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周总理,你在哪里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 周总理,你在哪里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7 20:4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周总理,你在哪里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周总理,你在哪里》中具体而微地选用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和具体事物来表现周总理的高风亮节。如“沉diàn diàn的谷蕙上”“他辛勤的汗滴”,ɡōu火鲜红的宿萤地上人们回忆“他亲切的笑语”,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等,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表现周总理同广大人民同甘共苦的典xínɡ画面,让人进一步感受到他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1) 根据拼音写字词。
   
沉diàn diàn(    ) ɡōu(  )火 典xínɡ(  )
(2) 找出文中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    ”改为“    ” “    ”改为“    ”
(3) 画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具体而微 B. 高风亮节 C. 同甘共苦 D. 鞠躬尽瘁
2. 下列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 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B.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C. 你的人民/想念你 D. 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3. 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      )
(2) 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 (      )
(一) 名著阅读。
  最近小语同学阅读《艾青诗选》,他在阅读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的《树》这首诗中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请你帮助解决。
4. 小语同学读了这首诗歌,写了一段读书笔记,请你根据诗意将笔记补充完整。
  初读诗歌《树》,觉得是一首写景状物诗,描写了根须缠在一起,树干彼此独立的两棵树。再读诗歌发现,虽然从表面看,树与树之间没有联系,但“在泥土的覆盖下”,根须是纠缠在一起的,这就给我们启示:认识事物时,不仅    ,还    。第三遍读诗歌,我先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尽管过去有外国人侮辱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但作者意识到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所以,我觉得这首诗歌的深刻主题应该是 。
5. 以下是小语同学的读书笔记,请你帮助小语解决疑思。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
[疑思] 诗选以年代划分艾青诗作,如果我以诗歌主题进行划分,还能发现什么?
主题一:“①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年 《我爱这土地》——1938年 《北方》——1938年
主题二:“礼赞光明”
《向太阳》——1938年 《火把》——1940年 《光的赞歌》——1978年
主题三:“②               ”
《鱼化石》——1978年 《镜子》——1978年 《伞》——1978年
(1) [疑思1] 还有两个主题没有确定,请选出适合的选项填到笔记中的①②处。
    
A. 歌咏自然 B. 思考人生 C. 热爱祖国 D. 呼唤亲情
(2) [疑思2] 我发现,在20世纪30~40年代,因为时值抗战,艾青更多地关注国家苦难,表现民族救亡图存之心。1978年以后,诗人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  )
A. 诗句由原先的长短错落,不求整齐划一变得比较整齐。
B. 诗情由原先的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变得比较深沉。
C. 写法由原先的口语化、散文化变为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
D. 诗意由原先的凝重、深厚变得比较警策,充满哲思。
(3) [疑思3] 杨匡汉在《艾青评传》中说:“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结合《艾青诗选》,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二)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 质疑,意为“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这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小文和小语在朗读《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歌时,进行了质疑互析,请你也一起参与吧。
小文:诗人为何选择到“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广场”这五个独特的场景寻找总理呢?
小语:我觉得,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是天地万物的代表,广场指代祖国的心脏——北京。这五个场景,见证了(1)                        ,见证了总理为革命、为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精神。这样的构思,真是别出心裁啊。
小文:说得太棒了!讲到别出心裁,我想起“高山仰止”这句话。诗人面对“高山”呼喊周总理,是否含有以高山象征周总理的高风亮节的意思呢?那么,“大地”应该能让人联想到周总理(2)                 ,而大海则象征着总理(3)                吧。
小语:嗯,很有道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物往往是重要意象,诗人的妙思也常常体现在这些看似简单的词句背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蕴含其中的深情吧。
(三)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一月的哀思(节选)
——献给敬爱的周总理
李 瑛
呵,汽车,扎起白花,
人们,黑纱缠臂。
广场——如此肃穆,
长街——如此沉寂。
残阳如血呵,
映着天安门前——
低垂的冬云,
半落的红旗……
车队像一条河,
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
为什么有人,
不许我们缅怀你伟大的一生?
为什么有人,
不许我们赞颂你不朽的业绩?
但此刻,
长街静穆,万民伫立,
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
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
多少人喊着你,
扑向灵车;
多少人跑向你,
献上花束和敬礼;
多少人想牵动你的衣襟,
把你唤醒;
多少人想和你攀谈
知心的话题……
车队像一条河,
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
历史呵,请记着——
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
在中国,在北京,
一辆车,
辗过一个峥嵘的世纪。
车上——躺着一个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车上——躺着一个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车上——躺着一个
真正的生命,
车上——躺着一个
人民骄傲的儿子。
——一个为八亿人,
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的
伟大的英雄;
——一个为三十亿人,
倾尽了最后一滴心血的
伟大的战士!
车队像一条河,
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
呵,祖国——
茫茫暮霭中,
沉沉烟云里:
多少个家庭的
多少面窗子,
此刻,都一齐打开,
只为要献给你由衷的敬意。
社员们,肃立在梯田上,
瞩望你;
工人们,攀登在井架上,
呼唤你;
千万名战士持枪站在哨位上,
悼念你。
这就是我们庄严隆重的丧仪呵:
主会场——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祖国,
分会场——
五大洲南北东西;
云水间,满眼翻飞的挽幛,
风雷中,满耳坚定的誓语。
江水沉凝,青山肃立,
万木俯首,星月不移……
你就这样
从你熟悉的长安街从容走过,
像生前,从不愿惊动我们,
轻轻地从我们身边走去……
7. “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在诗中单独成节、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8. 将下面的句子与诗中相应的句子进行对比,分析诗中加入破折号并进行分行排列的表达效果。
车上躺着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车上躺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车上躺着一个真正的生命,/车上躺着一个人民骄傲的儿子。


9.     
读《一月的哀思》(节选),你会联想到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哪些诗句?有怎样的感受?



(一) 语言运用。
  我校九年级语文组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非常喜欢阅读现当代诗歌,便组织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关于现当代诗歌的网上展厅,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 板块分类:同学们在设计网上展厅时,将展厅分成了“家国情怀”“人生感悟”“青春赞歌”三个主题展览板块。
10. 小语同学将以下四首诗放入了“家国情怀”板块,你发现其中有一首不应该放在里面,你认为是 (  )
A. 《我爱这土地》艾青 B. 《黄河颂》光未然
C. 《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 D. 《乡愁》余光中
11. 主题展览需要撰写“前言”,请你选择“家国情怀”或“人生感悟”的任一板块,参照示例进行撰写。(不超过20字)
示例:“青春赞歌”
主题展览前言:诗意盎然,书写一段青春岁月。
“            ”
主题展览前言:
(二)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鹿头关过庞士元庙
[宋] 陆 游
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
海内常难合,天心岂易知。
英雄今古恨,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秋来满断碑。
12. 请你结合具体的句子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3. 请发挥想象,请用你的语言描绘诗歌尾联的景物画面。


(三)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郡庞士元①闻司马德操②在颍川,故③二千里候④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⑤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⑥耦耕⑦,不慕诸侯之荣;原宪⑧桑枢⑨,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⑩所以慷慨,夷、齐11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陲,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 ① 庞士元:庞统,字士元,为刘备中郎将。 ② 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汉末名士。 ③ 故:特意。 ④ 候:探望。 ⑤ 邪径:斜径,小路。 ⑥ 伯成:指伯成子高,尧时贤人,禹为天子,他辞掉诸侯回家种地。 ⑦ 耦耕:指耕种。 ⑧ 原宪:孔子弟子,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为官。 ⑨ 桑枢:用桑树枝做门的转轴,比喻贫寒。 ⑩ 许、父:许由和巢父,尧舜时两位隐士。 11 夷、齐:伯夷、叔齐,周灭商后,二人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不虑失道之迷(      ) (2) 寡见大义(      )
15.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虽 有 窃 秦 之 爵 千 驷 之 富 不 足 贵 也
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2) 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


17. 庞统所说“洪钟”“雷鼓”表达了什么意思?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自主阅读推荐”中说,《世说新语》语言极为简练传神,名士们的“言论丰采,跃然纸上”,请你评述庞统或司马徽的“丰采”。

2 周总理,你在哪里
1. (1) 甸甸 篝 型 (2) 蕙 穗 萤 营 (3) A 解析:A. 有误,“具体而微”指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2. D 解析:正确划分应为“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3. (1) 反复、拟人 (2) 比喻 4. 要看表面 要看根本 赞美中华民族(抗日军民)紧密团结,英勇顽强的精神 5. (1) ① C ② B 解析:① 根据《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年,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我爱这土地》——1938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越深,心中的痛苦也越强烈。《北方》——1938年,写“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写“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用近乎散文的诗行,传达出极为深厚的爱国之情。可知此三篇表达热爱祖国的主题,因此选C。② 根据下面列出篇目的提示,可知此时期的诗是70年代写的,《鱼化石》写鱼化石裹身岩层,重见天日,却没有了活力,没有了叹息,听不见浪花的声音,看不见天和水。诗人由此引发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又如《镜子》,写镜子“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因为它真实、直率,从不掩饰,所以“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这样的哲理小诗,通过镜像来反观人生,充满哲理,饶有兴味。因此选B。 (2) C 解析:“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是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特点。 (3) 示例:① 艾青的很多诗都以太阳、光、火等作为诗歌意象,如《火把》《向太阳》等;② 艾青的作品感情充沛,催人奋进,像太阳一样有着永恒的魅力,像火把一样给人温暖,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如《火把》一诗中跳跃着像火把一样燃烧的热情,不但鼓舞人们寻找方向,而且也照亮了作者自己的革命道路。 6. (1) 总理从革命斗争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心农业、工业、国防事业建设的奋斗历程 (2) 坦荡的胸怀 (3) 伟大的品格 7. “车队”是诗人情感的触发点,这两句诗每一次出现,都引出场景和内容的变化,从不同角度展现广大人民哀悼周总理的心情和场面;多次出现,回环往复,使诗歌组成一个整体,并加重了庄严、肃穆、悲伤的抒彩,突出了人民送别周总理的沉重、依恋、崇敬的情感。 8. 加破折号,能使语速减慢,语意深沉;分行排列,以示强调,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诵读时,语气、节奏缓慢而沉重,能表现人民对周总理的哀悼、怀念之情。 9. 示例:由“社员们”“工人们”“千万名战士”等诗句,想到了课文中的“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宿营地上篝火红啊,/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等诗句,更真切地感受到周总理跟人民在一起、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 10. C 解析:《周总理,你在哪里》诗歌运用了一种“寻问—呼唤—寻找—回答”的诗歌形式,寄情于景,描绘了亿万人民在广阔世界里齐声呼唤、四处寻找周总理的动人场景,并以群众和万物的应和与深情作答,把怀念周总理和追述周总理一生伟业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壮阔、感人的意境,逐步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情景,抒发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和怀念的感情,对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崇高品质进行了深沉而热烈的赞颂;与“家国情怀”板块不契合。 11. 示例一:家国情怀 诗情浓浓,点燃家国之心火。 示例二:人生感悟 写一首心灵诗作(或:思绪万千),悟一段诗意人生。 12. 表达了诗人对和他有着相近命运的英雄的离世而感到惋惜。“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诗人怀着非常凄恻的心情,风尘仆仆地来凭吊这个英雄,表达了对英雄的惋惜之情。“英雄今古恨,父老岁时思”写出了英雄的英年早逝对诗人的触动非常大,他为这样一个千古的英雄而感到痛惜。最后两句,“苍藓无情极,秋来满断碑”,经过多年的风雨,残垣断壁非常荒芜,这样的英雄似乎早被人们遗忘了,所以诗人用“无情极”表现出自己浓郁的惜英雄的情结。 13. 示例:一千多年过去了,眼前只有断壁残垣,只剩下孤零零的爬满苔藓的断碑,在秋风的吹拂下显得十分荒凉萧索。 14. (1) 迷路 (2) 少,缺少 15. 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16. (1) 哪能窝窝囊囊,做这些妇人做的事呢? (2) 从前伯成宁愿种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原宪贫寒,也不愿做官住豪宅。 17. “洪钟”“雷鼓”指司马德操对他的教诲。 示例一:庞统虚心接受批评,从“仆生出边陲,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可以看出。 示例二:司马徽廉洁为政,具有高尚的节操,从“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不足贵也”可以看出。
[参考译文] 南郡庞士元(庞统)听说司马德操(司马徽)在颍川,特地从两千里之外赶来看望他。到了那里,正遇上司马德操采桑叶,庞士元在车里对他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缨,哪能窝窝囊囊,做这些妇人做的事呢?”司马德操说:“你先下车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却不考虑迷路的危险。从前伯成宁愿种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原宪贫寒,也不愿做官住豪宅,哪有住在华丽屋子里,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几十个侍女环绕的人,能做出一番伟业呢?这就是为什么许由、巢父慷慨辞让,伯夷、叔齐感叹国家灭亡(,饿死在首阳山呀)。即使(吕不韦)窃取了相国那样的高官,(齐景公)有四千匹马的财富,也不显得珍贵啊!”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之地,很少听到什么高深道理,如果不是亲自敲洪钟、击雷鼓,就不会知道它们的轰鸣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