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简谱)(2024)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舂米歌》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人音版(简谱)(2024)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舂米歌》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29 08:1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舂米歌》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舂米歌》是景颇族人民在舂米劳动中创作的民歌,具有鲜明的劳动音乐特点。歌曲节奏明快强烈,旋律简洁重复,伴有集体吆喝声,营造出浓厚的劳动氛围,体现了景颇族音乐与劳动场景的紧密关联。其采用领唱与齐唱的呼应形式,“舂米节奏” 的强弱变化与劳动动作相配合,展现了景颇族 “以歌伴劳” 的生活智慧。同时,通过歌曲及景颇族服饰、舞蹈等元素,能让学生体会到少数民族在劳动中乐观团结的精神,是了解景颇族文化和少数民族劳动音乐的重要素材。
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聆听景颇族《舂米歌》,感受歌曲中明快强烈的节奏、简洁重复的旋律,以及集体吆喝声带来的劳动氛围,体会景颇族音乐与劳动场景的紧密关联;分辨歌曲中领唱与齐唱的呼应形式,感知 “舂米节奏” 的强弱变化,理解节奏对劳动动作的配合作用,培养对少数民族劳动音乐的听觉敏感度。 2. 艺术表现:能用有力、洪亮的声音演唱《舂米歌》,准确把握歌曲的核心节奏型,模仿景颇族吆喝声的语气(短促有力、充满干劲),区分领唱与齐唱的不同角色;结合舂米劳动情境,创编动作(如双手握 “杵” 向下舂击、身体随节奏前倾),与同伴配合进行集体表演,展现劳动的力量感和协调性。 3. 创意实践:小组合作,用自制道具(如塑料盆代石臼、木棒代舂杵)模拟舂米劳动,为歌曲设计多声部节奏伴奏(如一组 “舂米”、一组喊号子),丰富表演层次;尝试将景颇族舞蹈的基本步伐(如 “颤步”)融入表演,或为歌曲添加新的劳动号子(如 “加把劲哟”“快完工啦”),保持原曲的节奏风格。 4. 文化理解:了解《舂米歌》是景颇族人民在舂米劳动中创作的民歌,认识劳动歌 “统一动作节奏、鼓舞劳动热情” 的作用,感受景颇族 “以歌伴劳” 的生活智慧;通过歌曲和景颇族服饰、舞蹈等元素,体会少数民族在劳动中乐观团结的精神,理解音乐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增强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感受景颇族《舂米歌》的劳动音乐特点,用有力的声音演唱并配合动作;了解景颇族文化与劳动的关联。 2. 难点:把握领唱与齐唱的呼应节奏;在创意实践中体现景颇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情境导入:“景颇族的劳动歌声”) 教师活动: 出示与秋天收获相关的图片,描述 “秋天是成熟收获的季节,稻谷丰收了”,引出景颇族在丰收时节舂米劳动的场景,进而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景颇族《舂米歌》。 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感受秋天丰收的氛围,了解导入内容,对景颇族舂米劳动和《舂米歌》产生好奇心。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秋天丰收的情境,自然引出景颇族的舂米劳动,为学习《舂米歌》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 (欣赏探究:“听辨舂米的节奏”) 教师活动: 完整播放《舂米歌》,提问 “歌曲里反复出现的声音像什么?谁先唱、谁跟着唱?”,引导学生分辨领唱与齐唱,让学生用不同手势(领唱举右手,齐唱举双手)表示;结合节奏图谱(标注领唱与齐唱部分),让学生练习,体会两者的配合。 学生活动: 认真聆听歌曲,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用手势区分领唱与齐唱,跟随节奏图谱练习,感受两者的呼应配合。 设计意图: 通过听辨和节奏练习,帮助学生把握歌曲领唱与齐唱的结构特点,理解劳动歌在劳动中的协作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环节三 (学唱体验:“唱出劳动的力量”) 教师活动: 示范演唱歌曲,领唱部分声音洪亮有号召力,齐唱部分声音整齐有力,用手势提示 “领唱带头、齐唱跟上”,重点示范 “哦嘿”“哟嗬” 的吆喝感(短促、有爆发力); 分句教唱,引导学生说出歌曲的乐句组成,提醒注意休止符和换气;加入动作教学,让学生双手握虚拳(模拟握杵),领唱时 “预备” 抬手,齐唱时向下 “舂米”,身体随节奏前倾,感受劳动的力度。 学生活动: 模仿教师的语气演唱,区分领唱与齐唱的角色;认真学习乐句,注意休止符和换气; 边唱边做 “舂米” 动作,用身体节奏配合歌声,体会劳动的力量。 设计意图: 通过演唱和动作结合,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核心特点,体会景颇族劳动歌的力量感,落实艺术表现目标。
环节四(创意实践:“模拟景颇族舂米场景”) 教师活动: 组织师生接龙唱,提醒学生注意新的休止符;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制道具(塑料盆代石臼、木棒代舂杵)模拟舂米劳动,为歌曲设计多声部节奏伴奏(如一组 “舂米”、一组喊号子);鼓励学生尝试将景颇族舞蹈的基本步伐(如 “颤步”)融入表演,或为歌曲添加新的劳动号子(如 “加把劲哟”“快完工啦”),并保持原曲的节奏风格; 巡视指导时提醒 “领唱要大声指挥,齐唱和动作要整齐”;组织展示,用 “景颇族小评委” 游戏引导互评,提问 “他们的节奏整齐吗?有没有唱出劳动的劲儿?”;简单提及除了舂米歌,还有很多类似的劳动歌曲。 学生活动: 参与师生接龙唱,注意新休止符;小组合作,利用自制道具进行模拟舂米劳动和多声部节奏伴奏,尝试融入舞蹈步伐或添加新劳动号子;积极参与展示,作为 “小评委” 对其他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创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激发创造力和审美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更多劳动歌曲,拓宽音乐视野。
环节五 (总结延伸) 教师活动: 总结本节课围绕景颇族《舂米歌》所学的内容,包括其作为劳动号子的节奏、旋律特点,领唱与齐唱的形式,以及歌曲与景颇族生产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体会其中蕴含的集体智慧与乐观精神,加深对 “音乐源于生活” 及民族音乐传承创新的认识。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舂米歌》和景颇族文化的理解。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与生活、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尊重。
板书设计
(一)主板书 - 《舂米歌》(景颇族劳动歌) - 特点:领唱与齐唱呼应、节奏有力、有吆喝声(哦嘿、哟嗬) - 文化:以歌伴劳、团结协作(配景颇族服饰简笔画) (二)副板书 - 演唱提示:领唱亮、齐唱齐、吆喝有力 - 景颇族:生活在云南,爱唱歌跳舞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和实践活动,学生对景颇族《舂米歌》的劳动音乐特点有了较深的感受,多数能准确区分领唱与齐唱,并配合动作完成表演。不足方面:部分学生在领唱时号召力不足,齐唱时声音不够集中,后续可通过 “小组领唱比赛” 增强表现力;对景颇族音乐与其他民族劳动歌的差异介绍较少,可简单对比(如汉族号子更悠长,景颇族更短促),帮助学生建立民族音乐的多样性认知;道具使用时需提前强调安全规范,避免木棒碰撞过响影响课堂秩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