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7 17:17:23

文档简介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选择题
1.16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花瓶引起了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并收藏起来。葡萄牙人此举主要得益于(  )
A.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B.西印度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出现
C.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扩展和延伸
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2.(2024·安徽合肥期末)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这反映出(  )
A.菲律宾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
B.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
C.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
D.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商业联系
3.18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商品流转额最高的是纺织品、纺织原料和粮食。各殖民地、附属国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商品交易。证券交易所逐渐从街头、路旁、咖啡馆迁入大楼营业。伦敦皇家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都形成于18世纪下半叶。这些变化(  )
A.有利于各国贸易的增长
B.刺激了对新航路的探索
C.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4.(2024·浙江绍兴期末)在16世纪欧洲的任何地方,茶叶是外国来的奢侈品,但到了19世纪晚期西欧的许多地方,茶叶消费已变得司空见惯。其变化的动力是(  )
A.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B.“下午茶”文化的形成
C.世界市场的逐步建立
D.跨国公司的有力推动
5.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最能说明世界贸易组织(  )
A.顺应了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B.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C.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
D.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6.如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  )
A.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7.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8.如图是清代广州画家关联昌在19世纪中后期所作系列画之一。该画作使用水粉颜料,以精确的景物结构、明丽的色彩为主要特征,形象地表达了中国人一生的各个阶段。据此可知(  )
A.中国传统文人画不断发展
B.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转型
C.该绘画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D.传统水墨画注重形神兼备
9.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纷纷仿效路易十四,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屋子。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等也无不如此。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  )
A.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C.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
D.成为欧洲反封建的武器
10.18世纪后期,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进口国。同时,中国人学习并掌握了机械钟表的制作原理,开始自己制造钟表,如图为其中的代表作品。这表明(  )
A.经济发展影响审美标准
B.贸易交流推动文化交融
C.政策调整促进观念转变
D.科技创新丰富日常生活
11.(2024·福建南平期末)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与贸易会展法》,确立了文化外交的重要地位,并授权联邦政府支持美国参加世界各类艺术节、运动会、工业及商业展会等。这些做法的根本出发点是(  )
A.渗透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
B.应对苏联文化的宣传攻势
C.满足美国民众的精神需求
D.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
12.(2024·江西新余期末)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这表现在(  )
A.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B.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30年,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奢侈的饮品。1652—1667年,经过两次英荷战争的胜利,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时,有人指责饮茶败坏世风,无益健康。后来人们发现,茶叶不仅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饮有害的说法渐渐消失,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 300万磅,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英国产品却打不开销路,英国的贸易逆差在继续扩大。于是在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到1903年,这个比率上升到了59%。当时,中国茶叶占输往西方的茶叶中的份额下降到了10%。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1)根据材料归纳英国饮茶之风和茶叶贸易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演变的主要原因。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1.A 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A项正确;西印度公司主要归属荷兰和法国,排除B项;C项属于对传统商路的扩展,排除;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于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
2.D 据材料“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通过“马尼拉大帆船”密切了亚洲和美洲之间的商业联系,故选D项;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排除A项;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扩张和掠夺,排除C项。
3.C 据材料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纺织品、纺织原料和粮食流转增快,大型的商品交易在各殖民地、附属国出现,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也日益活跃,证券交易所发展壮大,这些变化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故选C项;“各国”说法绝对,排除A项;15世纪末16世纪初,是新航路开辟的探索阶段,排除B项;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叶,排除D项。
4.C 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建立,世界性的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流通大大加快,使得茶叶由“奢侈品”变得“司空见惯”,故选C项;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涉及古代中国及其沿线国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茶叶消费的“司空见惯”,推动了“下午茶”文化的形成,B项本末倒置,排除;跨国公司出现于20世纪,排除D项。
5.B 法律条款和法制化进程是相关的,该法律条款的规定直接表明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世界经济新秩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贸易的法制化而非自由化,排除C项;D项在材料没有直接反映,排除。
6.C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画家的这一画作展现了欧洲民众使用瓷质茶具饮茶的场面,体现出随着茶叶、瓷器等东方商品的流动促进了中国茶、中国茶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仅凭该画作无法反映茶叶是法国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排除A项;法国和中国只能反映欧亚贸易,无法看出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性贸易网形成,排除B项;饮茶的流行不等同于饮食结构趋同,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8.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绘画是水彩画,其构图、透视是西式的,精确的景物结构、明丽的色彩,可见画家曾研习过素描和色彩,但那酷似工笔画的线描、勾勒和渲染,画得呆板的人物,以及选择的绘画主题,又分明是中国画的内容,所以该绘画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C项正确;传统文人画强调意境,融书法、篆刻、文学等为一体,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传统水墨画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相似,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9.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18世纪,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中国热”,材料即体现了这股“中国热”,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且A项说法夸大,排除;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排除B项;成为欧洲反封建武器的是火药,排除D项。
10.B 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中国由进口钟表到自己制作中国特色外观的钟表,反映了贸易交流推动文化交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审美标准和政策调整的信息,排除A、C两项;中国学习西方制作钟表,不属于科技创新,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冷战时期,美国通过扩大文化交流,渗透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苏联文化宣传攻势的情况,不能说明美国的这些做法是为了应对苏联文化的宣传攻势,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外的文化宣传,根本出发点并非满足本国民众的精神需求,排除C项;这些措施侧重于文艺、体育、工商业展会等方面,不能直接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排除D项。
12.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之间往来,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即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不是经贸往来,且未涉及对世界和平的作用,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一体化,排除D项。
13.(1)英国饮茶之风演变的特点:从奢侈品到普通饮品(饮茶人员平民化);从受指责、争议到普遍欢迎。
茶叶贸易演变的特点:从荷兰垄断到英国垄断茶叶贸易;从依赖中国到依赖印度进口茶叶。
(2)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掠夺,世界贸易的较大发展;英国打败荷兰逐渐确立殖民霸权;英国扶植印度种植茶叶;工业革命促进英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对饮茶健康功能的认识加强。
解析:第(1)问,英国饮茶之风演变的特点:根据材料“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奢侈的饮品”“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可知从奢侈品到普通饮品;根据材料“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时,有人指责饮茶败坏世风,无益健康。后来人们发现,茶叶不仅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饮有害的说法渐渐消失,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可知从受指责、争议到普遍欢迎。茶叶贸易演变的特点:根据材料“经过两次英荷战争的胜利,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可知从荷兰垄断到英国垄断茶叶贸易;根据材料“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到1903年,这个比率上升到了59%。当时,中国茶叶占输往西方的茶叶中的份额下降到了10%”可知从依赖中国到依赖印度进口茶叶。第(2)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世界对于世界尤其是东方的认知愈加清晰,因此西方列强逐渐清楚了茶叶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因此伴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尤其是对华的侵略加深,世界的茶叶贸易也在不断地扩大;根据材料“1652—1667年,经过两次英荷战争的胜利,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可知英国打败荷兰逐渐确立殖民霸权;根据材料“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可知英国扶植印度种植茶叶;根据材料“后来人们发现,茶叶不仅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可知对饮茶健康功能的认识加强。
4 / 4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以时空观念为指导,结合地图理解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对洲际贸易扩大以及全球贸易网形成的推动作用。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考经济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了解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也随同商品贸易不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知识点一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之前: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2.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开辟前,丝绸之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途径)
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的     
表现 咖啡、烟草、可可等在欧洲市场出现;欧洲的产品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
影响 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商业贸易由传统向近代经营方式的转变);以    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工业革命后
(1)原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扩张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2)表现
①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世界贸易额增长速度加快。
4.20世纪的世界贸易
(1)阻碍因素
①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②因    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2)推动因素:《          》的签署;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3)表现: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教材开发】
1.读教材P56图片 “荷兰殖民扩张示意图(15世纪末—17世纪)”,思考:当时的荷兰为什么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我的思考:                                            
                                            
2.读教材P57“学思之窗”,思考: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我的思考:                      
                      
                      
                      
构图解史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
知识点二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商品流动伴随着文化的传播)
1.商品流动
(1)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    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买卖双方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    、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2.文化交流国际化
(1)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①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②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③16世纪以后,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④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      ”,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
⑤各国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2)服饰的国际化
①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②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了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体现了民主、共和、民族的时代精神)兼具      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的传入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钟表制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其在中国的流行)。
(4)文化的交流
①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②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教材开发】
3.读教材P55导语部分的插图“油—醋瓶”“茶叶瓶”,思考:这两件瓷器透露出哪些信息?
我的思考:                      
                      
                      
                      
                      
4.解读教材P58“史料阅读”。
我的思考:                      
                      
                      
                      
                      
                      
构图解史
茶叶外传的四条古道
拓展延伸
民国中山装
(1)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国家统一大业;以文治国;“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2)借鉴西方文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教材开发】
5.读教材P59图片“更钟”及文字介绍,思考:有人据此认为“更钟的出现是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现象的历史见证”,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你该怎么做?
我的思考:                                           
                                            
主题一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视角1 16—18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史料 16世纪上半期及16世纪七八十年代,葡萄牙进口了欧洲市场75%以上的香料。……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里斯本成为欧洲的香料之都,甚至整个葡萄牙也成为万里飘香的国度。葡萄牙主宰了16世纪的香料贸易,促使欧洲香料的价格出现了下降。新航路航线虽长,但无须水陆交接转运,减少了运费,故降低了香料价格。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
亚欧香料贸易》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亚欧香料贸易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我的思考:                                            
                                            
                                            
                                            
视角2 19—20世纪的中英茶叶贸易
史料 1834年,英国成立专门茶叶委员会,并成立了阿萨姆公司,在印度广泛培育茶树;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茶树的盗窃力度。英国人先后制成揉茶机、焙炒机、快压卷机。19世纪末,英国人在印度已经实现了茶叶生产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因为进口印度茶是零关税,进口中国茶需要交纳35%的关税,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完全超过了中国。1905年,清政府两江总督远赴印度、锡兰(斯里兰卡)考察,后撰写报告,他发现西人治下的茶园,从开始种植就有科学的界定,包括如何育苗、移植茶秧、栽种等各个环节。
——周重林、太俊林著《茶叶战争
——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探究 根据示意图概括中印对英国茶叶出口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史料分析这种趋势形成的原因。
我的思考:                                            
                                            
                                            
                                            
1.影响全球贸易发展的因素
(1)近代以来,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推动了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展。
(2)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使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形成。
(3)二战后,科技革命引起工业生产的增长是当时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最根本原因;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化和扩大、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的推行和跨国公司的发展,都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4)国际与国内政治形势变化。例如,二战后国际上“冷战”局面出现与结束影响全球贸易发展,某些国家内部社会动荡、经济现状也会造成全球贸易的波动。
2.全球贸易网形成发展的表现
空间范围日益扩大 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从区域贸易到世界贸易
联系方式更加快捷 ①由马、帆船运载到汽船、火车、汽车、飞机运载。 ②商品信息传递经历了由人员传递到通过电报、电话以及网络传递的方式。 ③市场的商品种类迅速增加:由农牧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到工业产品与原料的交换,再到资金、劳动力与商业服务的交换过程
市场组织、维护机制不断完善 通过建立银行、交易所,成立政府特许公司、垄断公司等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
贸易中心的不断变化 ①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 ②1400—1700年,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后来美国取而代之
1.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B.全球贸易网初步形成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推动资本流动
2.下面是1950—2000世界贸易发展示意图。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二战后国际贸易持续发展
B.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发展得益于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C.世贸组织的成立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
D.冷战结束有利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主题二 窥一斑而知全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视角1 19世纪的俄罗斯茶文化
史料 从1715年起,沙俄东正教驻北京传道团总计有18届。传教士在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茶史资料和地方史资料,甚至陪同俄国茶商深入中国内陆的产茶核心区域。19世纪时俄国出现了许多记载俄国茶俗、茶礼、茶会的文学作品。俄国贵族的茶仪十分讲究,一种名为“沙玛瓦特”的茶炊,是由铜制成的,工艺精美,茶碟别致,俄国人喜欢将茶倒入茶碟后饮用,饮时嘴唇须咂吸作响,以此赞赏女主人的佳茶。来自中国的陶瓷茶具也很多。俄罗斯贵族阶层的饮茶礼仪,相当烦琐拘谨,有点虚夸做作,而且也学习欧洲国家贵族们附庸风雅之风,对中国的茶具、茶仪怀有浓厚兴趣。
——摘编自沈立新《略论中国茶文化在
欧洲的传播》等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俄罗斯茶文化繁荣的表现,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我的思考:                                           
                                            
视角2 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
史料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的洋布料占领中国市场。20世纪初,孙中山仿照西式服装定制了一套服装……被称为“中山装”。……民国政府建立之后,以西方服饰为主的新服饰开始在大中城市流行,并以此辐射到其他小城镇中去。当时的服装世界是西装革履,长袍马褂,袒胸露背,新旧土洋,千奇百怪,而传统衣冠服饰所蕴含的贵贱之等级,逐渐消失在个体追新求异的时尚潮流中。
——摘编自王静渊等《明清近代服饰史》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服饰的特点。
我的思考:                                            
                                            
1.国际贸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人的 交流 贸易首先是人的交流。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会造成不同文化的个体之间的碰撞、交流,从而使双方的文化、理念、语言、服饰等相互产生影响
商品的交流 商品是贸易的媒介,制造者将自己的文化渗透到商品的制作和使用中,中国的茶是最为典型的例子。通过国际贸易,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品传递了不同的文化,这是国际贸易对文化交流影响的基本形式
制度的交流 不同文化影响了不同制度的形成,尤其是贸易制度。通过国际贸易,不同的贸易制度和贸易习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文化 产品的 交流 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包括电影、电视节目、音乐、动漫、书籍等,它们更直接地、更多地承载着本国的文化,对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国际贸易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特点
国际化 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民族化 文化交流是民族性特色文化的互通,把体现自身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的商品进行交流,具有明显的区域化、民族化特点
渐进性 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伴随国际贸易发展,国际贸易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文化传播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也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中
包容性 文化交流的状况与各国的政策、文化态度关系密切,从古代传入唐朝的西域乐舞到近现代西方女装设计采用东方样式,各自不同文化的包容或者说交融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结果
创新性、本土化 不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发生了本土化的倾向,促进了本土文化的创新
3.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
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
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4.18世纪,欧洲很多国家有多个茶馆,还有茶园。许多茶园里都有弯弯曲曲的小径,一个保龄球草地球场,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举办音乐会和跳舞。有的茶园还以举行化妆狂欢、放烟火、赛马和举办音乐会成为其特色。这说明了饮茶(  )
A.增强了欧洲人民的体质
B.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C.改变了欧洲的建筑风格
D.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交娱乐生活
材料 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携茶膏飞天,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380千米的宇宙高空,成功冲泡出一杯中国茶,中国茶风靡全球后,又创造了世界饮茶的新高度,丰富了茶文化的新历史。这不仅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对文化复兴的壮举,也诠释了在全球化潮流的带动和现代科技的助力下,中国传统茶行业的求新求变、与时俱进的精神。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茶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增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境等都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及价值观念。
  人生有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茶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所需。因此,着力挖掘、传承中国茶道、茶具和茶馆文化是实现中国茶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也是向国际社会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之魅力所在。
2.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世界贸易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加强,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2)注重: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全球贸易网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影响不同时期世界贸易发展的因素;全球贸易网形成发展的表现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商品蕴含文化、传递文化、融合文化,而具有民族性的商品更是国家形象的物质表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2)注重: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国际贸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认识近现代世界贸易中中国文化的发展
1.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香料、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美洲和亚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非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
2.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下列选项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3.由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表可知,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力量是(  )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国际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2
1900年 68 118.2
A.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B.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
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
4.18世纪中期,“下午茶”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饮茶有益于健康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加入牛奶与糖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茶还寄托了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这体现出(  )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人文主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C.经济的趋同化和一体化趋势
D.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
5.1700年1月7日,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世纪之交舞会,名为“中国之王”。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这反映出当时(  )
A.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
B.法国贵族阶层崇尚中国文化
C.中法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
D.殖民侵略促进了中西方交流
6.有学者指出,在传动及控制机构方面,中国计时器很早就采用了齿轮系;在显示装置方面,中国有日晷的刻度盘、刻漏的浮箭等;在金属工艺方面,中国铜铁匠有出色的手工技艺。这些使得中国工匠能比较快地仿制出欧式机械钟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
B.欧洲钟表技术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条件
C.欧洲钟表具有明显技术优势
D.思想变迁影响对西方技术的接受程度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2.殖民扩张 欧洲
4.(1)②冷战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教材开发
1.提示:荷兰的商业实力非常强大,商人的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商船,船队来往于世界各地,承揽了世界海上大部分运输。
2.提示:具有相当的经营规模;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迅猛;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
知识点二
1.(1)贸易 (2)知识
2.(1)④万里茶道 (2)④中西服饰
教材开发
3.提示:中国的瓷器传入欧洲后,受到各国君主和达官显贵的喜爱;中国瓷器影响了欧洲国家瓷器制造业的发展;瓷器传播了中华文化。
4.提示:史料体现出茶叶当时在西方是宫廷贵族们享用的奢侈品;中国的茶具和茶叶当时在西方很受社会上层的欢迎。对研究中西方商品流动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提示:查阅更多关于钟表在中国传播的文献记载;搜集西学东渐的其他考古实物史料;多种史料互证;查找专家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等。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西欧国家与东方进行的香料贸易利润巨大;亚洲香料产量巨大。
影响: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促进了西欧贸易中心的转移;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
视角2 提示:
趋势:中国对英国的茶叶贸易受到印度茶叶冲击,中英茶叶贸易呈下降趋势。
原因:英国盗取中国制茶技术和茶种,大力发展印度制茶业;英国在印度的制茶业实现机械化,并且重视种植的科学化管理;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享受关税优惠;工业革命使交通通信工具发生巨大变化,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活学活用
1.B 据材料可知,欧洲在商品贸易中由最初的使用金银交易发展到消费品对外出口,说明东西方之间形成了商品往来,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贸易网,故选B项;改变亚欧的社会生活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因为经济交流,排除A项;为工业革命提供市场的不是世界贸易,排除C项;是资本的流动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而非世界贸易推动资本流动,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发展的最大障碍被打破,有利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示意图可知,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缓慢,A项不符合材料,排除;《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于1947年,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于1995年,排除C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表现:文学作品中出现大量关于茶的记载;特制茶炊的出现;特色饮茶礼仪的形成;中国茶具流行。
原因:中俄茶叶贸易的发展;贵族阶层生活方式的推动;中欧茶文化的影响;东正教传教士的推动。
视角2 提示:洋布大量使用;西式服装越来越普遍;传统服饰借鉴西方服装样式实现了革新;服饰呈现中西结合的多样化局面;服饰作为等级的象征作用慢慢地消失。
活学活用
3.B 据材料可知,德大色拉与舶来西式炸猪排都是中西结合后深受上海人喜爱的饮食,说明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故选B项;材料中只有上海,并无其他地区,无法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吸取外国特色并融合本土因素的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传统菜系的地位,强调的是中西结合的菜系深受当地人喜爱,排除D项。
4.D 据材料可知,饮茶风气在欧洲的盛行促进了休闲娱乐性质的茶园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故选D项;材料中茶园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用于身心放松和享乐,排除A项;饮茶风气和茶园的兴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彻底”二字说法绝对,排除B项;茶园和茶馆只是在少部分家庭和城市中出现,只会局部影响特定地区的建筑风格,排除C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A 根据材料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经济贸易往来加强,A项正确;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排除;掠夺非洲是途径之一,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是亚洲主导,排除D项。
2.A A项符合题意,17世纪时期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注意题干时间“17世纪上半叶”,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是在18世纪,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正是由于欧洲殖民扩张促使中国实行“海禁”“闭关”政策;D项说法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D 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贸易指数、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长,这是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从时间上可以看出,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故选D项;A、B两项都是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思潮兴起,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4.D 据材料可知,英国的茶文化与中国的茶文化在内容和追求上不同,体现了英国与中国国情的差异,说明文化具有本土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故选D项,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不能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B项“得到普遍认可”说法夸张,排除。
5.B 据材料“中国之王”“中国式的八抬大轿”“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贵族阶层的巨大影响力,故选B项;仅凭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的这场舞会,不能得出“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国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但不能判断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是否接近,排除C项;当时法国尚未侵略中国,排除D项。
6.B 据材料可知,中国在手工制造和金属工艺等方面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便利了欧洲钟表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与欧洲文化的交流,并不是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排除A项;据材料“中国铜铁匠有出色的手工技艺。这些使得中国工匠能比较快地仿制出欧式机械钟表”可知,中国的技术有明显的优势,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思想变迁与对西方技术的接受程度间的关系,排除D项。
8 / 9(共98张PPT)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本课
目标
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
商品所体现的
特色文化,理
解贸易活动在
文化交流中扮
演的重要角色 1.以时空观念为指导,结合地图理解新航路开
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以及两次世
界大战对洲际贸易扩大以及全球贸易网形成的
推动作用。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考经济对文化交流的
推动作用,了解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
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也随同商品贸易不断传
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
向前发展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之前: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2. 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开辟前,丝绸之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沟通
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途径)
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的
表现 咖啡、烟草、可可等在欧洲市场出现;欧洲的产品开始在美
洲市场销售
影响 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商业贸易由传统
向近代经营方式的转变);以 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
步形成
殖民扩张 
欧洲 
3. 工业革命后
(1)原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
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
义扩张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2)表现
①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
各地。
③世界贸易额增长速度加快。
4.20世纪的世界贸易
(1)阻碍因素
①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②因 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
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冷战 
(2)推动因素:《 》的签署;各国围绕贸
易、关税的谈判;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世界
贸易组织的成立。
(3)表现: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
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教材开发】
1. 读教材P56图片 “荷兰殖民扩张示意图(15世纪末—17世纪)”,
思考:当时的荷兰为什么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提示:荷兰的商业实力非常强大,商人的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
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商船,船队来往于世界各地,承揽了世界海上
大部分运输。
2. 读教材P57“学思之窗”,思考: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
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提示:具有相当的经营规模;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经营规模不断
扩大,发展势头迅猛;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
构图解史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
知识点二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商品流动伴随着文化
的传播)
1. 商品流动
(1)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 为平台输
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
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买卖双方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 、
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贸易 
知识 
2. 文化交流国际化
(1)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①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
历史。
②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③16世纪以后,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④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 ”,英国茶会上用
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
专门的“茶室”。
⑤各国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
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万里茶道 
(2)服饰的国际化
①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中国服装柔软
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
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②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了东方女装宽松的
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体现了民主、共和、民族的时代
精神)兼具 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
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中西服饰 
(3)钟表的传入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
内地。
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钟表在社会中
下层中逐渐流行(钟表制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其
在中国的流行)。
(4)文化的交流
①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②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
广销世界各地。
【教材开发】
3. 读教材P55导语部分的插图“油—醋瓶”“茶叶瓶”,思考:这两
件瓷器透露出哪些信息?
提示:中国的瓷器传入欧洲后,受到各国君主和达官显贵的喜
爱;中国瓷器影响了欧洲国家瓷器制造业的发展;瓷器传播了
中华文化。
4. 解读教材P58“史料阅读”。
提示:史料体现出茶叶当时在西方是宫廷贵族们享用的奢侈品;中
国的茶具和茶叶当时在西方很受社会上层的欢迎。对研究中西方商
品流动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构图解史
茶叶外传的四条古道
拓展延伸
民国中山装
(1)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国家统一大业;
以文治国;“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2)借鉴西方文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教材开发】
5. 读教材P59图片“更钟”及文字介绍,思考:有人据此认为“更钟
的出现是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现象的历史见证”,如果要进一步证实
这一观点,你该怎么做?
提示:查阅更多关于钟表在中国传播的文献记载;搜集西学东渐的
其他考古实物史料;多种史料互证;查找专家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
研究成果等。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视角1 16—18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史料 16世纪上半期及16世纪七八十年代,葡萄牙进口了欧洲市场75
%以上的香料。……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里斯本成为欧洲的香料之
都,甚至整个葡萄牙也成为万里飘香的国度。葡萄牙主宰了16世纪的
香料贸易,促使欧洲香料的价格出现了下降。新航路航线虽长,但无
须水陆交接转运,减少了运费,故降低了香料价格。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亚欧香料贸易兴起
的原因及其影响。
提示: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西欧国家与东方进行的
香料贸易利润巨大;亚洲香料产量巨大。
影响: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促进了西欧贸易中心的转移;丰富了
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
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
视角2 19—20世纪的中英茶叶贸易
史料 1834年,英国成立专门茶叶委员会,并成立了阿萨姆公司,在
印度广泛培育茶树;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茶树的盗窃力度。英国
人先后制成揉茶机、焙炒机、快压卷机。19世纪末,英国人在印度已
经实现了茶叶生产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因为进口印度茶是零关税,进
口中国茶需要交纳35%的关税,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完全超过
了中国。1905年,清政府两江总督远赴印度、锡兰(斯里兰卡)考
察,后撰写报告,他发现西人治下的茶园,从开始种植就有科学的界
定,包括如何育苗、移植茶秧、栽种等各个环节。
——周重林、太俊林著《茶叶战争
——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探究 根据示意图概括中印对英国茶叶出口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史料
分析这种趋势形成的原因。
提示:
趋势:中国对英国的茶叶贸易受到印度茶叶冲击,中英茶叶贸易呈下
降趋势。
原因:英国盗取中国制茶技术和茶种,大力发展印度制茶业;英国在
印度的制茶业实现机械化,并且重视种植的科学化管理;印度作为英
国殖民地享受关税优惠;工业革命使交通通信工具发生巨大变化,促
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1. 影响全球贸易发展的因素
(1)近代以来,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推动了各
洲之间贸易的扩展。
(2)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使欧美发达国家需
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和
贸易格局的形成。
(3)二战后,科技革命引起工业生产的增长是当时国际贸易迅速
增长的最根本原因;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化和扩大、
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体
系在全球的推行和跨国公司的发展,都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4)国际与国内政治形势变化。例如,二战后国际上“冷战”局
面出现与结束影响全球贸易发展,某些国家内部社会动荡、
经济现状也会造成全球贸易的波动。
2. 全球贸易网形成发展的表现
空间范围
日益扩大 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从区域贸易到世界贸易
联系方式
更加快捷 ①由马、帆船运载到汽船、火车、汽车、飞机运载。
②商品信息传递经历了由人员传递到通过电报、电话以
及网络传递的方式。
③市场的商品种类迅速增加:由农牧业产品和手工业产
品的交换,到工业产品与原料的交换,再到资金、劳动
力与商业服务的交换过程
市场组织、维护机制不断完善 通过建立银行、交易所,成立政府特许公司、垄断公司
等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
贸易中心的不断变化 ①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
②1400—1700年,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一度成为大西
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后来美国取而代之
1.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
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
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B. 全球贸易网初步形成
C. 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 世界贸易推动资本流动
解析: 据材料可知,欧洲在商品贸易中由最初的使用金银交易
发展到消费品对外出口,说明东西方之间形成了商品往来,从而形
成了全球性的贸易网,故选B项;改变亚欧的社会生活的是生产力
的发展,而不是因为经济交流,排除A项;为工业革命提供市场的
不是世界贸易,排除C项;是资本的流动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而非世界贸易推动资本流动,排除D项。
2. 下面是1950—2000世界贸易发展示意图。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
A. 二战后国际贸易持续发展
B. 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发展得益于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C. 世贸组织的成立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
D. 冷战结束有利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发展的最大障碍被
打破,有利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示意
图可知,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缓慢,A项不符合材料,排除;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于1947年,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正
式开始运作于1995年,排除C项。
主题二 窥一斑而知全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视角1 19世纪的俄罗斯茶文化
史料 从1715年起,沙俄东正教驻北京传道团总计有18届。传教士在
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茶史资料和地方史资料,甚至陪同俄
国茶商深入中国内陆的产茶核心区域。19世纪时俄国出现了许多记载
俄国茶俗、茶礼、茶会的文学作品。俄国贵族的茶仪十分讲究,一种
名为“沙玛瓦特”的茶炊,是由铜制成的,工艺精美,茶碟别致,俄
国人喜欢将茶倒入茶碟后饮用,饮时嘴唇须咂吸作响,以此赞赏女主
人的佳茶。来自中国的陶瓷茶具也很多。俄罗斯贵族阶层的饮茶礼
仪,相当烦琐拘谨,有点虚夸做作,而且也学习欧洲国家贵族们附庸
风雅之风,对中国的茶具、茶仪怀有浓厚兴趣。
——摘编自沈立新《略论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等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俄罗斯茶文化繁荣的表
现,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提示:
表现:文学作品中出现大量关于茶的记载;特制茶炊的出现;特色饮
茶礼仪的形成;中国茶具流行。
原因:中俄茶叶贸易的发展;贵族阶层生活方式的推动;中欧茶文化
的影响;东正教传教士的推动。
视角2 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
史料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的洋布料占领中国市场。20世纪初,孙中
山仿照西式服装定制了一套服装……被称为“中山装”。……民国政
府建立之后,以西方服饰为主的新服饰开始在大中城市流行,并以此
辐射到其他小城镇中去。当时的服装世界是西装革履,长袍马褂,袒
胸露背,新旧土洋,千奇百怪,而传统衣冠服饰所蕴含的贵贱之等
级,逐渐消失在个体追新求异的时尚潮流中。
——摘编自王静渊等《明清近代服饰史》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服饰的特点。
提示:洋布大量使用;西式服装越来越普遍;传统服饰借鉴西方服装
样式实现了革新;服饰呈现中西结合的多样化局面;服饰作为等级的
象征作用慢慢地消失。
1. 国际贸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人的 交流 贸易首先是人的交流。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会造成不同文化的个体之间的碰撞、交流,从而使双方的文化、理念、语言、服饰等相互产生影响
商品的交流 商品是贸易的媒介,制造者将自己的文化渗透到商品的制作和使用中,中国的茶是最为典型的例子。通过国际贸易,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品传递了不同的文化,这是国际贸易对文化交流影响的基本形式
制度的
交流 不同文化影响了不同制度的形成,尤其是贸易制度。通过国
际贸易,不同的贸易制度和贸易习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文化产
品的交
流 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包括电影、电视节目、音乐、
动漫、书籍等,它们更直接地、更多地承载着本国的文化,
对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国际贸易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特点
国际
化 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
流,促进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民族
化 文化交流是民族性特色文化的互通,把体现自身知识、信
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的商品进行交流,具有明显的区域
化、民族化特点
渐进
性 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伴随国际贸易发展,国际贸易是一个长期
的发展过程,文化传播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也体现在文化的
交流中
包容性 文化交流的状况与各国的政策、文化态度关系密切,从古代
传入唐朝的西域乐舞到近现代西方女装设计采用东方样式,
各自不同文化的包容或者说交融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和结果
创新
性、本
土化 不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发生了本土化的倾向,促进了本土
文化的创新
3. 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
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
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
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
A. 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 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
C. 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D. 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解析: 据材料可知,德大色拉与舶来西式炸猪排都是中西结合
后深受上海人喜爱的饮食,说明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
鉴,故选B项;材料中只有上海,并无其他地区,无法得出“领
先”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吸取外国特色并融合本土因
素的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传统菜系
的地位,强调的是中西结合的菜系深受当地人喜爱,排除D项。
4.18世纪,欧洲很多国家有多个茶馆,还有茶园。许多茶园里都有弯
弯曲曲的小径,一个保龄球草地球场,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举
办音乐会和跳舞。有的茶园还以举行化妆狂欢、放烟火、赛马和举
办音乐会成为其特色。这说明了饮茶(  )
A. 增强了欧洲人民的体质
B. 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C. 改变了欧洲的建筑风格
D. 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交娱乐生活
解析: 据材料可知,饮茶风气在欧洲的盛行促进了休闲娱乐性
质的茶园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故选D项;材料中
茶园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用于身心放松和享乐,排除A项;饮茶风
气和茶园的兴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彻
底”二字说法绝对,排除B项;茶园和茶馆只是在少部分家庭和城
市中出现,只会局部影响特定地区的建筑风格,排除C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材料 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携茶膏飞天,航天员景海鹏、陈
冬在380千米的宇宙高空,成功冲泡出一杯中国茶,中国茶风靡全球
后,又创造了世界饮茶的新高度,丰富了茶文化的新历史。这不仅是
中国人千百年来对文化复兴的壮举,也诠释了在全球化潮流的带动和
现代科技的助力下,中国传统茶行业的求新求变、与时俱进的精神。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茶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增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深
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茶文化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境等都深刻影响
着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及价值观念。
  人生有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茶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已
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所需。因此,着力挖掘、传承中国茶道、茶具
和茶馆文化是实现中国茶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也是向国际
社会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之魅力所在。
2. 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全球贸
易网的
形成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世界
贸易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加强,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2)注重: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全球贸易网形成和发展
的阶段性;影响不同时期世界贸易发展的因素;全球贸易
网形成发展的表现
角度 内容
商品流
动与文
化交流
国际化 (1)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
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商品蕴含文化、传递文化、
融合文化,而具有民族性的商品更是国家形象的物质表
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2)注重: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国际贸易对文化交流的影
响;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认识近现代世界贸易中中国文化的
发展
1. 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
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香料、生
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
A. 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 美洲和亚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 掠夺非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 亚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
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
间经济贸易往来加强,A项正确;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排除;
掠夺非洲是途径之一,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是亚洲主导,排
除D项。
2.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
上贸易格局的变化。下列选项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 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 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 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解析:  A项符合题意,17世纪时期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
夫”;注意题干时间“17世纪上半叶”,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
度的贸易是在18世纪,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正是由于欧洲殖民
扩张促使中国实行“海禁”“闭关”政策;D项说法错误,新航路
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 由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表可知,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
力量是(  )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国际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2
1900年 68 118.2
A. 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B. 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
C. 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贸易指数、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
长,这是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从时间上可以看出,这是第二次工
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故选D项;
A、B两项都是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
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思潮兴起,C项时间不符合题
意,排除。
4.18世纪中期,“下午茶”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饮茶有益于健康在
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加入牛奶与糖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
功效的增加或强化。茶还寄托了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这与中国
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这体现
出(  )
A.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 人文主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C. 经济的趋同化和一体化趋势
D. 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英国的茶文化与中国的茶文化在内容和追
求上不同,体现了英国与中国国情的差异,说明文化具有本土化和
多元化的趋势,故选D项,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英国茶文化的内
容,不能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B项“得到普遍认可”说
法夸张,排除。
5. 1700年1月7日,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世纪之交舞会,
名为“中国之王”。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
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
连赞叹。这反映出当时(  )
A. 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
B. 法国贵族阶层崇尚中国文化
C. 中法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
D. 殖民侵略促进了中西方交流
解析:  据材料“中国之王”“中国式的八抬大轿”“穿着富有
中国特色的服饰”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贵族阶层的巨大影响
力,故选B项;仅凭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的这场舞会,不能得出
“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
法国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但不能判断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是否接
近,排除C项;当时法国尚未侵略中国,排除D项。
6. 有学者指出,在传动及控制机构方面,中国计时器很早就采用了齿
轮系;在显示装置方面,中国有日晷的刻度盘、刻漏的浮箭等;在
金属工艺方面,中国铜铁匠有出色的手工技艺。这些使得中国工匠
能比较快地仿制出欧式机械钟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
B. 欧洲钟表技术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条件
C. 欧洲钟表具有明显技术优势
D. 思想变迁影响对西方技术的接受程度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国在手工制造和金属工艺等方面有一定
的技术基础,便利了欧洲钟表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故选B项;材料
强调的是中国与欧洲文化的交流,并不是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排除
A项;据材料“中国铜铁匠有出色的手工技艺。这些使得中国工匠
能比较快地仿制出欧式机械钟表”可知,中国的技术有明显的优
势,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思想变迁与对西方技术的接受程度间的
关系,排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1. 16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花瓶引起了欧洲人
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并收藏起
来。葡萄牙人此举主要得益于(  )
A.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B. 西印度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出现
C. 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扩展和延伸
D.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
大陆之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
的贸易随之扩展,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A项
正确;西印度公司主要归属荷兰和法国,排除B项;C项属于对
传统商路的扩展,排除;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于工业革
命后,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4·安徽合肥期末)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
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
持续了二百多年,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这反映出
(  )
A. 菲律宾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
B. 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
C. 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
D. 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商业联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
美洲”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通过“马尼拉大帆船”
密切了亚洲和美洲之间的商业联系,故选D项;新航路开辟后西
欧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排除A项;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
场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扩张和
掠夺,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8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商品流转额最高的是纺织品、纺织原料和
粮食。各殖民地、附属国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商品交易。证券交易所
逐渐从街头、路旁、咖啡馆迁入大楼营业。伦敦皇家证券交易所和
纽约证券交易所都形成于18世纪下半叶。这些变化(  )
A. 有利于各国贸易的增长
B. 刺激了对新航路的探索
C. 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 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纺织品、纺织原料
和粮食流转增快,大型的商品交易在各殖民地、附属国出现,西方
国家的资本市场也日益活跃,证券交易所发展壮大,这些变化反映
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故选C项;“各国”说法绝对,排除A项;15世
纪末16世纪初,是新航路开辟的探索阶段,排除B项;工业革命完
成于19世纪中叶,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4·浙江绍兴期末)在16世纪欧洲的任何地方,茶叶是外国来
的奢侈品,但到了19世纪晚期西欧的许多地方,茶叶消费已变得司
空见惯。其变化的动力是(  )
A.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B. “下午茶”文化的形成
C. 世界市场的逐步建立
D. 跨国公司的有力推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建立,世界性的商业贸易规模不断
扩大,商品流通大大加快,使得茶叶由“奢侈品”变得“司空见
惯”,故选C项;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涉及古代中国及其沿线国家,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茶叶消费的“司空见惯”,推动了
“下午茶”文化的形成,B项本末倒置,排除;跨国公司出现于20
世纪,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
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
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反倾
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最能说明世界贸易组织(  )
A. 顺应了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B.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C. 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
D. 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法律条款和法制化进程是相关的,该法律条款的规定直
接表明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故B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世界经济新秩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贸易的
法制化而非自由化,排除C项;D项在材料没有直接反映,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如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
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
作体现出(  )
A. 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 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
C. 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 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画家的这一画作展现了欧洲民众使
用瓷质茶具饮茶的场面,体现出随着茶叶、瓷器等东方商品的流动
促进了中国茶、中国茶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
知,仅凭该画作无法反映茶叶是法国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排除A
项;法国和中国只能反映欧亚贸易,无法看出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
性贸易网形成,排除B项;饮茶的流行不等同于饮食结构趋同,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
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
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 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 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 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
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D项正确;
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如图是清代广州画家关联昌在19世纪中后期所作系列画之一。该画
作使用水粉颜料,以精确的景物结构、明丽的色彩为主要特征,形
象地表达了中国人一生的各个阶段。据此可知(  )
A. 中国传统文人画不断发展
B. 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转型
C. 该绘画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D. 传统水墨画注重形神兼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绘画是水彩画,其构
图、透视是西式的,精确的景物结构、明丽的色彩,可见画家曾研
习过素描和色彩,但那酷似工笔画的线描、勾勒和渲染,画得呆板
的人物,以及选择的绘画主题,又分明是中国画的内容,所以该绘
画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C项正确;传统文人画强调意境,融书
法、篆刻、文学等为一体,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材
料未体现,排除;传统水墨画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
表的相似,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纷纷仿效路易十
四,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
饰自己的屋子。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等也无不如此。
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  )
A. 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B. 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C. 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
D. 成为欧洲反封建的武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18世纪,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
“中国热”,材料即体现了这股“中国热”,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
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中西方文化的
比较,且A项说法夸大,排除;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是古代中国的
四大发明,排除B项;成为欧洲反封建武器的是火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18世纪后期,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进口国。同时,中
国人学习并掌握了机械钟表的制作原理,开始自己制造钟表,如
图为其中的代表作品。这表明(  )
A. 经济发展影响审美标准
B. 贸易交流推动文化交融
C. 政策调整促进观念转变
D. 科技创新丰富日常生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中国由进口钟表到
自己制作中国特色外观的钟表,反映了贸易交流推动文化交融,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审美标准和政策调整的信息,排除A、C两
项;中国学习西方制作钟表,不属于科技创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2024·福建南平期末)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与
贸易会展法》,确立了文化外交的重要地位,并授权联邦政府支
持美国参加世界各类艺术节、运动会、工业及商业展会等。这些
做法的根本出发点是(  )
A. 渗透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
B. 应对苏联文化的宣传攻势
C. 满足美国民众的精神需求
D. 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冷战时期,美国
通过扩大文化交流,渗透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故选A项;材料
未涉及苏联文化宣传攻势的情况,不能说明美国的这些做法是为
了应对苏联文化的宣传攻势,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外的文
化宣传,根本出发点并非满足本国民众的精神需求,排除C项;
这些措施侧重于文艺、体育、工商业展会等方面,不能直接缓和
紧张的国际局势,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2024·江西新余期末)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
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
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这一
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这表现在(  )
A. 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B. 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C. 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 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之间往
来,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即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故选
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不是经贸往来,且未涉及对世界
和平的作用,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
密,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一体化,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30年,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
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奢侈的饮品。1652—1667年,经
过两次英荷战争的胜利,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
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时,有人指责饮茶败坏世风,无益
健康。后来人们发现,茶叶不仅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
饮有害的说法渐渐消失,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 300万磅,与此同时,东
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英国产品却打不开销路,英国的贸易逆差在继续
扩大。于是在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前往中
国,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在福琼的帮助
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此后,印度取代中国
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
4%来自印度。到1903年,这个比率上升到了59%。当时,中国茶叶
占输往西方的茶叶中的份额下降到了10%。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根据材料归纳英国饮茶之风和茶叶贸易演变的特点。
答案: 英国饮茶之风演变的特点:从奢侈品到普通饮品(饮茶人员平民化);从受指责、争议到普遍欢迎。
茶叶贸易演变的特点:从荷兰垄断到英国垄断茶叶贸易;从
依赖中国到依赖印度进口茶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英国饮茶之风演变的特点:根据材料“茶对于
英国人而言是一种奢侈的饮品”“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
普及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可知从奢侈品到普通饮
品;根据材料“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时,有人指责
饮茶败坏世风,无益健康。后来人们发现,茶叶不仅廉价而
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饮有害的说法渐渐消失,特别受工
人阶层的欢迎”可知从受指责、争议到普遍欢迎。茶叶贸易
演变的特点:根据材料“经过两次英荷战争的胜利,英国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可知从荷兰垄断到英国垄断茶叶贸易;
根据材料“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到
1903年,这个比率上升到了59%。当时,中国茶叶占输往西方的茶叶
中的份额下降到了10%”可知从依赖中国到依赖印度进口茶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演变的主要原因。
答案: 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掠夺,世界贸易的较大发展;英国打败荷兰逐渐确立殖民霸权;英国扶植印度种植茶叶;工业革命促进英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对饮茶健康功能的认识加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世界对于世界尤其是东方的认知愈加清晰,因此西方列强逐渐清楚了茶叶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因此伴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尤其是对华的侵略加深,世界的茶叶贸易也在不断地扩大;根据材料“1652—1667年,经过两次英荷战争的胜利,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可知英国打败荷兰逐渐确立殖民霸权;根据材料“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可知英国扶植印度种植茶叶;根据材料“后来人们发现,茶叶不仅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可知对饮茶健康功能的认识加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