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主要载体
项目 背景 总体特征 主要影响
洋务 学堂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中国教育开始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主要有三类:外国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技术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军事学堂,如天津水师学堂 冲击了中国传统封建教育体制,传播了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教育观念;培养了维新志士,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教会 学校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教会学校多由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开办,以武力开道,以不平等条约为保护伞;传播“西文”“西艺”等西学,带有近代教育的特征 严重侵害我国教育主权;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了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
民国 高校 清末新式学堂的出现是高等教育萌芽发展的尝试;科举制的废除为高等学校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呈现本土化特征,突出表现在教会大学“中国化”的内部调整;掀起研究和讲授国学的热潮;大学教科书编写和讲授方式的中国化 折射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传统;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专题二 我国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要作用
1.文物的史料作用
(1)文物的证史作用。历史的见证;对文献记载的证实。
(2)文物的正史作用。校正古史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错讹。
(3)文物的补史作用。文物为无文字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对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补充记载的缺失。
(4)文物史料功能是运用文物史料,研究历史,以促进文化的发展。运用文物史料和文献资料研究历史,恢复历史本来面貌;文物史料对专门史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文献资料所无法发挥的特殊作用。
2.文物的借鉴作用
(1)借鉴与发展的见证。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物,本身就是不断借鉴、发展的实物见证。
(2)借鉴与促进文化艺术发展。
(3)借鉴与发展科学技术。如:古代铜矿石的来源、产地对今天寻找矿石有很大价值。
3.文物的教育作用
(1)文物可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教材,还是科普教育形象、生动的教材。
(2)文物具有凝聚力。文物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
(3)文物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直观的、形象的物质文化遗存,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专题三 博物馆发展的阶段特点以及近代西方博物馆的出现和发展
1.博物馆的阶段特点
时期 特点
早期 ①藏品数量有限,主要是战利品、古物。 ②对藏品进行收集、陈列,但未从博物馆学角度进行整理研究。 ③作用主要是展示胜利者的成就。 ④博物馆的功能未能从其他机构的功能中分离出来
中古 时期 藏品中既包括古物,又包括藏品;既进行收藏,又进行研究,还兼具教化功能;多是修道院或教堂的附属品
近代 博物馆教化功能强化;更加趋向社会化
2.近代(17—18世纪)西方博物馆出现的原因
(1)17—18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长足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认识,促进了人们文物收藏观念的开放,扩大了藏品领域,加深了人们对文物标本价值的认识。
(2)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的积累速度大大超过以往,使社会出现闲散资本,为文物收藏和博物馆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法国百科全书派通过对当时科学文化知识的总结,普及了科学文化,为博物馆提供了文化支持。
(4)法国大革命战胜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革命后的法规中明确指出博物馆是国家教育的必要手段,对国民进行教育是国家的义务。
3.(19世纪以后)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拓展
(1)进入19世纪后,西方国家开始关注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大规模出现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市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2)一定程度上,这种公民教育有助于弥合工业革命带来的阶级矛盾,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3)博物馆、美术馆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机构。
1.(2023·浙江1月选考18题)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2.(2023·浙江1月选考14题)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3.(2023·海南高考3题)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4.(2023·广东高考8题)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5.(2022·辽宁高考6题)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
A.推动了东北民族交融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6.(2021·浙江6月选考2题)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的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7.(2022·辽宁高考17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面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
  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教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
——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
师生“从游”》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D 根据材料“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院一度衰落,中央太学、地方书院成为人才培养的机构,故选D项。根据材料“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可知,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排除A项。根据材料“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可知,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排除B项。根据材料“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了书院发展,排除C项。
2.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故选A项。活字印刷术是由我国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的,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教育和图书馆,排除C、D两项。
3.C 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统治者崇尚崇文抑武的方略,积极提倡文治,使社会形成了崇文兴教的风尚,故选C项;书院制度主要针对的是科举制度,与材料中“牧羊人”“农村”“村落”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印刷术的普及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但是对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和文化水平影响有限,排除B项;“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并不能说明文化重心已经南移,排除D项。
4.A 据材料可知,作者赞美退学的行为,将退学新式学堂作为有志气的表现,说明作者并不赞成新式教育,对西学和外国人具有排外倾向,故选A项;作者反对西学,也反对西方新式教育,不会主张中体西用,排除B项;1898年戊戌政变后,维新运动已经宣告失败,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传统的宗藩体制解体,外交近代化的发展使天朝上国的观念逐渐消散,排除D项。
5.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东北的流人通过著书立说,教书授徒,指导当地修订地方志等活动,促进了东北教育进步和文化发展,B项正确;仅“著书立说、教书授徒”不足以推动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流人对人口迁徙的影响,排除C项;D项与“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不符,排除。
6.D “造型精美,比例匀称”体现出秦兵马俑的艺术性,“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展现出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特点,故D项正确;秦兵马俑并没有和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排除A项;秦兵马俑的实用性不强,排除B项;秦兵马俑雕塑体现的是秦对民众的徭役繁重,并不是民本意识,排除C项。
7.(1)儒家重视游学的传统;近代西方重视学生心智和体育等新式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清末新政的推动;民族危机的加深。
(2)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和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解析:第(1)问,从材料第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儒家重视游学的传统;从“以日本为师”“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等信息可以概括为现代西方新式教育理念的影响;从“1907年”“中小学堂”等信息可以概括为清末新政的推动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从法租界观后感受可以得出民族危机的因素。第(2)问,可以以材料中“声容步伐,颜见整齐”“觉空气清新”“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等信息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总结。
4 / 4(共31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项目 背景 总体特征 主要影响
洋务 学堂 1840年鸦片战争的
爆发,打破了中国
闭关自守的局面,
中国教育开始由传
统教育向近代教育
过渡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主要有三类:外国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技术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军事学堂,如天津水师学堂 冲击了中国传统封
建教育体制,传播
了近代资本主义文
化和教育观念;培
养了维新志士,促
进了近代社会的新
陈代谢
专题一 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主要载体
项目 背景 总体特征 主要影响
教会 学校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
的社会性质 教会学校多由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开办,以武力开道,以不平等条约为保
护伞;传播“西文”“西艺”等西学,带有近代教育的特征 严重侵害我国教育
主权;为中国培养
了一批适应社会需
求的人才;促进了
中国传统封建教育
向近代教育转型
项目 背景 总体特征 主要影响
民国 高校 清末新式学堂的出
现是高等教育萌芽
发展的尝试;科举
制的废除为高等学
校发展扫清了制度
障碍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呈现本土化特征,突出表现在教会大学“中国化”的内部调整;掀起
研究和讲授国学的热潮;大学教科书编写和讲授方式的中国化 折射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传统;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专题二 我国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要作用
1. 文物的史料作用
(1)文物的证史作用。历史的见证;对文献记载的证实。
(2)文物的正史作用。校正古史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
错讹。
(3)文物的补史作用。文物为无文字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对于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补充记载的缺失。
(4)文物史料功能是运用文物史料,研究历史,以促进文化的发
展。运用文物史料和文献资料研究历史,恢复历史本来面
貌;文物史料对专门史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在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文献资料所无法发挥的特殊
作用。
2. 文物的借鉴作用
(1)借鉴与发展的见证。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物,本身
就是不断借鉴、发展的实物见证。
(2)借鉴与促进文化艺术发展。
(3)借鉴与发展科学技术。如:古代铜矿石的来源、产地对今天
寻找矿石有很大价值。
3. 文物的教育作用
(1)文物可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教材,还是科普教育形象、生动的
教材。
(2)文物具有凝聚力。文物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
的。
(3)文物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直观的、形象的物质文化遗
存,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专题三 博物馆发展的阶段特点以及近代西方博物馆的出现和发
展
1. 博物馆的阶段特点
时期 特点
早期 ①藏品数量有限,主要是战利品、古物。
②对藏品进行收集、陈列,但未从博物馆学角度进行整理研
究。
③作用主要是展示胜利者的成就。
④博物馆的功能未能从其他机构的功能中分离出来
时期 特点
中古 时期 藏品中既包括古物,又包括藏品;既进行收藏,又进行研究,
还兼具教化功能;多是修道院或教堂的附属品
近代 博物馆教化功能强化;更加趋向社会化
2. 近代(17—18世纪)西方博物馆出现的原因
(1)17—18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长足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认
识,促进了人们文物收藏观念的开放,扩大了藏品领域,加
深了人们对文物标本价值的认识。
(2)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的积累速度大大超过以往,使社会出现
闲散资本,为文物收藏和博物馆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法国百科全书派通过对当时科学文化知识的总结,普及了科
学文化,为博物馆提供了文化支持。
(4)法国大革命战胜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
碍,革命后的法规中明确指出博物馆是国家教育的必要手
段,对国民进行教育是国家的义务。
3. (19世纪以后)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拓展
(1)进入19世纪后,西方国家开始关注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大规
模出现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市
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2)一定程度上,这种公民教育有助于弥合工业革命带来的阶级
矛盾,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3)博物馆、美术馆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
市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机构。
1. (2023·浙江1月选考18题)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
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
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
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
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
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 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 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 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 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解析: 根据材料“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
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院一度衰落,中央太学、地方书院成为人才
培养的机构,故选D项。根据材料“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
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可知,五代
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排除A项。根据材料“后庠序之教兴,而
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可知,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
落的现象,排除B项。根据材料“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
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了
书院发展,排除C项。
2. (2023·浙江1月选考14题)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
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
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
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
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 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 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 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 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
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
籍”的印刷书,故选A项。活字印刷术是由我国北宋时的毕昇发
明的,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教育和图书馆,
排除C、D两项。
3. (2023·海南高考3题)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
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
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
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 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 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 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 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解析: 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统治者崇尚崇文抑武的方
略,积极提倡文治,使社会形成了崇文兴教的风尚,故选C项;
书院制度主要针对的是科举制度,与材料中“牧羊人”“农
村”“村落”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印刷术的普及客观上有利
于文化的传播,但是对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和文化水平影响
有限,排除B项;“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并不能说明文化重
心已经南移,排除D项。
4. (2023·广东高考8题)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
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
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
(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
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 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 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 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 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解析: 据材料可知,作者赞美退学的行为,将退学新式学堂作
为有志气的表现,说明作者并不赞成新式教育,对西学和外国人具
有排外倾向,故选A项;作者反对西学,也反对西方新式教育,不
会主张中体西用,排除B项;1898年戊戌政变后,维新运动已经宣
告失败,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传统的宗藩体制解体,外交
近代化的发展使天朝上国的观念逐渐消散,排除D项。
5. (2022·辽宁高考6题)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
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
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
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
A. 推动了东北民族交融 B. 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 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 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东北的流人通过著书
立说,教书授徒,指导当地修订地方志等活动,促进了东北教育进
步和文化发展,B项正确;仅“著书立说、教书授徒”不足以推动
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流人对人口迁徙的影响,排除C
项;D项与“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不符,排除。
6. (2021·浙江6月选考2题)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
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
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
A. 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 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的结合
C. 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 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解析: “造型精美,比例匀称”体现出秦兵马俑的艺术性,
“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
展现出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特点,故D项正确;秦兵马俑并没有
和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排除A项;秦兵马俑的实用性不
强,排除B项;秦兵马俑雕塑体现的是秦对民众的徭役繁重,并不
是民本意识,排除C项。
7. (2022·辽宁高考17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
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
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面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
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
  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
教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
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
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
“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
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
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
割地无异。”
——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
答案:儒家重视游学的传统;近代西方重视学生心智和体育等新式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清末新政的推动;民族危机的加深。
解析:从材料第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儒家重视游学的传统;从“以日本为师”“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等信息可以概括为现代西方新式教育理念的影响;从“1907年”“中小学堂”等信息可以概括为清末新政的推动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从法租界观后感受可以得出民族危机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
答案: 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陶
冶学生情操;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和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
推动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解析:可以以材料中“声容步伐,颜见整齐”“觉空气清
新”“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上海乃吾国之土
地”等信息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总结。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