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最值与范围、证明问题
● 课堂考点探究
例1 [思路点拨] (1)设E(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结合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解;(2)设出直线AB的方程并与椭圆的方程联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再分别联立直线PA,直线PB与直线y=-x+3的方程,得到C,D两点的横坐标,由此可表示出|CD|,再转化求解即可.
解:(1)设E(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
则|PE|==
=
,
因此,当E点坐标为时,|PE|取到最大值.
(2)由题意,设AB的直线方程为y=kx+,A(x1,y1),B(x2,y2),由AB的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得则(1+12k2)x2+12kx-9=0,从而x1+x2=,x1x2=.
设C(xC,yC),D(xD,yD),由PA与CD的直线方程联立得解得xC=.
同理xD=.
那么|CD|=|xC-xD|=
2=
.当k=-时,PA∥CD或PB∥CD,不符合题意.令3k+1=t,则|CD|=.
因此,当k=时,|CD|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
变式题 解:(1)由题意可知2b=4,故b=2,
又渐近线方程为y=±x=±2x,所以a=1,故双曲线C的标准方程为x2-=1.
(2)由题意知F(,0).
设A(x1,y1),B(x2,y2),M(x0,y0),
设直线AB的方程为x=my+(m≠0),由得(4m2-1)y2+8my+16=0,故4m2-1≠0,Δ=320m2-64(4m2-1)=64(m2+1)>0,y1+y2=,y1y2=>0,
则y0==-,x0=my0+=-.由O,M,P三点共线得==4m①,由PF⊥AB得kPF·kAB=-1,即·=-1②.
由①②解得即P.
由=+,可知四边形PAQB是平行四边形,所以S四边形PAQB=2S△PAB=d·|AB|,其中d为点P到直线AB的距离.
又d==,
|AB|=·|y1-y2|=
·=,
所以S四边形PAQB=·
=·=
·.令t=4m2-1>0,则m2=,S四边形PAQB=·.
令f(t)=,t>0,则f'(t)==,
所以f(t)在(0,10)上单调递减,在(10,+∞)上单调递增,所以f(t)min=f(10)=,所以(S四边形PAQB)min=×=6,当且仅当t=10,即m=±时取等号,故四边形PAQB面积的最小值为6.
例2 [思路点拨] (1)思路一:设出点P的坐标,结合几何条件即可得到W的方程;
思路二: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可知W为抛物线,进而得到W的方程.(2) 设直线BA的方程为y=k(x-a)+a2+,将其与抛物线的方程联立,再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弦长公式和放缩法得到|AB|+|AD|≥,利用换元法和函数思想即可求出周长的最值,再排除边界值即可.
解:(1)方法一:设P(x,y),则|y|=,化简得y=x2+,即W的方程为y=x2+.
方法二: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可知,点P在以F为焦点,x轴为准线的抛物线上,其中p=,从而x2=2p=y-,故W的方程为y=x2+.
(2)证明:不妨设A,B,D三点在W上,且有BA⊥DA,设A,直线BA,DA的斜率分别为k,-,由对称性不妨设|k|≤1.
由可得x2-kx+ka-a2=0,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A+xB=k,所以B,所以|AB|=·|k-2a|.
同理可得|AD|=·=·,所以|AB|+|AD|=·|k-2a|+·≥≥·=.令m=k2,设f(m)==m2+3m++3(03,故得证.
例3 [思路点拨] (1)根据M的坐标及MF⊥x轴得到c,结合a2-b2=c2及点M在椭圆上,求出a2,b2,即可得C的方程.(2)思路一:设线法,分直线AB与x轴不重合与重合两种情况,当直线AB与x轴不重合时,设出直线AB的方程,并与椭圆方程联立,得到点Q的坐标,进而得到直线AQ的斜率,即可得到结果;思路二:设点法,设出点A,B的坐标,结合向量的坐标运算及A,B两点位于椭圆上求出等式,再结合直线NB与MF交于Q,求出yQ,得到直线AQ的斜率,即可得到结果.
解:(1)因为MF⊥x轴且M,所以c=1,所以a2-b2=1①.将点M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得+=1②,联立①②,解得b2=3,a2=4,
所以C的方程为+=1.
(2)证明:方法一:由题可知F(1,0),N.当直线AB与x轴不重合时,设lAB:x=ty+4,A(x1,y1),B(x2,y2),
由消去x可得(3t2+4)y2+24ty+36=0,由Δ>0,得t2>4,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y1+y2=-,y1y2=.
lNB:y=,令x=1,得yQ==,所以yQ-y1=-y1==
=0,故kAQ=0,即AQ⊥y轴.当直线AB与x轴重合时,yQ=yA=0,故kAQ=0,即AQ⊥y轴.综上,AQ⊥y轴.
方法二:设A(x1,y1),B(x2,y2),=λ(λ≠0且λ≠±1),
则即
又由两式相减,整理可得3··+4··=12,所以5λ-2λx2+3=0.由题可知N,则lNB:y=,令x=1得yQ===-λy2=y1,
所以kAQ=0,故AQ⊥y轴.
变式题1 解:(1)由G:x2+my2=m,得G:+y2=1,由题意可得m>1,故=,解得m=2,故G:+y2=1,则半焦距c==1,故F(1,0).
(2)证明:如图,设P(x0,y0),x0≠0且-则+=1.
由题知Q(2,yQ),M(xM,0).由PF⊥FQ,得·=0,故(x0-1)·(2-1)+y0·yQ=0,即yQ=.由kPQ=kPM,得=,故xM=x0-=x0-=x0-=x0-=x0-===.由G:+y2=1可得A1(-,0),A2(,0),则|MP|2=+=-4++=-4++1-=-3+,
|MA1|·|MA2|===-2,所以|MP|2-|MA1|·|MA2|=-3+-+2=-1,由x0≠0且-变式题2 解:(1)由题意得解得故椭圆C的方程为+=1.
(2)证明:由得(2k2+1)x2+4kmx+2m2-4=0,则Δ=8(4k2-m2+2)>0,设M(x1,y1),N(x2,y2),则x1+x2=,x1x2=.因为|MN|=|x1-x2|,点O到直线l的距离d=,所以S△OMN=|MN|·d=|m|·|x1-x2|=
|m|=,
即m4-(4k2+2)m2+(2k2+1)2=0,可得m2=2k2+1,满足Δ=8(4k2-m2+2)>0,所以kOM·kON==
=
=
=-.设T(x0,y0),则+=1,即=2(2-),又因为A(0,),B(0,-),所以kAT·kBT=·==-.
因为AT∥OM,所以kAT=kOM,
又kOM·kON=kAT·kBT,所以kBT=kON,所以BT∥ON.第2课时 最值与范围、证明问题
1.解:(1)设椭圆E的方程为+=1(a>b>0),由已知得b=,e==,a2-b2=c2,得a=2,b=,c=1,
故椭圆E的方程为+=1.
(2)由题意,直线l的斜率存在,
故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2,A(x1,y1),B(x2,y2),由可得(4k2+3)x2+16kx+4=0,
由Δ=256k2-16(4k2+3)>0,得k<-或k>,可得x1+x2=-,x1x2=.
∵·>0,∴x1x2+y1y2>0,
即x1x2+(kx1+2)(kx2+2)>0,
即(1+k2)x1x2+2k(x1+x2)+4>0,
即(1+k2)·+2k+4>0,整理得12k2<16,
解得-又k<-或k>,∴-2.解:(1)根据题意得F1,F2,则|F1F2|==,
又p>0,所以p=2,所以F2(1,0),抛物线C2的标准方程为y2=4x.
(2)如图,将直线BC的方程y=kx+代入抛物线C1的方程,得x2-kx-=0,Δ=k2+1>0,设B(x2,y2),C(x3,y3),则x2+x3=k,x2x3=-.
点F2到直线BC的距离d=,
|BC|=|x2-x3|=
=1+k2,
所以=×|BC|=
.
设f(k)=(1+k2)(k≥0),
则f'(k)=2>0,所以函数f(k)在[0,+∞)上单调递增,所以f(k)min=f(0)=,所以的最小值为.
(3)证明:如图,设A(x1,y1),B(x2,y2),C(x3,y3),直线AB的方程为y-y1=(x-x1),又=y1,=y2,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y-=(x-x1)=(x2+x1)(x-x1),即y=(x2+x1)x-x1x2,
代入y2=4x得(x2+x1)y2-4y-4x1x2=0,由Δ1=16+16(x2+x1)x1x2=0,得x2y1+x1y2+1=0①.
同理,直线AC的方程为y=(x3+x1)x-x1x3,代入y2=4x得(x3+x1)y2-4y-4x1x3=0,
由Δ2=16+16(x3+x1)x1x3=0,得x3y1+x1y3+1=0②.
由①②知,点B(x2,y2),C(x3,y3)的坐标满足方程xy1+yx1+1=0,即直线BC的方程为xy1+yx1+1=0.
将直线BC的方程与y2=4x联立,消去x得y1y2+4x1y+4=0,Δ3=16-16y1=0,所以直线BC也与C2相切.
3.解:(1)设动圆M的半径为r,由题意得圆C1和圆C2的半径分别为7,1,
因为M与C1,C2都内切,
所以|MC1|=7-r,|MC2|=r-1,
所以|MC1|+|MC2|=7-r+r-1=6,
又C1(-1,0),C2(1,0),所以|C2C1|=2<6,所以点M的轨迹是以C1,C2为焦点的椭圆.设Γ的方程为+=1(a>b>0),则2a=6,2c=2,所以a=3,c=1,则b2=a2-c2=9-1=8,故Γ的方程为+=1.
(2)(i)证明:设A1(x1,y1),A2(x2,y2),P(9,t)(t≠0).由题中给出的性质可得,切线PA1的方程为+=1,
切线PA2的方程为+=1.
因为两条切线都经过点P(9,t),所以x1+=1,x2+=1,
故直线A1A2的方程为x+=1,可得直线A1A2的斜率=-.
直线PC2的斜率==,
因为·=·=-1,所以A1A2⊥PC2.
(ii)由直线A1A2的方程为x+=1,可改设直线A1A2的方程为x=my+1(m≠0),由消去x整理得(8m2+9)y2+16my-64=0,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易知A'1(x1,-y1),所以直线A'1A2的方程为y+y1=(x-x1),
令y=0得,xN=+x1=
==
=1+=1+=1+8=9,
所以直线A'1A2经过定点N(9,0).
由C2(1,0),A1A2⊥PC2,可设直线PC2的方程为y=-m(x-1),
由消去x整理得y2-y-64=0,
设G(x3,y3),H(x4,y4),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y3+y4==,y3y4=-=-<0,
因为y3y4<0,所以|S1-S2|=
|C2N|||y3|-|y4||=4|y3+y4|==≤=,
所以|S1-S2|max=,当且仅当9|m|=,即m=±时取等号.
又因为m≠0,所以S1-S2∈∪.
4.解:(1)当PF2⊥x轴(P在第一象限)时,由题意知P,F1(-c,0),F2(c,0).因为直线y=1为△PF1F2的等线,所以P在直线y=1的上方,-1=2,又e==2,c2=a2+b2,所以a=1,b=,所以E的方程为x2-=1.
(2)设P(x0,y0),则-=1,切线m的方程为x0x-=1,双曲线E的渐近线方程为y=±x,不妨设A在B的上方,则xA=,xB=,故xA+xB=+=2x0,
所以P是线段AB的中点.因为F1,F2到过点O的直线y=x的距离相等,且F1,F2在直线y=x的两侧,所以若过点O的直线y=x是四边形AF1BF2的等线,则点A,B到该直线的距离相等,
且分别位于该直线的两侧,所以该直线必过点P,即直线OP的方程为y=x.
由可得故P(,),所以yA=xA===+3,yB=-xB=-==-3,所以|yA-yB|=6,所以=|F1F2|·|yA-yB|=2|yA-yB|=12.
(3)证明:设G(x,y),由(2)中所设P(x0,y0)及=,得x0=3x,y0=3y,又-=1,x0≥1,故曲线Γ的方程为9x2-3y2=1.
切线n的方程为x-=1,即3x0x-y0y-1=0.
易知A与F2在n的右侧,F1在n的左侧,分别记F1,F2,A到n的距离为d1,d2,d3,由(2)知xA=,yA=·=,
所以d3===
=,
由x0≥1得d1==,d2==
,因为d2+d3=+==d1,所以Γ在点G处的切线n为△AF1F2的等线.第2课时 最值与范围、证明问题
最值(范围)问题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类型较多,常见的最值问题类型有:求线段长度(弦长)最值、求三角形面积最值、求面积比最值、求线段长度比最值等.解法灵活多变,但总体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几何法,即通过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几何性质以及平面几何中的定理、性质等进行求解;二是代数法,即把要求最值的几何量或代数表达式表示为某个(些)变量的函数,然后利用函数方法、不等式方法等进行求解.
其中常用的方法有:
(1)利用判别式构造不等关系,从而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2)利用已知参数的取值范围,求新参数的取值范围,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在两个参数之间建立等量关系.
(3)利用隐含或已知的不等关系建立不等式(组),从而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4)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5)利用求函数的值域的方法将待求量表示为其他变量的函数,求其值域,从而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在建立函数的过程中,要根据题目的其他已知条件把要求的量都用已知变量表示出来,同时要注意变量的取值范围.
例1 [2022·浙江卷] 如图,已知椭圆+y2=1.设A,B是椭圆上异于P(0,1)的两点,且点Q在线段AB上,直线PA,PB分别交直线y=-x+3于C,D两点.
(1)求点P到椭圆上点的距离的最大值;
(2)求|CD|的最小值.
总结反思
求解圆锥曲线最值(范围)的思维导图
变式题 已知双曲线C:-=1(a>0,b>0)的虚轴长为4,渐近线方程为y=±2x.
(1)求双曲线C的标准方程;
(2)过右焦点F的直线l与双曲线C的左、右两支分别交于点A,B,点M是线段AB的中点,过点F且与l垂直的直线l'交直线OM(O为坐标原点)于点P,点Q满足=+,求四边形PAQB面积的最小值.
例2 [2023·新课标Ⅰ卷]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到x轴的距离等于点P到点的距离,记动点P的轨迹为W.
(1)求W的方程;
(2)已知矩形ABCD有三个顶点在W上,证明:矩形ABCD的周长大于3.
证明问题
圆锥曲线中的证明问题多涉及几何量的证明,比如线段或角相等以及位置关系等.证明时,常把几何量用坐标表示,建立某个变量的函数,用代数方法证明.
例3 [2024·全国甲卷] 设椭圆C:+=1(a>b>0)的右焦点为F,点M在C上,且MF⊥x轴.
(1)求C的方程.
(2)过点P(4,0)的直线交C于A,B两点,N为线段FP的中点,直线NB交直线MF于点Q.证明:AQ⊥y轴.
总结反思
圆锥曲线中的证明问题常见的有:
(1)位置关系方面:如证明直线与曲线相切,直线间的平行、垂直,直线过定点等.
(2)数量关系方面:如存在定值、相等、恒成立等.
在熟悉圆锥曲线的定义与性质的前提下,一般采用直接法,通过相关的代数运算进行证明,但有时也会用反证法证明.
变式题1 已知椭圆G:x2+my2=m的离心率为,A1,A2分别是G的左、右顶点,F是G的右焦点.
(1)求m的值及点F的坐标;
(2)设P是椭圆G上异于顶点的动点,点Q在直线x=2上,且PF⊥FQ,直线PQ与x轴交于点M,求证:|MP|2<|MA1|·|MA2|.
变式题2 已知椭圆C:+=1(a>b>0)的离心率为,A,B分别为椭圆C的上、下顶点,且|AB|=2.
(1)求椭圆C的方程;
(2)若直线l:y=kx+m与椭圆C交于M,N两点(异于点A,B),O为坐标原点,且△OMN的面积为,过点A作直线AT∥OM,交椭圆C于另一点T,求证:BT∥ON.
第2课时 最值与范围、证明问题
(时间:45分钟)
1.已知中心在原点O,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E过点C(0,),离心率为.
(1)求椭圆E的方程;
(2)设过定点T(0,2)的直线l与椭圆E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0,求直线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
2.[2024·葫芦岛二模] 已知抛物线C1:x2=y的焦点为F1,抛物线C2:y2=2px(p>0)的焦点为F2,|F1F2|=,A,B,C为C1上不同的三点.
(1)求抛物线C2的标准方程;
(2)若直线BC过点F1,且斜率k≥0,求△F2BC的面积的最小值;
(3)若直线AB,AC均与C2相切,求证:直线BC也与C2相切.
3.[2024·龙岩三模] 已知动圆M与圆C1:(x+1)2+y2=49和圆C2:(x-1)2+y2=1都内切,记动圆圆心M的轨迹为Γ.
(1)求Γ的方程.
(2)已知圆锥曲线具有如下性质:若圆锥曲线的方程为Ax2+2Bxy+Cy2+2Dx+2Ey+F=0,则曲线上一点(x0,y0)处的切线方程为Ax0x+B(x0y+y0x)+Cy0y+D(x0+x)+E(y0+y)+F=0.试运用该性质解决以下问题:点P为直线x=9上一点(P不在x轴上),过点P作Γ的两条切线PA1,PA2,切点分别为A1,A2.
(i)证明:A1A2⊥PC2.
(ii)点A1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A'1,直线A'1A2交x轴于点N,直线PC2交曲线Γ于G,H两点.记△GC2N,△HC2N的面积分别为S1,S2,求S1-S2的取值范围.
4.[2024·青岛三模] 在平面内,若直线l将多边形分为两部分,多边形在l两侧的顶点到直线l的距离之和相等,则称l为多边形的一条“等线”.已知O为坐标原点,双曲线E:-=1(a>0,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E的离心率为2,点P为E右支上一动点,直线m与双曲线E相切于点P,且与E的渐近线交于A,B两点,当PF2⊥x轴(P在第一象限)时,直线y=1为△PF1F2的等线.
(1)求E的方程;
(2)若直线y=x是四边形AF1BF2的等线,求四边形AF1BF2的面积;
(3)设=,点G的轨迹为曲线Γ,证明:Γ在点G处的切线n为△AF1F2的等线.(共84张PPT)
第56讲 圆锥曲线热点问题
/ 第2课时 最值与范围、证明问题 /
课堂考点探究
教师备用习题
作业手册
答案核查【听】
答案核查【作】
探究点一 最值(范围)问题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类型较多,常见的最值问题类型有:求线
段长度(弦长)最值、求三角形面积最值、求面积比最值、求线段
长度比最值等.解法灵活多变,但总体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几何
法,即通过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几何性质以及平面几何中的定理、
性质等进行求解;二是代数法,即把要求最值的几何量或代数表达
式表示为某个(些)变量的函数,然后利用函数方法、不等式方法
等进行求解.
其中常用的方法有:
(1)利用判别式构造不等关系,从而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2)利用已知参数的取值范围,求新参数的取值范围,解这类
问题的关键是在两个参数之间建立等量关系.
(3)利用隐含或已知的不等关系建立不等式(组),从而求出
参数的取值范围.
(4)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5)利用求函数的值域的方法将待求量表示为其他变量的函数,
求其值域,从而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在建立函数的过程中,要根据
题目的其他已知条件把要求的量都用已知变量表示出来,同时要注
意变量的取值范围.
例1 [2022·浙江卷] 如图,已知椭圆.设, 是椭圆上异
于的两点,且点在线段上,直线, 分别交直线
于, 两点.
(1)求点 到椭圆上点的距离的最大值;
[思路点拨]设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结合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解;
解:设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
,
因此,当点坐标为 时,取到最大值 .
(2)求 的最小值.
[思路点拨]设出直线 的方程并与椭圆的方程联立,利用根与系数
的关系得到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再分别联立直线,直线 与直线
的方程,得到, 两点的横坐标,由此可表示出 ,
再转化求解即可.
解:由题意,设 的直线方程为,, ,
由 的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得
则,
从而, .
设,,由与的直线方程联立得
解得 .同理 .
那么
.
当时, 或,不符合题意.
令 ,则 .
因此,当时, 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 .
[总结反思]
求解圆锥曲线最值(范围)的思维导图
变式题 已知双曲线 的虚轴长为4,渐近
线方程为 .
(1)求双曲线 的标准方程;
解:由题意可知,故 ,又渐近线方程为,
所以,故双曲线 的标准方程为 .
(2)过右焦点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左、右两支分别交于点, ,
点是线段的中点,过点且与垂直的直线交直线
(为坐标原点)于点,点满足,求四边形
面积的最小值.
解:由题意知 .设,, ,
设直线的方程为,
由 得,
故 ,,
, ,
则,.
由,, 三点共线得,
由得 ,即 .
由①②解得即 .
由,可知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其中为点到直线 的距离.
又 ,
,所以
.
令,则 , .
令,,则 ,
所以在上单调递减,在 上单调递增,
所以,所以 ,
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
故四边形 面积的最小值为 .
例2 [2023· 新课标Ⅰ卷]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到 轴的距离等于
点到点的距离,记动点的轨迹为 .
(1)求 的方程;
[思路点拨]思路一:设出点的坐标,结合几何条件即可得到 的
方程;
解:方法一:设,则,
化简得 ,即的方程为 .
解:方法二: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可知,点在以为焦点,
轴为准线的抛物线上,其中,从而,
故 的方程为 .
[思路点拨]思路二: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可知为抛物线,
进而得到 的方程.
(2)已知矩形有三个顶点在上,证明:矩形 的周长大
于 .
[思路点拨]设直线的方程为 ,将其与抛
物线的方程联立,再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弦长公式和放缩法得到
,利用换元法和函数思想即可求出周长的最
值,再排除边界值即可.
证明:不妨设,,三点在上,且有,设 ,
直线,的斜率分别为,,由对称性不妨设 .
由可得 ,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所以 ,
所以 .
同理可得 ,
所以 .
令,设 ,
可得,
所以在 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所以在上的最小值为 .
所以,分析可知,取不到 ,
所以矩形的周长为 ,故得证.
探究点二 证明问题
圆锥曲线中的证明问题多涉及几何量的证明,比如线段或角相等
以及位置关系等.证明时,常把几何量用坐标表示,建立某个变量的函数,
用代数方法证明.
(1)求 的方程.
[思路点拨]根据的坐标及轴得到,结合 及
点在椭圆上,求出,,即可得 的方程.
解:因为轴且,所以,所以 .
将点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得②,
联立,解得 , ,所以的方程为 .
例3 [2024·全国甲卷] 设椭圆 的右焦点为
,点在上,且 轴.
(2)过点的直线交于,两点,为线段 的中点,直线
交直线于点.证明: 轴.
[思路点拨]思路一:设线法,分直线与 轴不重合与重合两种
情况,当直线与轴不重合时,设出直线 的方程,并与椭圆方
程联立,得到点的坐标,进而得到直线 的斜率,即可得到结果;
证明:方法一:由题可知,.
当直线与 轴不重合时,设,, ,
由消去可得,由 ,
得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 .
,令,得 ,
所以 ,
故,即轴.
当直线与 轴重合时,,
故,即轴.综上, 轴.
证明: 方法二:设,,且 ,
则即 又由
两式相减,整理可得,
所以 .
[思路点拨]思路二:设点法,设出点,的坐标,结合向量的坐标
运算及, 两点位于椭圆上求出等式,再结合直线与交于,
求出 ,得到直线 的斜率,即可得到结果.
由题可知,则,
令 得 ,
所以,故 轴.
[总结反思]
圆锥曲线中的证明问题常见的有:
(1)位置关系方面:如证明直线与曲线相切,直线间的平行、垂直,直
线过定点等.
(2)数量关系方面:如存在定值、相等、恒成立等.
在熟悉圆锥曲线的定义与性质的前提下,一般采用直接法,通过相关的
代数运算进行证明,但有时也会用反证法证明.
变式题1 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分别是 的
左、右顶点,是 的右焦点.
(1)求的值及点 的坐标;
解:由,得,
由题意可得 ,故,解得,
故 ,则半焦距,故 .
(2)设是椭圆上异于顶点的动点,点在直线 上,且
,直线与轴交于点,求证: .
证明:如图,设,
且 ,则 .
由题知,.
由,得 ,
故,即.
由 ,得 ,故 .
由可得, ,
则 ,
,所以,
由 且,得,
故 .
变式题2 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 分别为
椭圆的上、下顶点,且 .
(1)求椭圆 的方程;
解:由题意得解得
故椭圆 的方程为 .
(2)若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异于点 ,
),为坐标原点,且的面积为,过点作直线 ,
交椭圆于另一点,求证: .
证明:由得 ,
则,设, ,
则,.
因为,点 到直线的距离,
所以
,
即,可得 ,
满足,所以
.
设,则,即 ,又因为,
,所以 .
因为,所以 ,
又,所以,所以 .
【备选理由】例1考查范围问题;
例1 [配例1使用] 已知椭圆 与两坐标轴
的交点所围成的四边形的面积为, 上任意一点到其中一个焦点的
距离的最小值为1.
(1)求椭圆 的方程;
解:由题意得可得
所以椭圆的方程为 .
(2)设直线交于,两点, 为坐标
原点,以,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在椭圆 上,求
的取值范围.
解:由得 ,
则 .
设,, ,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 .
由题意可得 ,
所以, .
因为点在椭圆上,所以 ,即 ,
化简得,由题意知 ,
故 .
,因为 ,所以 ,
所以 ,所以,
所以 ,故的取值范围为 .
例2 [配例1使用] [2024·大连一模]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
点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点 满足
,记点的轨迹为 .
(1)求曲线 的方程.
【备选理由】例2考查范围问题;
解:设点,, ,,
, , , ,
, ,
,
.
,
,
化简得,故曲线的方程为 .
(2)若,,为曲线上的三个动点,的平分线交 轴于点
,点到直线 的距离为1.
若点为的重心,求点 的坐标;
解:方法一:设,, ,为的重心,
为的中线,又为 的平分线, .
易知,的斜率均存在,且, .
为的重心, ,又,
,故 ,即 .
设直线的方程为,
直线 的方程为 ,
是的平分线,点到直线的距离为1,
点到直线 的距离也为1, ,
可得 ,
同理可得 ,
故,是方程 的两根,
.
由可得 ,
,,
同理可得 , ,
又, ,
又,,
故点的坐标为 .
由①②可得,即 .
方法二:是的平分线,点到直线的距离为1,
点 到直线 的距离也为1,
直线,与圆 相切.
设,,直线,与圆的切点分别为 ,
, ,设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为,
则 ,可得 ,
整理得 ,结合,
可得直线 的方程为 ,
同理可得直线的方程为 ,
点在直线, 上,
直线的方程为 ,
代入圆的方程可得 ,
即 ,
又, ,
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 ,
.
由 可得 ,
,同理可得 , .
点为的重心, ,
即 ,
又,,
故点的坐标为 .
为的重心,为的平分线,.
易知 ,的斜率均存在,且, .
又,,
,故 , 即 .
由①②可得,即 .
若,求 的取值范围.
解: 由知 ,
.
, ,
,又, .
,等价于, .
例3 [配例1使用] [2025·贵阳七校联盟联考] 已知椭圆
过点,为的右焦点, 轴,且
,过点的两条动直线交椭圆于,
(异于点 ).
【备选理由】例3考查最值问题.
(1)求实数 的值;
解:由椭圆 的方程,
得,故 .
因为点在椭圆上,轴,且 ,
所以点的坐标为或 ,
将点的坐标代入椭圆的方程得,可得,故 .
(2)设是上的动点,过点作直线的垂线,垂足为 ,
求 ;
解:由(1)知椭圆的方程为 ,
设动点,则,所以 ,
故 ,
又 ,所以 .
(3)记 , ,若直线的斜率为 ,求
的最大值.
解:不妨设 ,的外接圆半径为,由 ,
,则在中,由正弦定理得 ,
所以 , , .
不妨设在的上方,过,分别作直线 的垂线,
垂足分别为, ,过作于点 ,
由(2)的结论可得, ,
所以,
即 ,所以 .
由,得 ,
则在中,,
即 ,所以,
当且仅当,即 时等号成立,
所以 的最大值为 .
作业手册
◆ 基础热身 ◆
1.已知中心在原点,焦点在轴上的椭圆过点,离心率为.
(1)求椭圆 的方程;
解:设椭圆的方程为,
由已知得 ,,,
得,, ,故椭圆的方程为 .
(2)设过定点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 ,且
,求直线的斜率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直线 的斜率存在,故设直线的方程为,
, ,由可得 ,
由,得或 ,
可得, .
, ,即 ,
即 ,
即,
整理得 ,解得 ,
又或,或,
故实数 的取值范围为 .
2.[2024·葫芦岛二模] 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 ,抛物线
的焦点为,,,,为 上不
同的三点.
(1)求抛物线 的标准方程;
解:根据题意得,,则 ,
又,所以,所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2)若直线过点,且斜率,求 的面积的最小值;
解:如图,将直线的方程 代入抛
物线的方程,得 ,
,设, ,
则, .
点到直线的距离 ,
,
所以 .
设 ,
则 ,
所以函数在 上单调递增,
所以,
所以 的最小值为 .
(3)若直线,均与相切,求证:直线也与 相切.
证明:如图,设,, ,
直线的方程为 ,
又,,所以直线 的方程为
,
即 ,代入得 ,
由,得 .
同理,直线的方程为 ,
代入得 ,
由 ,
得 .
由①②知,点, 的坐标满足方
程,即直线 的方程为 .
将直线的方程与联立,消去 得,
,所以直线也与 相切.
◆ 综合提升 ◆
3.[2024·龙岩三模] 已知动圆与圆 和圆
都内切,记动圆圆心的轨迹为 .
(1)求 的方程.
解:设动圆的半径为,由题意得圆和圆 的半径分别为7,1,
因为与, 都内切,所以, ,
所以 ,又,,
所以,所以点 的轨迹是以,为焦点的椭圆.
设 的方程为 ,则,,
所以,,则 ,故的方程为 .
(2)已知圆锥曲线具有如下性质:若圆锥曲线的方程为
,则曲线上一点 处
的切线方程为
.试运
用该性质解决以下问题:点为直线上一点(不在 轴上),
过点作 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 .
(ⅰ)证明: .
证明:设,, .
由题中给出的性质可得,切线的方程为 ,
切线的方程为 .
因为两条切线都经过点,所以, ,
故直线的方程为,可得直线的斜率 .
直线的斜率 ,
因为,所以 .
(ⅱ)点关于轴的对称点为,直线交轴于点 ,直线
交曲线 于,两点.记,的面积分别为, ,
求 的取值范围.
解:由直线的方程为,
可改设直线 的方程为,
由消去 整理得 ,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易知,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
令 得, ,
所以直线经过定点 .
由,,可设直线的方程为 ,
由消去整理得 ,
设, ,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 ,
因为 ,所以 ,所以,
当且仅当,即 时取等号.
又因为,所以 .
4.[2024·青岛三模] 在平面内,若直线 将多边形分为两部分,多边形
在两侧的顶点到直线的距离之和相等,则称 为多边形的一条“等
线”.已知为坐标原点,双曲线 的左、右
焦点分别为,,的离心率为2,点为右支上一动点,直线 与双
曲线相切于点,且与的渐近线交于,两点,当 轴
(在第一象限)时,直线为 的等线.
(1)求 的方程;
解:当轴(在第一象限)时,
由题意知, ,.
因为直线为的等线,所以在直线 的上方,,
又,,所以, ,所以的方程为 .
(2)若直线是四边形的等线,求四边形 的面积;
解:设,则,
切线的方程为 ,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不妨设在 的上方,则,,
故 ,所以是线段的中点.
因为,到过点的直线 的距离相等,且,在直线
的两侧,所以若过点的直线 是四边形的等线,
则点, 到该直线的距离相等, 且分别位于该直线的两侧,
所以该直线必过点,即直线 的方程为 .
由可得故 ,
所以 ,
,所以 ,
所以 .
(3)设,点的轨迹为曲线 ,证明: 在点处的切线
为 的等线.
证明:设,由(2)中所设及,
得 ,,
又,,故曲线 的方程为 .
切线的方程为,即 .
易知与在的右侧,在的左侧,分别记,,到的距离为 ,,,
由(2)知, ,
所以 ,
由得, ,
因为,
所以 在点 处的切线为 的等线.
课堂考点探究
例1(1) (2) 变式题(1)x2-=1 (2)6 例2(1)y=x2+ (2)略
例3(1)+=1 (2)略 变式题1(1)m=2, F(1,0) (2)略
变式题2(1)+=1 (2)略
教师备用习题
例1(1) (2) 例2(1)
(2)(i) (ii) 例3(1)2 (2) (3)
基础热身
1.(1) (2) 2.(1) (2) (3)略
综合提升
3.(1) (2)(i)略 (ii)
4.(1) (2)12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