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四)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
A.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2.17—18世纪,以杭嘉湖平原为基地,中国生产了一批专为欧洲市场加工的独特的“中国风”丝绸。这些丝绸上的中国风格装饰是从事染织服饰设计的中国匠人为了迎合欧洲人的审美需求而再创作的一种独特的装饰风格。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清廷的商业政策发生变动
B.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加深
C.封建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
D.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
3.如图是一件玻璃水注,玻璃由古代埃及人最早制造,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该文物出土于辽宁北票十六国墓葬。这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大一统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B.西欧与中国北方商贸路线情况
C.民族交融对生活习俗的深远影响
D.少数民族政权如何推动丝路交流
4.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萨马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姆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代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5.20世纪,敦煌莫高窟出土一千多枚回鹘文木活字。这些木活字中,既有类似汉字以词为单位的活字,又有类似西方文字的字母,每枚木活字表面均有墨迹和磨损,据推测其年代约为12—13世纪上半叶之间。这些回鹘文木活字,可以佐证( )
A.活字印刷术的准确发明时间
B.丝绸之路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
C.欧洲字母文字的起源与演进
D.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
6.据考古发现,蒙元时期,在乌兰察布(内蒙古地区)明水元墓中,出土的纳失石(波斯语)辫线锦袍上有狮身人面像的刺绣图案;在赤峰地区发现元代伊斯兰教墓石和景教徒瓷质墓碑;在乌盟四子王旗发现元代驿站遗址和巨型敖包。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 )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经济交流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草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的广泛
7.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了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
B.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
C.了解沿途的民风民俗
D.主要将丝绸运抵西方
8.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从出现伊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作者意在强调丝绸之路( )
A.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B.促进东西方科技的交流
C.带来社会制度文化碰撞
D.加强亚欧之间文明联系
9.许多欧洲观察家认为,“(近代)世界贸易不仅扩大了财富,在新旧大陆之间交换了作物和新发明,而且还给许多‘不信神的民族’传去了耶稣基督的福音”。站在他们的理解角度,世界贸易( )
A.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信仰
B.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C.是连接新旧社会的桥梁
D.传播了欧洲先进社会制度
10.下表为16—17世纪载有明代青花瓷的沉船列表。据此推断,当时( )
年代 沉船之地 国籍与船名
1544年 南非海岸 葡萄牙圣班多号
16世纪 前半叶 马来半岛东方海域 葡萄牙宣德号
1552年 南非海岸 葡萄牙圣若奥号
1576年 今美国南加州海岸 西班牙圣菲利普号
1588年 爱尔兰水城 西班牙特里尼达巴伦西亚号
1595年 今美国加州德雷克湾 西班牙圣奥古斯丁号
1600年 菲律宾马尼拉 西班牙圣迪亚哥号
A.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B.欧洲主导的全球贸易网形成
C.瓷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
D.中国是世界商业贸易的中心
11.16世纪中期钟表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数量已经很多。一些高官将进口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但19世纪60年代后,钟表在社会中下层逐渐流行。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传统等级观念已经消亡
B.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
C.战乱导致阶层流动加快
D.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1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推动( )
A.世界完全形成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B.各国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得以消除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获得对等的利益
D.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13.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14.下面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此图示反映了( )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
15.茶叶由中国传入西方后,西方饮茶之风逐渐盛行。如英国用中国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品茶方式——“下午茶”,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享誉世界;在美国高压的生活环境中,品茶成为美国人寻求心理平静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主要体现出( )
A.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B.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D.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6.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中华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这反映出( )
A.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B.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C.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D.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美]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从陆上转到海上”的主要因素。(6分)
18.小天参加了主题为“胡饼在唐朝流行”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胡饼的部分史料
序号 内容
① 白居易在四川任职时作《寄胡饼与杨万州》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② 吐鲁番出土文献《唐于阗某寺支用簿》:“雇李□伍斗半面胡饼脚八十文。买果子二百卅五文,沽酒□。”
③ 日本僧人圆仁的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④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直径19.5厘米的薄饼(图1);201号墓的彩绘劳作妇女泥俑群(图2),再现了舂粮、簸糠、推磨、擀面、烙饼的全过程
小天同学得出了“胡饼在唐朝流行”这一结论,请根据材料说明理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吨)
材料二 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时间 185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913年
指数 9 20 41 59 100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与
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及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我国是茶的原产地,是奉献给世界人民的健康饮料。在中国,茶文化注重“清”“寂”“廉”“美”“静”“俭”“洁”,饮茶追求质朴而雅致,这些与中华民族平和、内秀的性格相一致。
14—17世纪,经陆路中国茶传播到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18世纪,饮茶之风已经传遍了整个欧洲。欧洲殖民者又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英法殖民地。到19世纪,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英国后,与英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英国饮茶有“开眼茶”“上午茶”“下午茶”“公休茶”等,还不时举行各种茶会。“下午茶”是英国饮茶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代表了一种格调,一种纯粹生活的浪漫。借此相聚,把盏论道,品茶出香,进行学术探讨。饮茶不仅茶具要求华丽精致,饮茶环境布置也要相当考究。饮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饮,而是有着极强的审美性,这是英国人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
——乐素娜《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
——以英国茶文化为例》节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元质量检测(四)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C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的视野获得极大开阔,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联系,故C项正确;汉朝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张骞通西域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这也不是材料要说明的内容,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7—18世纪,中国专门为欧洲市场生产了一批丝绸,说明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加深,B项正确;这一时期,清政府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排除D项。
3.D 据材料“该文物出土于辽宁北票十六国墓葬”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出土了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的玻璃水注,说明少数民族政权推动了丝路交流,故选D项;十六国时期为分裂时期,排除A项;东罗马帝国大部分属于东欧,排除B项;东罗马帝国、埃及与中国之间不属于民族交融,排除C项。
4.B 根据材料“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萨马拉遗址”“印度勃拉姆纳巴特遗址”发现大量唐代的瓷器片,表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故选B项;A项以偏概全,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B 敦煌位于古丝绸之路上,莫高窟出土的回鹘文木活字,既有类似汉字的活字,又有类似西方文字的字母,说明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故选B项;据材料仅可推知在12—13世纪上半叶之间已有活字印刷术,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12—13世纪上半叶敦煌地区有类似西方文字的字母传入,并不能因此得知欧洲字母文字的起源和演进,排除C项;12—13世纪上半叶处于我国宋元时期,排除D项。
6.C 乌兰察布和赤峰在内蒙古草原北部地区,和中外交流的道路是草原丝绸之路,C项正确;材料不是在说中原地区和蒙古地区的经济交流,而是在说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兴衰和统治政策有很重要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草原丝绸之路而不是海上丝绸之路,排除D项。
7.B 商人们历经千辛万苦发展贸易,传播着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因此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解释得不充分或片面,排除。
8.A 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丝绸之路加强了沿途的亚欧文明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故选A项;B、C、D三项不能完全概括材料,排除。
9.B 根据材料“不仅扩大了财富……而且还给许多‘不信神的民族’传去了耶稣基督的福音”可知,这些欧洲观察家认为世界贸易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故选B项;A项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制度的传播,排除D项。
10.C 据材料“16—17世纪载有明代青花瓷的沉船”并结合表格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明代瓷器出现在欧洲、美洲、非洲南部等地区,且瓷器和沉船数量较多,反映了瓷器在中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故选C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器物的比较,无法看出瓷器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瓷器的情况,不能体现全球贸易网的形成,排除B项;仅凭瓷器沉船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中心”地位,排除D项。
11.B 钟表的出现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近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体现,B项正确;等级观念至今仍然存在,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860年中国民族工业处于起步阶段,故制造能力非常欠缺,排除D项。
12.D 根据材料可知,关贸总协定体现了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宗旨,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A项“完全形成”说法错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未加入,排除;关贸总协定并非各国参与,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能获得对等利益,排除C项。
13.C 据材料可知,欧洲人通过与中国之间的瓷器贸易,吸收了中国瓷器的纹饰风格,实现了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创新,这说明商品贸易也能促进文化交流,故选C项;西学东渐体现的是中国学习西方,而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学习中国,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促进了全球贸易网的形成,排除B项;当时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瓷器贸易是合法的商品贸易,不是殖民扩张的结果,排除D项。
14.C 从图示可知各时期世界贸易以发达国家间贸易为主,世界贸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C项正确,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5.A 据材料可知,茶叶由中国传入西方后,西方饮茶之风盛行,英国形成“下午茶”,美国人将其作为减压的重要方式,说明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生活方式产生一定影响,故选A项;材料反映茶叶传入西方后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与传播途径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并不是本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茶叶传播,即物质传播,不是人口迁移,排除D项。
16.D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衣服取名“孔子”并且是中国样式,民国的中山装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反映出中西文化互相影响,故选D项;这种文化上的交流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西文化交流,并非文化传承,排除B项;文化交流互相吸收和影响,但并没有“同质化”,排除C项。
17.(1)特点: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航程已远达南亚;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
影响:提升了汉朝的海外影响力;加强了中国与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汉代对外交往的渠道。
(2)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政策的调整;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可知,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根据材料“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可知,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根据材料“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可知,航程已远达南亚;根据材料“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可知,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汉代的影响力、对中外交流渠道和程度的影响来归纳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可概括为,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专司外商货物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利用先进技术”可知,航海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新航线”可知,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8.白居易的诗句是文学作品,能从侧面反映胡饼在长安流行并影响到四川地区,被官员所接受。日本僧人《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为当时日记,说明当时僧俗百姓普遍食
用胡饼。吐鲁番出土的文献与实物史料等,体现出胡饼在西北丝绸之路上比较盛行。以上不同角度的史料可得出胡饼在各地、各阶层流行,可以印证“胡饼在唐朝流行”这一结论。
解析:本题需要结合史料类型的价值考虑。白居易的诗属于文学作品,它只能从侧面反映胡饼流行这一史实;而吐鲁番出土的文献和薄饼分别属于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两者价值高,可信度大;日本僧人的日记也具有很大的可信度。综合起来看,各种不同的史料类型相互印证了胡饼的流行这一史实。
19.(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新型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2)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政府推动变革;大量西方人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倡导;对外交流密切。
影响: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政治变革;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装制造业的专业化发展。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1870—1910年,汽船从2.7百万吨增加到26.2百万吨,帆船从14.1百万吨下降到8.4百万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型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根据材料二中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并最终形成。第(2)问,原因:根据材料“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根据材料“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可知,政府推动变革;根据材料“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可知,大量西方人的到来;根据材料“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倡导,以及对外交流密切等。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服饰的变革,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同时,推动政治变革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装制造业的专业化发展等。
20.示例
论题: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
阐述: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在西方也逐渐传播开来,传播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9世纪的几乎遍及全球。饮茶在英国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并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与西方本土文化的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局面。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的联系促进了文化交流,并推动文化多样化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首先,据材料“到19世纪,中国茶叶……传播到英国后……演变成英国茶文化”,可将论题拟定为: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然后,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最后,简单小结,照应论题。
6 / 6(共58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四)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
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
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
A. 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 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 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的视野获得极大开阔,密切了世
界各地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中国
与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联系,故C项正确;汉朝时商品经济并不发
达,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张骞通西域与欧洲人开
辟新航路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这也不是材料要说明的内容,排除
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17—18世纪,以杭嘉湖平原为基地,中国生产了一批专为欧洲市场
加工的独特的“中国风”丝绸。这些丝绸上的中国风格装饰是从事
染织服饰设计的中国匠人为了迎合欧洲人的审美需求而再创作的一
种独特的装饰风格。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清廷的商业政策发生变动
B. 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加深
C. 封建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
D. 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7—18世纪,中国专门为欧洲市场
生产了一批丝绸,说明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加深,B项正确;
这一时期,清政府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
得出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
卷入世界市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如图是一件玻璃水注,玻璃由古代埃及人最早制造,从东罗马帝国
传入中国,该文物出土于辽宁北票十六国墓葬。这有助于我们了解
( )
A. 大一统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B. 西欧与中国北方商贸路线情况
C. 民族交融对生活习俗的深远影响
D. 少数民族政权如何推动丝路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该文物出土于辽宁北票十六国墓葬”并结合所
学可知,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出土了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
的玻璃水注,说明少数民族政权推动了丝路交流,故选D项;十六
国时期为分裂时期,排除A项;东罗马帝国大部分属于东欧,排除
B项;东罗马帝国、埃及与中国之间不属于民族交融,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
萨马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姆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
代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A. 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 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 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 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萨马拉遗址”“印
度勃拉姆纳巴特遗址”发现大量唐代的瓷器片,表明唐代海上丝绸
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故选B项;A项以偏概全,且不符合材料主
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20世纪,敦煌莫高窟出土一千多枚回鹘文木活字。这些木活字中,
既有类似汉字以词为单位的活字,又有类似西方文字的字母,每枚
木活字表面均有墨迹和磨损,据推测其年代约为12—13世纪上半叶
之间。这些回鹘文木活字,可以佐证( )
A. 活字印刷术的准确发明时间
B. 丝绸之路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
C. 欧洲字母文字的起源与演进
D. 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敦煌位于古丝绸之路上,莫高窟出土的回鹘文木活字,
既有类似汉字的活字,又有类似西方文字的字母,说明丝绸之路对
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故选B项;据材料仅可推知在12—
13世纪上半叶之间已有活字印刷术,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12—13
世纪上半叶敦煌地区有类似西方文字的字母传入,并不能因此得知
欧洲字母文字的起源和演进,排除C项;12—13世纪上半叶处于我
国宋元时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据考古发现,蒙元时期,在乌兰察布(内蒙古地区)明水元墓中,
出土的纳失石(波斯语)辫线锦袍上有狮身人面像的刺绣图案;在
赤峰地区发现元代伊斯兰教墓石和景教徒瓷质墓碑;在乌盟四子王
旗发现元代驿站遗址和巨型敖包。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
( )
A.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经济交流
B. 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 草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的广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乌兰察布和赤峰在内蒙古草原北部地区,和中外交流的
道路是草原丝绸之路,C项正确;材料不是在说中原地区和蒙古地
区的经济交流,而是在说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A项;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兴衰和统治政策有很重要的关系,排除B
项;材料强调的是草原丝绸之路而不是海上丝绸之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名贵的
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了语言、艺术、技
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 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
B. 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
C. 了解沿途的民风民俗
D. 主要将丝绸运抵西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商人们历经千辛万苦发展贸易,传播着语言、艺术、技
艺和宗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因
此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解释得不充分或
片面,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从出现伊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
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
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
合”。作者意在强调丝绸之路( )
A. 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B. 促进东西方科技的交流
C. 带来社会制度文化碰撞
D. 加强亚欧之间文明联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丝绸之路加强了沿途的亚欧文
明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影响了人类文明发
展的进程,故选A项;B、C、D三项不能完全概括材料,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许多欧洲观察家认为,“(近代)世界贸易不仅扩大了财富,在新
旧大陆之间交换了作物和新发明,而且还给许多‘不信神的民族’
传去了耶稣基督的福音”。站在他们的理解角度,世界贸易
( )
A. 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信仰
B. 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C. 是连接新旧社会的桥梁
D. 传播了欧洲先进社会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不仅扩大了财富……而且还给许多‘不信神
的民族’传去了耶稣基督的福音”可知,这些欧洲观察家认为世界
贸易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故选B项;A项对材料信息的理解
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制度的传
播,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下表为16—17世纪载有明代青花瓷的沉船列表。据此推断,当时
( )
年代 沉船之地 国籍与船名
1544年 南非海岸 葡萄牙圣班多号
16世纪前半叶 马来半岛东方海域 葡萄牙宣德号
1552年 南非海岸 葡萄牙圣若奥号
1576年 今美国南加州海岸 西班牙圣菲利普号
1588年 爱尔兰水城 西班牙特里尼达巴伦西亚号
1595年 今美国加州德雷克湾 西班牙圣奥古斯丁号
1600年 菲律宾马尼拉 西班牙圣迪亚哥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B. 欧洲主导的全球贸易网形成
C. 瓷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
D. 中国是世界商业贸易的中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16—17世纪载有明代青花瓷的沉船”并结合
表格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明代瓷器出现在欧洲、美洲、非
洲南部等地区,且瓷器和沉船数量较多,反映了瓷器在中外交流
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故选C项;材料
没有与其他器物的比较,无法看出瓷器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
仅涉及瓷器的情况,不能体现全球贸易网的形成,排除B项;仅
凭瓷器沉船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中心”地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16世纪中期钟表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数量已经
很多。一些高官将进口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但19世纪60年代
后,钟表在社会中下层逐渐流行。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 传统等级观念已经消亡
B. 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
C. 战乱导致阶层流动加快
D. 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钟表的出现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近代社会生活方
式变化的体现,B项正确;等级观念至今仍然存在,排除A项;C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860年中国民族工业处于起步阶段,故制
造能力非常欠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
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
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
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推动( )
A. 世界完全形成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B. 各国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得以消除
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获得对等的利益
D. 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关贸总协定体现了通过削减关税和其
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的宗旨,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
确;A项“完全形成”说法错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
未加入,排除;关贸总协定并非各国参与,排除B项;发展中国
家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能获得对等利益,排
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
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
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
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 西学东渐的趋势 B. 全球贸易网形成
C. 商品的文化价值 D. 殖民扩张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欧洲人通过与中国之间的瓷器贸易,吸收
了中国瓷器的纹饰风格,实现了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创新,这说明
商品贸易也能促进文化交流,故选C项;西学东渐体现的是中国学
习西方,而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学习中国,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
纪初,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促进了全球贸易网的形成,排除B项;
当时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瓷器贸易是合法的商品贸易,不是殖民扩
张的结果,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下面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此图示反映了( )
A. 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
C. 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从图示可知各时期世界贸易以发达国家间贸易为主,
世界贸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C项正确,排除A项;B、
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茶叶由中国传入西方后,西方饮茶之风逐渐盛行。如英国用中国
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品茶方式——“下午茶”,并且逐渐发展成
为一种风俗习惯享誉世界;在美国高压的生活环境中,品茶成为
美国人寻求心理平静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主要体现出( )
A. 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B.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D. 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茶叶由中国传入西方后,西方饮茶之风
盛行,英国形成“下午茶”,美国人将其作为减压的重要方式,
说明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生活方式产生一定影响,故选A项;材料
反映茶叶传入西方后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与传播途径无关,
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并不是本土
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茶叶传播,即
物质传播,不是人口迁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
式系列;中华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这反
映出( )
A. 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B. 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C. 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D. 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衣服取名“孔子”并且是中国样式,
民国的中山装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反映出中西文化互相影
响,故选D项;这种文化上的交流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排除A
项;材料强调中西文化交流,并非文化传承,排除B项;文化交流
互相吸收和影响,但并没有“同质化”,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
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
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
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
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
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
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
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
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
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
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
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
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
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
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美]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
点及影响。(8分)
答案: 特点: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航程已远达南亚;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
影响:提升了汉朝的海外影响力;加强了中国与南亚地区国家
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汉代对外交往的渠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可知,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根据材料“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可知,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根据材料“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可知,航程已远达南亚;根据材料“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可知,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汉代的影响力、对中外交流渠道和程度的影响来归纳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从陆上转到海
上”的主要因素。(6分)
答案: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政策的调整;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
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
国家的冲突剧增”可概括为,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
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根据材
料“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专司外商货物
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政策的调
整;根据材料“利用先进技术”可知,航海技术的进步;根据
材料“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新航线”可知,受新航
路开辟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小天参加了主题为“胡饼在唐朝流行”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以
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胡饼的部分史料
序号 内容
① 白居易在四川任职时作《寄胡饼与杨万州》诗云:“胡麻饼
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② 吐鲁番出土文献《唐于阗某寺支用簿》:“雇李□伍斗半面
胡饼脚八十文。买果子二百卅五文,沽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序号 内容
③ 日本僧人圆仁的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开成六年正
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④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直径19.5厘米的薄饼(图1);
201号墓的彩绘劳作妇女泥俑群(图2),再现了舂粮、簸
糠、推磨、擀面、烙饼的全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小天同学得出了“胡饼在唐朝流行”这一结论,请根据材料说明
理由。
答案:白居易的诗句是文学作品,能从侧面反映胡饼在长安流行
并影响到四川地区,被官员所接受。日本僧人《入唐求法巡礼行
记》的记载为当时日记,说明当时僧俗百姓普遍食用胡饼。吐鲁
番出土的文献与实物史料等,体现出胡饼在西北丝绸之路上比较
盛行。以上不同角度的史料可得出胡饼在各地、各阶层流行,可
以印证“胡饼在唐朝流行”这一结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本题需要结合史料类型的价值考虑。白居易的诗属于文学
作品,它只能从侧面反映胡饼流行这一史实;而吐鲁番出土的文
献和薄饼分别属于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两者价值高,可信度
大;日本僧人的日记也具有很大的可信度。综合起来看,各种不
同的史料类型相互印证了胡饼的流行这一史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时间 185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913年
指数 9 20 41 59 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
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
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
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
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
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
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与
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主
要因素。(6分)
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新型交通工具的大量使
用;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一“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中的数
据,1870—1910年,汽船从2.7百万吨增加到26.2百万吨,帆船
从14.1百万吨下降到8.4百万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型交通
工具的大量使用;根据材料二中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并最终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及
影响。(8分)
答案: 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政府推动变
革;大量西方人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政治运
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倡导;对外交流密切。
影响: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
思想的传播);推动政治变革;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
服装制造业的专业化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原因:根据材料“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
撞、交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
入;根据材料“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
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
统一着装”可知,政府推动变革;根据材料“上海作为中国
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
的联系愈发密切”可知,大量西方人的到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
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
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可知,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倡导,以及对外交流
密切等。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服饰的变革,推动
审美观念的变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同时,推动政治变革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装制造业的专
业化发展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我国是茶的原产地,是奉献给世界人民的健康饮料。在中
国,茶文化注重
“清”“寂”“廉”“美”“静”“俭”“洁”,饮茶追求质朴
而雅致,这些与中华民族平和、内秀的性格相一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17世纪,经陆路中国茶传播到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
和阿拉伯地区。18世纪,饮茶之风已经传遍了整个欧洲。欧洲殖
民者又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
亚等英法殖民地。到19世纪,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中
国的茶文化传播到英国后,与英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
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英国饮茶有“开眼茶”“上午茶”“下午茶”“公休茶”等,还不时举行各种茶会。“下午茶”是英国饮茶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代表了一种格调,一种纯粹生活的浪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借此相聚,把盏论道,品茶出香,进行学术探讨。饮茶不仅茶具要求华丽精致,饮茶环境布置也要相当考究。饮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饮,而是有着极强的审美性,这是英国人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
——乐素娜《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
——以英国茶文化为例》节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
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述: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
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在西方也逐渐传播
开来,传播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9世纪的几乎遍及全
球。饮茶在英国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并形成英
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传
播到西方,促进了与西方本土文化的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交流
与融合的局面。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的联系促进了文化交流,并推动文化多样化
的形成和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首先,据材料“到19世纪,中国茶叶……传播到英国
后……演变成英国茶文化”,可将论题拟定为:东西方经济联系
促进文化交流。然后,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与文
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最后,简单小结,照应论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