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模块综合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7 18:31:54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尚书》有云:“重民五教,惟食、丧、祭。”《左传》有云:“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A.崇德尚贤 B.勤俭节约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2.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行文化,它是建立在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内在要求之上的。受此熏陶,中国人注重气节、情操、修身等道德生活。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
A.确立了朴素的行为方式
B.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念
C.冲击了国人的思维习惯
D.培育了古代先贤的品格
3.1607年,传教士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1856年,英国人伟烈亚力和李善兰合译《几何原本》后九卷。《几何原本》中逻辑推理求证的科学方法,弥补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不足。这些成果(  )
A.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B.反映了东学西渐成为时代潮流
C.表明中国科技实现近代化
D.体现了中西科技有较强互补性
4.《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女人没有犯过罪,而且并无过错,但是男性离开和忽视她,她可以拿回她的嫁妆并回到她父亲的家;如果女人希望离开她丈夫的家庭,那么丈夫对其嫁妆进行赔偿后,她就可以离开。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蕴含人人平等原则 B.强调社会契约精神
C.重视物权归属界定 D.注重缓和阶级矛盾
5.市民文学在中世纪西欧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列那狐的故事》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书中用狮子、驴和狼,分别象征君主、教士和贵族;狐狸及其他小动物则代表市民和下层民众。这说明市民文学(  )
A.维护封建君主和教会的统治
B.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
C.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
D.冲破了封建教会的束缚
6.有学者将古代印第安文化分为三类(如下表)。这种分类法的依据是(  )
类型 区域
渔猎采集文化 南美洲南部和北美洲西部和北部
中级农业文化 高级农业文化的邻近地区
高级农业文化 中美洲和安第斯高原地区
A.生产方式 B.生活习惯
C.经济结构 D.地理位置
7.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南下侵入印度河上游流域并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而印欧人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定居,并将小麦带入中国。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对当地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消极影响
B.对所到地区区域文明发展产生影响
C.对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D.加剧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不平等性
8.《三国志·吴书》中的列传所记载的60位大臣,约有一半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他们带着大量的宗族、佃客、宾客等依附民,如鲁肃南迁就带领了300多人,另据记载,213年,因担心曹军肆虐而选择渡江南下的淮南人多达10万户。据此可推知,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  )
A.加剧了社会动荡
B.实现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C.助推了江南开发
D.配合了游牧民族的内迁
9.2002年10月,联合国公布的移民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的数额相当。因此,发展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本国劳动力以包括移民、劳务输出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流动。这表明(  )
A.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向外移民
B.发展中国家已缩小了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C.发达国家对于跨国劳动力有着巨大的需求
D.移民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10.在海南《文氏族谱》等谱牒中,记载了不少生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往番”“客洋”(移民海外)之人,其中往往只有这些人的“生时”,而没有其“忌日”。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海南族谱中有关迁往国外的移民的记载则广泛涵盖了人口、职业、婚姻、家庭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近代社会的转型印记
C.移民政策的逐步开放
D.民族产业的更新迭代
11.近代以来,茶叶通过东印度公司远销英国,英国人用茶叶这种舶来品搭配茶点与改良过的陶瓷茶具,创造了内涵丰硕、形式优雅、享誉世界的“英式下午茶”。中国开埠以后,英式下午茶这种饮食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丰富了近代以来国人的社交活动。材料意在强调(  )
A.文化价值是茶备受欢迎的主因
B.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首要方式
C.文化在互鉴交流中得到了发展
D.茶文化得到全球民众的广泛接受
12.希腊化时代是一个东西方文明大交流的时代,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大碰撞、大汇合的时代。甚至有学者认为,希腊化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化时代。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希腊文化影响了东方非希腊民族
B.东方文化渗透并改变了希腊文化
C.希腊化仅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空
D.碰撞与交锋推动文化选择与重构
13.拿破仑在武力征服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后,在行政上采取集权统治,宣扬公民权利平等,努力实现市场的统一。这些做法(  )
A.推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埋下了民族仇恨的根源
C.推动了近代文明的传播
D.助长了拿破仑军事独裁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还在故宫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次故宫博物院改造(  )
A.顺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宣告了封建专制帝王时代的终结
C.破除了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D.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
15.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些价值观充满了(  )
A.道家哲学理念 B.儒家伦理精神
C.近代人文主义 D.近代启蒙思想
16.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拥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这些做法(  )
A.体现了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
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
C.开创国家创办博物馆的先河
D.提升了全体公民文化素养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霓裳羽衣舞》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敦煌文化成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明体系交汇融合的结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是一个缩影……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交流互鉴。
材料二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将儒家经典如“四书”及《周易》《尚书》《春秋》《诗经》《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
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文化成为四大文明交汇融合结晶的原因及价值。(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支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氐、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
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2000年,全世界在出生国以外居住一年以上者,其人数已达到1.75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移民人数比1970年增加了一倍多。目前,全世界移民的60%居住在较发达区域,40%居住在较不发达区域,其中欧洲外来移民5 600万人,约占欧洲总人口的7.7%;北美外来移民4 100万人,约占北美总人口的13%;澳洲外来移民占其总人口的19.1%;亚洲外来移民5 000万人,但因亚洲人口众多,移民只占其总人口的约1%;非洲外来移民占总人口的2%;拉丁美洲为1%。
——据联合国人口署《2002年国际移民报告》和
国际移民组织(IOM)《2003年世界移民报告》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公元3—6世纪和21世纪初民族迁徙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说明导致民族迁徙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带动“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到鲁班工坊帮助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从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到举办艺术节,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持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摘编自《人民日报<文化交流·
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材料二 2023年5月,“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当地市民在活动现场通过书法、剪纸和工艺品展示等领略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摘编自李奥《中国文化绽放塔什干》
材料三 2023年9月6日,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 200多名嘉宾参会。
——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57年 为了加强对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培养,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又红又专”的思想,“红”即必须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意识;而“专”即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能力,重视对科学的钻研,干实事。“红”和“专”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981年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表明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20世纪 90年代 江泽民强调建设“两个文明”的重要性。一方面他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核心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另一方面,他又把素质教育放在育人的首要地位
21世纪 习近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政工作会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摘编自刘丽颖、田佳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
高校人才培养观的历史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中国人才培养观的演变”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模块综合检测
1.C 据材料中“民无信不立”“节用裕民”“重民五教”“生民之道”等内容可知,这些言论都体现了“以民为本”(即以老百姓为治国安邦的根本)的思想,故选C项;崇德尚贤指的是推崇有德行有贤能的人,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勤俭节约指的是勤劳而又节俭,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道法自然指的是“道”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B 材料突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国人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具体的行为方式的表述,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对国人的思维习惯和先贤的品格做具体交代,且“冲击”和“培育”的说法不成立,排除C、D两项。
3.A 据材料可知,《几何原本》的翻译将西方的数学知识传播到了中国,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学东渐,而不是东学西渐,排除B项;我国在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西方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科技发展逐渐近代化,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西方数学知识“弥补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不足”,并未说明中国数学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互补”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4.C 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女人无过错和想要离开丈夫的家庭的情况下,她可以拿回她的嫁妆或获得丈夫对其嫁妆的赔偿,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重视物权归属界定,妇女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故选C项;人人平等指人人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不允许任何人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社会契约是某一社会全体成员就该社会行动的基本准则取得的一致协议,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重视物权归属界定,与缓和阶级矛盾(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无关,排除D项。
5.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后期,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列那狐的故事》中,把教士和贵族比喻成驴和狼,反映出市民对贵族专横和教会贪婪的不满,C项正确;维护君主与教会的统治,同市民将君主、教士比喻成狮子和驴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古希腊罗马重视人和人性的人文精神,排除B项;“冲破了”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6.A 材料中分类法是根据不同生产力水平而划分的,因此依据是生产方式,A项正确;生活习惯指的是生活中的一些方式和规律,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经济结构是指经济成分和构成,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的构成,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中级农业文化未提到地理位置,排除D项。
7.B 据材料可得出,印欧人的迁徙“对所到地区区域文明发展产生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当地的发展进步”,排除A项;C项夸大了其影响的程度,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8.C 据材料可知,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不仅人数多,而且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和组织能力,这为江南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技术、生产工具等,助推了江南开发,故选C项;汉末三国的人口南迁,助推了江南开发,促进了江南社会稳定,排除A项;汉末三国的政治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排除B项;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是为了躲避战乱,而东汉至西晋时期游牧民族的内迁主要在于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北方游牧民族地理环境的恶化等,“配合”说法错误,排除D项。
9.D 据材料可知移民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D项正确;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主要依赖提高本国生产力,而非移民,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主要是说移民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没有涉及发达国家对跨国劳动力的需求,排除C项。
10.B 据材料概括得出,19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海南迁往国外的移民在家谱中的记载较为简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海南迁往国外的移民则在族谱上具有相对详细、具体的记载,这主要源于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华工的自由权利得到越来越多的保护,中外交流更为便利,海南与移民输出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B项正确;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涉及的是族谱的记载,属民间行为,而非政府的移民政策,排除C项;民族产业的发展与海南移民外迁没有直接联系,而且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民族工业萎缩,排除D项。
11.C 据材料可知,中国的茶文化传播至英国后,与英国文化融合进而发展出英式下午茶文化,而这一新的社交形式又传回中国,为人们所接受,丰富了中国的社交活动,这体现了文化在互鉴交流中得到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英茶文化的相互交流,未涉及茶备受欢迎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首要方式”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茶文化对中英的影响,不能得出“全球民众的广泛接受”的结论,排除D项。
12.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西方文明在碰撞与交锋中,推动了新的文化选择与构建,故选D项;希腊化的影响是双向的,而非单方面影响东方非希腊民族,排除A项;希腊化时代对于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不仅仅改变了希腊文化,B项表述片面,排除;“仅”“特定”的说法绝对,希腊化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化时代,并非仅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空,排除C项。
13.C 依据材料“拿破仑在武力征服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后,在行政上采取集权统治,宣扬公民权利平等,努力实现市场的统一”可以看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文明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拿破仑战争对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影响,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仇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其军事独裁的影响,排除D项。
14.D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将清代的帝后生活陈列馆迁到外东路,将彰显人民特色的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反映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故宫博物院的改造,未涉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排除B项;故宫博物院的改造彰显出人民当家作主,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5.B 材料中“家庭为根”“同舟共济”“求同存异”等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体现,即这些价值观充满了儒家伦理精神,故选B项;新加坡政府发表的《共同价值白皮书》的五大价值观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并无道家哲学理念,排除A项;近代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价值与决定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近代启蒙思想肯定理性和价值,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6.B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法国通过各种政策向公众开放历史古迹,体现了法国充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来教育影响广大民众,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创办博物馆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做法的影响,且“全体”说法绝对,排除D项。
17.(1)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丝绸之路畅通;发达文化的吸引力;开明开放的政策。
价值:史学研究价值;文化艺术价值;时代价值(交流、包容、互鉴);旅游价值;文学价值。
(2)对中国:推动西方科技的传播;开拓国人的视野;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对西方: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提供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解析: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中唐代的时间信息,可得出唐代政治稳定;根据“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可得出经济繁荣,丝绸之路畅通;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唐代发达文化的吸引力、开明开放的政策等角度概括。价值:根据“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可得出有史学研究价值;根据“《霓裳羽衣舞》”可得出有文化艺术价值、时代价值、旅游价值、文学价值等。第(2)问,对中国:根据“《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可得出推动西方科技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东西方的交流开拓国人的视野;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等。对西方:根据“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东西方的交流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提供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18.(1)公元3—6世纪: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战争;民族迁徙之后开展了大量的战争,建立割据政权。
21世纪初:全世界移民主要趋向于发达地区;21世纪的移民主要是科学技术人员。
(2)战争因素;殖民扩张的因素;技术人员的技术迁移。
解析:第(1)问,公元3—6世纪特征:据材料一“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内迁各族相继起兵反晋”得出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战争;据材料一“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建立割据政权”得出民族迁徙之后开展了大量的战争,建立割据政权。21世纪初特征:据材料二“全世界移民的60%居住在较发达区域”得出全世界移民主要趋向于发达地区;结合所学得出21世纪的移民主要是科学技术人员。第(2)问,据材料一“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得出战争因素;结合所学近代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得出殖民扩张的因素;结合所学得出技术人员的技术迁移。
19.示例
主题:“‘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论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发展之路。
在古代,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和奠定了基础。中国丝绸很早就被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的胡桃、胡椒、胡萝卜等物种,通过西域传入中国,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到现代,“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亚洲文化走廊、丝绸之路沿线联合发展论坛等跨国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以此,通过开展联合考古项目、举办艺术节、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和举办文化博览会等方式,进行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这样的交流不仅可促进双方各自文化的打破壁垒,增强相互了解,更将为世界各国的文化多元化发展和文化和谐世界的建立发挥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总之,“一带一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还是中西方交流的桥梁,为东西方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共同发展。
解析:纵观材料一、二、三和题意要求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可知强调的是“一带一路”对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往发挥的作用,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一带一路”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发展之路。关于阐释可先从古代丝绸之路在四大发明的外传、外来物种的引入等角度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奠定了基础;接着,从现代,围绕目的、原因、方式和意义去分析“一带一路”可以为中西方文化开辟新的交流发展之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20.示例
论题: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与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
阐述:新中国的人才培养观经历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突出素质教育,再到立德树人的演变过程。
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同时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既强调政治意识,又注重专业技能,提出“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观。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和高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倡导素质教育理念。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与科技革命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提升,逐渐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在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我国提出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观。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时代性特征。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人才培养观的演变”为主题,自拟论题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与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进行阐述,新中国的人才培养观经历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突出素质教育,再到立德树人的演变过程。据表格第一栏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同时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既强调政治意识,又注重专业技能,提出“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观。据表格第二栏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既“又红又专”又要掌握知识技能。据表格第三栏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素质教育理念更加迎合时代发展的新需要。据表格第四栏并结合所学可知,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与科技革命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从教育大国逐渐向教育强国转变,在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同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我国提出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观。总之,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时代性。
5 / 5(共62张PPT)
模块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荀子说:“足国之道,节
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尚书》有云:“重民五教,惟食、丧、
祭。”《左传》有云:“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
道,于是乎在矣。”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A. 崇德尚贤 B. 勤俭节约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中“民无信不立”“节用裕民”“重民五
教”“生民之道”等内容可知,这些言论都体现了“以民为本”
(即以老百姓为治国安邦的根本)的思想,故选C项;崇德尚贤指
的是推崇有德行有贤能的人,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勤俭节约指
的是勤劳而又节俭,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道法自然指的是
“道”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行文化,它是建立在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
内在要求之上的。受此熏陶,中国人注重气节、情操、修身等道德
生活。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
A. 确立了朴素的行为方式
B. 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念
C. 冲击了国人的思维习惯
D. 培育了古代先贤的品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突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国人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
响,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具体的行为方式的表述,排除A项;材
料中并未对国人的思维习惯和先贤的品格做具体交代,且“冲击”
和“培育”的说法不成立,排除C、D两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1607年,传教士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
卷;1856年,英国人伟烈亚力和李善兰合译《几何原本》后九卷。
《几何原本》中逻辑推理求证的科学方法,弥补了中国古代数学体
系的不足。这些成果(  )
A. 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B. 反映了东学西渐成为时代潮流
C. 表明中国科技实现近代化
D. 体现了中西科技有较强互补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几何原本》的翻译将西方的数学知识传
播到了中国,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
的是西学东渐,而不是东学西渐,排除B项;我国在近代历史发展
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西方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科技发展逐渐近
代化,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西方数学知识“弥补了中国古代数学
体系的不足”,并未说明中国数学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互补”的
说法错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女人没有犯过罪,而且并无过
错,但是男性离开和忽视她,她可以拿回她的嫁妆并回到她父亲的
家;如果女人希望离开她丈夫的家庭,那么丈夫对其嫁妆进行赔偿
后,她就可以离开。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 蕴含人人平等原则 B. 强调社会契约精神
C. 重视物权归属界定 D. 注重缓和阶级矛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女人无过错和想要
离开丈夫的家庭的情况下,她可以拿回她的嫁妆或获得丈夫对其嫁
妆的赔偿,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重视物权归属界定,妇女的权
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故选C项;人人平等指人人平等地享
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不允许任何人享有超越法律的
特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社会契约是某一社会全体成员
就该社会行动的基本准则取得的一致协议,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项;材料重视物权归属界定,与缓和阶级矛盾(奴隶主阶级与奴
隶阶级)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市民文学在中世纪西欧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列那狐的故事》是
其中的一部代表作,书中用狮子、驴和狼,分别象征君主、教士和
贵族;狐狸及其他小动物则代表市民和下层民众。这说明市民文学
(  )
A. 维护封建君主和教会的统治
B. 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
C. 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
D. 冲破了封建教会的束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后期,市民文学的代表作
《列那狐的故事》中,把教士和贵族比喻成驴和狼,反映出市民对
贵族专横和教会贪婪的不满,C项正确;维护君主与教会的统治,
同市民将君主、教士比喻成狮子和驴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
调古希腊罗马重视人和人性的人文精神,排除B项;“冲破了”与
史实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有学者将古代印第安文化分为三类(如下表)。这种分类法的依据
是(  )
类型 区域
渔猎采集文化 南美洲南部和北美洲西部和北部
中级农业文化 高级农业文化的邻近地区
高级农业文化 中美洲和安第斯高原地区
A. 生产方式 B. 生活习惯
C. 经济结构 D. 地理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中分类法是根据不同生产力水平而划分的,因此依
据是生产方式,A项正确;生活习惯指的是生活中的一些方式和规
律,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经济结构是指经济成分和构
成,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的构成,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项;中级农业文化未提到地理位置,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南下侵入
印度河上游流域并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
度;而印欧人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定
居,并将小麦带入中国。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 对当地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消极影响
B. 对所到地区区域文明发展产生影响
C. 对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D. 加剧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不平等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得出,印欧人的迁徙“对所到地区区域文明发
展产生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当地的发展进步”,排除
A项;C项夸大了其影响的程度,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三国志·吴书》中的列传所记载的60位大臣,约有一半是从中原
南迁而来的,他们带着大量的宗族、佃客、宾客等依附民,如鲁肃
南迁就带领了300多人,另据记载,213年,因担心曹军肆虐而选择
渡江南下的淮南人多达10万户。据此可推知,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
(  )
A. 加剧了社会动荡
B. 实现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C. 助推了江南开发
D. 配合了游牧民族的内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不仅人数多,而且往
往具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和组织能力,这为江南的开发提供了劳动
力、技术、生产工具等,助推了江南开发,故选C项;汉末三国的
人口南迁,助推了江南开发,促进了江南社会稳定,排除A项;汉
末三国的政治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排除B项;汉末三国的人
口迁徙是为了躲避战乱,而东汉至西晋时期游牧民族的内迁主要在
于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北方游牧民族地理环境的恶化等,
“配合”说法错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2002年10月,联合国公布的移民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
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与发达国家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的数额相当。因此,发展中国家采取
各种措施鼓励本国劳动力以包括移民、劳务输出在内的各种形式的
跨国流动。这表明(  )
A. 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向外移民
B. 发展中国家已缩小了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C. 发达国家对于跨国劳动力有着巨大的需求
D. 移民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移民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D
项正确;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主要依赖提高本国生产力,而非移民,
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主要是说移民对发展中国
家的作用,没有涉及发达国家对跨国劳动力的需求,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在海南《文氏族谱》等谱牒中,记载了不少生于19世纪二三十年
代的“往番”“客洋”(移民海外)之人,其中往往只有这些人
的“生时”,而没有其“忌日”。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海
南族谱中有关迁往国外的移民的记载则广泛涵盖了人口、职业、
婚姻、家庭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 近代社会的转型印记
C. 移民政策的逐步开放 D. 民族产业的更新迭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概括得出,19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海南迁往国
外的移民在家谱中的记载较为简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海南
迁往国外的移民则在族谱上具有相对详细、具体的记载,这主要
源于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华工的自由权利得到越来越多的保
护,中外交流更为便利,海南与移民输出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加
强,B项正确;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涉及的是族谱的记
载,属民间行为,而非政府的移民政策,排除C项;民族产业的
发展与海南移民外迁没有直接联系,而且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
初,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民族工业萎缩,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近代以来,茶叶通过东印度公司远销英国,英国人用茶叶这种舶
来品搭配茶点与改良过的陶瓷茶具,创造了内涵丰硕、形式优
雅、享誉世界的“英式下午茶”。中国开埠以后,英式下午茶这
种饮食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丰富了近代以来国人的
社交活动。材料意在强调(  )
A. 文化价值是茶备受欢迎的主因
B. 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首要方式
C. 文化在互鉴交流中得到了发展
D. 茶文化得到全球民众的广泛接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国的茶文化传播至英国后,与英国文
化融合进而发展出英式下午茶文化,而这一新的社交形式又传回
中国,为人们所接受,丰富了中国的社交活动,这体现了文化在
互鉴交流中得到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英茶文化的相
互交流,未涉及茶备受欢迎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
较,不能得出“首要方式”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茶
文化对中英的影响,不能得出“全球民众的广泛接受”的结论,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希腊化时代是一个东西方文明大交流的时代,也是人类历史上第
一个文化大碰撞、大汇合的时代。甚至有学者认为,希腊化时代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化时代。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希腊文化影响了东方非希腊民族
B. 东方文化渗透并改变了希腊文化
C. 希腊化仅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空
D. 碰撞与交锋推动文化选择与重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西方文明在碰撞与交锋
中,推动了新的文化选择与构建,故选D项;希腊化的影响是
双向的,而非单方面影响东方非希腊民族,排除A项;希腊化
时代对于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不仅仅改变了希腊文化,B项
表述片面,排除;“仅”“特定”的说法绝对,希腊化时代是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化时代,并非仅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
空,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拿破仑在武力征服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后,在行政上采取集权统
治,宣扬公民权利平等,努力实现市场的统一。这些做法
(  )
A. 推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 埋下了民族仇恨的根源
C. 推动了近代文明的传播
D. 助长了拿破仑军事独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依据材料“拿破仑在武力征服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
后,在行政上采取集权统治,宣扬公民权利平等,努力实现市场
的统一”可以看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文
明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拿破仑战争对意大利和德意
志的影响,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
仇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其军事独裁的影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
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
东路,还在故宫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
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次故宫博物
院改造(  )
A. 顺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 宣告了封建专制帝王时代的终结
C. 破除了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D. 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将清代的帝后生
活陈列馆迁到外东路,将彰显人民特色的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
反映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
对故宫博物院的改造,未涉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排除A项;辛
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排除B项;故宫博物院的改造彰显出人
民当家作主,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
五大共同价值观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
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
教宽容。这些价值观充满了(  )
A. 道家哲学理念 B. 儒家伦理精神
C. 近代人文主义 D. 近代启蒙思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中“家庭为根”“同舟共济”“求同存异”等
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体现,即这些价值观充满了儒家伦理精神,
故选B项;新加坡政府发表的《共同价值白皮书》的五大价值
观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并无道家哲学理念,排除A项;近代人
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价值与决定作用,与材料主
旨不符,排除C项;近代启蒙思想肯定理性和价值,与材料主
旨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
拥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
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
遗产等。这些做法(  )
A. 体现了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
B. 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
C. 开创国家创办博物馆的先河
D. 提升了全体公民文化素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法国通过各种政策向公众开放历史
古迹,体现了法国充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来教育影响广大民
众,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创办博物馆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
涉及这些做法的影响,且“全体”说法绝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
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
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霓裳羽衣
舞》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敦煌文化成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明体系交汇融合
的结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是一个缩
影……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
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
实现了交流互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
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
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
转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
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
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
将儒家经典如“四书”及《周易》《尚书》《春秋》《诗经》《礼
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
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
特点和历史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文化成为四大文明交汇
融合结晶的原因及价值。(7分)
答案: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丝绸之路畅通;发达文化的吸引力;开明开放的政策。
价值:史学研究价值;文化艺术价值;时代价值(交流、包
容、互鉴);旅游价值;文学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原因:根据材料中唐代的时间信息,可得出唐代政
治稳定;根据“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
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可得出经济繁荣,丝绸之路畅
通;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唐代发达文化的吸引力、开明开放的
政策等角度概括。价值:根据“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
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可得出有史学研究价值;根据
“《霓裳羽衣舞》”可得出有文化艺术价值、时代价值、旅游
价值、文学价值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7分)
答案:对中国:推动西方科技的传播;开拓国人的视野;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对西方: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提供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
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
了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对中国:根据“《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
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
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
变”可得出推动西方科技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东西方
的交流开拓国人的视野;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
化进程等。对西方:根据“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
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东西方的交流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提
供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各支日耳
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支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
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
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
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
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氐、鲜卑等游牧民族,
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起兵反晋,建立
割据政权。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
发展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2000年,全世界在出生国以外居住一年以上者,其人数已达
到1.75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移民人数比1970年增加了一倍
多。目前,全世界移民的60%居住在较发达区域,40%居住在较不发
达区域,其中欧洲外来移民5 600万人,约占欧洲总人口的7.7%;北
美外来移民4 100万人,约占北美总人口的13%;澳洲外来移民占其总
人口的19.1%;亚洲外来移民5 000万人,但因亚洲人口众多,移民只
占其总人口的约1%;非洲外来移民占总人口的2%;拉丁美洲为1
%。
——据联合国人口署《2002年国际移民报告》和国际移民组织(IOM)《2003年世界移民报告》整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公元3—6世纪和21
世纪初民族迁徙的特征。(8分)
答案:公元3—6世纪: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战争;民族迁徙之后开展了大量的战争,建立割据政权。
21世纪初:全世界移民主要趋向于发达地区;21世纪的移民主
要是科学技术人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公元3—6世纪特征:据材料一“各支日耳曼人纷纷
涌入罗马帝国”“内迁各族相继起兵反晋”得出迁徙的主要原
因是战争;据材料一“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建立
割据政权”得出民族迁徙之后开展了大量的战争,建立割据政
权。21世纪初特征:据材料二“全世界移民的60%居住在较发
达区域”得出全世界移民主要趋向于发达地区;结合所学得出
21世纪的移民主要是科学技术人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说明导致民族迁徙的原
因。(6分)
答案: 战争因素;殖民扩张的因素;技术人员的技术迁移。
解析:据材料一“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得出战争因
素;结合所学近代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得出殖民扩张的因素;
结合所学得出技术人员的技术迁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
础。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带动“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到
鲁班工坊帮助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从开展联合考古
项目,到举办艺术节,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
术馆等联盟……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
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持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摘编自《人民日报<文化交流·
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2023年5月,“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
什干举行。当地市民在活动现场通过书法、剪纸和工艺品展示等领略
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摘编自李奥《中国文化绽放塔什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三 2023年9月6日,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
幕。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 200多名嘉宾参会。
——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题写一则
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
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主题:“‘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论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
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发展之路。
在古代,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
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和奠定了基础。中国丝绸很早就被贩
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
方,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的胡桃、胡椒、
胡萝卜等物种,通过西域传入中国,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改变了
我们的生活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到现代,“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
发展的旗帜,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
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伙伴关系,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
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亚洲
文化走廊、丝绸之路沿线联合发展论坛等跨国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以
此,通过开展联合考古项目、举办艺术节、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
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和举办文化博览会等方式,进行广泛深入的文
化交流。这样的交流不仅可促进双方各自文化的打破壁垒,增强相互
了解,更将为世界各国的文化多元化发展和文化和谐世界的建立发挥
积极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
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
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总之,“一带一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还是中西方交流的桥梁,为东
西方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共同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纵观材料一、二、三和题意要求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可知强调的是“一带一路”对于促进东西方文
化交往发挥的作用,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一带一路”是中西方文
化交流发展之路。关于阐释可先从古代丝绸之路在四大发明的外传、
外来物种的引入等角度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奠定了基础;接
着,从现代,围绕目的、原因、方式和意义去分析“一带一路”可以
为中西方文化开辟新的交流发展之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57
年 为了加强对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培养,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又
红又专”的思想,“红”即必须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意识;而“专”即要有过
硬的专业技术和能力,重视对科学的钻研,干实事。“红”和
“专”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81
年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以正式文件的
形式表明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
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
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世
纪90
年代 江泽民强调建设“两个文明”的重要性。一方面他认为:“发
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
设,核心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
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另一方面,他又把素质教育放在育人
的首要地位
21世
纪 习近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政工作会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
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摘编自刘丽颖、田佳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
高校人才培养观的历史演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中国人才培养观的演变”为主
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
辑清晰,表述准确。)
答案:示例
论题: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与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述:新中国的人才培养观经历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突
出素质教育,再到立德树人的演变过程。
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开
始,同时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既强调政
治意识,又注重专业技能,提出“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观。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德才
兼备的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国
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和高新科技
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倡导素质教育理念。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与科技革命深入,我国综合国
力提升,逐渐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在全面深化改革与扩
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
烈碰撞,我国提出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观。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
断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时代性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人才培养观的演变”为
主题,自拟论题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与国际国内形
势密切相关”。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进行阐述,新中国的人
才培养观经历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突出素质教育,再到
立德树人的演变过程。据表格第一栏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
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同时受
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既强调政治意识,又
注重专业技能,提出“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表格第二栏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
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强调德智
体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既“又红又专”又要掌握知识技能。
据表格第三栏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技
发展日新月异,素质教育理念更加迎合时代发展的新需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表格第四栏并结合所学可知,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与
科技革命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从教育大国逐渐向教育强国转变,
在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同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经历着前
所未有的激烈碰撞,我国提出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观。总之,不同
时期的人才培养观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具有明显的
阶段性和时代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