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简谱)(2024)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打麦号子》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人音版(简谱)(2024)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打麦号子》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8 18:1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打麦号子》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打麦号子》是一首江苏汉族民歌,是农民在打麦劳动中创作的劳动号子。其节奏明快有力、鲜明,采用领唱与齐唱呼应的结构,包含 “吆喝声”(如 “嗨哟”“加把劲”)与 “节奏声”(如模拟打麦的 “哐哐” 声),能营造出集体打麦劳动的热烈氛围。作为劳动号子,它具有 “协调动作、鼓舞干劲” 的实用功能,体现了 “音乐源于劳动、服务劳动” 的民间文化特点,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珍贵的 “口头文化遗产”,有助于学生了解汉族民间劳动音乐。
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聆听汉族民间《打麦号子》,感受歌曲明快有力、节奏鲜明的特点,以及领唱与齐唱呼应的结构,体会集体打麦劳动的热烈氛围;分辨号子中 “吆喝声” 与 “节奏声” 的不同,感知劳动号子 “随劳动节奏变化” 的特点,培养对民间劳动音乐的听觉敏感度。 2. 艺术表现:能用洪亮、有力的声音演唱《打麦号子》,准确把握核心节奏型,区分领唱(号召性)与齐唱(呼应性)的演唱特点,模仿劳动号子的吆喝语气;结合打麦劳动情境,创编动作(如双手做挥镰、打麦的动作),跟随音乐节奏进行集体协作表演,展现劳动的力量感与协调性。 3. 创意实践:小组合作,为号子设计多声部节奏表演:一组领唱,一组用 “嗨哟” 呼应,一组用拍手、跺脚模拟打麦工具的节奏,丰富音乐层次;尝试用自制道具(如木棍、簸箕)模拟打麦动作,结合号子节奏创编 “打麦场景” 片段,体验集体劳动中 “音乐统一动作” 的作用。 4. 文化理解:了解《打麦号子》是汉族农民在打麦劳动中创作的号子,认识劳动号子 “协调动作、鼓舞干劲” 的实用功能,感受 “音乐源于劳动、服务劳动” 的民间文化特点;通过歌曲体会劳动人民在辛勤劳作中的乐观精神,理解号子作为 “口头文化遗产” 的价值,增强对传统民间音乐的认同与尊重。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感受《打麦号子》的节奏特点和领唱与齐唱的呼应形式,能用有力的声音演唱并配合动作;了解劳动号子与生活的关联。 2. 难点:把握号子中节奏与劳动动作的对应关系;在集体表演中做到动作与歌声的默契配合。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田野里的劳动声”) 教师活动: 出示农民打麦的图片(挥镰割麦、集体打麦),提问 “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他们干活时可能会发出什么声音?” 播放《打麦号子》片段(突出 “嗨哟” 吆喝声),引导 “这是他们干活时唱的号子,听听歌声怎么帮他们干活?”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说出 “打麦子、割麦子”,模仿打麦的 “哐哐” 声;聆听号子感受节奏的力度,猜测 “让大家动作一致、更有力气”。 设计意图: 通过劳动场景与音乐片段的结合,建立号子与劳动的直观联系,激发学生对劳动号子的探究兴趣。
环节二(欣赏探究:“听出打麦的节奏”) 教师活动: 介绍号子的起源,说明号子是人们在繁重劳动时,为协同作业而产生的具有节奏性、旋律性的呐喊;让学生跟着喊一喊,体会号子的节奏。 完整播放《打麦号子》,提问 “歌曲里谁先唱、谁跟着唱?号子里的‘嗨哟’出现在什么时候?” 讲解 “打麦号子就像‘劳动指挥棒’,领唱指挥,大家跟着节奏用力,省力又高效,是老辈人的劳动智慧!” 介绍《打麦号子》是江苏民歌,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提问学生聆听音乐想到的画面和感受到的情绪。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喊号子,感受节奏; 聆听歌曲分辨领唱与齐唱,用不同动作(拍腿、拍手)表现两种节奏; 通过身体律动感受 “领唱指挥、齐唱呼应” 的协作关系; 思考并分享聆听音乐想到的画面和情绪。 设计意图: 通过听辨、节奏练习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号子的结构特点、实用功能和文化内涵,提升对劳动音乐的审美感知。
环节三(学唱体验:“唱出打麦的干劲”) 教师活动:说 明《打麦号子》全曲分为两个部分,前 8 小节是按均衡八分节奏的劳动呐喊,烘托热烈劳动场面;分句教唱,重点练习 “嗨哟” 的吆喝感(短促、有爆发力),提醒齐唱部分声音要团结有力;介绍歌曲新颖的一领众和、说唱结合特点,中间 8 小节有旋律且为一领众和形式; 教唱最后 8 小节(中间 8 小节的反复),带领学生跟琴演唱第五乐句,之后进行整体演唱;加入模拟动作,领唱时做 “挥臂号召” 动作,齐唱时做 “双手挥镰打麦” 动作。 学生活动: 认真学习歌曲结构,跟随教师分句学唱,注意 “嗨哟” 的吆喝感和齐唱的团结有力; 学习最后 8 小节和第五乐句,参与整体演唱;边唱边做相应动作,用声音和肢体传递劳动的力量。 设计意图: 通过演唱与动作结合,让学生掌握号子的演唱特点,体会集体劳动的协作感,落实艺术表现目标。
环节四(创意实践:“模拟打麦劳动”) 教师活动: 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和舞蹈表现歌曲;分发自制道具(木棍代镰刀、簸箕代麦堆),布置任务:小组分工(1 名领唱、4 名齐唱),用道具按节奏模拟 “割麦 — 打麦 — 扬场” 的劳动流程,领唱根据环节变化调整号子(如 “割麦要快哟”“打麦要匀哟”);巡视指导,强调 “动作要跟着号子的节奏”;组织 “打麦比赛”,引导学生互评 “哪组的节奏最整齐?动作和歌声配合得最好?” 学生活动: 上台用声势动作和舞蹈表现歌曲;小组合作设计劳动流程,领唱灵活调整号子内容,其他人配合道具动作;参与比赛,专注协作,体验劳动的乐趣与成就感,并参与互评。 设计意图: 通过道具模拟、场景创编和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劳动号子功能的理解,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意表达能力。
环节五(总结延伸) 教师活动: 回顾《打麦号子》的特点和劳动智慧,提问 “除了打麦,农民伯伯在插秧、收割时还会唱什么号子?” 鼓励学生课后搜集不同的劳动号子(如《插秧号子》《搬运号子》),对比它们的节奏差异。 学生活动: 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如 “学会了打麦号子”“知道劳动时唱歌能让大家更有力”),说出想了解的其他劳动号子。 设计意图: 巩固学习内容,将兴趣延伸到更多劳动音乐中,强化对 “音乐与劳动” 关联的文化理解。
板书设计
(一)主板书 - 《打麦号子》(汉族劳动号子,江苏民歌) - 特点:领唱与齐唱呼应、节奏有力、有吆喝声(嗨哟) - 核心节奏: - 领唱:× 0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通过 “听、唱、动、创” 环节,学生对《打麦号子》的劳动特色感受深刻,多数能准确把握领唱与齐唱的节奏,并用动作配合表现打麦场景。亮点在于创意实践环节,学生能根据 “割麦 — 打麦 — 扬场” 的流程灵活调整号子内容,道具使用与节奏的配合较为默契,体现了对劳动场景的细致观察。不足方面:部分学生在齐唱时声音不够集中,节奏容易拖沓,后续可增加 “节奏接龙” 游戏(领唱喊拍,齐唱接节奏)强化节奏感;对劳动号子 “地域差异” 的拓展不足,可简单对比南方与北方打麦号子的风格(如南方更轻快,北方更厚重),帮助学生理解民间音乐的多样性。此外,道具使用时需提前明确规则,避免过度玩耍影响课堂秩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