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老校(文化街校区)高一(上)开学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分。
1.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端午粽飘香——分子不断运动
B. 水沸腾把壶盖顶开——分子体积变大
C. 1g水中约含有3.34×1022个水分子——分子质量很小
D. 石蜡熔化——分子种类不变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 可以用溶解度判断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C. 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 两种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食盐水会有不同的性质,从而有不同的应用
3.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装置
目的 A.除去H2中的少量HCl B.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装置
目的 C.证明某气体为H2 D.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
A. A B. B C. C D. D
4.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一种纯碳新材料“碳纳米泡沫”,每个泡沫约含有4000个碳原子,直径约为6~9nm,在低于-183℃时该泡沫具有永久磁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碳纳米泡沫”是一种新型的含碳化合物
B. “碳纳米泡沫”和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它们的性质相同
C. 把“碳纳米泡沫”分散到适当的分散剂中所得分散系,其分散质能通过滤纸或半透膜
D. 把“碳纳米泡沫”分散到适当的溶剂中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5.科学的分类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aO、MgO、Al2O3都是碱性氧化物
B. 漂白粉、波尔多液、胆矾都是混合物
C. H2SO4、NH3 H2O、CaCO3都是电解质
D. 根据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6.节能减排中“减排”的重要手段是合理利用二氧化碳。科学家正致力于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1:1 B. 反应物和生成物共涉及两种氧化物
C. 若恰好完全反应后,分子的个数不改变 D.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7.我国科研人员在二氧化钛(TiO2)里混入5%的稀土元素钪,制备出新型光解水催化材料。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钪元素的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iO2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 B. TiO2属于氧化物
C. 钪的原子序数为21 D. 钪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4.96g
8.离子方程式BaCO3+2H+=CO2↑+H2O+Ba2+中的H+能代表的物质是( )
①H2SO4
②HNO3
③HCl
④CH3COOH
⑤NaHSO4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⑤
9.将NaCl溶于水可以形成溶液,氯化钠溶于乙醇形成胶体。下列有关NaCl的水溶液和NaCl的乙醇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二者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
B.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C. 二者均能透过滤纸,但NaCl的乙醇溶液不能透过半透膜
D. 等质量的NaCl形成此两种分散系时,分散质粒子种类和数目相同
10.离子交换法净化水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经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后,水中阳离子的总数不变
B. 水中的NO3-、SO42-、Cl-通过阴离子树脂后被除去
C. 通过净化处理后,水的导电性降低
D. 阴离子树脂填充段存在反应H++OH-=H2O
11.试管内盛有20℃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其上漂浮一小木块。如图所示,将试管插入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试管内有固体析出 B. 小木块浸入溶液内的体积变小
C. 试管内溶剂的质量不变 D. 试管内溶液的质量分数变小
12.分别将6滴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下列试剂中:①5mL20℃蒸馏水中;②5mL沸水中并加热至红褐色;③5mL20℃蒸馏水中,然后再加入适量0.1mol/LNaOH溶液。用激光笔照射所得到的三种分散系,只有②中观察到光亮的通路。下列有关相应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散质粒子直径:③>②>①
B. 仅凭观察法不能将①②③三种分散系区分开
C. ②中产生的丁达尔现象不能区分胶体与溶液
D. 向三种分散系中加入稀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后,只有①中会产生白色沉淀
1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图A:在空气中加热一定量的铜粉
B. 图B:向一定量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C. 图C:分别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逐渐加入铁粉和锌粉
D. 图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14.某同学绘制了含铁元素的部分物质转化关系图(图中→”表示一种物质一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铁丝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实现转化① B. 转化②的反应类型一定为置换反应
C. 转化③的过程不一定需要氧气参与 D. 转化④中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不止一种
15.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是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一定条件下,6.0g某有机物在密闭容器内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中所有物质的分子数随反应过程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消耗的有机物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1:2
B. 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2H4O2
C. 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比为1:1
D. 反应结束后,密闭容器内消耗氧气的质量为6.4g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6.文字的载体一甲骨、青铜器、简膜、丝帛和纸张等,在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在甲骨和青铜器上刻字,属于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简牍探中华,帛书藏春秋。竹简、丝帛中的纤维都属于______(填“天然”或“合成”)纤维;用墨在竹简、丝帛上书写的文字历经千年而不变色,其主要原因是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______。
(3)纸书《天工开物》中有锻造铁器的记载,“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铁华、铁落”中含有四氧化三铁,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三、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7.NaF常用作杀菌剂、防腐剂,实验室中以氟硅酸(H2SiF6)和NH4HCO3为原料制取NaF的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①20℃时物质的溶解度:NH4Cl 37.2g,NaF 4g,NaCl36g;②Na2SiF6微溶于水,NH4F易溶于水。回答下列问题:
(1)H2SiF6为二元强酸,写出其电离方程式:______。
(2)“反应2”为NH4F+NaCl=NaF↓+NH4Cl,写出“反应1”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反应2”是利用了不同物质的 ______差异。
(4)晶体a洗涤的目的是 ______。
(5)“反应1”中NH4HCO3必须过量的原因是 ______,若NH4HCO3不足,则制得的NaF中含有的杂质是 ______(写化学式)。
(6)20℃时,若将18.5gNH4F与31g NaCl混合,加入100g蒸馏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则可得 ______到g NaF(不考虑溶质间对溶解度的相互影响)。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8.气体的制取并研究气体的性质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实验一和实验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制取气体
(1)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O2应选择图1中的装置是A→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制取CO2时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实验二】用图2探究某塑料的元素组成(资料:无水CuSO4遇水变蓝色)
(3)按图2进行实验。若观察到______现象,说明该塑料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9.中国政府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目前化学研究的热点。
(1)“碳中和”与“碳达峰”中的“碳”指的是 ______。
(2)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也是“捕捉”CO2的过程。但根据溶液知识,不宜采用澄清石灰水“捕捉”CO2,原因是 ______。
(3)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2并没有明显现象,利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溶液全部快速推入,即可判断两物质发生了反应。同时用压强传感器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填序号)。
A.先推入的是盐酸
B.C点表示CO2与NaOH反应恰好停止
C.D点压强比初始瓶内压强大,此时瓶内二氧化碳气体的量比初始多
D.若盐酸足量,最终压强比初始压强小,原因可能是有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
(4)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和Ni基催化剂”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下图是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
①构成C物质的粒子是 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物理;
天然;不活泼;
17.【答案】;
H2SiF6+6NH4HCO3=6NH4F+H2SiO3↓+6CO2↑+3H2O;
溶解度;
除去NaF表面的NH4Cl等可溶性杂质;
使H2SiF6全部反应,防止反应2生成Na2SiF6沉淀;Na2SiF6;
17
18.【答案】D; ;
BE;CaCO3+2HCl=CaCl2+H2O+CO2↑;
G中固体变蓝,K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9.【答案】二氧化碳;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溶液过稀吸收效果不好;
D;
①分子;
②CH4+CO22H2+2CO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