角形
B.△ABC为锐角三角形
C.△ABC为钝角三角形
D.△ABC的形状无法确定
10.[2025·湖北部分州市联考] 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2acos B=c-a,则的最小值为 ( )
A.2 B.2
C.4 D.4
11.(多选题)[2024·福建龙岩三模] 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a2-b2-c2+bc=0,则 ( )
A.A=
B.若a=,cos B=,则c=
C.若a=2,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
D. 若bsin C=sin C+cos C,则c=2
12.[2024·河北保定二模] 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c2sin A=6sin C,(a+c)2=18+b2,则△ABC的面积为 .
13.[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质检] 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bsin C=csin 2B,sin A+cos A=2,△ABC外接圆直径为4,则c= .
14.[2025·重庆南开中学月考] 已知△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满足a=2b-2ccos A.
(1)求角C的大小;
(2)若c=4,sin Asin B=,求△ABC的面积.
15.[2025·江西红色十校联考] 已知△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a(1-
3cos C)=3ccos A.
(1)求的值;
(2)若c=2,求B取得最大值时△ABC的面积.
16.[2025·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月考] 已知在△ABC中,a,b,c分别是内角A,B,C所对的边,且acos C+asin C=b+c.
(1)求角A的大小;
(2)若c=5,△ABC的面积为10,求a,b;
(3)求的取值范围.(共84张PPT)
第28讲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课前基础巩固
课堂考点探究
教师备用习题
作业手册
答案核查【听】
答案核查【作】
【课标要求】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
2.能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 知识聚焦 ◆
1.正、余弦定理
在中,内角,,所对的边分别是,,,为 外
接圆的半径,则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公 式 ;
;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常 见 变 形 , , ; , , ; ; , , ;
;
续表
2.在中,已知,和 时,解的情况
为锐角 为钝角或直角
图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系式
解的个 数 一解 两解 一解 一解 无解
3.面积公式
;
是的内切圆半径, 是
的外接圆半径,并可由此计算, ;
.
常用结论
1.正弦定理的应用
①边化角,角化边:
.
②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
.
③合分比:
(是 的外接圆半径).
2.内角和定理: .
.
同理:, .
; .
③在中,内角,,成等差数列, .
◆ 对点演练 ◆
题组一 常识题
1.[教材改编] 在中, , ,,则
___.
1
[解析] 因为在中, , , ,
所以由正弦定理可得 ,
即 .
2.[教材改编] 在中,内角,,所对的边分别是, ,
,若,则角 的大小为__.
[解析] 因为 ,
所以由余弦定理可得,
因为 ,所以 .
3.[教材改编] 在中,内角,,的对边分别是,, ,
若,,,则 的面积为_ ____.
[解析] 因为,, ,
所以,
所以,所以 的面积 .
题组二 常错题
◆索引:将三角形中角与角的正弦的关系弄错;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时
将解的个数弄错;将余弦定理、面积公式中边与角的三角函数的对应
关系弄错.
4.在中,若,则,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若
,则,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
[解析] 根据正弦定理知,在 中,
, .
5.在中,内角,,的对边分别为,,,已知, ,
,则 ___________.
或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
因为 ,所以 或 .
6.在中,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若, ,
,则_ __, ___.
1
[解析] .
由余弦定理得,
所以 .
探究点一 利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基本量问题
例1 [2024· 新课标Ⅱ卷] 记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 ,
,已知 .
(1)求 ;
[思路点拨]思路一:根据辅助角公式对条件 进
行化简处理即可求解;
解:方法一:, ,
,即 .
方法二:由, ,
得,解得,
又 , .
[思路点拨] 思路二: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求解.
(2)若,,求 的周长.
[思路点拨]先根据正弦定理边角互化求出 ,然后根据正弦定理求
出, 即可求解.
解:, ,
又 ,,则,得 ,
由正弦定理得,
, ,
的周长为 .
[总结反思]
(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作用是在已知三角形部分元素的情况下
求解其余元素,基本思想是方程思想,即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列出关于未知元素的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得未知元素.
(2)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另一个作用是实现三角形边角关系的互
化,解题时可以把已知条件化为角的三角函数关系,也可以把已知
条件化为三角形边的关系.
变式题1(1)[2023·全国乙卷]在中,内角,, 的对边分
别是,,,若,且,则 ( )
A. B. C. D.
√
[解析] 方法一:因为 ,所以由正弦定理得
,即 ,
所以或 (舍).
因为, ,所以.所以 .故选C.
方法二:由余弦定理得 ,
整理得,
所以为直角三角形,且,
又 ,所以 .故选C.
(2)[2024·全国甲卷]记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 ,
已知 ,,则 ( )
A. B. C. D.
[解析] 因为 ,,所以 .
由余弦定理可得,即 ,
所以 ,
所以 ,
则 ,故选C.
√
变式题2 [2024·武汉模拟] 已知三个内角,, 所对的边分别
为,,,且 .
(1)求 的值;
解:由及正弦定理可得, ,
即 ,
所以 .
又,且,所以 .
又,所以 .
(2)若的面积,且,求 的周长.
解:因为,所以 .
由余弦定理,得 .
又 ,所以, ,
所以 ,
故的周长为 .
探究点二 利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判定三角形的形状
例2(1)在中,内角,,的对边分别为,, ,若
,则 的形状是(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思路点拨]利用余弦定理将等式整理得到 ,对
或 分类讨论即可判断;
√
[解析] 由 及余弦定理得
,化简得 .
当,即时, 为直角三角形;
当时,得,则 为等腰三角形.
综上, 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故D正确.故选D.
(2)[2025·湖南岳阳一中检测]在中,内角,, 的对边分别
为,,,已知,则 的形状是
( )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思路点拨]先用二倍角公式化简,结合正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
定理化简判断三角形形状.
√
[解析] 由题可得 ,
化简得 ,
由正弦定理可得,
因为 ,所以
,即,
所以或,可得 或,
所以 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故选D.
[总结反思]
判断三角形形状的两种思路
(1)化边:通过因式分解、配方等得出边的相应关系,从而判断三
角形的形状.
(2)化角:通过三角恒等变换,得出内角的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
的形状.此时要注意应用
这个结论.
变式题(1)在中,已知 ,且
,则该三角形的形状是(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解析] ,,
又 ,.
由,得 ,
,即,
又, 该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故选C.
√
(2)(多选题)已知的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 ,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若,则 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B.若,则 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C.若,则 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D.若,则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
√
√
[解析] 对于A,若 ,则由正弦定理得
,即,则 ,
所以一定是等边三角形,故A正确;
对于B,若 ,则由正弦定理得,
即 ,则或 ,
即或 ,所以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故B错误;
对于C,若 ,则由正弦定理得
,所以 ,
即,所以 一定是等腰三角形,故C正确;
对于D,在中,因为,且 ,
所以,所以角为钝角,所以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故D正确. 故选 .
探究点三 解三角形求最值范围问题
例3 [2024·广东湛江一模] 已知在中,内角,, 的对边分
别为,,,且 .
(1)求 ;
[思路点拨]由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正弦定理化简已知式即可
得出答案;
解:由 可得 ,
所以 ,
所以 ,
即
,即 ,
由正弦定理可得
因为 , ,所以,所以,
又 ,所以 .
(2)若外接圆的直径为,求 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由正弦定理可得, ,由两角差
的正弦公式和辅助角公式可得 ,再由三角函数
的性质求解即可.
解:设外接圆的半径为 ,
则由正弦定理可得,
所以, ,
所以 ,
又 ,所以,,所以 ,
又,所以 ,所以,所以的取值范围为 .
[总结反思]
破解此类问题的关键:一是观察已知三角恒等式,判断是边往角化还是
角往边化,从而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进行转化;二是把所求的取值
范围或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利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求
解,或利用基本不等式、三角函数的有界性进行求解.
变式题 [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 记的内角,, 的对边分别
为,,,已知 .
(1)若,求 ;
解:由已知条件得 ,
则 ,
所以 ,所以 .
由题知,所以,所以 ,
所以,可得 .
(2)求 的最小值.
解:由(1)知,则 ,
则 .
由正弦定理得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的最小值为 .
【备选理由】例1考查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化简以及利用正弦
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例1 [配例1使用] [2025·浙江名校协作体模拟] 已知在 中,
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且满足, ,
.
(1)求角 的值;
解:由题意得
,即,
,,
又 , .
,,为锐角,因此 .
(2)若的面积为,求 的周长.
解:由, ,得
,得 ,因此可得, ,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可得, ,
因此的周长为 .
例2 [配例2使用] 已知的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 ,
且,且,则 是( )
A.直角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解析] 因为 ,,所以 .
因为,所以由正弦定理得 ,
又由余弦定理得,所以 ,
整理得,所以,所以 是等边三角形.故选B.
√
【备选理由】 例2考查了利用正、余弦定理判定三角形形状的问题;
例3 [配例3使用] [2025·南通模拟] 记的内角,, 的对边
分别为,,,已知 .
(1)求 ;
【备选理由】 例3考查最值问题.
解:由,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
所以 ,
所以 ,
所以,则 ,不合题意,
则,可得 .
在中,,解得 .
(2)设,求 的最大值.
解:由,得 ,
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
在中,,则 ,
则 ,
在中,易知,
所以当时, 取得最大值,即为 .
作业手册
◆ 基础热身 ◆
1.[2024·北京东城区二模]在中,,,,则
( )
A.1 B. C. D.2
[解析] 由题意可得,
由正弦定理 可得 .故选D.
√
2.[2024·福建三明质检]已知在中,,,分别为内角, ,
的对边,,,,则 的值为( )
A. B. C. D.
[解析] 在 中,由余弦定理得
,
而 ,则 ,所以 .故选C.
√
3.[2024·广东江门一模]在中, ,, ,则角
的大小为( )
A. B. 或 C. D. 或
[解析] 由题意知中, ,, ,
故由,得,
由于 ,故, 则 或 ,
故 的大小为 或 ,
故选D.
√
4.[2024·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四模]在中,内角,, 所对的边
分别为,,,若,则 的形状是(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
[解析] 在中,由及正弦定理得 ,
而,,整理得 ,
即,
而 , , ,
则 , , ,
因此 或 ,即或,
所以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故选C.
5.(多选题)[2024·广西桂林三模] 在中,, ,
,则( )
A. B.
C.的面积为 D.外接圆的直径是
√
√
√
[解析] 对于A, ,故A正确;
对于B,由A选项知 ,由余弦定理得
,故,故B正确;
对于C,由于在中, ,故,
所以 ,
所以 ,故C错误;
对于D,设外接圆半径为,
则由正弦定理得 ,故D正确.故选 .
6.[2025·江苏苏州调研] 已知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 ,
,,若 ,,,则 _____.
[解析] 由,得 ,
即,所以 .
7.已知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若,,
的面积为,则 ________.
或
[解析] 因为,,的面积为 ,
所以,解得.
因为 ,所以或.
当 时,由余弦定理可得
,即;
当 时,由余弦定理可得
,即.
综上,或 .
◆ 综合提升 ◆
8.在中,内角,,的对边分别为,, ,若
,,则 外接圆的直
径为( )
A.14 B.7 C. D.
√
[解析] 由 ,
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化简得 ,所以,
又因为,所以 .
设外接圆的半径为,由正弦定理可得 ,
所以外接圆的直径为 .
9.在中,内角,,的对边分别为,,,且 ,
,则( )
A.为直角三角形 B. 为锐角三角形
C.为钝角三角形 D. 的形状无法确定
√
[解析] 由,可得 ,
则 ,
所以 ,
可化为 ,
即,
由,得 只能为锐角,可得,
因为,所以,所以, .故选A.
10.[2025·湖北部分州市联考]在中,内角,,的对边分别是 ,
,,且,则 的最小值为( )
A.2 B. C.4 D.
√
[解析] 由余弦定理得,代入 得,
,则 ,
即,所以 ,
令, ,则
,当且仅当,即时等号成立,
此时,即 ,
故当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时,取到最小值,且最小值为 .
故选B.
11.(多选题)[2024·福建龙岩三模] 在中,内角,, 所对的
边分别为,,,且 ,则( )
A.
B.若,,则
C.若,则面积的最大值为
D.若,则
√
√
√
[解析] 因为 ,所以由余弦定理得,
,由为三角形内角得 ,故A正确;
若,,则, ,
所以由正弦定理得,所以,
代入 , 可得,故B错误;
若,则 ,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所以 ,
所以 ,故C正确;
因为 ,
所以c,
因为 ,所以,故D正确.故选 .
12.[2024·河北保定二模] 在中,内角,, 的对边分别为
,,,若,,则 的面
积为_ ___.
[解析] 因为,所以由正弦定理可得 ,
即,
又,所以 ,
则,
又,所以 ,所以 .
13.[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质检] 记的内角,, 的对边分别为
,,.已知,, 外接圆直
径为4,则 _____.
[解析] 由 及正弦定理得,
因为 , ,所以,,
所以,故 .
因为 ,
所以,
因为 ,所以,可得 ,所以.
因为 外接圆的直径为4,
所以由正弦定理得,则 .
14.[2025·重庆南开中学月考] 已知中,内角,, 的对边分别
为,,,且满足 .
(1)求角 的大小;
解:由余弦定理可得, ,
即,,
, .
(2)若,,求 的面积.
解:设的外接圆的半径为,由正弦定理可得 ,
则,解得,
的面积 .
15.[2025·江西红色十校联考] 已知中,内角,, 所对的边
分别为,,,且 .
(1)求 的值;
解:由 及正弦定理得
,
得 ,
由正弦定理得,所以 .
(2)若,求取得最大值时 的面积.
解:由余弦定理得
,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
当取最小值时, 取得最大值,
此时,,,
的面积为 .
◆ 能力拓展 ◆
16.[2025·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月考] 已知在中,,, 分别是
内角,,所对的边,且 .
(1)求角 的大小;
解:由 及正弦定理得
,
因为 ,
所以 ,
即,
因为 ,所以,
故,所以 .
因为,所以 ,故,解得 .
(2)若,的面积为,求, ;
解:因为,所以 ,
即,所以,
又因为 ,
即,所以 .
(3)求 的取值范围.
解:因为 ,
所以,
设,因为 ,所以.
由(1)知 ,由余弦定理,
得 ,所以,
所以 ,
所以,
故当 时,取最小值;
当时,取最大值 .
所以的取值范围是 .
【对点演练】1.1 2. 3. 4.A=B A>B 5.30°或150° 6. 1
课堂考点探究
例1(1) (2) 2+3+ 变式题1(1)C (2) C 变式题2 (1) (2) 8+2
例2(1)D (2)D 变式题(1)C (2)ACD
例3(1) (2) (3,6) 变式题(1) (2) 4 5
教师备用习题
例1(1) (2) 1+ 例2 B 例3(1) (2) 6+2
基础热身
1.D 2.C 3.D 4.C 5.ABD 6. 3 7. 或
综合提升
8.D 9.A 10.B 11.ACD 12. 13. 2 14. (1) (2)
15. (1) (2)
能力拓展
16. (1) (2)a= ,b=8 (3)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