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7 18:20:02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古今中外的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1.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中。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亚历山大在世期间及其死后不久,希腊文化迅速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等地。亚历山大还把希腊的影响传播到以前从未到达的印度和中亚地区。在“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远征后的几百年间),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传入希腊世界。就是这种希腊文化(主要指具有希腊特征但也深受东方影响的文化),最终对罗马文化产生了影响。
2.蒙古西征使中西文化交流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使先进的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国当时科技成果的精华部分,得以西传到伊斯兰世界,再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同时,阿拉伯文明中的精华部分也传入中国,甚至连欧洲基督教文化也经由阿拉伯世界流入中国。
3.近代的殖民战争对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殖民者把西方文化带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造成了当地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另一方面,殖民者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4.两次世界大战都非常残酷,但是它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提供了契机。在这一过程中,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意识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这为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在努力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多样性的文化。
专题二 民族主义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世俗权力得到加强;宗教改革使民族语言得到普及;启蒙运动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把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付诸实践。
2.第二阶段:工业革命促进各国国内经济联系,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提升;德国、意大利的统一,民族国家日益增多;列强的侵略激发亚非拉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3.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民族问题被掩盖;亚非拉诞生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发起联合反帝反殖民运动;欧洲为维护独立与发展,走上一体化道路,欧洲共同体形成。
4.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民族主义呈现两种发展态势:一方面,受全球化的影响,国家间依赖性加强,民族界限和概念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原先被压抑的民族问题爆发,民族主义有了新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的接触空前频繁,差异和矛盾凸显,强化了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专题三 正确认识战争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
(1)战争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促进了文化交流,带来文化冲突与融合,开拓人的视野。战争促成一种多层面的交往,容易造成技术和文化的相互渗透。
(2)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与传播,最终使世界殖民体系瓦解,诞生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战争引起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对社会制度也是一次考验;战争推动科技的快速发展,同时给文学创作以新的题材。
2.消极影响
(1)战争造成社会动荡,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2)战争给人类古文明遗存带来破坏,落后地区的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人类精神财富损失巨大。
1.(2023·江苏高考16题)下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
国名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
起源 印第安语 印第安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含义 玉米之仓 太阳神 白银 哥伦布之国 玻利瓦尔之国
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C.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2.(2023·新课标卷33题)如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
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3.(2022·天津高考12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4.(2023·海南高考7题)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了(  )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
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
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
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
5.(2023·全国甲卷35题)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6.(2021·湖北高考16题)1960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
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7.(2023·海南高考1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Ⅰ.文学艺术作品 创作者或作品人物 Ⅱ.相关历史事件
A.诗歌《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海涅 ①拿破仑入侵俄国
B.歌曲《国际歌》 鲍狄埃、狄盖特 ②1848年欧洲革命
C.小说《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 ③美国内战
D.电影《我的1919》 顾维钧 ④巴黎公社革命
E.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斯托夫人 ⑤抗日战争
F.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洪常青、吴清华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
G.小说《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 ⑦海南椰林寨战斗
H.歌曲《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冼星海 ⑧巴黎和会
(1)从表格的Ⅰ栏中选出四项信息与Ⅱ栏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配对。(参照示例如:A—②,示例不得作为答案)
(2)从已配对的四组信息中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达清晰。)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B 据材料可知,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来源于印第安语和西班牙语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其含义或是传统印第安人盛行的物产、神灵,或是殖民国家追求的价值、英雄人物,或是拉美国家的民族英雄,这些现象说明现代拉丁美洲多种文化同时并存,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能概括材料含义,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08年欧洲正处于法国拿破仑帝国统治时期,整个蜘蛛网以法国为中心,可得出当时拿破仑帝国已经控制了欧洲大陆,而此时英国孤悬大陆之外,这是拿破仑战争局势的反映,故选B项;维也纳体系建立的时间和拿破仑帝国覆灭的时间均是18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C两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排除D项。
3.D 由于英国官方宣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保卫民主的战争,这使英国士兵内心的进步意识逐步觉醒,故英国士兵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这说明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唤醒了英国士兵的进步意识,故选D项;材料不能反映英国阶级矛盾的空前尖锐,排除A项;英国普通士兵的行动是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战争和希望获得民主决策权利的体现,不属于政治革命,排除B项;英国普通士兵的模拟会议是受到英国政府宣传的影响,其要求也是迎合了政府关于保卫民主的宣传,未体现社会对立,排除C项。
4.B 据材料可知,民众对平型关大捷所体现的民族革命精神形成了充分的价值认同,这是建立在新闻媒体、社会教育和社会各界不断深化记忆的基础上,通过使平型关大捷成为了民众共同的记忆来实现民众对平型关大捷的价值认同,故选B项;A项只是材料现象之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学校教育只是方式之一,不能完全概括材料,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英雄形象,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联系1952年的时代背景可知,美国在对菲律宾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价值观,反映了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其目的是通过经济上的援助,思想上的和平演变,最终在政治上控制第三世界国家,故选D项。1952年两极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排除B项。美国意在控制第三世界国家,达到其争霸目的,而非推动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排除C项。
6.A 根据材料可知,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在小说中表达的主张是以使用民族语言为荣,但对与不同部族的同胞却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这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表达了对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A项正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并没有涉及对于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和对于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排除B、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日渐开放,排除C项。
7.(1)配对1主题——文学艺术与战争
C.小说《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①拿破仑入侵俄国
E.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③美国内战
G.小说《永别了,武器》海明威—⑥第一次世界大战
H.歌曲《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⑤抗日战争
配对2主题——文学艺术与反抗压迫
B.歌曲《国际歌》鲍狄埃、狄盖特—④巴黎公社革命
D.电影《我的1919》顾维钧—⑧巴黎和会
E.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③美国内战
H.歌曲《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⑤抗日战争
配对3主题——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
B.歌曲《国际歌》鲍狄埃、狄盖特—④巴黎公社革命
E.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③美国内战
F.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洪常青、吴清华—⑦海南椰林寨战斗
H.歌曲《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⑤抗日战争
配对4主题——文学艺术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C.小说《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①拿破仑入侵俄国
D.电影《我的1919》顾维钧—⑧巴黎和会
G.小说《永别了,武器》海明威—⑥第一次世界大战
H.歌曲《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⑤抗日战争
(2)示例一
主题: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反映人们反抗压迫精神的重要媒介。
论证: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1871年法国爆发巴黎公社运动,《国际歌》的创作正是巴黎公社成员反抗资产阶级压迫、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伟大尝试的见证。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独立后受压迫的黑人反抗暴力的决心,非裔美国人的斗争推动南北战争时期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919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顾维钧等人参加和会,意在维护战后中国利益和战后和平,经过顾维钧等人的努力以及国内五四运动的斗争,中国最终收回山东主权。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制造了一系列侵华事件,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进入全国抗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贫富,纷纷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20世纪30年代的歌曲《黄河大合唱》正是这一时期黄河两岸人民为抗日救国进行英勇斗争的体现,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结论: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的反映。19世纪以来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是反映人们反抗压迫精神的重要媒介。
示例二
主题: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秩序的演变。
论证:《战争与和平》描写了19世纪初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历史,拿破仑帝国崩溃后,1815年欧洲各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了新的均势体系;电影《我的1919》和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都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30年代的歌曲《黄河大合唱》,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激昂的爱国热情,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确立了战后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吁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
结论: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的反映。19世纪以来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体现了人类呼吁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表中的艺术作品均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在配对分组的过程中,总体上可以分为“文学艺术与战争”“文学艺术与反抗压迫”“文学艺术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共四组。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歌》反映了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压迫的伟大斗争精神,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鼓舞了黑人反抗奴隶制的决心,电影《我的1919》展现了中国人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侵略的坚定立场,歌曲《黄河大合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国际歌》《汤姆叔叔的小屋》《我的1919》《黄河大合唱》四部作品展现的是人们的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小说《战争与和平》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背景,但是随后在反法联盟的联合镇压下,拿破仑战争以失败告终,欧洲各国在1815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重新确立了以正统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维也纳体系,电影《我的1919》和小说《永别了,武器》在内容上都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反映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建设和人们内心对战争的反思,歌曲《黄河大合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反映了日本法西斯破坏华盛顿体系,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中国人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进行坚决的抵抗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现有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建立了雅尔塔体系,所以《战争与和平》《我的1919》《永别了,武器》《黄河大合唱》四部作品均体现了国际秩序的演变。
4 / 4(共37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专题一 古今中外的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1. 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
渗入希腊文化中。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
展。亚历山大在世期间及其死后不久,希腊文化迅速传入伊朗、美
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等地。亚历山大还把希腊的影响传播到
以前从未到达的印度和中亚地区。在“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远
征后的几百年间),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传入希腊世界。就
是这种希腊文化(主要指具有希腊特征但也深受东方影响的文
化),最终对罗马文化产生了影响。
2. 蒙古西征使中西文化交流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使先进的中华文明,
特别是中国当时科技成果的精华部分,得以西传到伊斯兰世界,再
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同时,阿拉伯文明中的精华部分也传入中
国,甚至连欧洲基督教文化也经由阿拉伯世界流入中国。
3. 近代的殖民战争对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殖民者把西方文
化带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造成了当地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另一方
面,殖民者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
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4. 两次世界大战都非常残酷,但是它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
流和碰撞提供了契机。在这一过程中,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意识
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这为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独立国家的出
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在努力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
华,形成了多样性的文化。
专题二 民族主义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
教束缚下解放出来,世俗权力得到加强;宗教改革使民族语言得到
普及;启蒙运动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美国独立战争和
法国大革命把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付诸实践。
2.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促进各国国内经济联系,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提
升;德国、意大利的统一,民族国家日益增多;列强的侵略激发亚
非拉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3.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
民族问题被掩盖;亚非拉诞生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发起联合反帝
反殖民运动;欧洲为维护独立与发展,走上一体化道路,欧洲共同
体形成。
4.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民族主义呈
现两种发展态势:一方面,受全球化的影响,国家间依赖性加强,
民族界限和概念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原先被压抑的民
族问题爆发,民族主义有了新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的接触空
前频繁,差异和矛盾凸显,强化了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专题三 正确认识战争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 积极作用
(1)战争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促进了文化交流,带来文
化冲突与融合,开拓人的视野。战争促成一种多层面的交
往,容易造成技术和文化的相互渗透。
(2)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与传播,最终使世界殖民体系瓦
解,诞生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战争引起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对社会制度也是一次考验;战
争推动科技的快速发展,同时给文学创作以新的题材。
2. 消极影响
(1)战争造成社会动荡,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2)战争给人类古文明遗存带来破坏,落后地区的传统文化遭到
灭顶之灾,人类精神财富损失巨大。
1. (2023·江苏高考16题)下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
起源及含义。
国名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
起源 印第安
语 印第安
语 西班牙
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含义 玉米之
仓 太阳神 白银 哥伦布之国 玻利瓦尔之国
A. 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 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C. 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 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解析: 据材料可知,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来源于印第
安语和西班牙语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其含义或是传统印第安人
盛行的物产、神灵,或是殖民国家追求的价值、英雄人物,或
是拉美国家的民族英雄,这些现象说明现代拉丁美洲多种文化
同时并存,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能概括材料含义,不
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2. (2023·新课标卷33题)如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
《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
“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
A.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 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 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 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08年欧洲正处于法国拿破
仑帝国统治时期,整个蜘蛛网以法国为中心,可得出当时拿破仑帝
国已经控制了欧洲大陆,而此时英国孤悬大陆之外,这是拿破仑战
争局势的反映,故选B项;维也纳体系建立的时间和拿破仑帝国覆
灭的时间均是18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C两项;第二次
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排除D项。
3. (2022·天津高考12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
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
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
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
A. 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 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 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 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解析: 由于英国官方宣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保卫民主的战争,
这使英国士兵内心的进步意识逐步觉醒,故英国士兵要求将煤炭、
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这说明反法西斯战争的
正义性唤醒了英国士兵的进步意识,故选D项;材料不能反映英国
阶级矛盾的空前尖锐,排除A项;英国普通士兵的行动是积极参与
反法西斯战争和希望获得民主决策权利的体现,不属于政治革命,
排除B项;英国普通士兵的模拟会议是受到英国政府宣传的影响,
其要求也是迎合了政府关于保卫民主的宣传,未体现社会对立,排
除C项。
4. (2023·海南高考7题)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系
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
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
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
说明了(  )
A. 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
B. 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
C. 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
D. 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
解析: 据材料可知,民众对平型关大捷所体现的民族革命精神
形成了充分的价值认同,这是建立在新闻媒体、社会教育和社会各
界不断深化记忆的基础上,通过使平型关大捷成为了民众共同的记
忆来实现民众对平型关大捷的价值认同,故选B项;A项只是材料
现象之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学校教育只是方式之一,不能
完全概括材料,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英雄形象,排除D项。
5. (2023·全国甲卷35题)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
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
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
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 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 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 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 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解析:  根据材料,联系1952年的时代背景可知,美国在对菲律
宾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价值观,反映了美国的“和
平演变战略”,其目的是通过经济上的援助,思想上的和平演变,
最终在政治上控制第三世界国家,故选D项。1952年两极格局尚未
形成,排除A项。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是手段而不是目
的,排除B项。美国意在控制第三世界国家,达到其争霸目的,而
非推动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排除C项。
6. (2021·湖北高考16题)1960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
《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
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
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
A. 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 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 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 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在小说中表达的主
张是以使用民族语言为荣,但对与不同部族的同胞却只能用宗主国
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这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表达了
对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A项正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于民族文
化认同的忧虑,并没有涉及对于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和对于大国政
治对抗的不满,排除B、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日渐开放,排
除C项。
7. (2023·海南高考1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Ⅰ.文学艺术作品 创作者或作品
人物 Ⅱ.相关历史事件
A. 诗歌《西里西亚纺织工
人》 海涅 ①拿破仑入侵俄国
Ⅰ.文学艺术作品 创作者或作品
人物 Ⅱ.相关历史事件
B. 歌曲《国际歌》 鲍狄埃、狄盖特 ②1848年欧洲革命
C. 小说《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 ③美国内战
D. 电影《我的1919》 顾维钧 ④巴黎公社革命
E.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斯托夫人 ⑤抗日战争
F.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洪常青、吴清华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
G. 小说《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 ⑦海南椰林寨战斗
H. 歌曲《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冼星海 ⑧巴黎和会
(1)从表格的Ⅰ栏中选出四项信息与Ⅱ栏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配
对。(参照示例如:A—②,示例不得作为答案)
答案:配对1主题——文学艺术与战争
C. 小说《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①拿破仑入侵俄国
E.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③美国内战
G. 小说《永别了,武器》海明威—⑥第一次世界大战
H. 歌曲《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⑤抗日战争
配对2主题——文学艺术与反抗压迫
B. 歌曲《国际歌》鲍狄埃、狄盖特—④巴黎公社革命
D. 电影《我的1919》顾维钧—⑧巴黎和会
E.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③美国内战
H. 歌曲《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⑤抗日战争
配对3主题——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
B. 歌曲《国际歌》鲍狄埃、狄盖特—④巴黎公社革命
E.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③美国内战
F.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洪常青、吴清华—⑦海南椰林寨
战斗
H. 歌曲《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⑤抗日战争
配对4主题——文学艺术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C. 小说《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①拿破仑入侵俄国
D. 电影《我的1919》顾维钧—⑧巴黎和会
G. 小说《永别了,武器》海明威—⑥第一次世界大战
H. 歌曲《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⑤抗日战争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表中的艺术作品均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在配对分组的过程中,总体上可以分为“文学艺术与战争”“文学艺术与反抗压迫”“文学艺术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共四组。
(2)从已配对的四组信息中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
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
主题: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反映人们反抗压迫精神
的重要媒介。
论证: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工人
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1871年法国爆发巴黎公社运动,
《国际歌》的创作正是巴黎公社成员反抗资产阶级压迫、建
立无产阶级政权伟大尝试的见证。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独立后受压迫的黑人反抗暴力的决
心,非裔美国人的斗争推动南北战争时期林肯发表《解放黑
人奴隶宣言》。1919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
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顾维钧等人参加和会,
意在维护战后中国利益和战后和平,经过顾维钧等人的努力
以及国内五四运动的斗争,中国最终收回山东主权。从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制造了一系列侵华事件,中华民族危
机日益加深。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进入全国抗
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贫
富,纷纷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20世纪30年代的歌曲
《黄河大合唱》正是这一时期黄河两岸人民为抗日救国进行
英勇斗争的体现,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强
烈爱国主义精神。
结论: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历史
时期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的反映。19世纪以来的一些文学艺
术作品是反映人们反抗压迫精神的重要媒介。
示例二
主题: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秩
序的演变。
论证:《战争与和平》描写了19世纪初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历
史,拿破仑帝国崩溃后,1815年欧洲各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
欧洲大陆上建立了新的均势体系;电影《我的1919》和海明
威的《永别了,武器》都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战争
结束后,战胜国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
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
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30年代的歌曲《黄河大合
唱》,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激昂的爱国热
情,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确立了战后新的国际政治格
局和国际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
吁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
结论: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社会
生活、时代精神的反映。19世纪以来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体现了人类呼吁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
展的时代特征。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歌》反映了无产阶级反
抗资产阶级压迫的伟大斗争精神,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鼓舞了黑人反抗奴隶制的决心,电影《我的1919》展现了中
国人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侵略的坚定立场,歌
曲《黄河大合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
强暴、勇于牺牲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国际歌》《汤
姆叔叔的小屋》《我的1919》《黄河大合唱》四部作品展现
的是人们的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
小说《战争与和平》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背景,但是随后在反法联盟
的联合镇压下,拿破仑战争以失败告终,欧洲各国在1815年召开了维
也纳会议,重新确立了以正统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维也纳体系,电影
《我的1919》和小说《永别了,武器》在内容上都以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背景,反映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建设和人们内心对战争的反思,歌曲
《黄河大合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反映了日本法西斯破坏华盛顿体
系,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中国人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进行坚决的抵
抗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现有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建立了
雅尔塔体系,所以《战争与和平》《我的1919》《永别了,武器》
《黄河大合唱》四部作品均体现了国际秩序的演变。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