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diàn堂,也有玲珑tī透的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lǎn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于幻想的境界。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diàn( )堂 tī( )透 饱lǎn( )
(2) 选择合适的短语填在语段的横线上。
山乡村野 亭台楼阁
2. 对下列复句的类型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 你们上课时不要窃窃私语,尤其是在老师讲课的时候。(递进复句)
B. 尽管小区里每套房子都价值数百万元,但在楼房不起眼的入口下面,一条条长长的、坑洼不平的通道尽头,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转折复句)
C. 无论运动员是否摘取了金牌,他们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都以其强烈的感染力,令人难以忘怀。(并列复句)
D. “双减”之所以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是因为这是一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政策。(因果复句)
(一) 名著阅读。
3. 下图是某出版社为即将出版的《艾青诗选》设计的封面,构图有些单调,如果要在画面上再添加一种事物,你会添加什么?请结合《艾青诗选》的内容加以说明。
4. 班级开展《艾青诗选》阅读活动,小文大致梳理了艾青不同创作阶段的特点。请你补充完整。
创作阶段 代表诗作 主要意象 情感
30年代 成名期:“吹芦笛的诗人” 《(1) 》 大堰河 怀念与感激
第二次高峰期:“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 悲悯与忧伤
70年代 新的创作井喷期:“归来的歌者” 《光的赞歌》 光 赞美光明
(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采用拟人手法,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
虽然剧情不长,但剧中的诸多小细节却引起网络热议,为什么小玉壶的脸是脏兮兮的?为什么一个柜子(屋子)可以住两个人?因为大英博物馆从未善待瑰宝,很多文物在陈展时随意挤在一起,有的甚至没有保护罩,任由往来游客触摸。为什么小玉壶向记者郑重强调自己是“盏”?因为在遥远的异乡他国,鲜有人了解中国文物细腻而灿烂的背景,更无从记住那些“刻在心底的名字”……也正如短片所影射的,由于管理混乱,这些艺术瑰宝并不能发挥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反而要面临被偷盗、被损毁、被挂上电商平台的命运。
再放眼全世界,在47个国家至少218家博物馆中,还收藏着167万多件中国文物。据统计,仅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便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流散出境。那些背井离乡的瑰宝,在颠沛流离中记录着令人唏嘘的故事,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中国人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 (选自“中国江苏网”,有删改)
[材料二] 守住文化之根,是民族情结的必然要求。让流失文物“回家”的理由众多:流失文物见证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文物留在国外损害了民族自尊,文物回收后在国内会受到更好保护……呼吁流失文物回归的背后涉及民族尊严。此外,文物离开母体后,历史的真相往往也会随之消失。比如我国的西北边陲曾是千里佛国,假设敦煌的佛像皆消失或流失海外,那段佛教昌盛的历史就很有可能被风沙湮灭。
守住文化之根,社会各界须齐心协力。一方面,防止文物流失与流失文物追回同样重要,不可偏废,应在源头上杜绝文物流失;另一方面,中国流失文物在世界上收藏情况复杂,从不同博物馆、藏家手中收回文物是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守住我们的文化遗产。比如皿方罍出土后跨越近百年最终“身盖合一”,离不开全球华人藏家的鼎力帮助。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文物保护需要更多部门甚至全社会的联动。
[材料三]
天龙山佛首:跨越百年,含笑而归
天龙山石窟中的唐代造像高雅柔和、雄健优美、飘逸多姿,世称“天龙山样式”,是同时期石窟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
20世纪20年代,在日本古董商“山中商会”驱动下,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超过240尊雕像被盗,几乎所有造像头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盗运境外,破坏程度在中国石窟寺中最为惨烈。
通过不懈努力,国家文物局监测发现了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的被盗佛首的踪迹。经过多方努力,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的佛首,带着千年不变的微笑,终于回家。这微笑,是对劫难的蔑视,更是对祖国繁荣的祝福。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通过高清图像对比、成分分析、显微观察、荧光照相等科技手段,对佛首和佛身进行了系统的科技分析,尝试对佛首原貌以及来源进行复原和追踪。
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一件件流失文物踏上归途,一路见证中华民族从屈辱颠沛到富强兴盛。
[材料四] 2013年、2017年,王纯杰两度遇上云冈石窟佛头,倾资购买,护送国宝回家,并捐赠给山西博物院。
2019年8月23日,中国政府成功将流失日本的八件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追索回国。
2019年11月13日,港澳知名企业家、爱国人士何鸿燊先生将购得的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2023年10月25日,澳大利亚向我国返还4件流失文物艺术品与1件古生物化石。
2024年1月28日,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索被盗流失的西周丰邢叔簋。
2024年4月17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接收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向中国返还的38件文物艺术品。
在国际公约框架下,我国政府与多个国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签署了双边协议,建立合作机制……成功促成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返还。
[材料五]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短剧凭借剧中的诸多小细节引起网络热议,影射了大英博物馆对文物管理不善的现象。
B. 敦煌佛像的消失,导致我国西北边陲千里佛国曾经佛教昌盛的历史无据可考。
C. 从材料四中我们可知文物“回家”的途径有爱国人士捐赠、我国政府追索、他国返还等。
D. 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我们青少年只有奋斗进取,才能守护国家。
6. 材料二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7. 材料五是雨果写给英法联军巴特勒上尉的信,《逃出大英博物馆》是自媒体博主拍摄的视频,请说说两者表达的相同主题,并分析两者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一) 综合性学习。
学习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九年级“文史社团”的成员们自发开展“文物归乡路”资料搜集分享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8. 同学们首先想查找我国文物流失海外情况的相关资料,社团成员就查找方向、查找途径进行讨论。大家认为其中有两名同学的发言内容不符合讨论主题,请选出 ( )
① 历史书上提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劫掠文物,可上网查一些关于当时文物流失的资料。
② 到官方媒体搜索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的图片,让更多的同学对流失的文物有了解。
③ 可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收藏了哪些其他国家流失的文物及收藏的原因。
④ 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途径,了解流失海外的文物目前是否得到妥善保护。
⑤ 可以向文物保护专家请教,了解文物流失海外对国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⑥ 可以去图书馆借阅文物方面的书籍,学习一些简单的鉴赏文物的方法。
A. ①③ B. ②⑥ C. ③⑥ D. ④⑤
9. 小辉同学找到下面资料,想用表格的形式分享给社团成员。请帮助他完善表格。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境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有100余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多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原因,大致有战争抢劫、代理征集、走私、移民携带、赏赐赠送等。
文物流失海外情况统计表
流失时间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流失数量 超过1000万件
流失地域 境外
(1) 战争抢劫、代理征集、走私、移民携带、赏赐赠送等
流失后的收藏方式 (2)
(二)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梦中作①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②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诗人写此诗时,被贬谪到颍州。 ②酒阑:酒筵将尽。 [乙]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材料二] [材料三]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岳阳楼记》插图)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之卑邪?”公曰:“嗟乎!岂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且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选自《能改斋漫录》,有删改)
[材料四]
宋仁宗景祐三年,被贬饶州的范仲淹接连收到好友梅尧臣寄来的两封信。信里,梅尧臣送了两首诗:《啄木》和《灵乌赋》。《啄木》提醒范仲淹切莫学啄木鸟,啄了林中虫,反招杀身祸,面对贪官污吏不要过于耿直;《灵乌赋》规劝范仲淹要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邑闾”。 作为好友,梅尧臣用心良苦。但他的处世之道却与范仲淹格格不入,所以范仲淹回了一篇同题的《灵乌赋》,里面写道,不管人们如何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他将始终坚持一生的信条: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任务一:观景诉衷情]
10.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下列任务。
(1) 甲、乙两首诗词都在开头写景状物,以表达思乡之情。请结合诗词内容,探究它们写景的不同。
(2) 甲诗借晋人王质看棋的传说,道出了物是人非的慨叹,这让我们想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 , ”。观察材料二图片,长江水势浩大、宽阔无边,这让我们想起《岳阳楼记》中的“ , ”。
[任务二:品味见人心]
11. 根据表格提示,填写相应内容。
选文加点词 课内迁移 关联属性 选文加点词释义
范文正公微时 微斯人(《岳阳楼记》) (1) 卑贱
既而叹曰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异词同义 (2)
岂为是哉 是进亦忧(《岳阳楼记》) 同词同义 (3)
12. 用陈述句写出材料三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3. 假如范仲淹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句作为材料二的题字,你认为他会选择哪一句?结合你从材料中读到的范仲淹的人物形象,阐述你的理由。
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任务三:言志话情思]
14. 材料四中,范仲淹坚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看到这句话你想到什么?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A. 艾青《我爱这土地》
B.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C.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要求:① 观点明确,条理清晰;② 语言表达要合理,200字左右。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 (1) 殿 剔 览 (2) 亭台楼阁 山乡村野 2. C 解析:“无论……都……”是条件复句常用的关联词,因此这句话不是并列复句,而是条件复句。 3. 示例:添加太阳的形象。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他的诗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4. (1) 大堰河——我的保姆 (2) 示例:土地 5. B 解析:原文是“假设敦煌的佛像皆消失或流失海外,那段佛教昌盛的历史就很有可能被风沙湮灭”,“假设”表示敦煌佛像并没有全部消失或流失海外,B项“导致我国西北边陲千里佛国曾经佛教昌盛的历史无据可考”说法错误。 6. 举例论证。举皿方罍出土后跨越近百年最终“身盖合一”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文物保护需要更多部门甚至全社会的联动”的观点,进而论证了“守住文化之根,社会各界须齐心协力”的分论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7. 从主题上来说,都表现了对流失文物的痛惜,对文物回归的期盼。材料五采用了直接谴责和表达希望的方式,语言犀利而直接;而《逃出大英博物馆》则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短剧的形式,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8. C 解析:选项③与讨论主题不符,因为它关注的是我国收藏的其他国家流失的文物,而不是我国文物流失境外的情况。选项⑥与讨论主题不符,因为它提到的是学习鉴赏文物的方法,而非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情况。 9. (1) 流失原因(或:流失境外的原因) (2) 博物馆收藏、民间收藏 10. (1) 甲诗开头通过凉夜、笛声、千山月等渲染出环境的凄凉恬静,又通过“迷人百种花”描绘出景色的繁华与生机,通过对比突出梦中的情景;乙词上片着重写景,通过碧云、黄叶、秋波、寒烟、斜阳、芳草等一连串意象,运用白描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勾勒出辽阔苍茫、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意境深远。 (2)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11. (1) 一词多义 (2) 随即,不久 (3) 这样 12. 如果不能够造福百姓,那就不是大丈夫一生的志向。 13. 示例:我认为范仲淹会选择B.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心忧天下、关心国家和百姓的人。他在上述材料中表达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心。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体现了他心怀天下、为国为民的博大情怀。这句题字与范仲淹的人物形象高度契合。 14. 示例:我选C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让我想到了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立场,即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也要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维护正义。鲁迅在文章中呼吁中国人要重拾自信,勇敢地面对国家的困境,为民族的复兴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正体现了这一点。他认为,只有拥有自信力,才能从困境中崛起,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像鲁迅所倡导的那样,勇敢地站出来,发出正义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公平。
[材料三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身份卑贱时,曾经去庙宇祈福(,他)祈祷说:“将来(我)能够成为宰相吗?”没有得到允许。(他)再次祈祷说:“如果不是,(那么我)希望成为一名良医。”同样也没有得到许可。不久,(他)叹息说:“如果不能够造福百姓,那就不是大丈夫一生的志向。”后来有一天,有人对范仲淹说:“大丈夫的志向应该是成为宰相,这自然是应当的。你为什么那么希望成为良医呢?难道这不是降低了你的志向吗?”范仲淹回答说:“唉!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古人有句话:‘经常救助他人,所以不会抛弃任何人;经常救助物品,所以不会抛弃任何物。’况且大丈夫在学问上的追求,自然是希望能够遇到神圣的君主,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能够在大小不同的百姓中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自然是只有成为宰相才能做到。既然我不能成为宰相,那么能够实行救助他人和物品的心意的人,莫过于成为一名良医。”如果真的能够成为良医,向上可以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向下可以救助贫困百姓的困境,中间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延长寿命。处下位而能够照顾到天下百姓的,除了良医,就没有其他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