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练习卷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6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1. 回答第Ⅰ卷时,将选择题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选择题答题表格中。
1. 回答第Ⅰ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 革命口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革命口号中,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 当一场爱国运动浪潮席卷全国时,十五岁的陈燮君看到广东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在街头大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深受启发。后来她逃避封建包办婚姻,与同学组织“时事研究社”,学习马克思主义。陈燮君的这些活动可能处于( )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28年
D.1937—1949年
3. 1919年北京学生呼喊“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体现了北京学生的( )
A.科学理念
B.法治意识
C.爱国情怀
D.诚信精神
4. 下图漫画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护国战争
B.护法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5. 《山河岁月》评述:“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
A.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B.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D.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6. 时间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下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辛亥革命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五四运动
7. 谢觉哉在1921年6月29日的日记里写道:“午后6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这5个圆圈是因为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对日记中的这件大事解读正确的是( )
A.军阀混战开始
B.中共一大召开
C.工人运动高涨
D.农民运动发展
8. 下列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的词语是( )
A.光明前途、良好开端
B.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C.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D.科学发展、高举旗帜
9. 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会址,它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是一栋沿街砖木结构的旧式石库门建筑,与之相关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
C.新文化运动号角的吹响
D.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0. 1920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秘密成立,19位发起人中有16人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参会的152名会员中有超过1/3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可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A.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D.有利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1. 1921年,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次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以武装斗争为革命方针
B.得到国际支持改变目标
C.正确分析国情调整策略
D.联合资产阶级共同革命
12. 鲁迅先生这样咏赞:“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婴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这段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B.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D.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3. 习总书记曾感慨:“小小的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材料反映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工人运动的高潮 D.新中国成立
14. 绘画是纪念和歌颂历史的一种艺术形式。下列这组历史绘画的主题是( )
A.红船起航 B.灯塔指引 C.星火燎原 D.进京赶考
15. 歌曲《火种》中唱道:“在乌云蔽日的天空撕开一道缝……劳苦大众就看见了希望的火种……沿着红船指引的航向破浪前行……初心在这里诞生……引领着亿万人出征,甘苦与共。”该歌曲歌颂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中国同盟会成立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Ⅱ卷
二、简答题(共4题,共45分)
16. (本小题10分)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00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该运动最先在哪座城市发生 五四运动后期,其中心转移到哪座城市 五四运动的主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四运动已过去100年,“五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请谈谈你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17. (本小题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十分英勇的,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摆脱失败的厄运,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摘编自中共党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
请回答:
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起的伟大作用。
18. (本小题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廉价雇用中国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由此便产生了中国第一代近代产业工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产业工人数量开始增多,……中国产业工人大都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和大工厂中,这种高度集中性有利于无产阶级组织和团结起来进行斗争。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产业工人数量开始增多”的原因。
(2).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简述图1、图2同属的史料类型,并根据材料二,归纳五四运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
19. (本小题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寻求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果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材料三 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极少数人脱离了革命队伍,但多数人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为中国革命奋斗终生。中国近代以来,没有哪一个政治团体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拥有这么多的为胸中主义和心中理想前赴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有志之士。这批人,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只为主义、只为信仰便可用一生去奋斗。
——摘编自《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答问录》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有何共同之处?
(2). 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什么?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这一“初心”是在哪次会议上首次确立的?
(3). 根据材料三、你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哪些高尚品质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参考答案
1、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C C C A D B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C A B A D
1、 非选择题
16. 答案:
(1)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北京。上海。由前期以(青年)学生为主力转变为后期以工人(阶级)为主力。
(2)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追求科学、进步、民主、真理的精神;等等。
17. 答案:
作用:指明斗争目标;找到正确革命道路;团结(凝聚)人心(人民)。
18. 答案:
(1). 高度集中性有利于无产阶级组织和团结起来进行斗争。中国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或《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
(2). 类型:第一手史料。
作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
(3). 主题:无产阶级的兴起和发展
19. 答案:
(1). 共同之处:为了反抗外来侵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等(言之有理即可)。
(2). “初心”:实现共产主义。会议:中共一大。
(3). 前赴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坚持不懈、为人民服务,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