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教材版本 人教版 适用年级 七年级
一、课标要求和分析
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以某地区的一种自然资源为例,说出该资源在当地的分布情况、对外输出地区以及对当地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3、结合实例,说明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七年级地理的一个重要章节,教材内容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展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该地区的地理知识和人文特色,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本节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对应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在地图准确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范围,描述其地理位置特征; 概括该地区的主要地形、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气候对当地传统民居、农业发展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结合材料和视频,讨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的关联性,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三、重点难点及处理策略
重点:1.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类型,特别是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 3. 理解热带草原气候对当地植被、传统民居的影响; 4. 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环境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难点:1. 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理解猴面包树、茅草屋与热带草原气候的适应性; 处理策略: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地图辅助教学,将知识直观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如:可以利用地图和数据,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特征、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及环境变化的关系。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其小组合作能力。
四、教学活动及评价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
环节一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观看哈扎比部落生活情景。 教师简单介绍:哈扎比部落也被称为布须曼人,是非洲大陆上最后一个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原始部落。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与人类进化成人之后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变化,他们随着季节的变化在草原上迁徙,依靠狩猎和采集维持生存。 提问: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哪些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典型地理环境特征?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观察、补充、鼓励学生回答,诊断其对非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已有认知(诊断性评价)。
环节二 【区域认知-自主探究】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走进哈扎比部落 【任务一】:结合教材图9.21和9.22及课文,小组合作完成地图标注(标出赤道、南回归线、主要的地形区、气候类型)。 阅读教材图9.21,在地图中找到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和范围。 小组进行完成任务单,派代表到讲台指图回答,各组相互补充。 半球位置:东半球、跨南北半球。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绝大部分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 范围:泛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主要地形区包括: 埃塞俄比亚高原 东非高原 南非高原 刚果盆地 归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地势特点。 地形特点:以高原为主,起伏不大 地势特点: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高,西北低) 结合教材图9.22,总结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分布特点 特点:以赤道为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主要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地图作业评等级(依据准确性-师评) 小组代表指图回答,各组相互补充(互评)
环节三 【综合思维-活动探究】 哈扎比人的生活方式 哈扎比人雨季住在岩洞或面包树里,旱季住在简单的草棚屋。 (面包树指猴面包树,因为其果实形状像面包,每当果实成熟时,它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吸引成群的猴子前来攀爬觅食。故名“猴面包树”。) 【活动】 材料:猴面包树根系发达,利于吸收水分;树干木质疏松,利于储存水分。湿季时,猴面包树会储存大量水分;干季时,则落光叶子,减少水分蒸发,并利用储存的水分熬过漫长的干季。 根据上述材料及地图,思考:为什么猴面包树能够生长在热带草原地区? 材料:茅草屋(草棚屋)是非洲热带草原地区的传统民居之一,一般用树枝、藤条、泥土等筑墙,房顶铺茅草。 根据上述材料思考:茅草屋建筑材料、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阅读课本75页“思与学” 总结归纳为什么猴面包树能够生长在热带草原地区 结合76页“活动” 思考:茅草屋建筑材料、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明显的干湿两季,适应猴面包树的生存习性。 当地人就地取材建成的茅草屋墙体比较薄,透气性好。房顶由茅草覆盖。房屋阴凉通风,遮风避雨,既适应了气候,也满足了当地人们居住的需要。 观察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情况,选取典型答案分享交流。 提问反馈:“如何解释哈扎比人逐水草而居游牧迁徙的生活方式”再次关联气候与人类活动,关注学生生成情况(形成性评价)
环节四 【人地协调观-案例研讨】 人口、粮食与环境——哈扎比人的困境 哈扎比人生活在坦桑尼亚北部的阿鲁沙市附近, 阿鲁沙市是坦桑尼亚的经济要市 ,主要经济领域包括建筑业、酒店与餐饮业、交通运输等。阿鲁沙市的经济快速增长,人口的增速也较快。 由于周边人口的增长,哈扎比人越来越多的土地被侵占,人口的数量和栖息地正在不断地缩小。目前的人口数量约1000人,且已经失去了将近90%的土地。 人口自然增长率如此高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会面临什么问题?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产量为何很低? 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在板书上构建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的思维导图。明确该循环引发的严重环境问题。为后面的活动铺垫好知识背景。 问题链: 热带草原气候如何影响粮食生产? 人口快速增长与粮食问题的关联? 【地理实践力-角色扮演】 如何破解“生态破坏—贫穷加剧”恶性循环 出示撒哈拉以南部分国家人口增长率、粮食危机数据与荒漠化示数据图。 分组角色扮演(政府官员、环保人士、农民代表)阐述自己角色的立场,讨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方案,提出可行性措施。 【活动】P78“活动” 粮食供应不足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广,降水主要在湿季,降水延迟到来或不足,干旱较为严重,造成粮食减产和牲畜死亡。 学生理解并跟随老师完成任务单上人口、粮食环境思维导图。 政府:引进人才技术,推广耐旱作物等方面; 环保:环境保护宣传、发起荒漠化治理,种植绿色防护林行动等方面; 农民:停止开垦,积极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重视教育等 阅读教材图9.28与“思与学”了解非洲国家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改善环境现状的状况。 非洲多国合作实施“绿色长城”计划,修建一条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横贯非洲大陆的防护林带。 与非洲原产的水稻相比,我国的杂交水稻产量更高,有助于解决当地人的吃饭问题。我国的农业专家选育了适合当地环境的水稻品种,带去了先进的农业设备,还对当地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自主完成78页“活动” 角色陈述中的方案可行性、创新性和表述完整性(是否结合本地自然环境现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评价量表 等级标准优秀能结合气候、资源等要素提出2条以上可行性措施合格能列举1条措施,但未能说明依据
环节五 【快速发展的经济】 (一)富饶大陆 文化富饶 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擅长雕刻、喜爱击鼓、热爱跳舞 (二)富饶大陆 资源富饶 【活动】 观察地图思考: 1、撒哈拉非洲以南主要矿产资源主要有哪些? 2、主要的经济作物有哪些?) (三)富饶大陆 发展方向 【活动】 观察地图思考: 阅读教材图9.29,归纳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传统经济特点。分析传统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很多国家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努力改变经济过分依赖初级农矿产品出口的情况,使经济稳步增长。 近几十年来,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举例:尼日利亚、安哥拉等产油国,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发展工业;肯尼亚发展花卉业和旅游业, 成为非洲最大的鲜花出口国和著名的旅游国家。 2、阅读图9.34和图9.35,以加纳为例,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方向。 (1)指出加纳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比较加纳2008年和2018年主要进口产品的类型。 (3)加纳2008年出口额只有进口额的一半,2018年出口额已经超过了进口额。说说这样的变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处。 (4).结合加纳的例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经济提出建议。 (金刚石、黄金(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石油、铀、铜、铁 咖啡、油棕、可可、香蕉的原产地) 出口初级农矿产品,进口工业产品 历史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国家长期受殖民主义者占领和掠夺,出口初级农矿产品,进口工业产品,经济发展缓慢,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位置。 (1)矿产和森林资源丰富; 热带气候适合种植热带经济作物;濒临大西洋,海运便利。 (2)出口方面:2018年比2008年增加了巧克力、鲜果汁、木质装饰品等工业产品。 进口方面:2018年比2008年减少了燃料、化学物品。 (3)加纳进出口额的变化是其发展工业及经济多样化的结果,对加纳摆脱过分依赖初级农矿产品的经济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4)【因地制宜】尼日利亚、安哥拉等产油国发展了化学工业、 机械工业,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肯尼亚发展花卉业和旅游业,成为非洲最大的鲜花出口国和著名的旅游国家。 【加强合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的发展,还得益于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近年来我国在这里的投资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采矿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等领域。 完成教材第81页活动,展示答案,师生共评,完善补充,最终落实到书写(表现性评价)。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与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探讨自然环境与传统民居、植被、农业之间关系。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使粮食短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最重要的是保护环境,减轻自然灾害。撒哈拉以南许多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加强国际合作,经济稳步增长。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设计
基础:完成本节对应填充图册习题,进一步加强区域认知; 提升:设计一张“保护非洲生态”宣传海报,需要尽可能多的涵盖地理要素,下一个课时自己担任讲解员进行宣传。 实践:周末调查本地超市进口食品中非洲进口商品的种类与占比,思考贸易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