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质量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质量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7 18:21:36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五) 战争与文化交锋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随着许多人被逐出传统的环境,他们在新的大城市感到不知所措。过去在旧城邦,生活比较简单,法律、道德、宗教和义务全有明确规定,为大家所普遍接受;而现在,城市居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定型的世界之中。依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军事征服(  )
A.推动了区域文明一体化
B.巩固了马其顿帝国统治
C.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2.据记载,亚历山大远征之时,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  )
A.使亚历山大帝国长治久安
B.世界开始从分散联合为一体
C.开始打破区域文明的界限
D.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创造条件
3.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埃及祭司宣布他为太阳神的儿子,法老的合法继承人。在耶路撒冷,亚历山大皈依了犹太教。在巴比伦城,他派人把巴比伦最崇拜的拜尔神庙重新修建起来。这说明亚历山大(  )
A.弘扬亚非地区传统文化
B.利用当地宗教强化统治
C.推动各区域间信仰融合
D.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
4.有学者指出,《马可·波罗行纪》是一部中世纪以传递香料贸易相关新闻为核心,辅以东方世界各种奇闻趣事的“新闻书”,成为当时人们获得跨地域消息的媒介。这位学者认为(  )
A.威尼斯是当时世界新闻中心
B.该书起到了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
C.马可·波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D.该书直接服务于欧洲的殖民扩张
5.德国史学家加文·汉布里这样说蒙古人:“挟汉文化的先进和丰富,向西方世界作交锋和交换,从而把中国的版图扩张到空前绝后的程度,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及其他各种文化直接会面的地理和交通条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交通通畅有利于东西文化交流
B.民族隔阂消失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C.交通通畅才能进行文化交流
D.在蒙古西征前西方文化未曾交流过
6.在美洲奴隶较多的地区,非洲语言、印第安语和欧洲语言融合成了克里奥尔语。到了18世纪,美国的南部占人口总数3/4的黑人都用此进行交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非洲语言在发展中消亡
B.美洲多元化文明的形成
C.美洲地区经济发展加速
D.殖民扩张带来文化融合
7.美国的政治制度、政治行为都是其政治文化的反映,而政治文化则根植于其民族的血液之中。只有了解了美国的政治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政治制度与政治行为。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是(  )
A.强调个体和个人主义
B.勤劳节俭与自由平等
C.天赋人权与权力制衡
D.开拓竞争和理性实用
8.“有迹象令人担忧地表明印第安人表面上热情地接受了新的信仰,但仍然秘密地崇拜他们的老偶像。在那些地方,传教士企图灌输与久已确立的行为典范相冲突的基督教道德方面的教义,也碰到顽强的反抗。”由此可知,当时在拉丁美洲(  )
A.不同文化相互交融 B.文化差异逐步消失
C.本土文化已被取代 D.文化侵略遭遇抵制
9.列宁说:“在法国的历次革命战争中,法国人掠夺过和侵占过他国领土,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这场战争的根本历史意义,通过战争与改革,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与理念在欧洲大陆得到广泛传播,一个崭新的欧洲诞生了。”列宁意在强调(  )
A.拿破仑战争加速了欧洲文化的重构
B.法国大革命使欧洲文化呈现多元性
C.欧洲大陆走向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朗
D.百年战争促使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10.有学者指出:“拿破仑战争扫荡了德意志各小邦国,削弱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战争的横向冲击使德意志的落后性暴露无遗,并推动着德意志历史的纵向发展,外来现代化的强制性已动员起普鲁士内部正在形成的现代化意识及民族觉醒力。”该学者认为拿破仑战争(  )
A.结束了德意志君主制度 B.提升了德意志民族意识
C.加剧了德意志分裂状态 D.传播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11.冯友兰提出:古代中国人十分强调中国与夷狄之分,所重分野在于文化而非种族。近代中国人尽管在和欧洲人的征战中,屡战屡败,但是,并没有对欧洲人十分在意。一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才开始重视起来。该学者旨在强调近代中国人(  )
A.重视战争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B.民族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C.普遍地认可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
D.初步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12.1935年,在谴责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侵略行径的同时,塞拉利昂、黄金海岸等地的泛非主义组织公开表示“对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就是对我们的战争”;海外泛非主义组织也纷纷表示“我们不再是西印度群岛和美国的黑人,我们是真正的埃塞俄比亚人”。上述言论凸显了,当时泛非运动(  )
A.范围的国际性 B.斗争的分散性
C.影响的深远性 D.主体的一致性
13.《全球通史》书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1944—1970年间,总共有63个国家赢得了独立。”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  )
A.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B.粉碎了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
C.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14.1938年,美国国务院美洲司官员查里德·帕蒂向政府建言:“政治渗透带有强制接受的烙印,经济渗透被谴责为自私和强制,只有文化合作才意味着思想交流和无拘无束。”查里德·帕蒂的观点体现了(  )
A.文化共享的理念
B.文化殖民的思想
C.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D.全人类共同繁荣的愿望
15.2009年,英国政府在《英中合作框架》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国“东山再起”的表述,而不是西方政府和媒体习惯上使用的“崛起”概念。这表明英国(  )
A.否定了欧洲中心论的观念
B.摒弃了西方一贯的遏制政策
C.消除了与美国的协同关系
D.承认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
16.下表为1967年前后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这一变化说明坦桑尼亚(  )
1967年前 1967年后
(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 (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1962年) (3)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年) (1)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 (2)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年) (3)“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1969年)
A.否定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
B.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信心
D.受到不结盟运动直接影响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6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卡迭石之战
材料一 卡迭石战役铭文是古代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刻在卡迭石纪念碑上的铭文。它记录了公元前1274年,埃及与赫梯帝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的经过。以下是卡迭石战役铭文的部分内容:
  “我是伟大的法老,统治整个埃及,我的权力无可匹敌。当赫梯帝国试图入侵我的领土时,我率领我的军队与他们交战,并在卡迭石击败了他们。我们消灭了他们的军队,俘虏了他们的将领,夺取了他们的财富和珍宝。
  这场胜利证明了我们的勇气和实力,也证明了我们的神灵的支持和眷顾。因此,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个胜利,以及我们为了保卫自己和我们的国家而做出的努力。”
材料二 在卡迭石之战中,到底胜利属于谁,说法不一。埃及的铭文说胜利属于拉美西斯二世,赫梯的铭文则说这场战役是埃及的巨大失败。这个战役的结局,并无一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尽管在埃及神庙的墙上,绘有拉美西斯二世巨大的胜利浮雕,但赫梯国王穆瓦塔鲁认为自己才是胜利者,因为这次战役巩固了赫梯在叙利亚的统治。在此后几年中,双方展开了反复争夺,互有胜负,但双方都被战争拖累得疲惫不堪。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评析卡迭石战役铭文的史料价值。(4分)
(2)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围绕“战争与人类文明发展”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公元前3000年 左右 在古代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在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在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公元前5世纪 以后 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腊文化;此后,古罗马在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5世纪以后 在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16世纪之前 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16世纪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7世纪以后 英国开始侵略印度,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兴办学校,强行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19世纪上半期 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50年 代以后 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新闻传播应该自由而真实地再现事实,但在英国殖民扩张时期,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报刊和以路透社为代表的通讯社以“公正”为名,实际上充当了政府殖民扩张的工具。它们大肆宣扬资本主义政体、文化的先进性,并将侵略描绘成一种高尚的开化行为。如《每日邮报》写道:“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的好事。”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香港创办的报纸《遐迩贯珍》,刊有保险制度、自由贸易政策、
蒸汽机工作原理、“地圆说”、医学等,虽以传播西方文明为重点,但其目的是赢得中国人对英国及西方文明的好感,从而建立起一种文化认同,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宗教渗透。……英国资产阶级在宣扬自身先进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将新闻自由思想带到新的土地上,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涌现了主张出版自由、批评殖民政策的大众报刊和民族报刊。埃及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穆罕默德·阿布笃于1884年创办《团结报》,并撰文表示:“英国不撤兵,埃及人民的斗争永不罢休!”
——摘编自李岑岑《英国近代殖民扩张中的
新闻传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这一时期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中,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语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个运动在公元1世纪末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拿破仑执政后所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促进了革命原则在整个欧洲的传播。《拿破仑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随着拿破仑的征服行动,革命精神如同另一支铁骑冲击着大多数国家封建主义的最后堡垒,促使它们直接或者间接进行体制变革。对被占领国家的掠夺和压迫使欧洲人民很快放弃了对拿破仑的幻想,民族主义以一种反对法国霸权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形式在拿破仑所占领的欧洲兴起,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摘编自张旭鹏《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殖民者做斗争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化时代”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战争给当时被占领的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8分)
单元质量检测(五) 战争与文化交锋
1.C 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冲击了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和习惯,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文明一体化,排除A项;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强制推行古典希腊文化,容易引起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没有巩固马其顿帝国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古典希腊文化的东传,并未体现东方文化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的做法有利于加强与被征服地区的联系,进而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创造条件,故D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之上,未能维持长治久安,排除A项;B项始于新航路开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B 材料反映出亚历山大重视宗教相关问题,但其最终的目的是利用宗教来巩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B项正确;宗教不等同于文化,二者范围不一致,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4.B 根据材料“《马可·波罗行纪》……成为当时人们获得跨地域消息的媒介”可知,该学者认为《马可·波罗行纪》起到了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B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未涉及,排除;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5.A 材料强调了蒙古西征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版图的扩大促进了汉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的会面与交流,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西征本身就是通过战争扩大
版图的过程,不可能消除民族隔阂,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蒙古西征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有利于东西文化交流,未涉及蒙古帝国建立前的文化是否交流,排除C项;汉代丝绸之路开通时东西方文化交流就已出现,排除D项。
6.D 近代以来,非洲语言、印第安语和欧洲语言在美洲交融、发展为克里奥尔语,反映了殖民扩张带来文化融合,D项正确;美洲新语言的形成,不能说明非洲语言在发展中消亡,排除A项;一种混合语言的产生不能说明美洲形成了多元化文明,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7.C 美国的政治文化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启蒙思想,启蒙思想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等思想,成为《独立宣言》的理论指导,1787年宪法以启蒙思想为理论基础,确立了民主共和、权力制衡和联邦制原则,使美国成为不同于传统欧洲大陆国家的新型民主国家,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属于政治文化,排除。
8.D 材料表明当时在拉丁美洲文化侵略遭遇抵制,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印第安人排斥基督教,不是文化相互交融,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9.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战争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和理念传播到欧洲大陆,使得欧洲大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说明拿破仑战争加速了欧洲文化的重构,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欧洲文化的多元性,排除B项;欧洲大陆并无走向统一的趋势,排除C项;材料中的战争是拿破仑战争,不是英法百年战争,排除D项。
10.B 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削弱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普鲁士内部正在形成的现代化意识及民族觉醒力”,体现了拿破仑战争提升了德意志民族意识,故选B项;德意志君主专制制度结束的标志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德意志第二帝国结束于1918年,排除A项;拿破仑战争加速了德国民族意识的提升,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排除C项;拿破仑战争传播的是启蒙思想,排除D项。
11.B 该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并不是由于在军事上败于对方,而是看到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不相上下,才开始重视,仍然是带有以文化色彩划分族群的观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作用,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12.D 泛非主义思想号召非洲各族跨越民族和地域界限,团结一致,为争取非洲大陆的独立和黑人的自由而共同奋斗,促进了非洲地区和国家的联合,泛非运动的主体都是非洲的被殖民地区,斗争的目标都是资本主义殖民国,所以当时的泛非运动具有主体的一致性,故选D项;泛非运动的主要组织机构在非洲,“国际性”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泛非运动对埃塞俄比亚的支持,不能体现分散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泛非运动影响深远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
13.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44—1970年,63个国家摆脱了欧洲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这说明二战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4.B 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利用文化进行殖民是于无声无息中达到其文化渗透的目的,具有隐蔽性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殖民,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5.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政府使用中国“东山再起”的表述,表明英国承认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D项正确;材料与“欧洲中心论”无关,排除A项;西方遏制中国的政策并没有被摒弃,排除B项;英国与美国的协同关系并没有消除,排除C项。
16.C 据材料可知,1967年前坦桑尼亚的教材更多强调欧洲文明的贡献,体现了西方文明的优越感,1967年后坦桑尼亚的教材更多强调对非洲本土文明价值的反思和肯定,说明非洲国家的独立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信心,故选C项;材料主要通过对比分析突出非洲本土文明的正面价值,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非洲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态度,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爆发于1961年,主要强调反殖反霸,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7.(1)卡迭石战役铭文是古埃及法老在战役后为了标榜个人功业而撰写的,是研究古埃及与赫梯帝国战争的一手文献史料,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是铭文是战争一方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下令撰写的,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还需要结合战役所在地的考古发现和赫梯方、第三方的文献史料加以佐证。
(2)观点: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双重影响。
阐释:拿破仑在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激发了欧洲各地的民族民主意识。但拿破仑战争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在欧洲广泛传播,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一战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一战客观上传播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思想,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总之,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推动文明的发展,我们应珍惜和平,深刻认识,和平合作才能共享繁荣。(论题也可拟为“文明之间的碰撞促进各国世界视野的扩大”“战争带来的文化交锋促进文化的交流创新”等,不拘泥于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卡迭石战役铭文是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刻在卡迭石纪念碑上的铭文”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内容、方向、性质和局限等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二“双方展开了反复争夺,互有胜负,但双方都被战争拖累得疲惫不堪”明确观点: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双重影响;然后,结合所学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展开阐释,如用拿破仑对外战争、一战等史实,说明战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升华观点,如明确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推动文明的发展,我们应珍惜和平,深刻认识和平合作才能共享繁荣。
18.阶段一,16世纪之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
解释: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交通工具相对落后。
阶段二,16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化的扩张。
解释: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开始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形成。
阶段三,20世纪50年代后到20世纪60—8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创新。
解释:二战后,欧洲殖民国家遭受重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二战进一步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弊端;大量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推进。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如从材料16世纪以前的西亚、南亚、东亚、地中海沿岸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可知16世纪之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解释可从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及交通工具相对落后等角度分析差异的原因;从材料16—19世纪英国侵略印度和埃及进行的西化改革可知,16世纪—19世纪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扩张。解释可从西方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影响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以后到20世纪60—80年代,印度、埃及吸收西方国家文化;新加坡和韩国吸收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又有创新,解释可从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等角度分析。
19.示例一
论题:西方文化扩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具有双重作用。
论述:在殖民扩张中,西方侵略者以文明者自居,利用报纸进行舆论宣传,将被殖民者丑化为野蛮落后的代表,殖民活动则被捏造成传播文明的高尚行为,以此建立起一种文化认同,为其殖民扩张寻求合理性依据,减少殖民扩张的阻力。如西方传教士以传播正义平等、进行灵魂救赎等为借口,进行精神渗透和殖民活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
主权和文化造成了极大冲击。西方殖民侵略在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如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蒸汽机工作原理、“地圆说”、医学等,客观上促使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增强国力、反抗列强的侵略。面对英国侵略和民族危机,部分先进的埃及人逐渐接受西方文明的进步因素,宣传自由民主平等,推动了思想解放,为民族民主运动奠定了基础。
总之,近代西方文化扩张是殖民扩张的工具,但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文化融合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文化进步。
示例二
论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传播为侵略扩张服务。
论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外扩张中极力宣扬西方文明,以此为手段渗透意识形态、扩大国家利益,体现了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和种族主义色彩。一方面,在殖民扩张中,西方侵略者利用新闻报纸宣传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优越性,凸显被殖民者的落后野蛮,从而将殖民活动描述成传播文明的高尚行为,如西方传教士以传播正义平等、进行灵魂救赎等为借口,进行精神渗透和殖民活动。另一方面,西方借用报纸等媒介,以传播文明为手段,宣扬资本主义政体、思想文化的先进性,企图借文明的幌子赢得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对殖民国及西方文明的好感,建立起一种文化认同,以减少殖民扩张的阻力并取得殖民统治的合法性。
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传播本质上是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的工具。
解析:据材料出处《英国近代殖民扩张中的新闻传播》及材料中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报刊和以路透社为代表的通讯社“实际上充当了政府殖民扩张的工具”、各殖民地半殖民地“涌现了主张出版自由、批评殖民政策的大众报刊和民族报刊”得出论题:西方文化扩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具有双重作用。论述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西方文化扩张的消极、积极作用来展开。最后进行总结,简明扼要地、辩证地对西方文化扩张进行评价。
20.(1)打破了历史上东西方各自发展的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传播了先进的语言文字;基督教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2)宣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变革。
(3)主要原因:世界大战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亚非拉人民觉悟的提高。
特点:规模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成果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参与领导;形式多样。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打破了历史上东西方各自发展的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据材料一“在希腊化世界中,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语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可得传播了先进的语言文字;据材料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个运动在公元1世纪末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可得基督教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第(2)问,据材料二“它把法国革命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随着拿破仑的征服行动,革命精神如同另一支铁骑冲击着大多数国家封建主义的最后堡垒,促使它们直接或者间接进行体制变革”可得宣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据材料二“对被占领国家的掠夺和压迫使欧洲人民很快放弃了对拿破仑的幻想,民族主义以一种反对法国霸权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形式在拿破仑所占领的欧洲兴起,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可得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变革。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世界大战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影响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可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据材料三“甘地领导国大党”可得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亚非拉人民觉悟的提高。第二小问,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的特点是规模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成果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参与领导;形式多样。
5 / 5(共66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五)
战争与文化交锋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
个新文明。随着许多人被逐出传统的环境,他们在新的大城市感到
不知所措。过去在旧城邦,生活比较简单,法律、道德、宗教和义
务全有明确规定,为大家所普遍接受;而现在,城市居民发现自己
处于一个无定型的世界之中。依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军事征服
(  )
A. 推动了区域文明一体化 B. 巩固了马其顿帝国统治
C. 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 D.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冲击了被征服地区的
传统和习惯,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
文明一体化,排除A项;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强制推行古典希腊
文化,容易引起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没有巩固马其顿帝国的统治,
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古典希腊文化的东传,并未体现东方文化对
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据记载,亚历山大远征之时,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
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
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  )
A. 使亚历山大帝国长治久安
B. 世界开始从分散联合为一体
C. 开始打破区域文明的界限
D. 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创造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的做法有利于加强与被征服地
区的联系,进而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创造条件,故D项正确;亚历
山大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之上,未能维持长治久安,排除A
项;B项始于新航路开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埃及祭司宣布他为太阳神的儿子,法老的合
法继承人。在耶路撒冷,亚历山大皈依了犹太教。在巴比伦城,他
派人把巴比伦最崇拜的拜尔神庙重新修建起来。这说明亚历山大
(  )
A. 弘扬亚非地区传统文化
B. 利用当地宗教强化统治
C. 推动各区域间信仰融合
D. 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反映出亚历山大重视宗教相关问题,但其最终的
目的是利用宗教来巩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B项正确;宗教不
等同于文化,二者范围不一致,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未体
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有学者指出,《马可·波罗行纪》是一部中世纪以传递香料贸易相
关新闻为核心,辅以东方世界各种奇闻趣事的“新闻书”,成为当
时人们获得跨地域消息的媒介。这位学者认为(  )
A. 威尼斯是当时世界新闻中心
B. 该书起到了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
C. 马可·波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D. 该书直接服务于欧洲的殖民扩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马可·波罗行纪》……成为当时人们获得跨
地域消息的媒介”可知,该学者认为《马可·波罗行纪》起到了新
闻传播媒介的作用,B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未涉
及,排除;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德国史学家加文·汉布里这样说蒙古人:“挟汉文化的先进和丰
富,向西方世界作交锋和交换,从而把中国的版图扩张到空前绝后
的程度,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及其他各种文化直接会
面的地理和交通条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交通通畅有利于东西文化交流
B. 民族隔阂消失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C. 交通通畅才能进行文化交流
D. 在蒙古西征前西方文化未曾交流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强调了蒙古西征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版图的扩
大促进了汉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的会面与交流,A项
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西征本身就是通过战争扩大版图的过
程,不可能消除民族隔阂,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蒙古西征建立了
庞大的蒙古帝国,有利于东西文化交流,未涉及蒙古帝国建立前的
文化是否交流,排除C项;汉代丝绸之路开通时东西方文化交流就
已出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在美洲奴隶较多的地区,非洲语言、印第安语和欧洲语言融合成了
克里奥尔语。到了18世纪,美国的南部占人口总数3/4的黑人都用
此进行交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非洲语言在发展中消亡
B. 美洲多元化文明的形成
C. 美洲地区经济发展加速
D. 殖民扩张带来文化融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近代以来,非洲语言、印第安语和欧洲语言在美洲交
融、发展为克里奥尔语,反映了殖民扩张带来文化融合,D项正
确;美洲新语言的形成,不能说明非洲语言在发展中消亡,排除A
项;一种混合语言的产生不能说明美洲形成了多元化文明,排除B
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美国的政治制度、政治行为都是其政治文化的反映,而政治文化则
根植于其民族的血液之中。只有了解了美国的政治文化,才能更好
地理解其政治制度与政治行为。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是(  )
A. 强调个体和个人主义 B. 勤劳节俭与自由平等
C. 天赋人权与权力制衡 D. 开拓竞争和理性实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美国的政治文化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启蒙思
想,启蒙思想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三权分立、人
民主权、社会契约等思想,成为《独立宣言》的理论指导,1787年
宪法以启蒙思想为理论基础,确立了民主共和、权力制衡和联邦制
原则,使美国成为不同于传统欧洲大陆国家的新型民主国家,故C
项正确;A、B、D三项均不属于政治文化,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有迹象令人担忧地表明印第安人表面上热情地接受了新的信仰,
但仍然秘密地崇拜他们的老偶像。在那些地方,传教士企图灌输与
久已确立的行为典范相冲突的基督教道德方面的教义,也碰到顽强
的反抗。”由此可知,当时在拉丁美洲(  )
A. 不同文化相互交融 B. 文化差异逐步消失
C. 本土文化已被取代 D. 文化侵略遭遇抵制
解析: 材料表明当时在拉丁美洲文化侵略遭遇抵制,D项正
确;材料强调的是印第安人排斥基督教,不是文化相互交融,排除
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列宁说:“在法国的历次革命战争中,法国人掠夺过和侵占过他国
领土,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这场战争的根本历史意义,通过战争与
改革,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与理念在欧洲大陆得到广泛传播,一个崭
新的欧洲诞生了。”列宁意在强调(  )
A. 拿破仑战争加速了欧洲文化的重构
B. 法国大革命使欧洲文化呈现多元性
C. 欧洲大陆走向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朗
D. 百年战争促使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战争将法国大革命的原
则和理念传播到欧洲大陆,使得欧洲大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说明
拿破仑战争加速了欧洲文化的重构,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欧洲文
化的多元性,排除B项;欧洲大陆并无走向统一的趋势,排除C
项;材料中的战争是拿破仑战争,不是英法百年战争,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有学者指出:“拿破仑战争扫荡了德意志各小邦国,削弱了德意
志的封建势力。战争的横向冲击使德意志的落后性暴露无遗,并
推动着德意志历史的纵向发展,外来现代化的强制性已动员起普
鲁士内部正在形成的现代化意识及民族觉醒力。”该学者认为拿
破仑战争(  )
A. 结束了德意志君主制度
B. 提升了德意志民族意识
C. 加剧了德意志分裂状态
D. 传播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削弱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
推动了“普鲁士内部正在形成的现代化意识及民族觉醒力”,体
现了拿破仑战争提升了德意志民族意识,故选B项;德意志君主
专制制度结束的标志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德意
志第二帝国结束于1918年,排除A项;拿破仑战争加速了德国民
族意识的提升,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排除C项;拿破仑战争传
播的是启蒙思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冯友兰提出:古代中国人十分强调中国与夷狄之分,所重分野在
于文化而非种族。近代中国人尽管在和欧洲人的征战中,屡战屡
败,但是,并没有对欧洲人十分在意。一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
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才开始重视起来。该学者旨在强调近代中国
人(  )
A. 重视战争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B. 民族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C. 普遍地认可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
D. 初步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该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并不是由于在军事上
败于对方,而是看到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不相上下,才开始重
视,仍然是带有以文化色彩划分族群的观念,B项正确;材料没
有体现战争的作用,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不是材
料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1935年,在谴责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侵略行径的同时,塞拉利
昂、黄金海岸等地的泛非主义组织公开表示“对埃塞俄比亚的战
争就是对我们的战争”;海外泛非主义组织也纷纷表示“我们不
再是西印度群岛和美国的黑人,我们是真正的埃塞俄比亚人”。
上述言论凸显了,当时泛非运动(  )
A. 范围的国际性 B. 斗争的分散性
C. 影响的深远性 D. 主体的一致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泛非主义思想号召非洲各族跨越民族和地域界限,团
结一致,为争取非洲大陆的独立和黑人的自由而共同奋斗,促进
了非洲地区和国家的联合,泛非运动的主体都是非洲的被殖民地
区,斗争的目标都是资本主义殖民国,所以当时的泛非运动具有
主体的一致性,故选D项;泛非运动的主要组织机构在非洲,
“国际性”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泛非运动对埃塞俄
比亚的支持,不能体现分散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泛非
运动影响深远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全球通史》书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
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
1944—1970年间,总共有63个国家赢得了独立。”上述材料旨在
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  )
A. 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B. 粉碎了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
C. 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 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44—1970
年,63个国家摆脱了欧洲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这说明二战促
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二战是人类
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
除;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1938年,美国国务院美洲司官员查里德·帕蒂向政府建言:“政治
渗透带有强制接受的烙印,经济渗透被谴责为自私和强制,只有
文化合作才意味着思想交流和无拘无束。”查里德·帕蒂的观点体
现了(  )
A. 文化共享的理念
B. 文化殖民的思想
C.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D. 全人类共同繁荣的愿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利用文化进行殖民是于无声无
息中达到其文化渗透的目的,具有隐蔽性的特征,故选B项;材
料强调的是文化殖民,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2009年,英国政府在《英中合作框架》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国“东
山再起”的表述,而不是西方政府和媒体习惯上使用的“崛起”
概念。这表明英国(  )
A. 否定了欧洲中心论的观念
B. 摒弃了西方一贯的遏制政策
C. 消除了与美国的协同关系
D. 承认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政府使用中国“东山
再起”的表述,表明英国承认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D项正
确;材料与“欧洲中心论”无关,排除A项;西方遏制中国的政
策并没有被摒弃,排除B项;英国与美国的协同关系并没有消
除,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下表为1967年前后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这一变化
说明坦桑尼亚(  )
1967年前 1967年后
(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
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 (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
现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解
释为什么这样?(1962年) (3)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
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
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
国、伽利略。(1962年) (1)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
到什么?
(2)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
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年)
(3)“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
就,评价该说法。(1969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否定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
B. 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
C.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信心
D. 受到不结盟运动直接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67年前坦桑尼亚的教材更多强调欧洲
文明的贡献,体现了西方文明的优越感,1967年后坦桑尼亚的教
材更多强调对非洲本土文明价值的反思和肯定,说明非洲国家的
独立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信心,故选C项;材料主要通过对比分
析突出非洲本土文明的正面价值,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非洲积
极融入国际社会的态度,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爆发于1961年,
主要强调反殖反霸,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6
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卡迭石之战
材料一 卡迭石战役铭文是古代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刻
在卡迭石纪念碑上的铭文。它记录了公元前1274年,埃及与赫
梯帝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的经过。以下是卡迭石战役铭文的
部分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我是伟大的法老,统治整个埃及,我的权力无可匹敌。当赫
梯帝国试图入侵我的领土时,我率领我的军队与他们交战,并在卡
迭石击败了他们。我们消灭了他们的军队,俘虏了他们的将领,夺
取了他们的财富和珍宝。
  这场胜利证明了我们的勇气和实力,也证明了我们的神灵的支
持和眷顾。因此,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个胜利,以及我们为了保卫自
己和我们的国家而做出的努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在卡迭石之战中,到底胜利属于谁,说法不一。埃及的铭文
说胜利属于拉美西斯二世,赫梯的铭文则说这场战役是埃及的巨大失
败。这个战役的结局,并无一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尽管在埃及神庙
的墙上,绘有拉美西斯二世巨大的胜利浮雕,但赫梯国王穆瓦塔鲁认
为自己才是胜利者,因为这次战役巩固了赫梯在叙利亚的统治。在此
后几年中,双方展开了反复争夺,互有胜负,但双方都被战争拖累得
疲惫不堪。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二,评析卡迭石战役铭文的史料价值。(4分)
答案: 卡迭石战役铭文是古埃及法老在战役后为了标榜个
人功业而撰写的,是研究古埃及与赫梯帝国战争的一手文献史
料,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是铭文是战争一方古埃及法老拉美
西斯二世下令撰写的,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还需要结合战役
所在地的考古发现和赫梯方、第三方的文献史料加以佐证。
解析: 据材料一“卡迭石战役铭文是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刻在卡迭石纪念碑上的铭文”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内容、方向、性质和局限等角度思考作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围绕“战争与人类文明发展”提
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
论结合。)(8分)
答案: 观点: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双重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释:拿破仑在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
民的反抗,激发了欧洲各地的民族民主意识。但拿破仑战争将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在欧洲广泛传播,拿破仑大军所到之
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
迎。一战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一战客观上传播
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思想,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
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
版图,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总之,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推动文明的发展,我
们应珍惜和平,深刻认识,和平合作才能共享繁荣。(论题也可拟为
“文明之间的碰撞促进各国世界视野的扩大”“战争带来的文化交锋
促进文化的交流创新”等,不拘泥于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结合材料二“双方展开了反复争夺,互有胜负,但双
方都被战争拖累得疲惫不堪”明确观点: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发
展产生双重影响;然后,结合所学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展开阐
释,如用拿破仑对外战争、一战等史实,说明战争与人类文明
发展的关系;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升华观点,如明确战
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推动文明的发展,我们
应珍惜和平,深刻认识和平合作才能共享繁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古代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北非地区
的尼罗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在南亚次大陆上形
成了古印度文化;在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公元前5
世纪以后 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腊文化;此后,古罗马在大
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5世纪以后 在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间 历程
16世纪之
前 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
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16世纪以
后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
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
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间 历程
17世纪以
后 英国开始侵略印度,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法律制度和
文官制度引入印度,兴办学校,强行普及英语并使之成
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19世纪上
半期 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
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世纪
50年代
以后 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
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共和国
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
的阿拉伯文化,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
60—80 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
分,并做出合理解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阶段一,16世纪之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
解释: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人
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交通工具相对落后。
阶段二,16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化的扩张。
解释: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开始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
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
思想文化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形成。
阶段三,20世纪50年代后到20世纪60—8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的
文化创新。
解释:二战后,欧洲殖民国家遭受重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逐渐瓦解;二战进一步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弊端;大量新兴民族国
家独立;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推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如从材料16世纪
以前的西亚、南亚、东亚、地中海沿岸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文化,
可知16世纪之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解释可从地理环境的影
响、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及
交通工具相对落后等角度分析差异的原因;从材料16—19世纪英
国侵略印度和埃及进行的西化改革可知,16世纪—19世纪体现的
是西方文化的扩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释可从西方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影响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以后到20世纪
60—80年代,印度、埃及吸收西方国家文化;新加坡和韩国吸收中国
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又有创新,解释可从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
变化、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等角度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新闻传播应该自由而真实地再现事实,但在英国殖民扩张
时期,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报刊和以路透社为代表的通讯社
以“公正”为名,实际上充当了政府殖民扩张的工具。它们大肆
宣扬资本主义政体、文化的先进性,并将侵略描绘成一种高尚的
开化行为。如《每日邮报》写道:“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为各种
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的好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香港创办的报纸《遐迩贯珍》,刊有保险制度、
自由贸易政策、蒸汽机工作原理、“地圆说”、医学等,虽以传播西
方文明为重点,但其目的是赢得中国人对英国及西方文明的好感,从
而建立起一种文化认同,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宗教渗透。……英国资
产阶级在宣扬自身先进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将新闻自由思想带到新的
土地上,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涌现了主张出版自由、批评殖民政策
的大众报刊和民族报刊。埃及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穆罕默德·阿布笃于
1884年创办《团结报》,并撰文表示:“英国不撤兵,埃及人民的斗
争永不罢休!”
——摘编自李岑岑《英国近代殖民扩张中的新闻传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
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西方文化扩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具有双重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论述:在殖民扩张中,西方侵略者以文明者自居,利用报纸进行
舆论宣传,将被殖民者丑化为野蛮落后的代表,殖民活动则被捏
造成传播文明的高尚行为,以此建立起一种文化认同,为其殖民
扩张寻求合理性依据,减少殖民扩张的阻力。如西方传教士以传
播正义平等、进行灵魂救赎等为借口,进行精神渗透和殖民活
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主权和文化造成了极大冲击。西方
殖民侵略在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
先进的工业文明。如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蒸汽机工作原理、“地圆
说”、医学等,客观上促使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以增强国力、反抗列强的侵略。面对英国侵略和民族危机,部分
先进的埃及人逐渐接受西方文明的进步因素,宣传自由民主平
等,推动了思想解放,为民族民主运动奠定了基础。
总之,近代西方文化扩张是殖民扩张的工具,但客观上促进了世
界文化融合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文化进步。
示例二
论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传播为侵略扩张服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论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外扩张中极力宣扬西方文
明,以此为手段渗透意识形态、扩大国家利益,体现了明显的
西方中心论和种族主义色彩。一方面,在殖民扩张中,西方侵
略者利用新闻报纸宣传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优越性,凸
显被殖民者的落后野蛮,从而将殖民活动描述成传播文明的高
尚行为,如西方传教士以传播正义平等、进行灵魂救赎等为借
口,进行精神渗透和殖民活动。另一方面,西方借用报纸等媒
介,以传播文明为手段,宣扬资本主义政体、思想文化的先进
性,企图借文明的幌子赢得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对殖民国及西
方文明的好感,建立起一种文化认同,以减少殖民扩张的阻力
并取得殖民统治的合法性。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传播本质上是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的工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出处《英国近代殖民扩张中的新闻传播》及材料中
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报刊和以路透社为代表的通讯社“实际
上充当了政府殖民扩张的工具”、各殖民地半殖民地“涌现了主
张出版自由、批评殖民政策的大众报刊和民族报刊”得出论题:
西方文化扩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具有双重作用。论述时,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从西方文化扩张的消极、积极作用来展开。最后进
行总结,简明扼要地、辩证地对西方文化扩张进行评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
及,这一时期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
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
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
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中,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语成为当
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
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个运动在公元1世纪末已经演变成
独具特色的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
些流派的思想。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拿破仑执政后所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促进了革命原则在整
个欧洲的传播。《拿破仑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行政的
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随着拿破仑的征服行动,革命精神如同
另一支铁骑冲击着大多数国家封建主义的最后堡垒,促使它们直
接或者间接进行体制变革。对被占领国家的掠夺和压迫使欧洲人
民很快放弃了对拿破仑的幻想,民族主义以一种反对法国霸权和
帝国主义侵略的形式在拿破仑所占领的欧洲兴起,法兰西的民族
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
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摘编自张旭鹏《西方文明简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
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殖
民者做斗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
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
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 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
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化时代”在世界文明
发展中的作用。(4分)
答案:打破了历史上东西方各自发展的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传播了先进的语言文字;基督教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一“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
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
一种新的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打破了历史上东西方各自
发展的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据材料一“在
希腊化世界中,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语成为当时各地通
用的官方语言”可得传播了先进的语言文字;据材料一“基督
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
个运动在公元1世纪末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可得基督
教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战争给当时被占领的
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4分)
答案:宣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变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二“它把法国革命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
去。随着拿破仑的征服行动,革命精神如同另一支铁骑冲击着
大多数国家封建主义的最后堡垒,促使它们直接或者间接进行
体制变革”可得宣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打击了欧洲封建
势力;据材料二“对被占领国家的掠夺和压迫使欧洲人民很快
放弃了对拿破仑的幻想,民族主义以一种反对法国霸权和帝国
主义侵略的形式在拿破仑所占领的欧洲兴起,法兰西的民族战
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可得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促进了
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变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
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8分)
答案:主要原因:世界大战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俄国十
月革命的胜利;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
得到发展;亚非拉人民觉悟的提高。
特点:规模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成果大;无产阶级及其
政党参与领导;形式多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世界大战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影响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可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据材料三“甘地领导国大党”可得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亚非拉人民觉悟的提高。第二小问,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的特点是规模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成果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参与领导;形式多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