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岳阳楼记
1. 朗读《岳阳楼记》,给加点字注音。
谪守( ) 朝晖夕阴( ) 迁客骚人( ) 淫雨霏霏( )
薄暮冥冥( ) 潜形( ) 岸芷汀兰( ) 皓月( )
心旷神怡( ) 宠辱偕忘( ) 浩浩汤汤( )
2. 写出加点词在《岳阳楼记》中的意思。
(1) 越明年( ) (2) 迁客骚人( )
(3) 不以物喜( ) (4) 是进亦忧( )
(5) 百废具兴( ) (6) 连月不开( )
(7) 去国怀乡( ) (8) 宠辱偕忘( )
(9) 沙鸥翔集( ) (10)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3.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C. 衔/远山,吞/长江 D.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是年号。
B.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指贬官。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词还有“拜”“迁”“黜”等。
C. “迁客骚人”中的“骚人”原指屈原或《楚辞》作者,后泛指文人。
D.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5. 填空。
(1) 范仲淹,字 , (填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有《 》传世。
(2) 灾区在国家政策扶持、人民团结互助下,涅槃重生,焕然一新,真可谓:“ , 。”(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填空)
(3) 《岳阳楼记》中“ , ”两句描写了鸟儿在湖面时飞时歇,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景象。
(4)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得失面前,我们应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的心态,始终积极向上。
(5) 《岳阳楼记》中体现范仲淹远大抱负的句子: , 。
(一) 名著阅读。
6. 小明同学读完《水浒传》后,认为其中许多人物都有课文《岳阳楼记》中说到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责任与担当。请你就“责任与担当”这一话题,从下列备选人物中选择两个人物进行关联思考(可以从相同或不同的角度),注意结合名著内容简要论述。
备选人物:武松 林冲 鲁智深 宋江
7. 下面片段中关于树林的描写在作品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
[甲]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林冲走不到三二里,脚上泡被新草鞋打破了,鲜血淋漓,正走不动,声唤不止。薛霸骂道:“走便快走,不走便大棍搠将起来。”林冲道:“上下方便,小人岂敢怠慢,俄延程途,其实是脚疼走不动。”董超道:“我扶着你走便了。”搀着林冲,又行不动,只得又挨了四五里路。看看正走动了,早望见前面烟笼雾锁,一座猛恶林子。但见: 层层如雨脚,郁郁似云头。杈枒如鸾凤之巢,屈曲似龙蛇之势。根盘地角,弯环有似蟒盘旋;影拂烟霄,高耸直教禽打捉。直饶胆硬心刚汉,也作魂飞魄散人。 这座猛恶林子,有名唤做“野猪林”,此是东京去沧州路上第一个险峻去处。 (选自《水浒传》第八回,有删改) [乙]秋日游(节选) 走过一个山岗 那大树林就以它的无边的荫影 迎接了我们—— 这是一个由榉子树,樟树,松树 和各种不知名的树挤集成的树林啊…… 当我们跨进了树林, 在草地上坐下时, 我们就惊乱了无数的白色的鹭鸶鸟—— 它们拍着翅膀 嘴里发出鸣叫 在丛密的绿色中飞起—— 它们大概是久久栖息在这里的隐世者吧。 (选自《艾青诗选》,有删改)
(二) 阅读课内文言文,回答问题。
8.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连月不开( ) (2) 至若春和景明( )
(3) 微斯人( ) (4) 锦鳞游泳( )
(5) 宠辱偕忘( ) (6) 静影沉璧( )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语气词的一项是 ( )
A. 若夫淫雨霏霏 B. 感极而悲者矣 C. 然则何时而乐耶 D. 其必曰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课文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 课文第五段是全篇的中心,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 “微斯人,吾谁与归”既表达了自己的坚定决心,又与友人滕子京共勉。
D. 课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12. (教材课后习题变式)回顾《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等写景散文的学习经验,尝试从多种角度欣赏《岳阳楼记》中写景的文字。
(1) 欣赏角度一:极具特色的对偶句。
(2) 欣赏角度二:画面的光线与色彩。
(3) 欣赏角度三:丰富的声音。
(三)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清白堂①记(节选)
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④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说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⑥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⑦其名哉! (有删改)
[注释] ① 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 ② 芟(shān):割草。 ③ 扃(jiōng):关闭。 ④ 绠(gěng):原指汲水器上的绳索,此指提水。 ⑤ 饵:吃。 ⑥ 庶几:但愿,希望。 ⑦ 忝(tiǎn):辱没。
13.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沙鸥翔集 说文解字法:一群鸟集合在树上 (1)
宠辱偕忘 联系成语法:白头偕老 (2)
说人襟灵 用法迁移法: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3)
又构亭于其侧 语境推断法 (4)
1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视 其 泉 清 而 白 色 味 之 甚 甘 渊 然 丈 余 绠 不 可 竭
15. “清白亭”周边环境有何特点?你认为作者选择这样的地方来建造“清白亭”有何用意?请根据文意和链接材料简要回答。
[链接材料] 亭建筑自成为具有休憩和观赏性质的建筑开始,自然而然就承载了文化和精神价值,其特点是空和虚,但是静坐其中,却可以给人以丰富的感受。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亭可以暂时令人脱离现实,反省内心,反省世事。除此之外,无论是赏景眺望,咏诗作赋还是怀念亲友,纪念故人,亭常常成为人们吟诵寄托的对象。
16. 登亭台楼阁,览物观景,抒发感慨。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以下任务。
下列两个句子一“叹”一“问”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请简要分析。
① 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清白堂记》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17. “亭台楼阁”的意象,是古代散文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亭台楼阁记”已成为古代散文中的一类文体。请结合《岳阳楼记》《清白堂记》,分别从写作内容和写作意图说说这类文体的特点。
(一) 语言运用。
18. 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写完后发了一个关于自己写《岳阳楼记》的社交平台,文字内容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岳阳楼记》与子京共勉!”假如你是滕子京,读了《岳阳楼记》后会回复范仲淹什么?
注意:① 符合情境要求,语言得体、连贯、简洁;② 不少于50字。
(二)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①
[宋]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②。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③教我悲无欢绪。
[注释] ① 本词作于庆历六年,范仲淹被贬至河南邓州,本词是作者游百花洲后的即兴之作。 ② 逸豫:安逸享乐。 ③ 争:怎么。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丙]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①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②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之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曰:“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③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 ① 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② 希:迎合。 ③ 优容:宽容。
19.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 选择义项:①暂且,姑且;②将要;③尚且;④并且。 (1) (填序号)
寻通判河中府 课内关联: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2)
仲淹对益切 根据成语推断:精益求精 (3)
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联系前后语境 (4)
20.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 南面而朝之 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C. 仲淹以一言忤宰相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D. 于夷简无憾也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1. 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明 年 夷 简 亦 罢 自 是 朋 党 之 论 兴 矣
22. 根据情境,补充对话。
小苏:这三篇诗文,无论写景,还是叙事,都极具特色,各美其美。
小州:是啊,甲词“莺解新声蝶解舞”这句不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自然景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1) ,将春天的美景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诵读时应该以(2) 的语气,来增强词句的感染力。
小苏:同是庆历年间的作品,作者贬谪外放,个中滋味唯有自知。甲词、乙文抒发的情感有很多相似之处。甲词中“功名得丧归时数”和乙文的画线句都体现了作者(3) ,但甲词还暗含着作者(4) 。
小州:确实如此。我也比较了乙、丙两文的不同。比如,在叙事视角上,我发现乙文通过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注重了“微斯人,吾谁与归”情感的抒发和体验,丙文则使用(5) 的叙事视角,真实再现了范仲淹的生平及相关事迹;在表达方式上,我发现乙文更侧重(6) ,丙文则更多注重叙事。
小苏:其实,乙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观”在甲词、丙文中有所体现。“退”在甲词中体现为(7) 的美好德行,这样的人物真实;“进”在丙文中则鲜活地塑造了一位(8) 的范公,这样的人物可敬。
小州:通过比较阅读,我对范公的风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中的作用 [考点解说] 古人称虚词为“语辞”“语助”等,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面的重要性。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 [方法指津] 学习文言文,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中的“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 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真正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面的一大障碍。 [典例链接] 参见本课第9题。
11 岳阳楼记
1. zhé huī sāo yín míng qián tīng hào yí xié shāng 2. (1) 到 (2) 泛指文人 (3) 因为 (4) 这样 (5) 同“俱”,全、皆 (6) 指天气放晴 (7) 指国都 (8) 一起 (9) 停息 (10) 指朝廷 3. D 解析:正确划分应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 D 解析: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 (1) 希文 北宋 范文正公集 (2)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3)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4)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5)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6. 示例一:我选择宋江和鲁智深。宋江作为梁山首领,看似担当起了责任,但因其自身的局限,只想着归顺朝廷,为昏庸的朝廷卖命,最终走向失败。而鲁智深不但以除暴安良、匡扶正义为己任,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同时对封建朝廷的认识具有一定的高度,对当时腐朽的社会现实不满,不想更不愿与贪官污吏、奸臣贼子为伍,他坚决反对招安正是他对正义事业的一种责任与担当。可见,即使同样有责任担当,因出发点不同,境界也迥然不同。 示例二:我选择武松和林冲。武松崇尚侠义,他把保护亲人与朋友当成责任,所以他义无反顾,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并主动承担责任,这说明他具有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品质。反观林冲,在得知高衙内调戏妻子后,选择忍气吞声,以求平安无事,甚至在自己蒙冤被刺配沧州之后,仍不敢反抗,缺少应有的责任担当,以至家破人亡,自己也差点被害死。可见,面对恶势力,必须直面矛盾,敢于反抗,勇于担当。 示例三:我选择鲁智深和武松。鲁智深追求公平正义,以除暴安良、匡扶正义为己任,为救金翠莲父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帮其脱离困境。武松不平则鸣,快意恩仇,他把保护亲人与朋友当成责任,为报施恩对他的照顾之恩,帮施恩夺回快活林。他们都疾恶如仇、行侠仗义、勇于担当责任。 7. 片段甲中写树林“根盘地角,弯环有似蟒盘旋;影拂烟霄,高耸直教禽打捉”,体现了野猪林的阴森可怖,为后文写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情节作铺垫。片段乙中,树林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也是诗人情感和思绪的载体。它象征着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丽,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诗人通过对树林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8. (1) 指天气放晴 (2) 日光 (3) 如果没有 (4) 代指鱼 (5) 一起 (6) 圆形的玉 9. D 解析:“其”是代词,不是语气词。 10. (1) 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担忧。 (2)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11. A 解析:“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说法有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写的是“迁客骚人”由不同景象所引发的两种不同的心情。 12. 示例:(1) 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用对偶的手法由上而下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为文章增添许多色彩。 (2) 《岳阳楼记》第三段中,风之阴,浪之浊,日星隐藏光芒,暮色昏暗,无不从光线与色彩上为读者描绘出阴沉、萧瑟的画面,也道出了“迁客骚人”之悲。 (3) 《岳阳楼记》第三、四段中,“阴风怒号”“虎啸猿啼”等让人身临其境,“互答”的“渔歌”又是另外一番情形,丰富的声音使描写更加生动,不呆板、不单调。 13. (1) 停息 (2) 一起 (3) 同“悦”,取悦 (4) 搭建 14. 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不可竭 15. 环境特点:有山有水,环境清幽。 建造用意:寓意清白高洁的品质,希望官吏们能保持清廉。 16. 示例:①句:范仲淹希望自己能够无愧于“清白堂”的名字,我从中读到了一个清廉自守的范仲淹。②句:范仲淹感叹没有志同道合的人,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我从中读到了一个拥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范仲淹。 17. 写作内容:描写亭台楼阁的景色和历史背景,记录与亭台楼阁相关的事件和人物。写作意图:寄托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参考译文] 有一天,(我)命令仆役清除杂草、开辟平地,(发现地的)中间有一口废弃的水井。于是立刻喊来工匠清理出井中的淤泥,观察这口井的好坏,(工匠)说:“是好泉啊。”于是就将井口关闭,使水中杂质沉淀。三天之后取水,看到这泉水清澈而白净,品尝井水,(味道)十分甘甜,水深有一丈多,提水没有穷尽。酷暑的时候饮用,就像是吃白雪一样,品尝着像薄冰一样的泉水,冰冷爽口。在寒冬时节,遇上有太阳的日子,这泉水又如同阳春三月时的水,一片温热。这眼泉水或许是雨水降落、云气蒸腾(而成),上下醇厚,浑然一体,大概是山泽相通,在名源相互呼应吧。(我)又邀请了嘉宾,用建溪、日铸、卧龙、龙门等地的名茶试这里的泉水,果然甘甜滋润,(可以)取悦人的心灵。
我喜爱它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楷模。于是就在这里修建一座厅堂,叫“清白堂”。又在厅堂的旁边搭建一座亭子,叫“清白亭”。但愿我居住在这座厅堂,登上这座亭子的时候,没有辱没它的名声!
18. 示例:范兄,感谢你的开导,我定会学会拥有豁达的胸襟,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我定会继续心忧天下,为民而谋,不惧挫折,敢作为,有担当。 19. (1) ④ (2) 随即,不久 (3) 更加 (4) 怨恨 20. C 21.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 22. (1) 视听结合(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2) 示例:轻松、活泼、欢快 (3) 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乐观、豁达的胸怀 (4) 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和渴望退隐山林的情绪 (5) 第三人称 (6) 议论、抒情 (7) 淡泊名利(或:追求精神的自由、看淡得失、随缘自适、超然洒脱) (8) 忠君爱国、不畏权贵(或:勇于担当、刚正不阿、胸怀天下)
[丙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履冰的后代。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受理朝政,天子率百官祝寿。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不能作为后世效法的准则。”并且上疏请太后归还朝政,没有得到答复。不久任通判河中府,调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调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人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贬谪大臣,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地形险固,而汴京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新朝王莽之祸。我恐怕现在也有张禹,败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地上诉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仲淹上奏更加恳切,因此免官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于是秘书丞余靖进献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被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既然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又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叩首道谢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吕夷简没有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