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 课件(共35张PPT3个视频)-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 课件(共35张PPT3个视频)-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8 09:4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
本节聚焦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怎样理解生物富集的成因和危害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胡杨能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可顽强地在荒漠中生存繁衍。然而,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一些远离水源的胡杨也难逃死亡的厄运。这些死亡的胡杨虽历经烈日和荒漠的摧残,却依然傲立于大漠,其枝干往往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特造型。
1.胡杨死亡后,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有腐烂?
荒漠中缺乏水分,分解者的数量很少,因此死亡后的胡杨无法被快速分解。
2.有研究表明,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一般比草原的贫瘠,这是为什么?
荒漠中生产者的种类与数量很少,能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就少;
消费者与分解者也少、物质循环缓慢;
土壤中可供分解者分解的动植物遗体等很少,且分解速度较慢,因此土壤中积累的营养物质很少。
问题探讨
大家和我做一个简单的动作
先吸气
一 碳循环
一 碳循环
下面请同学们深呼吸,全班人一起呼气的时候,呼出了很多二氧化碳分子,想象一下,这些二氧化碳分子离开你后,会开始怎样的旅行?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一幅“碳先生”的旅行的图片。
生物体和大气中的碳的含量是怎样维持相对稳定的
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C
O
O
不断循环
一 碳循环
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C
O
O
不断循环
生物体中的碳: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
酸等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形成的有机物
大气:碳主要是二氧化碳无机物
如何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一 碳循环
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 什么形式存在?
2.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 形成哪些产物等)?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 示讨论的结果。
思考 讨论
一 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煤、石油
在非生物环境中
在生物群落中
碳的存在形式:
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
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 什么形式存在?
主要是二氧化碳,少许碳酸盐。
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思考 讨论
一 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2.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 形成哪些产物等)?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溶解
光合作用
进:光合作用
生产者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出:呼吸作用
思考 讨论
一 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呼吸作用
摄食
消费者
进:摄食
出:呼吸作用
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将前一营养级的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
2.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 形成哪些产物等)?
思考 讨论
一 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分解者
分解者
进:食腐、腐生
出:呼吸作用
将现成有机物转化为自身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2.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 形成哪些产物等)?
思考 讨论
一 碳循环
环境
CO2
呼吸作用
环境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捕食
2.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 形成哪些产物等)?
思考 讨论
一 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③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等。
煤、石油
其他途径
水体中的HCO3-等
岩石中的CaCO3等
①CO2与HCO3-的相互转化;
②CaCO3与HCO3-的相互转化;
思考 讨论
一 碳循环
1.碳循环的过程
一 碳循环
构建碳循环模型
遗体和排出物
摄食
燃烧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化石燃料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CO2库
分解作用
非生物环境
生物
群落
水圈中的CO2库
一 碳循环
根据碳循环过程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CO2
(1)碳以什么形式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
主要光合作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1.碳循环的过程
一 碳循环
食物链、食物网
(3)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分别是什么?
含碳有机物
1.碳循环的过程
一 碳循环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4)生物群落中的碳以什么途径回归大气圈?
1.碳循环的过程
一 碳循环
2 .碳循环的特点
大气环流
循环往复、全球性
一 碳循环
海洋洋流
2 .碳循环的特点
循环往复、全球性
一 碳循环
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①人类社会需求
粮食
饲料
肉食
木材
薪材
化工产品
能源
……
一 碳循环
②国家环保行动
签署气候协议
提高质量标准
垃圾分类回收
号召节约粮食
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一 碳循环
退耕还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沙漠治理行动
城市绿化
②国家环保行动
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一 碳循环
②国家环保行动
无废弃物农业
实施秸秆还田
推广高产作物
发展清洁能源
加大科研投入
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一 碳循环
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一 碳循环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举例说明。
③个人低碳生活
一 碳循环
4.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一 碳循环
5.物质循环的应用:
稻田养鸭
稻田养鱼
(1)动物的取食、消化能促进物质循环;
(3)动物呼出的CO2还可为水稻的光合作用补充原料
(2)动物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后可供植物吸收利用,
一 碳循环
(1)循环形式:
(4)与循环有
关的活动
光合作用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生产、生活的燃烧
(5)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往复。
1.碳进生物群落
3.碳出生 物群落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化能合成作用
2.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
CO2
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通过食物链(网)进行。
小结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A
即时训练
2.稻鸭共作是我国传统的生态种养模式,在水稻栽种后至抽穗前将鸭子放养在水稻田中。鸭子可为稻田除草、灭虫;稻田可为鸭子的生长提供食物等生活条件。下列对稻鸭共作模式的生态学优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稻鸭共作模式能够减少饲料的投入,降低饲养成本B.稻鸭共作模式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C.稻鸭共作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稻鸭共作模式的设计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C
即时训练
3.下面是碳循环简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CO2的量
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主要是CO2
D.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A
D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到生物群落中
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学而时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