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3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35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7 17:4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第三节
湘教版(2019)必修1
核心素养目标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1. 人地协调观:通过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球各圈层产生影响,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形成人地协调观。
2. 综合思维:运用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学生认识到不同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差异,知道地球外部圈层和岩石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物圈的破坏会引起其他圈层的破坏,形成综合思维。
3. 区域认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加深对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的认识。
4. 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示意图,构架起地球圈层结构的认知框架。
上知天文vs 下知地理
上天
入地
12262米
探究-关于地球内部探索
俗话说: ”上天有路,入地无门。”议一议,在“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奥秘的
探究-关于地球内部探索
目录
PART 01
地震
地震波
PART 02
地球的
内部圈层
PART 02
地球的
外部圈层
地震和地震波

1. 地震
(1)概念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1. 地震
(2)地震构造
震源深度
震中
等震线
震中距
震 源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1. 地震
(3)震级和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的性能等
# 全球火山地震带
# 我国地震分布
地震预警
2023年12月18日夜,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减灾所)与中国地震局联合建设的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此次地震,给临夏回族自治州提前12秒预警、黄南藏族自治州提前22秒预警,给甘南藏族自治州提前25秒预警,给兰州市提前29秒预警。
2. 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纵波(P波)
横波(S波)
地震波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纵波(P)
横波(S)
2. 地震波
2. 地震波
分类 传播 速度 传播介质 地面感受 共同点
横波
纵波
较慢
较快
固体
固、液、

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横波
纵波
左右摇摆
上下晃动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地壳
地 幔
33
2900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两面三层】
1. 地壳
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到了莫霍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
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1. 地壳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39-41千米;
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2. 地幔
地幔在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
地幔能传播横波,具有固态特征
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2. 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上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地幔
33km
2900km
地核
地壳
软流层
软流层与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
3. 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以下的部分
到了古登堡面,纵波波速骤降,横波突然消失
科学家推测,组成地核的物质,
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
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2000~3000千米,
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1. 大气圈
是外部圈层中最厚的,分布最广泛的
2.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
3.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小结
随堂练习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  )
A.①为岩石圈
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C.③为地壳
D.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地幔
2.图中①②③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下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B
D
随堂练习
位于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上的Plosky Tolbachik火山爆发,火山灰云有10千米高,并散布到了太平洋的上空。据此完成3~4题。
3.本次火山喷发,影响到的地球圈层有(  )
①大气圈 ②水圈 ③生物圈 ④岩石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地球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就是指地球表层的各种动物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D
B
随堂练习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横波在②传播速度比③快
C.②是软流层
D.①和②属于地壳
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  )
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 D.内外核之间
D
C
7.图中表示大气圈的是(  )
A.A B.B C.C D.D
8.图中A圈层 (  )
A.是一个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B.是一个规则但不连续的圈层
C.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D.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9.图中B圈层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
A.地球内部的能量 B.太阳辐射 C.地球的引力 D.人类活动
随堂练习
D
D
读“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7~9题。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