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内能与热机 全章习题课件(共7份打包)2025-2026学年沪科版(2024)九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四章 内能与热机 全章习题课件(共7份打包)2025-2026学年沪科版(2024)九年级全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27 18:53:10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十四章 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 内能及其改变
图中的两名儿童正在取暖,其中女孩通过捧着热水
杯的方式取暖,男孩通过用力搓手的方式取暖。两名儿
童取暖过程中,能量分别是如何转化或转移的?
1. 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分子 与分子
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国际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动能 

能 

耳 
J 
2.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 、 、状态及物
质种类等因素有关。
质量 
温度 
3. 和 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其实质分别是能量的 和能量的 。
做功 
热传递 
转化 
转移 
4. 在 过程中,物体间 传递的多少称
为热量,热量通常用字母 表示,常用单位是

热传递 
内能 
Q 

耳 
知识点一:对内能的理解
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温度为0 ℃的物体没有内能
B. 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增加,其内能也一定增加
C. 温度相等的1 kg水和100 g水的内能相同
D. 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其内能会减少
D
内能是物体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动能在宏观上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分子势能变化体现的是物态变化。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种类等因素会影响内能的大小,因此比较物体内能的大小时要注意运用控制变量法。
知识点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下列现象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
是( A )
A. 公园中的石凳被太阳晒热
B. 快速弯折铁条,铁条弯折处变热
C. 两只手互相摩擦时手发热
D. 刀具在砂轮上磨得发烫
A
做功和热传递的辨析: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过
程,即内能从高温物体(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物
体(物体的低温部分)转移;做功的实质是能量的转
化过程,即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
知识点三:温度、热量和内能的关系
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C )
C
A.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 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C.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D. 能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1. 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B )
A. 晒太阳 B. 搓手取暖
C. 用电热毯取暖 D. 向双手哈气取暖
B
2. 质量相同的0 ℃的冰、0 ℃的水和0 ℃的水蒸气,关于
它们内能的大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B )
A. 三者内能一样大 B. 水蒸气的内能最大
C. 冰的内能最大 D. 水的内能最大
B
3. 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D )
A. 质量相同时,100 ℃的水比80 ℃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B. 0 ℃冰块的内能为零
C. 棉被被晒暖,是用做功的方法增加了内能
D.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D
4. (2024·天津节选)在“航天日”主题活动中,小明
用塑料瓶自制了“水火箭”(如图所示)。“水火箭”
飞出后,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内能 。
减小 
5. 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它的内能 ,温度
;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 ,温
度 。给自行车打气,筒壁会发热,这是活塞对
筒内的空气 ,使空气的内能 ,从而使
温度 。
减小 

低 
增加 
升高 
做功 
增加 
升高 (共17张PPT)
第十四章 内能与热机
第三节 热机
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件,决定了汽车性能的优
劣,发动机是怎样将燃料的能量转化为前进的机械能
的?
1. 能将燃料燃烧时释放的 转化为 的
发动机称为热机。
内能 
机械能 
2. 燃料直接在发动机 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
叫做内燃机,内燃机中最常见的是汽油机和柴油机。
气缸 
3. 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冲程: 冲
程、 冲程、 冲程和 冲程,此
过程中曲轴转动2周,活塞往复运动 次,对外做
功 次。吸气、 和 冲程是依靠曲
轴的 来完成的, 冲程是内燃机中唯一
对外做功的冲程。做功冲程是将 能转化为
能;压缩冲程中是将 能转化为 能。
吸气 
压缩 
做功 
排气 
2 
1 
压缩 
排气 
惯性 
做功 
内 

械 
机械 
内 
4. 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种类 汽油机 柴油机
不 同 点 构造 顶部有一个 (1) 顶部有一个(2)
吸入 气体 吸入汽油与空气的
混合气体 只吸入(3)
点燃 方式 (4) 式 (5) 式
效率 低 高
应用 小型汽车、摩托车 载重汽车、大型拖拉机
火花塞 
喷油嘴 
空气 
点燃 
压燃 


点 都存在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都由四个冲程
构成一个工作循环;排气冲程都排出废气;启动
时均靠外力使曲轴转动
知识点一:内燃机四个冲程的辨析
下列四冲程汽油机的剖面图中,属于机械能转化为
内能的是( A )
A
由进气门和排气门的关闭和打开情况、活塞的上
行和下行情况来判断汽油机是处于哪个冲程。四个冲
程中只有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有能量转化,排气冲程
和吸气冲程没有能量的转化。内燃机压缩冲程把机械
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知识点二:内燃机曲轴转速与做功次数、活塞往复运动
次数、曲轴转动次数的关系
一台四冲程汽油机的转速为3 000 r/min,则4 s内活
塞往复运动    次,曲轴转动    周,对外做
功    次,完成    个冲程。
200
200
100
400
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完成4个冲程,燃气对外做
功1次,活塞往复运动2次,曲轴转动2圈。如果是n个
工作循环,要经过4n个冲程,燃气对外做功n次,活塞
往复运动2n次,曲轴转动2n圈。
1. (2024·贵州)内能的利用推动了工业和社会的快速
发展。下列机器设备中利用内能工作的是( C )
A. 电动机 B. 计算机
C. 汽油机 D. 照相机
C
2. (2024·无锡)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循环中,主要将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B )
A. 吸气冲程 B. 压缩冲程
C. 做功冲程 D. 排气冲程
B
3. 下面关于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 A )
A. 柴油机与汽油机除使用的燃料不同外,在构造上完全
相同
B. 柴油机气缸顶部有个喷油嘴,汽油机气缸顶部有个火
花塞
C. 汽油机与柴油机使用的燃料不同
D. 柴油机采用压燃式点火,汽油机采用点燃式点火
A
4. 如图所示,工作中的四冲程汽油机正处于 冲
程。若该汽油机每秒完成40个冲程,则它每秒对外做
功 次,曲轴转过 圈。
做功 
10 
20 
5.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塑料瓶内盛少量水。给瓶内打
气,当瓶塞跳起时,看到瓶内出现白雾。此时,瓶内气
体的内能转化为瓶塞的 能,这与四冲程内燃
机 冲程的能量转化相同。
机械 
做功 (共13张PPT)
第十四章 内能与热机
专题三 内能、温度、热量概念辨析
知识点一: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1. 机械能是宏观物体的动能与势能的统称,与物体的质
量、速度、高度、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在特定的情况
下可以为零。
2. 内能是微观粒子的动能与势能的总和,与宏观的质
量、温度、状态等因素有关,由于分子运动永不停息,
物体的内能永不为零。
关于内能和机械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C )
A. 具有内能的物体一定具有机械能
B. 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均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C. 物体的机械能可以为零,而其内能不可能为零
D. 内能大的物体具有的机械能也一定大
C
关于内能和机械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C )
A. 内能和机械能各自包含动能和势能,因此,它们在本
质上是一样的
B. 物体运动得越快,其动能越大,内能也越大
C. 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可以为零,但它的内能永远不可能
为零
D.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冰块不具有内能和机械能
C
内能是一种常见的能量形式,关于内能,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D )
A. 内能是机械能的一种形式
B. 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多
C. 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D. 内能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会有能量损失
D
知识点二:内能、温度、热量的区别和联系
1. 温度是一个状态量,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3. 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B )
A. 冰比水感觉更冷,因为冰的内能比水的内能少
B.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 沸水很烫,是因为沸水含有的热量较多
D. 冰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也不变
B
夏天,将饮料放入冰箱冷藏室,饮料温度降低,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饮料将温度传递给冰箱中的空气
B. 饮料放出热量后自身所含热量减少
C. 饮料温度降低的过程伴随着内能的转移
D. 饮料放热是因为饮料的内能比冰箱中空气的内能多
C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在冬
至这天,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在煮饺子的过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饺子的温度升高,它含有的热量变多
B. 饺子的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的
C. 饺子的温度升高,它具有的内能增大
D. 锅盖被顶起与热机压缩冲程的能量转化相同
C
(2023·长沙)砖的制作工艺流传数千年,从晒
制到烧制,从青砖到红砖,小小的砖块见证了人类迈向
文明的历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晒制泥坯时,泥坯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B. 高温烧制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砖块的内能
C. 烧制红砖时,燃料燃烧越充分,其热值越大
D. 在质地均匀的砖上雕刻花纹,砖的密度变小
B
(2024·赤峰)在课外实践作业中,某同学探究了一定浓度盐水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所示),该盐水的凝固点
是 ℃,凝固过程经历 min,凝固过程中盐水的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 
5 
减小 (共18张PPT)
第十四章 内能与热机
第四节 跨学科: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热机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损失一部分能
量,并且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你知道热机
工作过程中存在哪些能量损失,对环境可能会造成哪
些污染吗?
1. 燃料的热值。
(1)定义:某种燃料 释放的热量与所用
该燃料的 或 之比,用字母q表示。
完全燃烧 
质量 
体积 
(2)定义式:   或  q= 。
 
q= 
(3)单位: 或 。
J/kg 
J/m3 
2. 热机效率。
(1)定义:热机运转中,做的 与燃料完全
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用符号 表示。
有用功 
η 
(2)公式:。
(3)提高热机效率的措施:使燃料尽可能
;尽量简化机械传动部分结构,并选用优良的润滑
材料减小 ,以减少能量损失;设法利用废气的
能量。
完全燃
烧 
摩擦 
知识点一:热值
关于燃料及其热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C
A. 没有燃烧的燃料,热值等于零
B. 燃料完全燃烧时,它的热值最大
C. 燃料的热值与其质量或体积无关
D. 燃料燃烧时温度越高,放出的热量越多
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和质量的比值叫热
值,但热值却与热量、质量无关。
知识点二:热机效率
一辆燃油汽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了100 km,所用
时间为1 h,消耗汽油10 kg,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受阻
力恒为1 472 N,已知汽油的热值q汽油=4.6×107 J/kg。
求汽车发动机的效率。
32%
在解决热机效率相关的计算题时,可以从公式η=
×100%入手,其中,有用功常用W有用=Fs或Q吸
=cmΔt,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Q放=mq或Q放=
Vq,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应的物理量。
1. (2024·济南)完全燃烧1 g液态氢能释放出1.4×105
J的热量,是完全燃烧1 g汽油所释放热量的3倍,由此可
知液态氢比汽油( C )
A. 内能大 B. 温度高
C. 热值大 D. 密度大
C
2. 下列关于热值和热机效率的描述中,正确的
是( B )
A. 使燃料燃烧更充分,可以增大热值
B. 使燃料燃烧更充分,可以提高热机效率
C.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越大,热值越大
D. 热值和热机效率都是定值,与外界条件无关
B
3. 为了节约能源,需要提高热机的效率,下列措施中不
能提高热机效率的是( B )
A. 尽量减少热机内部各个部件间的摩擦
B. 尽量增加热机的工作时间
C. 让燃料与空气充分混合,使燃料燃烧得比较充分
D. 在设计与制造热机时要不断改进与创新,以减少能量
的损失
B
4. 2024年5月3日,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月工
程嫦娥六号送入预定轨道。火箭升空时,火箭利用氢作
为燃料,是因为其 大;燃料燃烧时,热值
,散失的能量越少,发动机效率越 。
热值 

变 
高 
5. 某汽油机在一次工作中消耗了2 kg汽油,对外做功为
2.3×107 J,已知汽油热值为4.6×107 J/kg,则汽油机的
效率是多少?
解: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放=mq=2 kg×4.6×107
J/kg=9.2×107 J,汽油机的效率η=×100%=
×100%=25%。(共15张PPT)
第十四章 内能与热机
单元实践
一、提出问题
汽车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捷,但也带来了能源消
耗、环境污染等问题。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
展,与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有哪些优势?
二、活动目的
1. 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发展历程及未来前景。
2. 对比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在环保、能量利用效
率等方面的差异。
3. 探讨低碳出行的可行性和实施策略。
4.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结合物理、化学、
环境科学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活动方案
任务一:查阅并整理资料。
1. 交通工具燃料结构的变化:通过查阅资料,了解
从传统燃油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燃料结构变化。
2. 新能源汽车的分类与发展: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
的主要类型(如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动汽车、燃料电池
汽车等),并整理其发展历程及未来前景。
任务二:环保与能量利用效率对比。
1. 环保对比: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对比新
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在尾气排放、噪音污染等方面的
差异。
2. 能量利用效率对比:学生需了解新能源汽车和燃
油汽车在能量转换效率、燃料消耗等方面的差异,并分
析其节能效果。
任务三:低碳出行科学辩论。
辩论主题:以“践行低碳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理念,围绕“如何低碳出行”进行科学辩论。学生需
结合调研结果,提出低碳出行的可行方案,并与同学分
享交流。
任务四:拓展研究。
插电混动技术:学生需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插电
混动”技术对传统内燃机的改造,并比较纯电动车与插
电混动汽车在安全、使用习惯、电池需求量、成本、充
电时间、续航里程等方面的优势。
四、活动评价
1. 调查报告:完成《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前
景》的调查报告,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交流。
2. 辩论表现:根据学生在低碳出行辩论中的表现,
评估其对新能源汽车和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提交一份关于插电混动技术与纯电动车对比的研
究报告。
五、拓展研究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前景。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2024年,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大
力支持,如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等。新能源汽车在环
保和节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几乎不产生尾气排放,能
量转换效率高于燃油汽车。
材料二:插电混动技术与纯电动车的比较。
插电混动汽车(PHEV)结合了传统内燃机和电动
机的优势,既能在纯电模式下行驶,又能在电量不足时
使用内燃机驱动。与纯电汽车相比,插电混动汽车在使
用习惯、续航里程、充电时间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
在电池需求量和初始成本方面存在一定劣势。纯电汽车
依赖充电设施,适合有固定充电条件的用户,而插电混
动汽车使用更加灵活,适合长途旅行和充电设施不完善
的地区。
1. 根据材料一,新能源汽车的能量转换效率高于燃
油汽车。请解释能量转换效率的含义,并分析为什么新
能源汽车的能量转换效率更高。
答:能量转换效率是指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有效利用
的比例。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车,直接将电能转
换为机械能,能量损失较少。而燃油汽车需要通过燃烧
汽油将化学能转换为内能,再转换为机械能,能量损失
较大。
2. 材料一提及新能源汽车在环保方面的优势。请结
合物理和化学知识,解释新能源汽车为什么几乎不产生
尾气排放,并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答:新能源汽车几乎不产生尾气排放,因为它们在
运行过程中通常不燃烧化石燃料。传统燃油汽车燃烧汽
油会产生有害气体,而新能源汽车主要依赖电能,减少
了有害气体的排放,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3. 根据材料二,插电混动汽车采用双动力系统。请
比较插电混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在动力系统上的差异,
并分析这种差异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答:插电混动汽车采用双动力系统,内燃机和电动
机可以单独或共同工作,提高了动力输出的灵活性和效
率。纯电动汽车仅依赖电动机,结构相对简单,但在动
力输出的灵活性上不如插电混动汽车。
4. 材料二提到插电混动汽车在续航里程上优于纯电
汽车。请从能量消耗的角度解释其中的原因。
答:插电混动汽车在混合模式下可以利用内燃机和
电动机共同工作,减少了电池的能量消耗,从而延长了
续航里程。纯电动汽车完全依赖电池,电池的能量消耗
较大,续航里程相对较短。(共18张PPT)
第十四章 内能与热机
第二节 物质的比热容
在沿海地区,白天的风通常从大海吹向陆地,而晚
上的风却从陆地吹向大海,这种风叫“海陆风”。 海陆
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1. 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
低)时吸收(或放出)的 与它的质量和升高
(或降低)温度的乘积之比。用字母 表示。
热量 
c 
(2)①公式: ;
②单位: 。
c= 
J/(kg·℃) 
(3)水的比热容c水= ,表示
的物理意义是

4.2×103 J/(kg·℃) 
1 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时吸
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J 
(4)水的比热容较大,使水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
应用。
①用作制冷剂,用于取暖。如:用冷水冷却汽车发动
机等。
②调节气候。如:夏季沿海地区的温度要比市区温度
低等。
  注意:比热容是描述物质吸热本领的物理量,是
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而与质量大小、形状如何、温度高低、吸热或放热多
少无关。
2. 关于热量计算。
(1)吸、放热公式。
①吸热:Q吸= ;
②放热:Q放= 。
cm(t2-t1) 
cm(t1-t2) 
(2)平衡公式。
①不计热量损失:Q吸=Q放;
②若有热量损失:Q放=Q吸+Q损。
知识点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下图是“比较食用油和水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
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B
A. 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
水吸收的热量比食用油多
B. 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
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比水多
C. 实验中分别取相同体积的食用油和水
D. 实验中,食用油吸热升温较快,说明食用油吸热能力
较强
1. 实验中选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目的是使两个酒精
灯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的热量相等,这样可以保证水
和食用油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2. 吸热能力的比较方法。
(1)取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
度,吸收热量多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2)取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使它们吸收相同的热
量,温度变化小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知识点二:比热容的理解
下列有关比热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
B. 同种物质质量越大,比热容就越大
C. 比热容大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D. 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比热容越大
C
比热容是描述物质吸热本领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而与质量大小、形状如何、温度高低、吸热或放热多少无关。
知识点三:比热容的应用
下列应用实例中不是主要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
特性的是( B )
A. 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B. 用湿毛巾给发烧病人擦拭降温
C. 用热水袋取暖
D. 向秧田灌水防止冻坏秧苗
B
比热容和蒸发应用的判断:先判断应用中是否发生了物态变化,如果没有,则是比热容的应用。
1. (2024·连云港)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比沙漠地区
小,这是因为水的( D )
A. 质量大 B. 温度高
C. 密度大 D. 比热容大
D
2. 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了质量相同的
两种液体,用同一个热源分别加热,液
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根据
图像可知( D )
A. 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B. 加热时间相同,液体甲吸收的热量大于液体乙吸收的
热量
C. 加热时间相同,液体甲温度升高比液体乙温度升高得多
D. 液体甲的比热容大于液体乙的比热容
D
3. 已知c铜=0.39×103 J/(kg·℃),c铅=0.13×103 J/
(kg·℃),则质量相同的铜和铅吸收相同的热量时,
铜比铅的温度升高得 ;质量相同的铜和铅升高相
同的温度,吸收热量多的是 。
少 
铜 
4. 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将4 kg的水倒掉
一半,剩下的水的比热容是 J/(kg·℃);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初温为20 ℃、质量为2 kg的水吸
收2.1×105 J的热量后,温度将升高到 ℃。
4.2×103 
45 (共28张PPT)
第十四章 内能与热机
单元复习
【单元知识建构】
【重点问题辨析】
1. 温度、内能、热量概念辨析
物理量 温度 内能 热量
概念 宏观上:表示物
体的冷热程度 微观上:反映物
体中大量分子无
规则运动的剧烈
程度 构成物体的所
有分子,其分
子动能与分子
势能的总和 在热传递过
程中,物体
间内能转移
的多少
性质 状态量 状态量 过程量
表述 用“是”“降低
(到)”“升高
(到)”等词汇
描述 用“有”“具有” “改变”“增加”
“减少”等词汇描述 用“放
出”“吸
收”等词汇
描述
单位 摄氏度(℃) 焦耳(J) 焦耳(J)
联系 在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会增
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会减少,但此过程中
物体温度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B )
A. 物体内能增加时,温度一定升高
B. 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一定增加
C. 物体吸收了热量,内能不一定增加
D. 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B
2. 汽油机四个冲程的辨析
冲程 吸气冲程 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排气冲程
工作 示意图
特点 进气门打
开,排气
门关闭,
活塞向下
运动,汽
油和空气
的混合物
进入气缸 进气门和
排气门都
关闭,活
塞向上运
动,燃料
混合物被
压缩 火花塞产生电火 花,使燃料猛烈 燃烧,产生高温 高压的气体,高 温高压的气体推 动活塞向下运 动,带动曲轴转 动,对外做功 进气门保持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把废气排出气缸
能量转化 — 机械能转
化为内能 内能转化为机
械能 —
(2023·自贡)如图所示,图A、B、C、D是四冲
程汽油机的工作示意图,图E、F是演示实验的示意图,
图B是 冲程,与它原理相同的是图 所示的
演示实验。
压缩
E
3. 热值与比热容的实验测量方法
(1)比较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则需要燃烧相同的燃
料,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液体升高
的温度,温度升高越多,液体吸热
能力越小。
(2)比较热值大小,要用质量相同的不同的燃料,加
热质量相同的同种液体,根据Q=cmΔt可知,液体升高
的温度越多,燃料放出的热量越多,根据q=可知,
燃料热值越大。
如图所示,用同样的器材进行实验,现
要求仅根据温度计示数的变化(Δt),比较
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实验1)或者比较不同
燃料的热值(实验2),不计热损失,则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C
A. 这两个实验均需要控制被加热的物质种类一样
B. 这两个实验均需要控制实验中用完全相同的燃料
C. 在实验1中,加热相同时间后,若Δt越小,则该物质
的比热容越大
D. 在实验2中,加热相同时间后,若Δt越大,则该燃料
的热值一定越大
【中考范题追踪】
1. (2023·福建)城市中修建人工湖和湿地公园,可以
调节气温,这主要是利用水的( C )
A. 密度较大 B. 沸点较高
C. 比热容大 D. 流动性好
C
2. (2024·福建)水约占人体体重的60%~70%,有助
于调节体温,原因之一是水具有较大的( D )
A. 热值 B. 密度
C. 温度 D. 比热容
D
3. (2024·福建)“煮”的篆体写法如图所示,表示用
火烧煮食物。下列实例与“煮”在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上相同的是( A )
A. 热水暖手 B. 钻木取火
C. 搓手取暖 D. 擦燃火柴
A
4. 右图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取火器的模型图,把木制推杆
迅速推入牛角套筒时,杆前端的艾绒立刻燃烧起来,这
是通过 的方式,使筒内空气内能 ,温
度升高,达到艾绒的着火点。
做功 
增大 
5. (2023·福建)如图所示,民间有“做白粿迎新春”
的传统习俗。制作白粿时,先将浸泡过的米放在木桶中
蒸熟,再放入石臼中用木槌捶打,最后搓揉成形。蒸米
时,木桶中米的内能增加是通过 的方式实现
的,完全燃烧10 kg的干木柴能释放出 J的热
量。(干木柴的热值为1.2×107 J/kg)
热传递 
1.2×108 
6. (2024·福建)某光伏发电站年均发电量约为
2.9×1012 J,相当于完全燃烧 kg煤炭释放的
热量。(q煤=2.9×107 J/kg)
1.0×105 
7. 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记录的数
据如表所示。
升高的温度/℃ 5 10 15 20
加热水的时间/min 2.5 5 7.5 10
加热沙子的时间/min 1 2 3 4
(1)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使它
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通过比较 来判断吸收
热量的多少。
加热时间 
(2)加热10 min后,测得水的温度如图所示,
为 ℃。
48 
(3)分析表中数据可得: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升高
相同的温度,水比沙子吸收更 的热量。
多 
升高的温度/℃ 5 10 15 20
加热水的时间/min 2.5 5 7.5 10
加热沙子的时间/min 1 2 3 4
(4)根据实验结论推理: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
地 。
小 
8. 小明发现放在同一杯热水中的金属勺摸起来比
塑料勺烫,他认为这是两种物质导热性不同造成的,那
么,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导热性?小明设计了如图甲所
示的实验装置,分别将铜丝和铝丝一端浸入装有沸水的
烧杯A中,另一端浸入盛有20 ℃水
的试管B中,每隔2 min测一次试管
B中水的温度,记录两组实验数据
并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
变化的图像,已知实验环境气压为
1个标准大气压。
(1)由图乙推断: 的导热性能更好。
铜 
(2)为衡量物质的导热性能,小明类比所学的知识,
将实验中“A、B中水的温差与时间的比值”定义为热导
k。则当试管B中的水温升到30 ℃时,铜的热导值
℃/min;计算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导热物质
两端温差越小,热导k的值越 。
17.5 
小 
(3)小明进一步猜想,热导k可能还与导热物质的长度
L和横截面积S有关;他又找来几根铜丝浸入图甲所示的
装置中,每次将B中水加热至相同温度,记录加热时间t
和铜丝的规格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横截面积S/mm2 长度L/m 加热时间t/min
1 1 1 8
2 4 1 2
3 2 1 4
4 4 0.5 1
5 4 2 4
6 3 3 —
① 三次实验是为了探究热导k与导热物质长度的关系;
2、4、5 
次数 横截面积S/mm2 长度L/m 加热时间t/min
1 1 1 8
2 4 1 2
3 2 1 4
4 4 0.5 1
5 4 2 4
6 3 3 —
②分析数据可知,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热导k与导热物质
的横截面积S成 比;
正 
次数 横截面积S/mm2 长度L/m 加热时间t/min
1 1 1 8
2 4 1 2
3 2 1 4
4 4 0.5 1
5 4 2 4
6 3 3 —
③由规律推测:第6次加热时间t= min。
8 
次数 横截面积S/mm2 长度L/m 加热时间t/min
1 1 1 8
2 4 1 2
3 2 1 4
4 4 0.5 1
5 4 2 4
6 3 3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