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期 教 学 计 划
一、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内容结构特点
本学期的信息科技教材是2023年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教材。
信息科技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育人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 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组织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包括“泛在的数据”“数据证明观点”“身边的编码”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每个单元均设置了单元页,包含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关键词及思考问题。每一课的起始都设计了“你将学习 ”栏目,展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每一课的课中都设计了讨论/探索、建构、正文及练习等内容;针对学习内容的需求,正文设计了“想一想”“试一试”“小知识”等栏目以辅助学生学习。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泛在的数据”。本单元用4课内容,从数据对生活的影响、数据的多种形式、数据存储介质的变化等方面展开阐述,并融入有关数据价值的认识、大数据在生活中的应用、威胁数据安全的因素等知识。
本单元各课内容如下表所示:
课序 课题 简介
第1课 身边的数据 数据无处不在、数据影响生活。
第2课 多样的数据 数据的形式、数据存储介质的变化。
第3课 数据的价值 感受数据有价值、数据的应用、大数据的价值。
第4课 数据的安全 生活中的数据安全问题、威胁数据安全的主要因素。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数据证明观点”。本单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计算机在数据收集、整理与呈现上的优势,学习使用数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形成从数据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借助“学生数字设备使用情况”项目的实践学习,学生尝试数据获取、整理、计算,以及基于图表体验数据处理的简单过程,在学期操作H5有一定图文混排能力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数据分析报告,培养正确使用数字设备的习惯。
本单元各课内容如下表所示:
课序 课题 简介
第5课 数据获取 数据获取的方法、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第6课 数据整理 初识电子表格软件、制作汇总表、整理并复制数据
第7课 数据计算 数据求和与平均数计算
第8课 图表呈现 制作图表、修改图表
第9课 数据解读与分析 解读图表、撰写分析报告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身边的编码”。本单元从生活中的编码入手,让学生了解编码的多种方式,体会编码的作用;梳理编码长度与信息量之间的关系;了解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数据痕迹关联;通过真实案例,制订符合实际需要的编码规则,生成编码,验证效率,分析优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编码。
本单元各课内容如下表所示:
课序 课题 简介
第10课 从数据到编码 有规律的数据、编码的呈现方式
第11课 有序的世界 感知唯一标识、编码的作用
第12课 编码长度与信息量 信息量、编码长度
第13课 数据关联 身边的数据关联、数据之间的内存联系、数据痕迹关联的实现。
第14课 编码的规则制订 准备编码的数据、制订编码的规则、数据编码方式多
第15课 编码的验证优化 编码实践、编码的有效性、分析优化
2、本册教材教学目标定位
(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身边的数据,理解数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知道数据的多种形式,了解其变化历程,感受数据的价值,形成合理利用数据的意识,关注生活中的数据安全问题,梳理威胁数据安全的因素。
(2)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了解获取数据的常用方法,掌握问卷调查的基本步骤,了解电子表格的相关功能,制作汇总表,感受不同形式组织数据的差异,掌握求和、求平均数据的常用方法,合理使用公式完成数据计算,掌握图表制作的基本方法,合理修改图表,解读图表,撰写数据分析报告。
(3)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了解数据与编码的关系和编码的多种呈现方式,理解编码的目的和编码的意义,发现不同编码规则所包含的信息量存在差异,理解编码长度与信息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数据之间的内存联系,体验数据痕迹的关联,通过整理待编码的事物,估算信息量,选择编码长度,制订合适的编码规则,通过生成班级物品的编码,检验并修改编码规则,优化编码规则。
3、本册教材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教学重点:
(1)发现学习和生活中泛在的数据,知道多样的数据形式,感受具体实例中数据的价值,关注生活中的数据安全问题。
(2)掌握利用网络问卷收集数据的方法,制作汇总表,掌握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求和、求平均数的常用方法,掌握图表制作的基本方法,撰写格式规范的数据分析报告。
(3)了解编码是数据按照约定规则进行的规范性描述,理解编码的目的是建立唯一标识,理解编码长度与信息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制订合适的编码规则,根据编码实践,检验并修改编码规则。
本册教材教学难点:
(1)理解数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辨别不同存储介质所能记录的数据形式,针对不同的需求形成合理利用数据的意识,形成数据安全防范意识。
(2)科学合理地设计调查问卷,根据研究需要,设计形式适当的汇总表,形成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计算的意识,根据数据呈现的需要,合理修改图表,科学解读图表,归纳出合理的结论与建议。
(3)通过生活中具体的编码,尝试找出其中的编码规则,理解编码是保持信息社会组织与秩序的科学基础,通过分析具体编码实例中的信息量,选择合适的编码长度,形成数据痕迹关联的意识,估算信息量,选择合适的编码长度,感受不同编码的传递效率,优化编码规则。
4、本册教材教学注意事项
(1)第一单元的各个课时需要落实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学策略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法与教师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思考驱动性问题,学生能够感受到数据远处不在,了解身边的数据有多种形式,体会到数据有价值,提高保护数据安全的意识,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2)第二单元学习将围绕“学生数字设备使用情况”项目展开,结合单元主题情境实施项目化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各课之间的连续性,避免出现主题情境下统一等现象。
(3)第三单元的各个课时需要关注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策略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法与项目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通过思考驱动性问题,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编码,感受不同的编码方式。
二、学情分析
1、年级整体情况
经过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计算机的组成及其广泛应用,体验了丰富的在线应用,知道按规范开展信息活动;了解了在线资源获取的方法,知道资源文件是由不同的编码方式形成的,学会了管理和应用数字资源的方法;能够处理各种媒体素材并创作简单的数字作品;会运用在线学习工具收集、加工资源并创作数字作品;知道了选择合格的方法保护数字身份,形成关注网络痕迹的意识等。本学期将在三年级的基础,让学生接触数据,从认识数据的形式、价值和安全到了解数据获取、整理、计算的方法,掌握利用图表呈现,学会制作数据分析报告等,通过知识的螺旋上升一步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困生情况分析
1、学困生由于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动手能力弱,导致不努力学习,得过且过,缺乏学习主动性。
2、学困生由于平时长期受同学帮助,甚至同学的包办代替,使其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
3、学困生由于成绩较差,常担心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因此人变的胆小孤僻,由此形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影响正常学习。
4、学习动力不足,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讨厌学习。
5、面对电脑,畏手畏脚,甚至惧怕电脑,不敢入手。
6、在学习进程中,学困生表现为不愿经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想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等待着教师或同学给出答案,给出结论。
三、提优辅差具体措施
1、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学期初深入了解学生,团结学生,让学生树立学好信息技术课的自信心。
2、采用分组教学方法,将学生依据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共同发展。
3、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工作,从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活动多方面入手,提高优差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同时利用优生基础好、能力强的特点与差生结成帮辅小组,帮助差生提高学。
5、再次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用师爱来感化学生,从侧面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6、建立特长生档案,意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在本学期培养特长生2~4人。
各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第一单元:泛在的数据
主题 泛在的数据 课时 4课时
单元目标 了解数据的作用与价值,了解威胁数据安全的因素,能在学习、生活中采用常见的防护措施保护数据。
课次 教学课题 教学策略 课时目标
第1课时 身边的数据 鼓励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基础上自主发现身边无处不在的数据。结合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参考课文中的实例,寻找身边的数据;设置多种情境展开引导。 通过感受学习和生活中的实例,发现身边的数据。 通过交流探究,理解数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2课时 多样的数据 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对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多样的数据形式。可借助思维导图,先梳理数据存储介质的变化过程,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感悟数据的形式与数据的存储介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分析各类数据实例,知道数据的多种形式。 通过追溯数据存储介质的演变,了解其变化历程。
第3课时 数据的价值 通过对真实情境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体检数据与身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学生熟悉的健康体检报告为例,开展数据分析,让学生感受数据的价值。 通过观察身边数据应用的实例,感受数据的价值。 通过分析数据在不同需求中的应用实例,形成合理利用数据的意识。
第4课时 数据的安全 借助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数据案例问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思考“想一想”栏目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合适的处理方法。 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关注生活中的数据安全问题。 通过探究不同的数据存储和传播方式,梳理威胁数据安全的因素。
第二单元:数据证明观点
主题 数据证明观点 课时 5课时
单元目标 依据问题解决的需要,组织与分析数据,用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之间的关系,支撑所形成的观点,借助信息科技进行简单的多媒体作品创作、展示、交流,尝试开展数字化创新活动,感受应用信息科技表达观点、创作作品、合作创新、分享传播的优势。
课次 教学课题 教学策略 课时目标
第1课时 数据获取 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思考影响数字设备合理使用的各种因素;再分组讨论,尝试提出相应调查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在汇报交流时提炼、总结。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调查问题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要求。 通过交流讨论等形式,了解获取数据的常用方法。 通过制作调查问卷,掌握问卷调查的基本步骤。
第2课时 数据整理 通过观察文字和表格呈现数据的效果,直观感受用表格呈现数据的优势。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原始数据,结合项目主题,确定标题、内容选项。通过比较,感受不同形式组织数据的差异,引导学生根据研究需求设计汇总表,耐心地在电子表格单元格中完成输入。 通过观察与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了解其相关功能。 通过实践尝试,制作汇总表。 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不同形式组织数据的差异。
第3课时 数据计算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方便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小组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总结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自动求和”的基本方法,再通过小组互助和组内交流的方式来巩固操作。 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求和、求平均数的常用方法。 通过分析案例需求,合理使用公式完成数据计算。
第4课时 图表呈现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教材内容、微课等为学习支架尝试制作图表。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试一试”,学会用Ctrl键选中不连续的数据区域。 通过实践尝试,掌握图表制作的基本方法。 通过分析主题需求,合理修改图表。
第5课时 数据解读与分析 安排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两张图表,开展头脑风暴,谈谈自己的发现。“撰写分析报告”难度较大,可以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利用复制、粘贴的方法节省输入文本和制作图表的时间。 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解读图表。 通过文字处理软件,撰写数据分析报告。
第三单元:身边的编码
主题 身边的编码 课时 6课时
单元目标 知道数据编码的作用与意义,理解数据编码是保持信息社会组织与秩序的科学基础,在网络应用中,合理使用数字身份,知道数字身份对个人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作用和意义,规范地进行网络信息交流,在简单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意识地把问题划分为多个可解决的小问题,通过解决各个小问题,实现整体问题的解决。
课次 教学课题 教学策略 课时目标
第1课时 从数据到编码 运用讨论法,帮助学生了解编码对生活的影响,知道数据编码是保持信息社会组织与秩序的科学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区分编码与数据,知道编码是按照约定规则进行的规范性描述。 通过探究身边的实例,了解数据与编码的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实例,了解编码的多种呈现方式。
第2课时 有序的世界 运用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抛出生活中使用编码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究活动,深入体验合理的编码让生活更便利,使事物变得更有序。 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实例,理解编码的目的。 通过了解编码使事物变得有序的特点,理解编码的意义。
第3课时 编码长度与 信息量 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编码中蕴含的信息,通过小组协作的学习形式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编码与真实世界的联系,进而体会编码所蕴含的信息量。 通过分析编码实例,发现不同编码规则所包含的信息量存在差异。 通过观察身边的案例,理解编码长度与信息量之间的关系。
第4课时 数据有关联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人们身边的数据往往是有关联的,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实例能够体现数据间的关联性,进而主动发现身边的数据有关联,并提升保护数据安全的信息意识。 通过体验并分析身边的编码实例,感受数据之间的内存联系。 通过探索学习平台中的各项数据,体验数据痕迹的关联。
第5课时 编码的规则 制订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拓展学生编码思路,感受编码方式的多样性,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可依据教材中给出的具体案例并联系实际生活背景,将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融入主题实践生活,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学习形式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整理待编码的事物,估算信息量,选择编码长度。 通过分析具体实例,制订合适的编码规则。
第6课时 编码的验证 优化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建议学生使用多种方式表示信息。完成编码后,教师可组织小组间评比,鼓励学生“挑错”并给出修改方案,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生成班级物品的编码,检验并修改编码规则。 通过检测编码的传递效率,优化编码规则。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