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简谱)(2024)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哈腰挂》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人音版(简谱)(2024)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哈腰挂》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8 17: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腰挂》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哈腰挂》是流行于我国东北林区的抬木号子,属于搬运号子类。其名称源于抬木劳动开始时的动作 ——“哈腰”(弯腰)和 “挂”(用钩子把木头挂在杠子上),生动描绘了劳动场景。歌曲采用 2/4、1/4 变换节拍,节奏鲜明且富有律动感,“一领众和” 的演唱形式使领唱与和唱相互呼应,既展现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又体现了劳动号子在统一步伐、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等方面的实用功能,蕴含着劳动人民在艰苦劳动中积极乐观的精神品质,是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和劳动文化的重要素材。
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哼唱《哈腰挂》,感受歌曲中 2/4、1/4 变换节拍的独特韵律,体会其鲜明的节奏特点,提升对音乐节拍、节奏的感知能力;能够辨别出歌曲中 “一领众和” 的演唱形式,感受领唱与和唱之间相互呼应、协调配合所营造出的音乐氛围,增强对不同演唱形式的审美体验。 2. 艺术表现:准确地哼唱《哈腰挂》的旋律,把握歌曲中装饰音的运用,如下滑音等,能够用富有弹性、有力的声音表现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曲表演,模拟抬木劳动场景,边唱边做动作,展现出歌曲所蕴含的劳动气息,提高肢体与音乐配合的表现力。 3. 创意实践:为《哈腰挂》创编新的劳动场景动作或简单的舞蹈,体现对歌曲节奏和情感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尝试对《哈腰挂》的歌词进行简单改编,替换部分实词,反映现代生活中的劳动场景,激发创作热情。 4. 文化理解:了解《哈腰挂》是流行于我国东北林区的抬木号子,属于搬运号子类,认识到劳动号子与劳动生活的紧密联系,拓宽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体会劳动号子在劳动中的实用功能,如统一步伐、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等,感受劳动人民在艰苦劳动中积极乐观的精神品质,增强对劳动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感受《哈腰挂》的音乐特点,包括变换节拍、“一领众和” 的演唱形式以及其独特的节奏韵律;能够准确哼唱歌曲旋律,体会歌曲所表达的劳动情感。 2. 难点:深入理解劳动号子与劳动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能够富有表现力地演唱歌曲,并进行简单的创意实践,如创编动作、改编歌词等。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 教师活动: 播放伐木工人在森林中抬木的图片,提问 “同学们,在图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做什么工作?”,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图片,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对图片场景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创设劳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抬木劳动,为后续学习歌曲做铺垫。
环节二 (歌曲介绍与初听) 教师活动: 1. 介绍《哈腰挂》是流行于我国东北林区的抬木号子,属于搬运号子类,说明其在过去伐木工人搬运木头时的作用 —— 统一步伐、减轻疲劳、提高劳动效率;讲解 “哈腰挂” 的含义,即弯腰用钩子把木头挂在杠子上,体现歌曲与劳动场景的关联。 2. 播放《哈腰挂》的音频,让学生安静聆听,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伐木工人的劳动场景,感受音乐的整体情绪、速度和节奏;听完后提问 “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歌曲中的节奏有什么特点?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劳动画面?” 学生活动: 1. 认真聆听教师对歌曲的介绍,了解歌曲的类型、作用及名称含义。 2. 专注聆听歌曲音频,展开想象,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歌曲速度、节奏特点及想象画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为理解歌曲奠定基础;通过初听和提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歌曲的音乐特点和所描绘的劳动场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环节三 (分段欣赏与学唱歌曲) 教师活动: 1. 分段欣赏: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分段聆听,分析每一段的节奏、旋律和歌词特点。针对第一段,重点引导学生感受 “哈腰挂” 的节奏、韵律及领唱部分的特点,提问 “领唱的声音和大家一起唱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针对和唱部分,引导学生体会节奏的强弱规律,提问 “和唱部分的节奏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它是如何配合领唱的?” 2. 学唱歌曲:范唱歌曲第一段,让学生跟随轻轻哼唱;一句一句教唱,如 “哈腰挂”“挺直腰” 等,纠正发音和节奏,尤其关注变换节拍的地方;教唱后让学生练习哼唱,分组检查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学生活动: 1. 分段聆听歌曲,分析各段特点,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领唱与和唱的问题,理解领唱的指挥作用和和唱在统一节奏方面的作用。 2. 跟随教师哼唱歌曲,认真学习每一句的演唱,注意发音、节奏和变换节拍,练习后参与分组检查,接受指导。 设计意图: 通过分段欣赏,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不同部分的特点及领唱与和唱的关系;通过学唱,使学生掌握歌曲旋律,为后续的艺术表现做准备。
环节四 (歌曲表现、拓展与创作及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1. 歌曲表现: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更有表现力地演唱和表演歌曲,总结并指导演唱技巧(声音有力、有弹性,领唱突出,和唱整齐响亮)和动作设计(弯腰、起身、迈步等模仿抬木动作);让学生分组表演,一组演唱,一组观看评价,然后交换。 2. 拓展与创作: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组织各小组展示创编成果,其他小组欣赏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鼓励学生创编新的劳动场景动作或简单舞蹈,尝试改编歌词反映现代劳动场景。 3. 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哈腰挂》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劳动情感及劳动号子与劳动生活的关系;强调劳动号子的文化价值,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欣赏劳动号子作品,尊重和热爱劳动,传承劳动人民的勤劳精神。 学生活动: 1. 歌曲表现:积极参与讨论,按照指导进行演唱和表演,分组展示并参与评价。 2. 拓展与创作:参与乐器伴奏创编,展示成果并欣赏评价他人作品;尝试创编动作和改编歌词。 3. 课堂总结:跟随教师回顾知识,聆听总结内容,明确课后学习方向。 设计意图: 1. 歌曲表现:通过讨论、表演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合作能力,加深对歌曲劳动情感的体会。 2. 拓展与创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进一步理解歌曲的节奏和情感。 3. 课堂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对劳动号子文化价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
板书设计 1. 《哈腰挂》(东北林区抬木号子 —— 搬运号子) 2. 音乐特点:2/4、1/4 变换节拍,节奏鲜明、有律动感;“一领众和” 演唱形式 3. 名称含义:“哈腰”(弯腰)、“挂”(用钩子挂木头)—— 抬木劳动开始的动作 4. 功能:统一步伐、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 5. 情感:体现劳动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品质 6. 活动:哼唱、表演(模仿抬木动作)、乐器伴奏创编、动作与歌词改编
教学反思与改进
1. 成功之处:通过图片导入、歌曲介绍、欣赏、学唱、表演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对《哈腰挂》的音乐特点和劳动号子的文化内涵有了一定理解,能较好地演唱歌曲,且在创意实践环节积极发挥想象力进行创编。 2. 不足之处: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拓展与创作环节时间紧张,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展示;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感的深度不足,学生对劳动人民精神品质的理解不够透彻;评价方式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深度与全面性欠缺。 3. 改进措施: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拓展与创作环节预留充足时间;引入更多背景资料和故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劳动人民的精神品质;完善评价方式,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比重,让学生在评价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