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湖心亭看雪
1. 朗读《湖心亭看雪》,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崇祯( ) 更定( ) 拏( ) 毳衣( )
一芥( ) 雾凇( ) 沆砀( ) 喃喃( )
2.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一:① 上下一白( )
② 余拏一小舟( )
(2) 更:① 是日更定矣( )
② 更有痴似相公者( )
(3) 是:① 是日更定矣( )
② 是金陵人( )
(4) 大:① 见余大喜曰( )
②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
(1) 是金陵人,客此( ) (2) 大雪三日( )
4. 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 相与步于中庭 B. 独往湖心亭看雪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 更有痴似相公者
5. 填空。
(1) 《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是 ,字宗子,号陶庵, (填朝代)文学家。其作品还有《 》等。
(2)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充分展现了作者 的高洁情怀和 的生活方式,暗示了作者的“ ”,为下文埋下伏笔。
(3) 中国古代建筑,各区功能分明。请将“廊”“堂”“阁”“亭”四字分别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以宴 以憩 以眺 以吟
(一) 名著阅读。
6. 小说创作有时会借助诗歌来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片段]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指李小二和林冲)。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怎见得好雪?有《临江仙》词为证:
作阵成团空里下,这回忒杀堪怜。剡溪冻住子猷①船。玉龙鳞甲舞,江海尽平填。宇宙楼台都压倒,长空飘絮飞绵。三千世界玉相连。冰交河北岸,冻了十余年。(选自《水浒传》,有删改)
[注释] ① 子猷:王羲之之子,居会稽时,雪夜泛舟访戴逵,至其门不入而返。
(1) 画线句“三千世界玉相连”让人想起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 , ”。
(2) 作者说这场雪是“好雪”,从情节来看这场雪确实下得很妙。请你结合《水浒传》相关内容说说这场雪“妙”在何处。
7. 做批注是阅读的好习惯。请你根据《艾青诗选》《水浒传》,完成以下批注。
作品 文段 批注
《艾青诗选》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在文段中,艾青用“(1) ”这一意象,寄寓了(2) 。
《水浒传》 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这个“胖大和尚”是(3) (填人名),他为人慷慨大方,疾恶如仇,豪爽直率,但粗中有细。有关他的故事还有(4) 、火烧瓦罐寺等。
(二)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 《湖心亭看雪》中“痴”字意蕴丰富,下列对“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痴行: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纯真的一面。
B. 痴景:作者执着于欣赏这大雪无痕、天地一白的世界,可以看出他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C. 痴情:作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D. 痴心:作者因偶遇知音而喜,因家国败亡而悲,表现出随性、随缘的痴心。
9. 根据《湖心亭看雪》及下面材料,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②。坐久清冽,苍头③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④之,竟不得醉。马小卿⑤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 ① 霁:雪后转晴。 ② 呆白:苍白。 ③ 苍头:奴仆。 ④ 欱:吸吮。 ⑤ 马小卿:与下文的李岕生都是表演歌舞的人。
两文都写了雪后奇景和冬夜赏雪的雅趣,一上龙山,一下西湖,构思奇巧,别有情致。材料中“大雪深三尺许”“竟不得醉”、吹箫唱曲“(1) ”等细节描述真实,让人掩卷犹觉寒气逼人;《湖心亭看雪》中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极言堤、亭、舟、人之渺小,让人顿时产生(2) 的感慨。
(三)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西湖七月半(节选)
[明末清初] 张 岱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①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②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 ① 皂隶:奴仆。 ② 颒(huì):洗脸。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轿夫擎燎(火把) B. 列俟岸上(等待) C. 怖以关门(恐吓) D. 席其上(酒席)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聋如哑。
(2) 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12. (链接课文)同样是游西湖,本文与《湖心亭看雪》的游湖有何相似之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析作答。
(一) 综合实践与运用。
13. 安徽滁州醉翁亭、北京先农坛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亭”。凡亭台皆有千古楹联题记,下面是一位同学收集的有关“四大名亭”的楹联。请你判断以下楹联分别属于哪座名亭,并依照次序写出。
A. 云里帝城双凤阙 雨中春树万人家 B. 平添枫叶三分艳 难写江天一色秋
C. 酒洌泉香招客饮 水色山光入樽来 D. 波涌湖光远 山催水色深
A. B.
C. D.
(二) 阅读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①
[宋]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③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 ①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② 壕:护城河。 ③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三天禁火,节后再取火,称为“新火”。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上片重写景,下片重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流畅,其婉约之中又显豪迈。
B.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繁华盎然的春景,但流露的却是遗世独立、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
C. 词人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色彩对比、明暗相衬、浓淡相宜、画面丰富。
D. “烟雨暗千家”中的“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作者登台眺望,居高临下,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迷蒙春雨中的暗淡、朦胧意境。
15. 《湖心亭看雪》中,身为“故人”的张岱流露出淡淡的故国之思,但是苏轼却在词中提到“休对故人思故国”,两相比较,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三)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自题小像①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②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注释] ① 顺治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张岱五十八岁生日,无酒无肉,连饭都没有,他的小儿子摘了些野菜,给他煮了碗菜汤。张岱遂作《自题小像》。 ② 著书二十年:指张岱花二十年写成的明史《石匮书》。
[乙] 《湖心亭看雪》,见课本原文。
[丙] 冰雪文序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①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吾之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静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其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选自《一卷冰雪文序》,有删改)
[注释] ① 藉:同“借”。 ② 特:只不过。 ③ 恣:任凭。 ④ 挹(yì):舀。
16.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重点词 释义方法 释义
余拏一小舟 成语关联、语境推断、课内迁移等 (1)
客此 (2)
仅堪覆瓮 (3)
入冰雪则不败 查阅词典:①输;②食物腐败,变味变质;③凋残,衰落。 (4) (填序号)
17. 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冰 雪 之 在 人 如 鱼 之 于 水 龙 之 于 石
1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
(2) 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
19. 文言虚词大多没有实际意义,却能以声传情。请参考示例,结合乙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字和丙文中加点的“则”字,说说作者如何“藉此冰雪之气以生”。
示例:甲文中重复用“耶”,表现了作者对人生选择的迷茫,对自己一事无成的自嘲。如“功名”“落空”之间,“富贵”“如梦”之间分别以“耶”连结,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富贵的渴望,而最终功名富贵落空。“忠臣”“锄头”是庙堂与江湖的两种不同人生,而作者居庙堂“怕痛”,处江湖“怕重”,以“耶”连结,表现了作者对人生选择的迷茫,最终只能“著书”以自持,在生活的困苦和精神的孤独中执着自守。
13* 湖心亭看雪
1. chóng gēng ná cuì jiè sōng dàng nán 2. (1) ① 全 ② 数词 (2) ①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 还 (3) ① 这 ② 判断词 (4) ① 副词,表示程度高或范围广 ② 大的,与“小”相对 3. (1) 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2) 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4. B 解析:此句为陈述句,其他三句均为倒装句。 5. (1) 陶庵梦忆 张岱 明末清初 示例:西湖梦寻 (2) 遗世独立 不随流俗 痴 (3) 堂 亭 阁 廊 6. (1)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2) 示例:陆谦、富安火烧草料场想烧死林冲,大雪压塌住处,可正是因为雪大,天气寒冷,林冲出去买酒暖身,幸而躲过了雪灾、火灾。大雪压塌住处后,林冲来到破旧的山神庙暂住,才凑巧听见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的真相。恼怒中,林冲提枪戳死三人。正是因为这场雪才改变了林冲委曲求全的懦弱性格,正是因为这场雪才使得林冲对官场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走投无路投靠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 7. (1) 示例:土地 (2) 对祖国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 (3) 鲁智深 (4) 示例:拳打镇关西 8. D 解析:“因家国败亡而悲”的表述有误。文中未直接表露亡国之痛,且“随性、随缘”与“痴心”的深沉情感不符。 9. 示例:(1) 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2) 天地之大、人生之微
[材料参考译文]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下了三尺多深。晚上天晴,我登上龙山。群山被白雪覆盖,明月的光辉因此显得稀薄,月发不出光来,雪都白得有些单调。坐久了感到寒冷,老仆就送酒过来,我勉强举起大杯喝酒御寒,酒里的热气冉冉浮起,被积雪吸去了,竟没有喝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伴奏,他们的声音被严寒威慑,呜咽哽塞发不出来。半夜回去就寝。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一路拖着冰凌回去了。
10. D 解析:D. 有误,“席其上”中“席”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铺席而坐”,而不是“酒席”的意思。 11. (1) 因此在二更天之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演奏声,像水沸腾一样喧闹,像大地震撼一样嘈杂,人们彼此之间像聋人和哑巴一样,相互听不见说话声。 (2) 月亮如同刚刚磨过的镜子一样明亮,山峦像重新整妆的少妇,湖水也似重新洗颜的少女。 12. 示例:游湖时间相似:《湖心亭看雪》中张岱在深夜前往湖心亭看雪;本文中张岱在众人散去的深夜才开始游湖。游湖伙伴相似:《湖心亭看雪》中张岱在湖心亭遇到了和自己一样有雅兴的人;本文中张岱和朋友邀请同样有雅趣的人一起饮酒赏月。 从两文的游湖经历可以看出,张岱具有特立独行、不随流俗的性情。他与志同道合之人一起游湖、饮酒、赏月等,展现了他的高雅情趣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参考译文]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巳时左右出门,下午酉时左右回来,好像是躲避月亮,把月亮当作仇人一样。然而这天晚上人们却冲着七月半的名声,成群结队争相出游,大多都给守门的军士一些酒钱,轿夫们举着火把,排列在岸上等候。人们一上船,就催促船家直奔断桥,赶去参加盛大的集会。因此在二更天之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演奏声,像水沸腾一样喧闹,像大地震撼一样嘈杂,人们彼此之间像聋人和哑巴一样,相互听不见说话声。大船小船一起靠岸,什么都看不见,只看见船篙击打船篙,船与船相互碰撞,肩膀摩擦着肩膀,脸对着脸而已。一会儿游兴尽了,官府的宴席也散了,差役们吆喝着开道离去。轿夫呼喊着船上的人,用城门要关闭来恐吓他们,灯笼火把像排列的星星一样,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簇拥着离开了。岸上的人也成群结队地赶在城门关闭前回城,人渐渐稀少,一会儿就全部散去了。
我们这才将船靠近岸边。断桥上的石阶刚刚开始变凉,我们在上面铺席而坐,招呼客人尽情饮酒。这时,月亮如同刚刚磨过的镜子一样明亮,山峦像重新整妆的少妇,湖水也似重新洗颜的少女。之前那些浅斟低唱的人出来了,藏在树影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过去和他们打招呼,拉他们过来一起坐下。唱曲的朋友来了,将酒杯竹筷放好,就开始吹奏演唱。月色渐渐变得苍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们这才散去。我们放舟湖中,在十里荷花丛中酣睡,荷花的香气扑面而来,做着清梦,惬意极了。
13. A. 陶然亭 B. 爱晚亭 C. 醉翁亭 D. 湖心亭 14. B 解析: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选项中“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理解有误。 15. 明末清初的张岱用“崇祯”年号,且提及明朝旧都“金陵”,这都表现出他仍陷于亡国的伤感中不可释怀。而苏轼虽然屡次被贬外地,但仍能自我宽慰,劝自己不要自怨自艾,这体现了苏轼超然物外、乐观豁达、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16. (1) 撑(船) (2) 客居 (3) 覆盖 (4) ② 17.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 18. (1) 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万物生长。 (2) 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深的了。 19. 乙文中“与”字连接了雪中景物,使画面浑然一体,营造了广阔的意境,突出了人在自然中的渺小。同时也彰显了作者虽在孤独之中,却清高自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内心世界。丙文中“则”字强调了冰雪的作用和冰雪的珍贵、难求。表面上讲自然现象,实则阐述了深刻的哲理:人生也如同鱼肉,遇到烦躁和喧嚣时,需要像冰雪一样保持清净和冷静。张岱虽人生失意,却以超凡脱俗的人格为追求,在诗文中创造了一个清新空灵、高远辽阔、淡泊自守的精神世界。
[甲参考译文] 功名已然落空,富贵总是如梦,想做忠臣报国却有些怕痛,想做农民耕种却怕锄头重,写了二十年的书只配盖个瓦瓮。像这样的一个人到底有没有用?
[丙参考译文] 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烂,这说明冰雪是能够使食物保鲜。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万物生长。大概人的一生没有不借助于冰雪这样的特质成长的,然而冰雪的特质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体现,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
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平静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所以懂得世间的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都有冰雪的特点,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深的了。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超逸灵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在这个过程中真是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相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