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7 17:18:18

文档简介

专题一 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时期 表现 文化交流
汉朝是丝绸之路的开辟时期 开辟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期,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获得大量西域资料。 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通往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海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贸易互惠之路、物种传播之路、宗教文化传播之路、乐舞融汇之路、民族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文明交流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以开放的姿态去包容、吸收、创新
隋唐是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由衰落到繁荣 宋朝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众多,与西域的联系受到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元朝统一中国后,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昌盛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趋于萧条,几近停滞 15世纪以后,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丝绸之路不再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而是作为记录中外交往历史遗迹的标志而存在。清朝时期,随着封建王朝日薄西山,统治者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几近停滞
专题二 中国古代特色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
1.茶叶
(1)茶叶首先向边疆传播,不仅拓展了茶文化圈,更重要的是以茶为媒介促进了内地和边疆的经济往来,强化了边疆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可。
(2)6世纪以后,茶叶传到朝鲜和日本;随后通过丝绸之路、万里茶道和茶马古道等传到中亚和东欧;17世纪初,中国茶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到达西欧,又随着欧洲人的脚步传到美洲,最终传播到世界各地。
(3)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茶叶及茶文化随着商业活动向世界各地传播,融入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丝绸:据史书记载,中国的丝绸最迟在公元前4世纪传入印度和西方各国。随着丝绸的外传,中国古代丝绸技术也直接或间接地传到亚洲、非洲、欧洲等地的其他国家。中国丝绸、丝绸技术及丝绸文化的外传,不仅使一些国家创建了丝绸文化,而且促进了这些国家纺织技术的发展,并使这些国家的纺织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3.瓷器
(1)中国瓷器以它所具有的实用功能改善并满足了各个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又以其特有的精湛技艺和绚丽装饰形成的观赏性,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美感,成为东方文化的象征物。从唐代开始到宋元明清,中国瓷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不断远销到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其他国家,遍及世界各地。
(2)中国瓷器作为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但融汇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各种文化精神,还采纳借鉴了外国文化中的许多成分。
(3)中世纪以来的中国瓷器,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和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瓷器既传播了具有神奇魅力的东方文化,又吸收了国外文化中的有益养分;既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国外的制瓷业,为世界文明史册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专题三 国际贸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国际贸易的文化功能
功能 原因
文化 交流 与传播 ①商品凝聚文化:商品从产地运到消费地,往往带来产地的生产技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语言、风土人情等。 ②商人传播文化:商人的价值观、所在地区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都会随着商业活动而传播,同时商人也会学习当地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
文化 创新 ①就文化本身而言:国际贸易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一方面打破了本地文化的封闭和惰性,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为文化创新提供材料和突破点。 ②从实践角度看:国际贸易需要相应文化的支撑,为了适应对外贸易需要,有效实现贸易活动,提高商品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 融合 国际贸易把各国、各地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加强人类文化的融合,促进全球意识产生,形成共同的认知和责任感
2.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强化贸易竞争力 商品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商品的文化价值可增加商品的价值,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提高其竞争力
增强商人凝聚力 国际贸易需要商人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这就需要共同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精神来凝聚商人行动,塑造商人开拓、进取、诚信等商业精神和商业理念
1.(2021·重庆高考2题)如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2.(2022·广东高考12题)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3.(2022·广东高考5题)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4.(2023·河北高考4题)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
A.海外商贸非常繁荣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C.江南集镇商贸兴盛 D.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5.(2023·天津高考13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B.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
C.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
D.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
6.(2023·新课标卷28题)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7.(2023·江苏高考17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
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B 根据材料可知,埃及、大月氏和中国的洛阳都出土了古罗马的历史文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中尽管出现了大月氏的文物,但是并不能说明大月氏是丝绸之路的中心,排除A项;由材料只能看出物品的转移,看不出技术的转移,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官方直接往来,排除D项。
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由于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海外贸易繁荣,艺术上才出现了“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等场景,由此可见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A项正确;材料不是憧憬未来的浪漫主义,而且浪漫主义出现的时间是18世纪末,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垄断公司,排除C项;材料和启蒙运动无关,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从广州出口,“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民营手工业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是为官府、皇室及军队服务的,排除B项;“颇受欢迎”说法夸张,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明显削弱”,排除D项。
4.A 广州、泉州、明州是宋代的主要外贸港口,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主要是通过海外贸易得来的,宋代能够大量调拨,说明当时的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故选A项;材料没有关于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表述,不能得出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排除B项;“广州、泉州、杭州、明州”是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不是江南集镇,排除C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不属于南北的民间贸易,排除D项。
5.A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人为的规定无法改变这一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故选A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格局依旧是美苏两极对峙,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处于顺差地位,未涉及日本国内市场的情况,排除C项;美国限制日本纺织品、彩电出口,不属于国际合作,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时间15、16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东南沿海的渔村发展为一个典型的“宝货塞途”的商业市镇,这与明朝中后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有关,白银大量流入促使中国城市发展水平提高,故选C项。朝贡贸易主要是官方贸易往来,无法体现民间经济状况,排除A项。由材料“宝货塞途”可知,该港口的发展依托商业,而不是农业,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时期,排除D项。
7.(1)基本情况:中国服饰文化以丝绸为载体;中国服饰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中西服装元素不断融合;中国服饰风格对欧洲艺术产生影响。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东西方之间联系加强;“中学西渐”出现,西方对中华文化倍加推崇;中国丝织业繁荣,手工业出现不同程度的进步。
(2)与西方侵略伴随而来;得到民国政府法令形式认可、推广;推广过程中亦存在反对声音;普及程度不高;使中国服饰受到外来影响。
(3)服饰交流具有双向性和流动性,促使服饰设计更新与发展,推动服饰文化发展多元化;服饰是文明的重要承载,服饰交流利于促进各地区文化互学互鉴;特殊时期的服饰改革具有政治性意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可得,中国服饰文化以丝绸为载体;由材料一“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可得,中国服饰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由材料一“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可得,中西服装元素不断融合;由材料一“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可得,中国服饰风格对欧洲艺术产生影响。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时间“17—18世纪”和“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可得,新航路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东西方之间联系加强;结合古代中国文化西传的相关史实可得,“中学西渐”出现,西方对中华文化倍加推崇;结合西传的丝绸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可得,中国丝织业繁荣,手工业出现不同程度的进步。第(2)问,由材料二“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可得,与西方侵略伴随而来;由材料二“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可得,得到民国政府法令形式认可、推广;由材料二“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可得,推广过程中亦存在反对声音;由材料二“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可得,普及程度不高;由材料二“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可得,使中国服饰受到外来影响。第(3)问,由材料一可知,中国的丝绸传入欧洲,使得欧洲的服饰具有了中国特色,而材料二提到西装传入中国后,使得中国的服装也深受其影响,故可得出服饰交流具有双向性和流动性,促使服饰设计更新与发展,推动服饰文化发展多元化;由于服饰背后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服饰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所以服饰是文明的重要承载,服饰交流利于促进各地区文化互学互鉴;结合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出现与革命派的主张有关联的史实可得,特殊时期的服饰改革具有政治性意义。
4 / 4(共35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时期 表现 文化交流
汉朝是丝绸之路的开辟时期 开辟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期,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获得大量西域资料。 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通往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海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贸易互惠之路、物种传播之
路、宗教文化传播之路、乐
舞融汇之路、民族交融之
路、科技交流之路;文明交
流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
惠性。以开放的姿态去包
容、吸收、创新
专题一 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时期 表现 文化交流
隋唐是丝
绸之路的
全盛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
割据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
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
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贸易互惠之路、物
种传播之路、宗教
文化传播之路、乐
舞融汇之路、民族
交融之路、科技交
流之路;文明交流
具有双向性、竞争
性、互惠性。以开
放的姿态去包容、
吸收、创新
宋元时
期,丝绸
之路发展
由衰落到
繁荣 宋朝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众多,
与西域的联系受到阻碍,陆上丝绸
之路几乎废弃,但海上丝绸之路发
展迅速。元朝统一中国后,社会环
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继续
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昌盛 时期 表现 文化交流
明清时
期,丝绸
之路趋于
萧条,几
近停滞 15世纪以后,受新航路开
辟的影响,丝绸之路不再
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
而是作为记录中外交往历
史遗迹的标志而存在。清
朝时期,随着封建王朝日
薄西山,统治者奉行闭关
自守的政策,陆上和海上
丝绸之路几近停滞 贸易互惠之路、物种传播之
路、宗教文化传播之路、乐舞
融汇之路、民族交融之路、科
技交流之路;文明交流具有双
向性、竞争性、互惠性。以开
放的姿态去包容、吸收、创新
专题二 中国古代特色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
1. 茶叶
(1)茶叶首先向边疆传播,不仅拓展了茶文化圈,更重要的是以
茶为媒介促进了内地和边疆的经济往来,强化了边疆民族对
中原文化的认可。
(2)6世纪以后,茶叶传到朝鲜和日本;随后通过丝绸之路、万里
茶道和茶马古道等传到中亚和东欧;17世纪初,中国茶叶沿
着海上丝绸之路到达西欧,又随着欧洲人的脚步传到美洲,
最终传播到世界各地。
(3)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茶叶及茶文化随着商业活动向世界各
地传播,融入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
1. 茶叶
(1)茶叶首先向边疆传播,不仅拓展了茶文化圈,更重要的是以
茶为媒介促进了内地和边疆的经济往来,强化了边疆民族对
中原文化的认可。
(2)6世纪以后,茶叶传到朝鲜和日本;随后通过丝绸之路、万里
茶道和茶马古道等传到中亚和东欧;17世纪初,中国茶叶沿
着海上丝绸之路到达西欧,又随着欧洲人的脚步传到美洲,
最终传播到世界各地。
(3)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茶叶及茶文化随着商业活动向世界各
地传播,融入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
2. 丝绸:据史书记载,中国的丝绸最迟在公元前4世纪传入印度和西
方各国。随着丝绸的外传,中国古代丝绸技术也直接或间接地传到
亚洲、非洲、欧洲等地的其他国家。中国丝绸、丝绸技术及丝绸文
化的外传,不仅使一些国家创建了丝绸文化,而且促进了这些国家
纺织技术的发展,并使这些国家的纺织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3. 瓷器
(1)中国瓷器以它所具有的实用功能改善并满足了各个时代人们
的物质生活需求,又以其特有的精湛技艺和绚丽装饰形成的
观赏性,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美感,成为东方文化的象征
物。从唐代开始到宋元明清,中国瓷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
海上丝绸之路不断远销到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其他国
家,遍及世界各地。
(2)中国瓷器作为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
中,不但融汇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各种文化精神,还采纳借鉴
了外国文化中的许多成分。
(3)中世纪以来的中国瓷器,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
和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
了重大影响。中国瓷器既传播了具有神奇魅力的东方文化,
又吸收了国外文化中的有益养分;既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
展,也影响了国外的制瓷业,为世界文明史册增添了光彩夺
目的篇章。
专题三 国际贸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 国际贸易的文化功能
功能 原因
文化 交流 与传
播 ①商品凝聚文化:商品从产地运到消费地,往往带来产地的生
产技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语言、风土人情等。
②商人传播文化:商人的价值观、所在地区的生活习俗、语言
文字等都会随着商业活动而传播,同时商人也会学习当地文
化,并将这种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
功能 原因
文化 创新 ①就文化本身而言:国际贸易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一
方面打破了本地文化的封闭和惰性,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另
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为文化创新提供材料和突破点。
②从实践角度看:国际贸易需要相应文化的支撑,为了适应对
外贸易需要,有效实现贸易活动,提高商品竞争力,就必须进
行文化创新
文化 融合 国际贸易把各国、各地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拓宽了人们的视
野,有利于加强人类文化的融合,促进全球意识产生,形成共
同的认知和责任感
2. 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强化贸
易竞争
力 商品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
商品的文化价值可增加商品的价值,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
神需求和文化偏好,提高其竞争力
增强商
人凝聚
力 国际贸易需要商人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这就需要共同的
文化信念和文化精神来凝聚商人行动,塑造商人开拓、进
取、诚信等商业精神和商业理念
1. (2021·重庆高考2题)如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
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
这可用于佐证(  )
A. 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 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 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 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埃及、大月氏和中国的洛阳都出土了古
罗马的历史文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开
通,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中尽管出现了大月
氏的文物,但是并不能说明大月氏是丝绸之路的中心,排除A项;
由材料只能看出物品的转移,看不出技术的转移,排除C项;材料
体现不出官方直接往来,排除D项。
2. (2022·广东高考12题)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
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
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
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
A. 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 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 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 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由于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
霸主,海外贸易繁荣,艺术上才出现了“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
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等场景,由此可见海外贸易丰富
了艺术题材,A项正确;材料不是憧憬未来的浪漫主义,而且浪漫
主义出现的时间是18世纪末,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垄断公司,
排除C项;材料和启蒙运动无关,排除D项。
3. (2022·广东高考5题)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
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
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
象反映当时(  )
A. 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 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 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从广州出口,“广州等地有
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有助
于中西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
域,民营手工业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
进入市场流通的,是为官府、皇室及军队服务的,排除B项;“颇
受欢迎”说法夸张,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没有
“明显削弱”,排除D项。
4. (2023·河北高考4题)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
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
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
A. 海外商贸非常繁荣 B. 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C. 江南集镇商贸兴盛 D. 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解析:  广州、泉州、明州是宋代的主要外贸港口,香药、犀
象、苏木等热带物产主要是通过海外贸易得来的,宋代能够大量调
拨,说明当时的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故选A项;材料没有关于国内
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表述,不能得出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排除B
项;“广州、泉州、杭州、明州”是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不是江南
集镇,排除C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
互市的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不属于南北的民间贸易,排除
D项。
5. (2023·天津高考13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
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
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
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  )
A. 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B. 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
C. 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
D. 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
解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比
较密切,人为的规定无法改变这一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全
球化程度提高,故选A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格局依旧是美
苏两极对峙,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日本对美
国的贸易处于顺差地位,未涉及日本国内市场的情况,排除C项;
美国限制日本纺织品、彩电出口,不属于国际合作,排除D项。
6. (2023·新课标卷28题)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
“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
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
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 朝贡贸易繁荣 B.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 白银大量流入 D.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5、16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东
南沿海的渔村发展为一个典型的“宝货塞途”的商业市镇,这与明
朝中后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有关,白银大量流入促使中国城市发展
水平提高,故选C项。朝贡贸易主要是官方贸易往来,无法体现民
间经济状况,排除A项。由材料“宝货塞途”可知,该港口的发展
依托商业,而不是农业,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时
期,排除D项。
7. (2023·江苏高考17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
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
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
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
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
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
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
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
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
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
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
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
“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
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
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
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答案: 基本情况:中国服饰文化以丝绸为载体;中国服饰
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中西服装元素不断融合;中国服饰风格
对欧洲艺术产生影响。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东西方之间联系加
强;“中学西渐”出现,西方对中华文化倍加推崇;中国丝织
业繁荣,手工业出现不同程度的进步。
解析: 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可得,中国服饰文化以丝绸为载体;由材料一“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可得,中国服饰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由材料一“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可得,中西服装元素不断融合;由材料一“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可得,中国服饰风格对欧洲艺术产生影响。
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时间“17—18世纪”和“海上贸易的发
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可得,新航路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
东西方之间联系加强;结合古代中国文化西传的相关史实可得,“中
学西渐”出现,西方对中华文化倍加推崇;结合西传的丝绸与中国古
代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可得,中国丝织业繁荣,手工业出现不同程度的
进步。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
答案:与西方侵略伴随而来;得到民国政府法令形式认可、推广;推广过程中亦存在反对声音;普及程度不高;使中国服饰受到外来影响。
解析:由材料二“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
商埠随之出现”可得,与西方侵略伴随而来;由材料二“民国
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
主”可得,得到民国政府法令形式认可、推广;由材料二“也
有反对易服的声音”可得,推广过程中亦存在反对声音;由材
料二“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可得,普及程度不高;
由材料二“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
可得,使中国服饰受到外来影响。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答案:服饰交流具有双向性和流动性,促使服饰设计更新与发展,推动服饰文化发展多元化;服饰是文明的重要承载,服饰交流利于促进各地区文化互学互鉴;特殊时期的服饰改革具有政治性意义。
解析:由材料一可知,中国的丝绸传入欧洲,使得欧洲的服饰具有了中国特色,而材料二提到西装传入中国后,使得中国的服装也深受其影响,故可得出服饰交流具有双向性和流动性,促使服饰设计更新与发展,推动服饰文化发展多元化;由于服饰背后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服饰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所以服饰是文明的重要承载,服饰交流利于促进各地区文化互学互鉴;结合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出现与革命派的主张有关联的史实可得,特殊时期的服饰改革具有政治性意义。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