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2课时 耳和听觉(含答案)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2课时 耳和听觉(含答案)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8 06:3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2课时 耳和听觉
耳的结构
1.耳的基本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下列结构中,属于中耳的是 (  )
A.听神经 B.外耳道
C.耳蜗 D.听小骨
2.耳的结构中能够接收声波并产生振动的是 (  )
A.耳郭 B.听神经 C.鼓膜 D.耳蜗
3.如图为耳朵的结构图,其中2、4、6所代表的结构依次是 (  )
A.半规管、听小骨、耳蜗
B.耳蜗、半规管、鼓膜
C.鼓膜、耳蜗、半规管
D.鼓膜、半规管、耳蜗
4.某同学长时间佩戴耳机听音乐导致听力受损。经医生检查,发现该同学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部分受损,这类细胞存在于 (  )
A.耳蜗 B.鼓膜 C.听神经 D.大脑皮层
5.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有的乘客会咀嚼口香糖。这样做可维持耳的某结构内外气压的平衡,该结构是 (  )
A.鼓膜 B.半规管 C.耳蜗 D.听小骨
6.鼻咽部有炎症容易引起中耳炎,是因为中耳通过哪个结构与鼻咽部相连 (  )
A.鼓膜 B.外耳道 C.咽鼓管 D.耳蜗
7.远处声音微弱时,用手掌托在耳后,听到的声音会变大,此时手掌发挥的功能类似于 (  )
A.耳郭 B.鼓膜 C.听小骨 D.耳蜗
听觉的形成
8.(传统文化)有个成语叫“震耳欲聋”,那么遇到巨大声响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  )
A.闭嘴 B.低头 C.抬脚 D.张开口
9.张先生出现听力障碍,去医院就诊发现大脑和耳的结构并没有损伤,由此推测发病部位可能是 (  )
A.外耳道 B.前庭
C.听神经 D.耳蜗
10.“有声红绿灯”在城市的推广,方便了视障人士的出行。盲人朋友可以借助听觉通过不同声音来辨别红绿灯情况。下列与听觉的形成无关的是 (  )
A.鼓膜 B.听小骨
C.耳蜗 D.咽鼓管
11.生活中不宜用尖锐的器具掏耳,因为如果不慎戳穿耳中的某结构,会引起听力下降。这个结构最可能是 (  )
A.半规管 B.鼓膜
C.咽鼓管 D.耳蜗
12.为方便盲人出行,城市人行道上一般都设有盲道,盲道用的砖与普通砖相比,有长条形或圆点形凸起,这是因为盲人在盲道上行走时主要依靠哪种方式获取外界信息 (  )
A.视觉 B.触觉
C.听觉 D.嗅觉
13.下图是耳的基本结构图,请根据图回答:
(1)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①    ,产生振动,然后通过②    ,把振动传到内耳,刺激了⑤    内相应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把声音信息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2)内耳除了⑤之外,还有③    和④    。
(3)青少年平时要注意用耳卫生,请写出一条用耳卫生的建议:         。
1.(传统文化)《周易·鼎》记载:“巽而耳目聪明。”耳朵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某人发现听觉有障碍,经检查耳的结构无损伤。推测其发病部位可能是 (  )
A.鼓膜
B.耳蜗
C.听小骨
D.听神经或大脑的一定区域
2.
如图为人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鼓膜,它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
B.②是耳蜗,内有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
C.③是前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
D.④是听神经,将声波信息传给大脑一定区域
3.根据人听觉的形成过程,以下各项中描述正确的是 (  )
①感觉细胞将声波信息传到大脑的一定区域,产生听觉 ②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 ③振动经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感觉细胞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②①③
4.乘坐飞机的乘客在飞机起降时最好张开嘴,或闭嘴、堵耳。这样做是为了 (  )
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B.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C.保护耳蜗内相应的感觉细胞
D.防止听神经受损伤
5.骨锚式助听器是一种骨传导助听装置,包括声音处理器、桥基和植入体三部分。其工作原理是声音处理器通过麦克风收集声音,桥基将声音引起的振动通过颅骨和颌骨传导到耳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骨锚式助听器适用于听小骨、鼓膜障碍患者
B.骨锚式助听器可将机械振动转为神经冲动
C.植入骨锚式助听器患者的颅骨和颌骨可传导机械振动
D.植入骨锚式助听器患者的听觉在大脑形成
6.(科学探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11亿青少年因长时间佩戴耳机而存在噪声性听力损伤(听损)隐患。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声波依次经外耳、中耳传到内耳,刺激图1中[ ]    ([ ]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内相应的感觉细胞,最终在[③]    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2)当前,很多人因各种原因长时间佩戴耳机。为了解佩戴耳机的种类、使用习惯以及听力受损情况,研究人员随机选择了300余位耳机使用者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如图2、图3所示。
Ⅰ.使用耳机的人群中,佩戴    耳机者占比最多。
Ⅱ.在嘈杂环境中,许多人常常提高耳机音量。根据图3研究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在嘈杂环境中不建议提高耳机音量”的倡议,依据是             。
(3)研究人员还发现,起始佩戴耳机的年龄与听损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如图4所示。据图可知,起始佩戴耳机年龄超过    岁时,听损风险开始降为可接受风险。
(4)请提出一条生活中保护听力的具体措施:

 。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D 2.C 3.D 4.A 5.A 6.C 7.A 8.D 9.C 10.D 11.B 12.B
13.(1)鼓膜 听小骨 耳蜗
(2)半规管 前庭
(3)避免长时间接触高分贝噪声(或不使用坚硬的机械器具挖耳朵,合理即可)
能力提升
1.D 解析: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相应的感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的一定区域,就形成了听觉。由上可知,某人发生听觉障碍后去检查,结果表明耳的结构并无损伤。那么,推测其发病的部位可能是听神经或大脑的一定区域。故选D。
2.C 解析:①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来时产生振动,听小骨主要是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导到内耳,A正确;②是耳蜗,内有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B正确;③是半规管,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C错误;④是听神经,它将声波信息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D正确。故选C。
3.C 解析:听觉形成的过程:外界的声波由耳郭收集后,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感觉细胞将声波信息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故选C。
4.A 解析:飞机起降时,外界气压迅速变化,此时最好张开嘴,或闭嘴、堵耳。这样做是为了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故选A。
5.B 解析:骨锚式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颅骨和颌骨传导振动来刺激耳蜗,从而绕过外耳和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等)直接刺激内耳。因此,它特别适用于那些由于外耳或中耳问题(如鼓膜穿孔、听小骨损伤等)而导致听力障碍的患者,A正确。骨锚式助听器的主要功能是将声音转化为机械振动,并通过颅骨和颌骨传导到耳蜗。然而,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的过程是在耳蜗内的感觉细胞中完成的,而不是在骨锚式助听器本身。骨锚式助听器只是提供了一个振动传导的路径,B错误。根据骨锚式助听器的工作原理,它需要将声音处理器收集到的声音转化为机械振动,并通过颅骨和颌骨传导到耳蜗。因此,植入骨锚式助听器的患者的颅骨和颌骨必须能够传导这些机械振动,C正确。无论声音是通过气传导还是骨传导到达耳蜗,最终都会在内耳的感觉细胞中被转化为神经冲动,并通过听神经传到大脑的一定区域进行处理。因此,植入骨锚式助听器的患者的听觉也是在大脑形成的,D正确。故选B。
6.(1)② 耳蜗 大脑
(2)Ⅰ.耳塞式
Ⅱ.环境嘈杂时,提高耳机音量的人数中听损占比远高于未提高音量的人数
(3)24
(4)不在嘈杂的环境中提高耳机音量(或推迟起始佩戴耳机的年龄;遇到巨大声响时,我们要迅速张嘴,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的大气压力的平衡;不随意掏耳等,写出一条,合理即可)
解析:(1)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相应的感觉细胞产生声波信息,这些信息再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产生听觉。图中②是耳蜗,③是大脑的一定区域。(2)分析图2可知,佩戴耳塞式耳机的人数占比最多。分析图3可知,环境嘈杂时,提高耳机音量的人数中听损占比远高于未提高音量的人数,因此研究人员提出“在嘈杂环境中不建议提高耳机音量”的倡议。(3)分析图4可知,听损风险≤6.4%为可接受风险,再结合柱形图可知,起始佩戴耳机年龄超过24岁时,听损风险开始降为可接受风险。(4)生活中保护听力的措施:尽量不在嘈杂的环境中使用耳机;不在嘈杂的环境中提高耳机音量;推迟起始佩戴耳机的年龄;遇到巨大声响时,我们要迅速张嘴,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的大气压力的平衡;不随意掏耳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