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实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实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7 16:4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9 月份)考试答案
【答案】1.B(3 分) 2.B(3 分) 3.A(3 分)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B.“轻视和淡化‘文’”错。结合材料一第 4 段“儒家讲朴素,注重事物的精神实质,主张质因文显、文以质存,因为‘质’终归是文饰依附的根本。如孔子讲‘文质彬彬’,提倡的是文质统一,但重点却是对‘质’的强调和弘扬,而不是‘文’”可知,儒家并没有说要轻视和淡化“文”。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阐释了朴素美‘舍去绚烂,守护平淡’的特点 ”错。“领异标新二月花”不能阐释“朴素美‘舍去绚烂,守护平淡’”的特点;此外, “舍去绚烂,守护平淡”是佛家主张,而“删繁就简三秋树”强调简化形式,与道家推崇 的自然本真更契合。故选 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都是为了证明道家思想对于朴素美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错。材料一前两段提及庄子是为了引出朴素美的总论点,而非仅证明道家影响。故选 A。
示例:(总计 4 分,每空 1 分)
思想流派 朴素观的主要内容 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
儒家 注重事物的精神实质(主张质因文显、文以质存) 形成了“文质彬彬”的美学传统
道家 强调事物的本然天性 形成了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的艺术形态
佛家 大美隐内,重在内容 形成了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艺术之境
①从内容上看,诗中所描写的是田园生活场景,自然真实;
②从语言上看,不加雕饰,质朴自然;
③从情感上看,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体现了对人性本真的坚守。
6.C(3 分) 7.A(3 分)
8.①苏轼心中的周瑜是一个外表儒雅、婚姻美满、驰骋疆场、威名赫赫、功业早就的大英雄。
②本文塑造的周瑜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或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总计 4 分。总共 2 点,一点 2 分)
9.(总计 6 分。总共 3 点,一点 2 分)
①不矛盾,本文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也是一个关于平凡的梦。
②周瑜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在旷野、帐篷、鼓角声的背景下,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闯入“我”的梦境里,这是在战场上足智多谋、建功立业的英雄。然而,当“我”面对这样的英雄时,却宁愿这样的英雄倒下,成为一介布衣。
③英雄和平凡并不矛盾,和平的守卫者更是大英雄。小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淳朴至善的美好情怀,表达了作者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考生首先要亮明观点,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然后结合文本分析阐述。文章的首尾呼应,都写到了“一个司空见惯 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不同的是,文章开头是“纵马驰骋 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而结尾“那片芦苇已被我的
泪水打湿”,联系“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可知,小说写了“我”的一个关于英雄的“梦”,这梦中的英雄已经由不断杀伐征战的英雄,变成了一位平民英雄。
②“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塑造了周瑜英气逼人,足智多谋,建功 立业的英雄形象,可见,周瑜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我”宁愿这样的英雄倒下,成为一介布衣,主要表达“我”对和平的渴望,对平民英雄的渴望。
③由此可知,“我”喜欢周瑜,因为他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这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同时,“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宁愿英雄倒下,成为平民,表达了作者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这也是一个关于平凡的梦。可见,英雄和平凡并不矛盾。
10.ACE(3 分) 11.D(3 分) 12.D(3 分)
13.(1)曾向穆、曹两位琵琶名家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容颜衰老,便嫁给商人为妻。
(总计 4 分,“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为状语后置句、“善才”“色”“委身”各赋 1 分)
(2)(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时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总计 4 分,“意”“存”“箴”“病”各赋 1 分)
14.(3 分)①与四禅师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探寻林泉幽邃之处,有时长时间不归或逾月而返。(2 分)②与元稹通过篇咏赠答往来,在峡口相聚,停舟置酒赋诗。(1 分) 15.D(3 分)
16.(1)《狂夫》通过草堂、水、风、翠篠、雨、红蕖等色彩亮丽的意象,描写了明丽清幽的盛夏之景,情感上表达了诗人虽然身经战乱之苦,却能苦中作乐(洒脱面对)的思想感情。
(2)《登高》则通过急风、高天、猿啸、落木等色彩灰暗的意象,描写了悲凉萧瑟的秋景,情感上表达了在国运艰危与个人绝境交织的困境中,诗人极度悲痛的思想感情。(总计 6 分。总共 2 点,一点 3 分)
17.(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5)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下列句子中的“即”与文中加点的“即”,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D ) A.即无他人帮忙,我也能如期完成。连词,即使
B.出发在即,请你再检查一下行李。名词,目前、当下
C.他总是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动词,靠近 D.你要先改变非黑即白的思维习惯。动词,就是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耳熟能详/烂熟于心 无计可施/无能为力
D 表示并列关系,可以省略。
如果说中国艺术重神似不重形似,会写意不会写真,那我们要看创造这艺术的是什么时期、什么人。
①反问修辞紧扣马瞳孔方圆问题引出话题,提纲挈领;问题提出具有挑战性,强化语气,激发探究兴趣。②引用严羽的观点引出香菱学诗的例子,进一步突出其“无理”;也引导 探究“无理”背后是否隐含趣味,引发下文。
22.【审题】
本题是材料+话题作文,话题是“青春 奋斗”,题目要求写作议论文,要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①“材料一”是反面角度对“认真”“目标”“奋斗”的阐述,表现了当今社会上一种消极的奋斗态度,是对这种不认真、不奋斗现象的否定。
②“材料二”、材料是正面角度,论述奋斗取得的成绩。
③材料一与材料二,取材一反一正,形成对比,让考生在对比中得出正确的观点,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
【参考立意】1、奋斗的青春最精彩 2、青春,努力的样子真好
3、只有努力,方能成才 4、无奋斗,不青春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本一:
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我在湓浦口送客时,夜里听到船中有人弹琵琶,听那琴声,清脆悦耳,颇有京城的风韵。询问那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向穆、曹两位琵琶名家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容颜衰老,便嫁给商人为妻。于是我命人摆酒
,请她畅快地弹奏几曲。曲子弹完后,她神情忧郁,自述年轻时欢乐的往事,如今漂泊江湖,辗转流离。我离京任职已有两年,一直心境平和,自得其乐,但这天晚上才真正感受到被贬谪的失意。因此写下这首长诗,作歌赠予她,共六百一十六字。
文本二: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但性情轻薄,不朴实
,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顾况)看到白居易的文章,不自觉地到门口迎接,以礼节对待他,说:“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又从你这里得到它。”
贞元十四年,白居易才以应贡进士身份参加考试,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白居易文辞 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时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因而读书人都很赞赏他。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话,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元和三年五月,任命他为左拾遗。白居易与河南的元稹交好,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由监察御史被贬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恳切劝谏,奏疏呈上后没有回音。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领头上疏论其冤屈,请求迅急捕贼以雪国耻。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指摘白居易,说他浮华无德行,执政宰相正厌恶他多言,奏请皇上贬他为江表刺史。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儒学之外,尤其精通佛经,经常用不计得失顺从自然的原则来行事,全然不把贬谪的事情放在心上。在湓城,白居易与凑、满、朗、晦四位禅师,常常结伴游玩吟咏,登高历险,尽享林间泉下幽深静谧之美。有时几个时辰不归,有时超过一个月才返回,刺史把他当作朝廷显贵对待,从不责备他。
元稹在通州,二人互相做诗赠答,不因远隔数千里而中断来往。十四年三月,元稹和白居易在峡口相会,在夷陵停留三天。摆设酒宴吟诗,依依不忍告别。那年冬天,白居易被召回京城,授司门员外郎。
当时天子荒淫纵欲不遵礼法,执政官不胜其任,治政失当,黄河以北再次发生动乱。白居易屡次上疏论说此事,天子不能采纳,于是他请求离京任职。大中元年,白居易去世
,时年七十六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