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南方地区 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南方地区 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7 17:5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方地区 教学设计
设计者 单元课时数 4课时 课型 授新课
单元名称 依托区位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课标内容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2.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说明区域联系和协调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说明河流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4.实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情分析(结合课前调查情况,如问卷、访谈等内容) 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掌握,对有关反应地形、地势、河流、植物、人类生活等的古诗词有一定接触,但未能熟练运用;能够对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做以简单的分析,少数学生可借诗作画,结合掌握的地理知识自编打油诗,并将地理知识与诗词文化相融合学习。
单元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2.运用地图等资料,利用描写南方地区地形 地势,河湖,气候资源等的诗词,体会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区位优势对人们生活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3.运用诗词,分析长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依托的区位优势,说明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4.逐步形成祖国统一意识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等地理核心素养,通过跨学科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单元概述 本单元学习内容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南方地区,属于区域地理范畴。地理位置决定本区自然环境特点,由区域优势影响人文环境的特点,本区历史文化特点鲜明。以长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为代表,其经济发展在利用其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的同时,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典范,意义重大。本单元内容遵循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样的结构,利用诗词创设情境,通过明确位置,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的区位优势,与人文环境要素有机结合,分别以诗与自然,诗与生活,诗与环境四课时进行进阶呈现。使学生在感受诗词情境课堂的同时,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等地理核心素养。
第一课时 诗意南方秀风光--小桥流水人家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南方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通过诗词呈现地形、地势、河湖、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说明其对人们生活及经济发展的影响。2.提升阅读析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3.提高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因地制宜发展的人地协调观4.古诗词文化融入地李课堂教学中实施跨学科综合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学习重点 1.南方地区自然环境要素与经济因地制宜的发展;2.诗词恰当的应用在地理课堂学习内容中。
学习难点 1.诗词恰当的应用到地理课堂学习中;2.分析南方地区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
环节 教与学活动(重点体现古诗词应用的部分) 设计意图(体现核心素养) 评价方式
大情境设计任务一活动一活动二任务二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活动四 古诗中的南方风光运用地图描述南方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展示古诗及配图,学生判断描绘的地区《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学生判断诗词描绘的地区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总结概括南方地区位置和范围。2.寻找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小组合作,找出古诗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包括地形、河流、气候、资源等。分析南方地区自然环境要素及特点,说明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自学完成,运用地形图,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一、地形和地势:1.地形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特点: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显著。2.地势:西高东低小组合作,分析地形地势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影响:(1)地形:影响农业部门、交通线的分布、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地质灾害等(2)地势:结合诗画情境,说明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出示《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结合诗画情境,说明地势对水能的影响;出示《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双师进课堂,结合诗画情境,说明地势对交通影响的同时,由语文老师带领大家解读诗句的深层含义。出示《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地势对气候的影响运用诗配画、气候类型图及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二、气候1.类型及特点(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自主完成:结合诗词,描述不同时节的降雨,体会气候类型特点。《春夜喜雨》--杜牧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zeng)更无瓶。小组合作,总结气候产生的影响2.影响:(1)农业生产: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农作物种类;(2)生活:饮食、民居、风俗等;(3)人口、城市及交通线的分布;(4)河湖的特点及分布(5)气象灾害:旱涝、台风、寒潮等三、河湖1.特点:众多(密布), 例如长江水系、珠江水系、洞庭湖、鄱阳湖等。补充描写长江、洞庭湖的诗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游洞庭湖五首.其二》--李白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望洞庭》--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2.分析河流对沿岸地区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3.湖泊的作用:蓄洪调水--旱涝 供给水源---生产 生活航运--运输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活 、生产调节气候四、资源1.种类: 水资源:丰富(南水北调)生物资源:(植被(热带雨林、亚热带--台湾--亚洲天然植物园的原因)、动物多样)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土矿等能源: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2.影响:为生产提供服务。 利用古诗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古诗创设情境,图文并茂,将诗文形象化,培养形象思维及综合思维。将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与地理课堂建立联系并有机融合,实现跨学科学习。树立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创设情境,将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与地理课堂建立联系并有机融合,形象直观,实现跨学科学习。由语文老师讲解,更加透彻深层的理解借景物表达的心境,双师课堂跨学科学习的尝试。强化区域特点,加强区域认知描绘春雨应时而降,感受诗词中的春雨。描绘江南梅雨时节的潮湿多雨。描绘夏雨的充沛。描绘夏雨滋养的田野庄稼。展现下雨带来的生机活力。反映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补充著名诗句,感受诗词中的河湖美景,强化区域认知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 学生朗读,生生互评生生互评师生评价学生朗读,生生互评学生自评:识别降雨的发生季节教师评价与生生互评相结合
课堂小结 总结: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在发展交通、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分布等方面具备的区位优势。
作业布置 通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诗词的创作素材源于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场景,请结合以下内容,任选其中的一项完成。作业一:分析诗词中所描绘的农业生产场景与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夏日田园杂兴 其七》--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作业二:分析古诗词中描写的生活及劳作场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诗词,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找出诗词中所描绘的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生产场景,既而与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建立联系。以诗词作为情境素材,分析诗中生产场景与当地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联系及劳动人民的勤劳的将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与地理课堂中的地理知识有机融合,在感受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及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时,体会古诗中的人地协调场景。
板书设计 诗意南方秀风光--小桥流水人家南方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南方的区位优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米饭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竹笋 藕 类型多样--农业部门多样 食材多样 水产品 农业 地形 甜 辣 平原土壤肥沃 民居特点 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农产品消费市场大 科技水平高 地形地势平坦 气候温暖 东部发达 河湖众多 气候温暖湿润 交通 人口密集,需求量大 人口城市 水源充足 地形崎岖 东部密集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西部落后 气候恶劣 交通便利 人口较少 开发历史悠久 资源丰富 劳动力充足工业 交通便利 科技水平高 开发历史悠久
古诗词应用教学总结反思 理解诗词的含义与意境,准确定位蕴含的地理知识: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反映出的南方地区区域特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说明的河流流向与地势特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蕴含的交通知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气候的特点、“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湖泊美景…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能够能够找出诗词中所含的地理知识,并应用于适合的场景中,既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能够感受我国诗词文化的魅力,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基础;通过接触课外的诗词,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认知,感受从古至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人地协调观的日渐形成。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为内容,以分析诗词中描写的生活及劳作场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探究题目,学生通过诗词中所描绘的茅檐、溪、青草、锄豆、织鸡笼、剥莲蓬等场景,头脑中能够勾勒出一幅南方农家的生产生活的画面,溪水旁长草,房顶铺草,就地取材;利用光热水土条件,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生产部门,体现人们与自然地和谐共生,也反映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