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训练(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训练(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8 09:1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训练(二)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积累运用(34分)
一、读语句,根据拼音,写词语。(8分)
1.翻过一座xuán yá( ),眼前出现了一条大河。河上没有桥,我们该怎样dù guò( )河呢?
2.手liú dàn( )用完了,战士们就lūn( )石头砸。石头像báo( )子一样,向敌人头上砸去。
二、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填序号) (12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寇 居高林下 山涧(jiān) B.崎岖 惊天恸地 奋战(fèn)
C.高潮 热血沸滕 外宾(bīn) D.眺望 全神贯注 屹立(yì)
2.下列对加点字“举”解释错误的是( )。
A.一举两得(举动) B.举重(起) C.举国欢庆(全) D.举一反三(提出)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是( )
A.猛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B.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强烈的阻击。
C.刚吃完饭,请不要做剧烈运动。 D.激烈的寒流袭击了北方大地。
4.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课文《开国大典》中虽然没有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但也描写出了阅兵式震撼的场面。
B.《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写的,诗中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C.《灯光》这篇文章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D.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反映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5.下列选项中对称号解释错误的是( )。
A.烈士——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
B.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如“狼牙山五壮士”
C.力士——有胆量有力气的人
D.隐士——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
6.(多选题)小明要参加演讲比赛,你想提醒他什么呢?( )
A.姿态大方,辅以动作来增强表现力。 B.演讲稿内容观点鲜明、逻辑性强。
C.演讲稿的语言要书面化,避免口语化。 D.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会影响演讲效果。
三、按要求完成练习。(8分)
1.下面这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用修改符号在文段中进行修改。(2分)
①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的拐点上。②能否完成民族复兴、实现大国崛起,已成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年轻一代的强烈愿望。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扬和传承革命精神变得愈发重要。
2.写人物对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请你也来写一句吧。(2分)
例:“我作业还没有写完,不能陪你出去玩。”我拒绝了弟弟的邀请。
3.《觉醒年代》这部剧讲述了百余年前的有志青年为追求真理、救国救民而一往无前的故事。看剧的青年被革命历史题材触动,为前辈的峥嵘往事动容。一名年轻观众说:“国难当头时青年当自强,现在和未来吾辈也更要永远自强!”这部剧还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思考:如何避免虚度一生?如何绽放青春芳华?
你想做一个怎样的少年呢?例如:志存高远、诚实勇敢、刻苦学习、正义等。请选一点讲一讲,并简单地写写理由。(4分)
四、我会诵读。(6分)
1.《七律·长征》诗中“ , ”
两句写出了红军战士翻越雪山之后的喜悦心情。
2.当国家面临危难时,人们会奋力保卫家国,就算牺牲自己的血肉之躯也在所不惜。这让我想起了诗人曹植的那句诗“ , ”。
3.爱国不分年龄,也不分身份,就算身份再卑微的人也有一颗爱国之心,正如爱国诗人陆游
所说的“ ”。
4.“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祖国的每寸国土,正如李纲所说的“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
语篇阅读(36分)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左图:长征介绍表;右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材料二)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翻越大山,跨过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材料三)长征精神的内涵: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阅读材料,填一填: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是为了 ;长征开始的时间是 ,结束的时间是 ,从 出发,在 结束,行程约 。(6分)
2.判断正误。(4分)
(1)中央主力红军进行长征是被迫的,敌人是日本侵略者。( )
(2)这次长征实现了解放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
(3)中央红军长征途中部分重要事件的顺序是:血战湘江→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爬雪山→飞夺泸定桥→过草地。( )
(4)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红军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
六、课内阅读。(10分)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 寂静 安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告 宣布 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情 热烈 热心)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从选文的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打“√”。(3分)
2.选文按顺序写了开国大典的 、 两个环节。(4分)
3.画“ ”的句子中“站起来”指的是什么?(3分)
七、课外阅读。(16分)
丰 碑
①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②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有人冻死了。”
③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④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⑤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
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样子十分可怕。
⑥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⑦“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
⑧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⑨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⑩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地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下面三个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是( )。(2分)
A.他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C.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
2.第①自然段中“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指的是什么?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2分)
3.军需处长是负责提供军用物资的人,但文中的军需处长自己为什么没有穿棉衣而被冻死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分)
4.文章首尾都有对于“风雪”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3分)
5.“丰碑”指的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在文中指的是什么?(3分)
6.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翻看长征和抗日战争的历史,我们感受到了被侵略的屈辱,也感受到了壮士们的坚强不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3分)
习作表达(30分)
八、按要求完成习作。
《开国大典》向我们描绘了热烈、隆重的开国大典的盛况,平时我们也一定见过不少热闹的场面,如节日的盛会、学校的运动会等。请你把自己见过的一个场面具体地描绘下来。450字左右。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训练(二)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34分)
一、(每字1分,共8分)
1.悬崖 渡过
2.榴弹 抡 雹
二、(每题2分,共12分)
1.D 2.B 3.C 4.A 5.C 6.ABD
三、(共8分)
1.第②句删去“能否”;第③句语序不当,应对换词语“发扬”与“传承”的位置。(每处1分,共2分)
2.示例: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2分)
3.言之有理即可。(4分)
四、(每空1分,共6分)
1.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3.位卑未敢忘忧国
4.不可以尺寸与人
语篇阅读(36分)
五、(共10分)
1.摆脱国民党“围剿” 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 瑞金 延安 二万五千里(每空1分,共6分)
2.(1)× (2)× (3)× (4)√(每空1分,共4分)
六、(共10分)
1.肃静 宣读 热烈(每空1分,共3分)
2.升国旗 宣读公告(每空2分,共4分)
3.中国人民摆脱了黑暗统治,从此当家做主了。(3分)
七、(共16分)
1.A(2分)
2.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2分)
3.示例:①红军长征时物资短缺,生活艰苦。(1分)②军需处长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2分)
4.示例:反映环境恶劣,行军艰难,为老军需处长的牺牲渲染了悲壮气氛。(3分)
5.示例:“丰碑”象征了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指战员先人后己,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3分)
6.言之有理即可。(3分)
习作表达(30分)
八、略。(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