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亚历山大在被征服地区广建希腊化城市,他还曾经下令让三万波斯男童学习希腊语。不过,亚历山大自身却出现了诸多“波斯化”的倾向。例如:他自己与亚洲妇女通婚并举行盛大的集体婚礼仪式,且在马其顿军官面前身着波斯服饰。材料说明( )
A.波斯帝国盛行集体婚礼
B.亚历山大东征有利于整合地域文化
C.希腊文化优于波斯文化
D.亚历山大性格特点具有双面性
2.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立克柱式建筑风格是希腊建筑文化的缩影,这种文化伴随亚历山大东征传到世界各地。位于中东的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遗址,簇拥的石块、耸立的圆柱,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古希腊城邦中。据此可知( )
A.征服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人类文化传播
B.古希腊罗马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C.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了西亚文明的进步
D.建筑艺术是希腊文明绵延千年的象征
3.据普鲁塔克所记,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言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这说明了( )
A.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个失败者
B.希腊城邦几乎征服了亚历山大帝国全境
C.文化上落后的蛮族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散
4.(2024·陕西西安期中)在“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希腊雅典语是从亚得里亚海到波斯湾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通用的语言”。塞琉古王国政府的公文、命令用希腊文写成。凡是希腊人和本地人进行的商业活动,大多用希腊文写成文书。有人发现,进入近代以来,波斯边境偏远乡村的居民有用希腊文写租契的事例。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创新
B.希腊政治文明的借鉴价值
C.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
D.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
5.亚历山大东征之后,雅典这个昔日的“希腊学校”,在亚历山大城面前确实“稍逊风骚”。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至亚历山大城,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僧侣。这表明当时( )
A.文化中心东移的趋势 B.希腊文化的地位下降
C.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D.欧亚非文化开始融合
6.希腊化城市中上流社会不管是何种出身、何种文化背景都希望被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然而,正是在希腊、东方文化交流表面上一边倒的时代,希腊本土的社会结构逐渐被东方早已流行的模式所同化。这主要反映出( )
A.不同区域之间文明的交融
B.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
C.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开放性
D.区域间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7.13世纪堪称是游牧民族最辉煌的时期,它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几乎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它”是指( )
A.亚历山大远征 B.蒙古西征
C.拿破仑战争 D.匈奴大迁徙
8.1294年,统治中心在波斯的伊利汗国为摆脱财政危机,开始模仿元朝使用雕版印刷纸币。到了14世纪,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入了欧洲。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元朝造纸术、印刷术西传
B.元朝纸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C.波斯成为西学东渐的桥梁
D.蒙古西征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9.“当蒙古部落之间的征战结束后,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便开始了。草原游牧生活是经济活动中最专业化和单一化的形式之一。(他们)很少能自给自足……游牧民与定居者的跨越军事边界的商业交往经常受到南面农业帝国的限制……而唯利是图的商人与游牧者有着共同的利益,因为这种共同利益,在对外征服中他们将协调行动,给定居文明以致命的打击。”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
A.游牧民族逐步转向了定居的农耕经济
B.蒙古贵族采取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C.蒙古帝国发动对保守农业帝国的征服
D.蒙古的对外征服阻碍科技文化交流
10.在蒙古三次西征过程中,蒙古军队中的工匠技术人员随军西征,将中原地区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技术传播于西方。同时,蒙古将军队俘虏的工匠送归本部的措施也将西方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等文化东传。这反映了蒙古西征(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C.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促使元朝的统治范围扩大
11.(2024·河南郑州期末)蒙古西征后,许多俄罗斯封建主的生活习俗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俄语中的靴、长衫、束腰带、圆帽都来自蒙古和契丹。随着蒙古人在俄罗斯定居,饮茶习俗也传到俄罗斯,并通过俄罗斯进一步传至欧洲。这表明( )
A.战争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
B.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C.俄罗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蒙古西征改变了欧洲的文化格局
12.(2024·陕西西安期中)蒙古西征带来的从阿拉伯和回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蒙古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因此才得以实现。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 )
A.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
B.致力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创造了民族文化互鉴条件
D.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一旦遇到抵抗,他就不惜大动屠刀。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亚历山大)远征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同时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材料二 自成吉思汗开始的蒙古西征,长久以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苏联1957年出版的《苏联域外的东方中世纪史》是这样概括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为首的蒙古封建主,在差不多七十年的时间里,血洗了亚欧国家。前所未有的灾难落到了被征服国家人民群众的身上。征服,破坏了他们的城市,践踏了他们的田野,消灭了他们的生产力和文化。”但是,法国学者麦撒却这样说道:“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将各民族集聚一处……中世纪满天黑云,使人不得望见天日。至是乃因蒙古西征,而重现光明。当时战争杀人,盈野盈城,似为人类惨祸,而不知实如空天霹雳,将几百年之酣睡懒病,自梦中警醒。”
——摘编自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帝国扩张的影响,并结合所学,指出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文化中心的演变。
(2)简述材料二中关于蒙古西征的评价有何不同?对蒙古西征为何会有不同的评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1.B 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远征时期,要求波斯男童学习希腊语,而亚历山大及其军官则推广波斯文化,说明亚历山大东征有利于整合地域文化,B项正确;亚历山大与亚洲妇女通婚并举行盛大的集体婚礼仪式,并不能说明波斯帝国盛行集体婚礼,排除A项;希腊文化与波斯文化,孰优孰劣,无法判定,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亚历山大性格特点的信息,排除D项。
2.A 据材料可知,希腊文化伴随亚历山大东征传到欧亚非各地,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遗址的建筑风格,特别是石柱,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所述表明古希腊文化影响了东方的叙利亚,而非东方的叙利亚影响了古希腊,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文明交流的范畴,当时西亚文明并不比希腊文明落后,“推动了西亚文明的进步”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希腊建筑文化影响了叙利亚,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D 材料“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科学和语言的胜利”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故D项正确;“希腊科学和语言的胜利”说明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成功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关系,排除B项;希腊文化是先进的,排除C项。
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广大地区传播了希腊文化,使希腊语成为通用语言,甚至到近代波斯边境偏远乡村的居民还在使用希腊文,这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希腊文的广泛传播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政治文明的借鉴价值,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化的传播,未体现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来自东西方的学者在亚历山大城汇聚,说明欧洲文化中心从希腊东移到了亚历山大城,故选A项;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地区”文化地位下降,但是“希腊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一直很高,排除B项;雅典民主制度在亚历山大东征前就已经衰落,排除C项;欧亚非文化交流在古典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
6.A 材料“希腊、东方文化交流”“希腊本土的……被东方……所同化”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文明的交融,故选A项;亚历山大东征传播了希腊文化,其并未被东方文明征服,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都是由战争所引起,不能反映“开放性”,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不同区域文明之间多元化的特征,排除D项。
7.B 据材料“13世纪”“游牧民族”“几乎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并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蒙古的三次西征,横扫了亚欧大陆,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人种等,故选B项;亚历山大远征发生于公元前4世纪,排除A项;拿破仑战争发生于19世纪初,排除C项;匈奴大迁徙发生于3—6世纪,排除D项。
8.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伊利汗国是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中国印刷术由蒙古人带到了西亚,后来“传入了欧洲”,故选D项;造纸术在751年怛罗斯之战后传入西亚,排除A项;“元朝纸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西学东渐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排除C项。
9.C 根据材料可知,蒙古以草原畜牧业为经济基础,不能自给自足,又加之需要长期维持强大军事实力应对其他部族侵略,需要对农耕地区进行掠夺,以获得必需的物资,所以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草原游牧生活的专业化和单一化特点,使生产生活资料无法自给自足,因此蒙古鼓励商业发展并对科技文化交流持包容态度,排除B、D两项。
10.C 据材料可知,蒙古军队的西征,将中原技术发明传入西方,又将西方天文、数学等阿拉伯文化带入东方,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意在强调战争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与统一多民族国家问题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的迁徙,排除B项;统治范围是否扩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B 据材料可知,蒙古西征使得许多俄罗斯封建主的生活习俗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饮茶习俗又通过俄罗斯传至欧洲,表明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故选B项;经济文化交流的手段还有贸易、迁徙杂居等,排除A项;俄罗斯本身就属于西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俄罗斯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不能得出“改变了欧洲的文化格局”的结论,过于夸大影响,排除D项。
12.A 据材料“蒙古西征带来的从阿拉伯和回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可知,蒙古西征有利于促进西欧的思想解放和推动西欧的社会转型,即蒙古西征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文化向东方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的双向交流,排除C项;“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不符合史实,是间接影响,排除D项。
13.(1)影响: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演变: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2)不同:一种评价认为蒙古西征是前所未有的灾难,对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严重的破坏;另一种评价认为蒙古西征恢复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文化交流,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提供了契机。
原因:因为评价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
启示: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作出辩证的、全面的评价,既要看到评价对象的积极方面,也要看到消极方面。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一旦遇到抵抗,他就不惜大动屠刀”“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远征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从正反两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前所未有的灾难落到了被征服国家人民群众的身上……消灭了他们的生产力和文化”“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将各民族集聚一处……中世纪满天黑云……而重现光明”可知,两种观点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了蒙古西征,分别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两个观点是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出发的。第三小问,可从以上两问中得出,要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3 / 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1.通过亚历山大远征对西亚、北非等地的冲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理解地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2.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希腊化时代”的产生和历史地位。 3.通过蒙古军队的三次西征,理解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所起的桥梁作用
知识点一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亚历山大远征
(1)概况: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 ,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影响: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打断了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
(3)统治政策
①目的:以 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②措施:在埃及,亚历山大自称 (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赢得好感与支持、因袭旧制、巩固统治)。
(4)帝国分裂: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
2.“希腊化时代”
(1)概念: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的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 ”。
(2)内容
内容 具体表现
希腊人和 马其顿人 逐渐融合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作为殖民者,他们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希腊文化 的中心逐 渐东移 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亚历山大城由亚历山大规划修建。托勒密占据埃及后,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3)影响
①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文学、史学、地理学领域 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
科学领域 欧几里得编写《 》;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 定理;埃拉托斯提尼精确计算地球周长;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②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概念阐释
希腊化
指希腊文化在空间地域上的扩展,它的直接结果就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各地区的传播和渗透,与此同时,东方文化对希腊也进行着反向渗透,多种文化的融合构成了希腊化文化。
思维点拨
“希腊化时代”形成的原因
(1)帝国的建立,政局的逐渐稳定。
(2)统治者的推动。
(3)种族(民族)的交融:落后种族常常会主动接受先进种族(民族)的文化(文明),但落后种族(民族)文化也会影响到先进种族(民族)的文化。
(4)文化中心的东移。
构图解史
【教材开发】
1.读教材P61图片“《亚历山大大帝和波鲁斯》(油画)”和P62图片“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思考:从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我的思考:
2.解读教材P63“史料阅读”。
我的思考:
知识点二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主要是通过民族迁徙实现的)
1.概况
第一次 成吉思汗发动,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 北岸
第二次 征服今 、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 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2.结果: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 ,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3.影响
(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战争具有野蛮性),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
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根据他口述记录的《 》,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2)蒙古西征还引发了较大规模的 。
①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②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他们来自不同地域,说着不同的语言,被称为“ ”,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
③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拓展延伸
蒙古汗国
在中央汗国之外的四大汗国是蒙古汗国的有效组成部分,四大汗国除伊利汗国与中央政权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外,其他汗国都是独立汗国,他们内部又不断衍生出几个小的汗国,相互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也时常发生战争。他们统治范围内的民族文化差异很大,这也引发各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教材开发】
3.读教材P66“学习拓展”,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予以说明。
我的思考:
主题一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视角 希腊化时代
史料 在希腊化过程中间,城邦的民主政治跟随着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的铁骑与怀柔,来到东方要津。史料记载,在前后短短3个世纪的时间里,从东地中海到印度河的广阔地域,先后建立起约300座希腊城邦式的城市,这类城市享有一定的自治,城中设有城市公民大会、市议会,公众可以选举市政官员。从表象上看,希腊化确实将传统希腊城邦制度中的某些内容带到了东方,在这些所谓的新城邦当中,民主政治的文化气息,传统城邦文化,何尝没有相伴随地渗透,更何况城市当中夹杂有大量希腊移民,他们在当地占据着显要地位。即便如此,从亚历山大统治到希腊化时期三足鼎立局面,整个国家实行的却是显而易见的专制王权。
——摘编自李嵘《“希腊化时代”初探》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希腊化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希腊化时代”的主要政治特点。
我的思考:
1.全面认识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1)建设性: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政治 在承袭东方体制的同时,将希腊民主传统引入东方
经济 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乃至印度的商业贸易
文化 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学、科学等发展
(2)破坏性: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引发文化冲突,造成文化断裂。
2.“希腊化时代”文化的特点
(1)希腊化是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西亚等东方文化的过程,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2)从总体上看,“希腊化时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4)希腊化主要集中于希腊化城市及上层人士,西亚、北非文化仍对普通民众保持较大影响,东西方的文化冲突仍然存在。
1.埃及出土文献中记载了一对父子名字的变化:公元前119年,儿子使用希腊和埃及双名,其父仅用埃及名字;公元前116年,父子均用双名;公元前115—101年,父子均只用希腊名字;公元前101年,儿子被描述为“一个马其顿人”。这可以用来佐证( )
A.血缘关系影响政治选择 B.民族冲突改写历史记忆
C.文化交流促进族群认同 D.帝国扩张塑造同质文明
2.在埃及埃德夫地区发现的公元前2世纪后期当地家族墓地主人都有两块墓碑:一块用象形文字按照埃及墓志铭的传统镌刻着纪念墓主人的祷文套语和墓主人的自传;另一块写的是希腊哀歌体墓志铭。两种墓志铭内容各自独立,并非对译。这意味着( )
A.埃及文化的宗教色彩浓厚
B.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
C.征服并未消除文化的隔阂
D.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主题二 “一个民族与一个帝国”——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视角 蒙古西征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史料 蒙古对欧洲的征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吉思汗将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带给黑暗时代的中世纪欧洲,使欧洲找到了通向“现代”的发展方向,人类第一次进入全球化时代。甚至可以说,成吉思汗推动了欧洲后来的技术、贸易和思想解放运动,同时,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从文化传播这一点上来说,蒙古人差不多和罗马人的贡献一样大。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蒙古西征对世界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
我的思考:
1.蒙古帝国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条件
(1)发达的交通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疆域辽阔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3)注重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
(4)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5)蒙古西征导致的东西方人口大迁徙和蒙古帝国时期各国人士频繁的来往以及蒙古统治者对西域人的信任政策,进一步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蒙古西征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
阶段重点不同 前期以战争方式为主,注重技术交流;后期以和平方式为主;实现多方面交流
双重影响 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相互了解
影响广泛而深远 中国的发明,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传到西亚及欧洲等地,丰富了西方文化,促进了西欧向近代的转型;西方的天文、医学、历算等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科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迁徙与融合 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促使新民族产生,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发生了变化
3.蒙古西征时,有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还有不少高明的回回医师,随蒙古汗、王公东来。通过这些回回医师,阿拉伯地区的各种医学要籍流传到东亚。元末明初的《大元本草》里收录不少国外的药物。据此可知,蒙古西征( )
A.导致了中国传统医学的转型
B.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中断了西方药物学发展进程
D.扩大了元帝国的政治版图
4.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并在元朝担任官职,返回后据其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1342年,意大利传教士马黎诺觐见元朝皇帝时以教皇名义赠送了骏马一匹。这说明( )
A.蒙古西征后东西方的政治、文化交流畅通无阻
B.西方认为《马可·波罗行纪》的记述可信度低
C.马可·波罗来华事件直接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D.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客观促进作用
材料 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将各民族集聚一处……中世纪满天黑云,使人不得望见天日。至是乃因蒙古西征,而重现光明。当时战争杀人,盈野盈城,似为人类惨祸,而不知实如空天霹雳,将几百年之酣睡懒病,自梦中警醒。
——法国学者麦撒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
蒙古西征对欧洲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1)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蒙古西征推动四大发明在西方的进一步传播及应用,其中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更被马克思誉为“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2)对文艺复兴:蒙古西征时,整个欧洲正处在中古时期,封建神学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了禁锢,而蒙古西征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蒙古人对封建制度的打击和对欧洲传统观念的摧毁之下,欧洲人对以前深信不疑的神学所宣传的观点产生了质疑。
(3)对新航路的开辟:蒙古西征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东西方的交往提供了契机。《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的神奇渲染更是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遐想,召唤着探险家不顾一切艰难险阻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
2.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当中,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政治及经济交流。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2)注重:亚历山大远征对文化的影响;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表现与特点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1)蒙古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 (2)注重:蒙古帝国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条件;蒙古西征对文化的影响
1.亚历山大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建立的世界名城,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由此可见,亚历山大远征( )
A.给埃及带来的只有巨大的灾难与痛苦
B.客观上可以成为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C.使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城市
D.体现了经济发展与战争互为推动作用
2.13世纪,蒙古西征使沉寂数百年的从意大利通往中国的贸易通道重新变得畅通且安全,此时的西欧国王、教会为了商税利益纷纷支持工商业城市的发展,为迁入城市的新市民提供庇护。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 )
A.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 B.刺激了西欧文明的转型
C.迫使西欧加强海上探险 D.引发了大规模的城市化
3.亚历山大东征后,地中海东部、西亚、北非进入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希腊化时期文化就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带有世界性的文化。”该学者的观点意在强调( )
A.城邦与民主政治的繁荣 B.征服与帝国的盛衰更替
C.人口迁徙与文化的发展 D.战争造成了文化的重构
4.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以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身份开始了东征,并且将希腊文化逐渐向被征服地区推广,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虽然西亚北非这些地区文化都经历了自己的辉煌与繁荣,但特殊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文化交流中希腊文化的主导地位。据此推断,这一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是因为( )
A.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结果
B.城邦政治较为民主先进
C.对先进文化的自然认同
D.马其顿人居于统治地位
5.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蒙古西征客观上加强了文化交流
B.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C.蒙古西征引发了民族迁徙
D.蒙古西征引发了宗教改革
6.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这一局面( )
A.为中外文明交流创造了条件
B.改变了欧亚内陆的文化格局
C.给被征服地区带来深重灾难
D.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1)波斯 (3)①希腊文化 ②法老之子
2.(1)希腊化时代 (3)①几何原本 物理学
教材开发
1.提示:亚历山大远征的范围比较广;大规模的军事远征必然激化与当地人之间的矛盾;亚历山大及后续统治者善于寻求文化认同,巩固统治。
2.提示:托勒密王朝在埃及进行的希腊化统治是一种侵略行为,冲击了埃及的传统文化,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东西方文化冲突仍然存在。
知识点二
1.黑海 俄罗斯
2.四大汗国
3.(1)②马可·波罗行纪 (2)民族迁徙 ②色目人
教材开发
3.提示:蒙古征服战争的历史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被征服地区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欧亚大陆部分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战争消除了诸多政权彼此的疆界,使中外人员往来更加频繁,丝绸之路再度繁盛,不同地域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也得到发展。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 提示:
原因: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不断东征。
特点:具有外来政治特色;具有希腊式的城市和民主政治;“希腊化时代”三足鼎立,专制王权色彩仍然比较明显。
活学活用
1.C 根据材料中父子名字的变化可知,该地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材料中儿子被描述为“一个马其顿人”,说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族群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与“血缘”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冲突,排除B项;帝国扩张推动了文化交流,有利于族群认同,而非“同质”文化,排除D项。
2.C 公元前2世纪后期属于“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但当时埃及墓志铭用两种文字书写,且内容各不相同,体现了墓主人对希腊文化的认同,又对埃及文化的保留,说明两种文化的隔阂并未消除,故选C项;“埃及文化的宗教色彩浓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两种墓志铭内容各自独立,并非对译”说明这两种文化并未相互借鉴学习,排除B项;仅凭材料中墓志铭的两种书写看不出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 提示:将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传到欧洲,推动了欧洲技术、贸易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活学活用
3.B 材料“有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还有不少高明的回回医师,随蒙古汗、王公东来”“通过这些回回医师,阿拉伯地区各种医学要籍流传到东亚”体现的是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推动,故选B项;蒙古西征并未推动中国传统医学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西方药物学的发展,排除C项;蒙古西征时期,元帝国尚未建立,排除D项。
4.D 蒙古西征后形成四大汗国,后期逐渐分裂,使东西方在政治、文化上的交流因政权的割据而困难重重,特别是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几乎阻断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导致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西方人比较认可马可·波罗的记述,他们深信在东方存在一个富庶的国家,那里到处是黄金白银,因而社会上兴起一股“寻金热”,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马可·波罗来华并没有直接推动新航路的开辟,故A、B、C三项错误,排除;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B 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建立了多座希腊化的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这传播了希腊文化,推动了希腊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交流,可见亚历山大远征客观上成为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亚历山大远征的积极作用,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B 据材料可知,蒙古西征使“从意大利通往中国的贸易通道重新变得畅通且安全”,这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西欧各国国王、教会支持工商业城市发展,刺激了西欧文明的转型,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被征服地区遭受破坏的信息,排除A项;陆上商路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并不会迫使西欧国家开展海上探险活动,排除C项;欧洲封建经济以自然经济形态为主,制约了大规模城市化的兴起,排除D项。
3.D 希腊化时代,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将古希腊城邦文化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向希腊化各地区传播,促使希腊文化向帝国和世界性的文化转变,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造成了希腊文化的重构,故选D项;城邦与民主政治的繁荣出现于古典希腊时期,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存在时间较短,但希腊化时代长达300年左右,排除B项;亚历山大通过战争征服希腊化地区,与人口迁徙无关,排除C项。
4.D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通过10年的征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是因为马其顿通过征服居于统治地位,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特殊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文化交流中希腊文化的主导地位,不是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结果,排除A项;希腊民主政治制度符合古希腊雅典等城邦的国情,但不能说一定比其他地区的政治制度更具有先进性,排除B项;“希腊化时代”不是对先进文化的自然认同,排除C项。
5.B 据材料可知,蒙古西征有利于动摇人们对教会的盲目信仰,促进了思想解放,故选B项;文化交流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出现在中世纪前期,与蒙古西征无关,排除C项;宗教改革出现在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A 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欧亚大部地区在同一政权下,这在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但没有改变文化格局,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四大汗国的疆域与现代中国的版图无关,排除D项。
8 / 8(共92张PPT)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本课目
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
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
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
成的文化断裂。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
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
了契机 1.通过亚历山大远征对西亚、北非
等地的冲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理
解地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2.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希腊化时
代”的产生和历史地位。
3.通过蒙古军队的三次西征,理解
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所起的桥梁作
用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 亚历山大远征
(1)概况: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
,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
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影响: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打断
了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
波
斯
①目的:以 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②措施:在埃及,亚历山大自称 (政权的合法
性和正统性)。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
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
波斯礼仪。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
练波斯士兵(赢得好感与支持、因袭旧制、巩固统治)。
希腊文化
法老之子
(3)统治政策
(4)帝国分裂: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
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
主要国家。
2. “希腊化时代”
(1)概念: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
的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
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
”。
希腊化时
代
(2)内容
内容 具体表现
希腊人和
马其顿人
逐渐融合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
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作为殖民
者,他们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
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成为国王
的顾问和官员
内容 具体表现
希腊 文化的 中心逐 渐东移 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亚历山大城由亚历山大规划修建。托勒密占据埃及后,亚
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
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3)影响
①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
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文学、史
学、地理学领域 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
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
本
科学领域 欧几里得编写《 》;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
的 定理;埃拉托斯提尼精确计算地球周长;
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
了基础研究
几何原本
物理学
②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
的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
宗教和风俗。
概念阐释
希腊化
指希腊文化在空间地域上的扩展,它的直接结果就是希腊文化向
东方各地区的传播和渗透,与此同时,东方文化对希腊也进行着反向
渗透,多种文化的融合构成了希腊化文化。
思维点拨
“希腊化时代”形成的原因
(1)帝国的建立,政局的逐渐稳定。
(2)统治者的推动。
(3)种族(民族)的交融:落后种族常常会主动接受先进种族(民
族)的文化(文明),但落后种族(民族)文化也会影响到先
进种族(民族)的文化。
(4)文化中心的东移。
构图解史
【教材开发】
1. 读教材P61图片“《亚历山大大帝和波鲁斯》(油画)”和P62图片
“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思考:从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提示:亚历山大远征的范围比较广;大规模的军事远征必然激化与
当地人之间的矛盾;亚历山大及后续统治者善于寻求文化认同,巩
固统治。
2. 解读教材P63“史料阅读”。
提示:托勒密王朝在埃及进行的希腊化统治是一种侵略行为,冲击
了埃及的传统文化,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东西方文化冲突仍然
存在。
知识点二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主要是通过民族迁徙实现
的)
1. 概况
第一次 成吉思汗发动,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
北岸
第二次 征服今 、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
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 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黑
海
俄罗斯
2. 结果: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
,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3. 影响
(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战争具有野蛮
性),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
洲的社会转型)。
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
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
传至今。
四大汗
国
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根据他口述记录的《
》,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
生了很大影响。
③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
和英、法国王。
马
可·波罗行纪
(2)蒙古西征还引发了较大规模的 。
①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
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②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他们来自不同地
域,说着不同的语言,被称为“ ”,他们中的大
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
③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
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民族迁徙
色目人
拓展延伸
蒙古汗国
在中央汗国之外的四大汗国是蒙古汗国的有效组成部分,四大汗
国除伊利汗国与中央政权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外,其他汗国都是独立汗
国,他们内部又不断衍生出几个小的汗国,相互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也
时常发生战争。他们统治范围内的民族文化差异很大,这也引发各种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教材开发】
3. 读教材P66“学习拓展”,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予以说明。
提示:蒙古征服战争的历史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被征服地区
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欧亚大陆部分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
变化;另一方面,战争消除了诸多政权彼此的疆界,使中外人员往
来更加频繁,丝绸之路再度繁盛,不同地域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也得
到发展。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视角 希腊化时代
史料 在希腊化过程中间,城邦的民主政治跟随着亚历山大及其后继
者的铁骑与怀柔,来到东方要津。史料记载,在前后短短3个世纪的
时间里,从东地中海到印度河的广阔地域,先后建立起约300座希腊
城邦式的城市,这类城市享有一定的自治,城中设有城市公民大会、
市议会,公众可以选举市政官员。从表象上看,希腊化确实将传统希
腊城邦制度中的某些内容带到了东方,在这些所谓的新城邦当中,民
主政治的文化气息,传统城邦文化,何尝没有相伴随地渗透,更何况
城市当中夹杂有大量希腊移民,他们在当地占据着显要地位。即便如
此,从亚历山大统治到希腊化时期三足鼎立局面,整个国家实行的却
是显而易见的专制王权。
——摘编自李嵘《“希腊化时代”初探》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希腊化时代”出现的主要原
因,并分析“希腊化时代”的主要政治特点。
提示:
原因: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不断东征。
特点:具有外来政治特色;具有希腊式的城市和民主政治;“希腊化
时代”三足鼎立,专制王权色彩仍然比较明显。
1. 全面认识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1)建设性: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政治 在承袭东方体制的同时,将希腊民主传统引入东方
经济 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乃至印度的商业贸易
文化 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学、科学等发展
(2)破坏性: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引发文化冲突,造成
文化断裂。
2. “希腊化时代”文化的特点
(1)希腊化是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西亚等东方文化
的过程,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
文化。
(2)从总体上看,“希腊化时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
特点。
(3)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4)希腊化主要集中于希腊化城市及上层人士,西亚、北非文化
仍对普通民众保持较大影响,东西方的文化冲突仍然存在。
1. 埃及出土文献中记载了一对父子名字的变化:公元前119年,儿子
使用希腊和埃及双名,其父仅用埃及名字;公元前116年,父子均
用双名;公元前115—101年,父子均只用希腊名字;公元前101
年,儿子被描述为“一个马其顿人”。这可以用来佐证( )
A. 血缘关系影响政治选择
B. 民族冲突改写历史记忆
C. 文化交流促进族群认同
D. 帝国扩张塑造同质文明
解析: 根据材料中父子名字的变化可知,该地深受希腊文化的
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
播,材料中儿子被描述为“一个马其顿人”,说明文化的交流有利
于促进族群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与“血缘”无关,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民族冲突,排除B项;帝国扩张推动了文化交流,有利
于族群认同,而非“同质”文化,排除D项。
2. 在埃及埃德夫地区发现的公元前2世纪后期当地家族墓地主人都有
两块墓碑:一块用象形文字按照埃及墓志铭的传统镌刻着纪念墓主
人的祷文套语和墓主人的自传;另一块写的是希腊哀歌体墓志铭。
两种墓志铭内容各自独立,并非对译。这意味着( )
A. 埃及文化的宗教色彩浓厚
B. 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
C. 征服并未消除文化的隔阂
D. 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解析: 公元前2世纪后期属于“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的东
征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但当时埃及墓志铭用两种文字书写,且
内容各不相同,体现了墓主人对希腊文化的认同,又对埃及文化的
保留,说明两种文化的隔阂并未消除,故选C项;“埃及文化的宗
教色彩浓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两种墓志铭内容
各自独立,并非对译”说明这两种文化并未相互借鉴学习,排除B
项;仅凭材料中墓志铭的两种书写看不出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排
除D项。
主题二 “一个民族与一个帝国”——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视角 蒙古西征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史料 蒙古对欧洲的征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吉
思汗将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带给黑暗时代的中世纪欧洲,使
欧洲找到了通向“现代”的发展方向,人类第一次进入全球化时代。
甚至可以说,成吉思汗推动了欧洲后来的技术、贸易和思想解放运
动,同时,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
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从文化传播这一
点上来说,蒙古人差不多和罗马人的贡献一样大。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蒙古西征对世界文化发展的积
极影响。
提示:将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传到欧洲,推动了欧洲技术、
贸易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
的交流。
1. 蒙古帝国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条件
(1)发达的交通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疆域辽阔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3)注重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发展。
(4)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5)蒙古西征导致的东西方人口大迁徙和蒙古帝国时期各国人士
频繁的来往以及蒙古统治者对西域人的信任政策,进一步加
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 蒙古西征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
阶段重点
不同 前期以战争方式为主,注重技术交流;后期以和平方式为
主;实现多方面交流
双重影响 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客观上促进了
东西方的相互了解
影响广泛
而深远 中国的发明,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传到
西亚及欧洲等地,丰富了西方文化,促进了西欧向近代的
转型;西方的天文、医学、历算等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
国传统科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迁徙
与融合 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促使新民族产生,亚欧
内陆的民族分布发生了变化
3. 蒙古西征时,有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还有不少
高明的回回医师,随蒙古汗、王公东来。通过这些回回医师,阿拉
伯地区的各种医学要籍流传到东亚。元末明初的《大元本草》里收
录不少国外的药物。据此可知,蒙古西征( )
A. 导致了中国传统医学的转型
B.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 中断了西方药物学发展进程
D. 扩大了元帝国的政治版图
解析: 材料“有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还
有不少高明的回回医师,随蒙古汗、王公东来”“通过这些回回医
师,阿拉伯地区各种医学要籍流传到东亚”体现的是蒙古西征对东
西方文化交流的推动,故选B项;蒙古西征并未推动中国传统医学
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
利于西方药物学的发展,排除C项;蒙古西征时期,元帝国尚未建
立,排除D项。
4. 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并在元朝担任官职,返回
后据其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
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1342年,意大利传教士马黎诺觐见
元朝皇帝时以教皇名义赠送了骏马一匹。这说明( )
A. 蒙古西征后东西方的政治、文化交流畅通无阻
B. 西方认为《马可·波罗行纪》的记述可信度低
C. 马可·波罗来华事件直接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D. 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解析: 蒙古西征后形成四大汗国,后期逐渐分裂,使东西方在
政治、文化上的交流因政权的割据而困难重重,特别是奥斯曼帝国
的兴起,几乎阻断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导致新航路开
辟的原因之一;西方人比较认可马可·波罗的记述,他们深信在东
方存在一个富庶的国家,那里到处是黄金白银,因而社会上兴起一
股“寻金热”,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马可·波罗来华并
没有直接推动新航路的开辟,故A、B、C三项错误,排除;蒙古西
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客观促进作用
材料 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将各民族集聚一
处……中世纪满天黑云,使人不得望见天日。至是乃因蒙古西征,而
重现光明。当时战争杀人,盈野盈城,似为人类惨祸,而不知实如空
天霹雳,将几百年之酣睡懒病,自梦中警醒。
——法国学者麦撒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
蒙古西征对欧洲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1)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蒙古西征推动四大发明在西方的进
一步传播及应用,其中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更被马克思
誉为“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2)对文艺复兴:蒙古西征时,整个欧洲正处在中古时期,封建
神学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了禁锢,而
蒙古西征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蒙古人对封建制度的打击和对
欧洲传统观念的摧毁之下,欧洲人对以前深信不疑的神学所
宣传的观点产生了质疑。
(3)对新航路的开辟:蒙古西征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
东西方的交往提供了契机。《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的神奇
渲染更是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遐想,召唤着探险家不
顾一切艰难险阻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
2. 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亚历山大远征
与“希
腊化时
代” (1)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当中,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政治及经济交流。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2)注重:亚历山大远征对文化的影响;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表现与特点
角度 内容
蒙古西征与东
西方文化交流 (1)蒙古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
(2)注重:蒙古帝国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条件;蒙古西征对文化的影响
1. 亚历山大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
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建立的世界名
城,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由此可见,亚历山大远征
( )
A. 给埃及带来的只有巨大的灾难与痛苦
B. 客观上可以成为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C. 使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城市
D. 体现了经济发展与战争互为推动作用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建立了多座希腊化的城
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这传播了
希腊文化,推动了希腊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交流,可见亚历山大远征
客观上成为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亚历
山大远征的积极作用,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材料
未体现,排除。
2.13世纪,蒙古西征使沉寂数百年的从意大利通往中国的贸易通道重
新变得畅通且安全,此时的西欧国王、教会为了商税利益纷纷支持
工商业城市的发展,为迁入城市的新市民提供庇护。这说明蒙古西
征客观上( )
A. 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
B. 刺激了西欧文明的转型
C. 迫使西欧加强海上探险
D. 引发了大规模的城市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蒙古西征使“从意大利通往中国的贸易通
道重新变得畅通且安全”,这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西欧各国国
王、教会支持工商业城市发展,刺激了西欧文明的转型,B项正
确;材料中并没有被征服地区遭受破坏的信息,排除A项;陆上商
路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并不会迫使西欧国家开展海上探险活动,排
除C项;欧洲封建经济以自然经济形态为主,制约了大规模城市化
的兴起,排除D项。
3. 亚历山大东征后,地中海东部、西亚、北非进入大约300年的“希
腊化时代”。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
化,那希腊化时期文化就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带有世界性的文
化。”该学者的观点意在强调( )
A. 城邦与民主政治的繁荣
B. 征服与帝国的盛衰更替
C. 人口迁徙与文化的发展
D. 战争造成了文化的重构
解析: 希腊化时代,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
和交融,将古希腊城邦文化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向希腊化各地区传
播,促使希腊文化向帝国和世界性的文化转变,反映了亚历山大东
征造成了希腊文化的重构,故选D项;城邦与民主政治的繁荣出现
于古典希腊时期,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存在时间较短,但希腊
化时代长达300年左右,排除B项;亚历山大通过战争征服希腊化
地区,与人口迁徙无关,排除C项。
4.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以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身份开始了东
征,并且将希腊文化逐渐向被征服地区推广,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
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虽然西亚北非这些地区文化都经历了自
己的辉煌与繁荣,但特殊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文化交流中希腊文化的
主导地位。据此推断,这一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是因为( )
A. 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结果
B. 城邦政治较为民主先进
C. 对先进文化的自然认同
D. 马其顿人居于统治地位
解析: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通过10年的征
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
流,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是因为马其顿通过征服居
于统治地位,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特殊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文化
交流中希腊文化的主导地位,不是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结果,排除A
项;希腊民主政治制度符合古希腊雅典等城邦的国情,但不能说一
定比其他地区的政治制度更具有先进性,排除B项;“希腊化时
代”不是对先进文化的自然认同,排除C项。
5. 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
洲教皇统治的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
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蒙古西征客观上加强了文化交流
B. 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C. 蒙古西征引发了民族迁徙
D. 蒙古西征引发了宗教改革
解析: 据材料可知,蒙古西征有利于动摇人们对教会的盲目信
仰,促进了思想解放,故选B项;文化交流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
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欧洲的民族
大迁徙出现在中世纪前期,与蒙古西征无关,排除C项;宗教改革
出现在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 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
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这一局面( )
A. 为中外文明交流创造了条件
B. 改变了欧亚内陆的文化格局
C. 给被征服地区带来深重灾难
D. 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解析: 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仍将元朝尊为宗主
国,欧亚大部地区在同一政权下,这在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
交流,A项正确;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
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但没有改变文化格局,排除B
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四大汗国的疆域与现代中国的版
图无关,排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1. 亚历山大在被征服地区广建希腊化城市,他还曾经下令让三万波斯
男童学习希腊语。不过,亚历山大自身却出现了诸多“波斯化”的
倾向。例如:他自己与亚洲妇女通婚并举行盛大的集体婚礼仪式,
且在马其顿军官面前身着波斯服饰。材料说明( )
A. 波斯帝国盛行集体婚礼
B. 亚历山大东征有利于整合地域文化
C. 希腊文化优于波斯文化
D. 亚历山大性格特点具有双面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远征时期,要求波斯男童学习
希腊语,而亚历山大及其军官则推广波斯文化,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有利于整合地域文化,B项正确;亚历山大与亚洲妇女通婚并举行
盛大的集体婚礼仪式,并不能说明波斯帝国盛行集体婚礼,排除A
项;希腊文化与波斯文化,孰优孰劣,无法判定,排除C项;材料
没有描述亚历山大性格特点的信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立克柱式建筑风格是希腊建筑文化的缩影,这
种文化伴随亚历山大东征传到世界各地。位于中东的叙利亚古城帕
尔米拉遗址,簇拥的石块、耸立的圆柱,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古希腊
城邦中。据此可知( )
A. 征服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人类文化传播
B. 古希腊罗马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C. 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了西亚文明的进步
D. 建筑艺术是希腊文明绵延千年的象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希腊文化伴随亚历山大东征传到欧亚非各
地,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遗址的建筑风格,特别是石柱,受到了希
腊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所述表明古希腊文化影响了东方的
叙利亚,而非东方的叙利亚影响了古希腊,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
于文明交流的范畴,当时西亚文明并不比希腊文明落后,“推动了
西亚文明的进步”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希腊建筑文
化影响了叙利亚,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据普鲁塔克所记,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
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
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言
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这说明了( )
A. 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个失败者
B. 希腊城邦几乎征服了亚历山大帝国全境
C. 文化上落后的蛮族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帝国
D. 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材料“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
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科学和语言的胜利”说明
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故D项正确;“希腊
科学和语言的胜利”说明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成功的,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关系,排除B项;希
腊文化是先进的,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4·陕西西安期中)在“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希腊雅典语是
从亚得里亚海到波斯湾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通用的语言”。塞琉古王
国政府的公文、命令用希腊文写成。凡是希腊人和本地人进行的商
业活动,大多用希腊文写成文书。有人发现,进入近代以来,波斯
边境偏远乡村的居民有用希腊文写租契的事例。这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创新
B. 希腊政治文明的借鉴价值
C. 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
D. 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广大地区
传播了希腊文化,使希腊语成为通用语言,甚至到近代波斯边境偏
远乡村的居民还在使用希腊文,这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
响,C项正确;希腊文的广泛传播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材
料没有体现希腊政治文明的借鉴价值,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希
腊文化的传播,未体现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亚历山大东征之后,雅典这个昔日的“希腊学校”,在亚历山大城
面前确实“稍逊风骚”。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至亚
历山大城,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僧侣。这表明当时( )
A. 文化中心东移的趋势 B. 希腊文化的地位下降
C. 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D. 欧亚非文化开始融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来自东西方的学者在亚历山大城汇聚,说
明欧洲文化中心从希腊东移到了亚历山大城,故选A项;亚历山大
东征后,“希腊地区”文化地位下降,但是“希腊文化”在人类文
明史上的地位一直很高,排除B项;雅典民主制度在亚历山大东征
前就已经衰落,排除C项;欧亚非文化交流在古典时期就已经出
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希腊化城市中上流社会不管是何种出身、何种文化背景都希望被视
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然而,正是在希
腊、东方文化交流表面上一边倒的时代,希腊本土的社会结构逐渐
被东方早已流行的模式所同化。这主要反映出( )
A. 不同区域之间文明的交融
B. 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
C.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开放性
D. 区域间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材料“希腊、东方文化交流”“希腊本土的……被东
方……所同化”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文明的交融,故选A项;亚历
山大东征传播了希腊文化,其并未被东方文明征服,排除B项;材
料中的现象都是由战争所引起,不能反映“开放性”,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不同区域文明之间多元化的特征,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13世纪堪称是游牧民族最辉煌的时期,它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
后勤供应几乎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它”是指( )
A. 亚历山大远征 B. 蒙古西征
C. 拿破仑战争 D. 匈奴大迁徙
解析: 据材料“13世纪”“游牧民族”“几乎改变了整个亚欧
的历史”并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蒙古的三次西征,横扫了亚欧大
陆,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人种等,故选B项;亚历山大远征发
生于公元前4世纪,排除A项;拿破仑战争发生于19世纪初,排除C
项;匈奴大迁徙发生于3—6世纪,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1294年,统治中心在波斯的伊利汗国为摆脱财政危机,开始模仿元
朝使用雕版印刷纸币。到了14世纪,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入了欧洲。
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元朝造纸术、印刷术西传
B. 元朝纸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C. 波斯成为西学东渐的桥梁
D. 蒙古西征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伊利汗国是蒙古帝国的四大汗
国之一,中国印刷术由蒙古人带到了西亚,后来“传入了欧洲”,
故选D项;造纸术在751年怛罗斯之战后传入西亚,排除A项;“元
朝纸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西学东渐指从
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当蒙古部落之间的征战结束后,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便开始了。
草原游牧生活是经济活动中最专业化和单一化的形式之一。(他
们)很少能自给自足……游牧民与定居者的跨越军事边界的商业交
往经常受到南面农业帝国的限制……而唯利是图的商人与游牧者有
着共同的利益,因为这种共同利益,在对外征服中他们将协调行
动,给定居文明以致命的打击。”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
A. 游牧民族逐步转向了定居的农耕经济
B. 蒙古贵族采取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C. 蒙古帝国发动对保守农业帝国的征服
D. 蒙古的对外征服阻碍科技文化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蒙古以草原畜牧业为经济基础,不能自
给自足,又加之需要长期维持强大军事实力应对其他部族侵略,需
要对农耕地区进行掠夺,以获得必需的物资,所以C项正确;A项
材料没有反映,排除;草原游牧生活的专业化和单一化特点,使生
产生活资料无法自给自足,因此蒙古鼓励商业发展并对科技文化交
流持包容态度,排除B、D两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在蒙古三次西征过程中,蒙古军队中的工匠技术人员随军西征,
将中原地区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技术传播于西方。同时,
蒙古将军队俘虏的工匠送归本部的措施也将西方阿拉伯地区的天
文、数学等文化东传。这反映了蒙古西征( )
A.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 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C. 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 促使元朝的统治范围扩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蒙古军队的西征,将中原技术发明传入
西方,又将西方天文、数学等阿拉伯文化带入东方,客观上促进
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意在强调战争对中外文化交
流的作用,与统一多民族国家问题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
民族的迁徙,排除B项;统治范围是否扩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2024·河南郑州期末)蒙古西征后,许多俄罗斯封建主的生活习
俗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俄语中的靴、长衫、束腰带、圆帽都来
自蒙古和契丹。随着蒙古人在俄罗斯定居,饮茶习俗也传到俄罗
斯,并通过俄罗斯进一步传至欧洲。这表明( )
A. 战争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
B. 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C. 俄罗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 蒙古西征改变了欧洲的文化格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蒙古西征使得许多俄罗斯封建主的生活
习俗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饮茶习俗又通过俄罗斯传至欧洲,表
明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故选B项;经济文化交流的
手段还有贸易、迁徙杂居等,排除A项;俄罗斯本身就属于西
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
是说俄罗斯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不能得出“改变了欧洲的文化
格局”的结论,过于夸大影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2024·陕西西安期中)蒙古西征带来的从阿拉伯和回教人处转移
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蒙古
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
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因此才得以实
现。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 )
A. 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
B. 致力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 创造了民族文化互鉴条件
D. 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蒙古西征带来的从阿拉伯和回教人处转移过
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可知,
蒙古西征有利于促进西欧的思想解放和推动西欧的社会转型,即
蒙古西征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
文化向东方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的双向交流,排
除C项;“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不符合史实,是间接影
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一旦遇到抵抗,他就不惜大动屠
刀。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亚历
山大)远征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
接触、交流、融合,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西方,丰富
了西方的知识宝库。同时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
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材料二 自成吉思汗开始的蒙古西征,长久以来,人们对此褒贬不
一。苏联1957年出版的《苏联域外的东方中世纪史》是这样概括的: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为首的蒙古封建主,在差不多七十年的时间里,
血洗了亚欧国家。前所未有的灾难落到了被征服国家人民群众的身
上。征服,破坏了他们的城市,践踏了他们的田野,消灭了他们的生
产力和文化。”但是,法国学者麦撒却这样说道:“蒙古人西征,将
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将各民族集聚一处……中世纪满天黑
云,使人不得望见天日。至是乃因蒙古西征,而重现光明。当时战争
杀人,盈野盈城,似为人类惨祸,而不知实如空天霹雳,将几百年之
酣睡懒病,自梦中警醒。”
——摘编自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帝国扩张的影响,并结合所学,指
出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文化中心的演变。
答案:影响: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演变: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
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一旦遇到抵抗,他就不惜大动屠刀”“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远征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从正反两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简述材料二中关于蒙古西征的评价有何不同?对蒙古西征为何
会有不同的评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不同:一种评价认为蒙古西征是前所未有的灾难,对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严重的破坏;另一种评价认为蒙古西征恢复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文化交流,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提供了契机。
原因:因为评价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
启示: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作出辩证的、全面的评
价,既要看到评价对象的积极方面,也要看到消极方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前所未有的灾难落到了
被征服国家人民群众的身上……消灭了他们的生产力和文
化”“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将各民
族集聚一处……中世纪满天黑云……而重现光明”可知,两
种观点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了蒙古西征,分别概括
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两个观点是从不同角度
和立场出发的。第三小问,可从以上两问中得出,要用辩证
的方法看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