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诗词三首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诗词三首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7 20:5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诗词三首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   )珍馐(   )投箸(   )闻笛赋(   )烂柯人(   ) 
宫阙(   ) 琼楼(   ) 绮户(   ) 婵娟(   )
2.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 停杯/投箸/不能食 B. 直挂/云帆济/沧海
C. 今日/听君/歌一曲 D. 何事/长向/别时圆
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玉盘珍羞直万钱(      ) (2) 多歧路,今安在(      )
(3) 直挂云帆济沧海(      ) (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5) 到乡翻似烂柯人(      ) (6) 暂凭杯酒长精神(      )
(7) 把酒问青天(      ) (8) 高处不胜寒(      )
(9) 何似在人间(      ) (10) 不应有恨(      )
(11) 何事长向别时圆(      )
4. 填空。
(1) 《行路难》(其一)中,表现诗人内心愁苦、无所适从的诗句是“          ,          ”。
(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3) 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下片中写的富有人生哲理的名句是“         ,         ,          ”。
(4) 《行路难》(其一)的作者是    ,字    ,号    ,是唐代的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李白诗的特点是      、      、想象丰富、意境奇妙、立意清晰。
(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     ,字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    ”之称。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代表作品有《      》《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等。
(6) 《水调歌头》的作者是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      ,号      ,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词清新豪健,与    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一) 名著阅读。
班级举行“艾青诗歌”主题展览会,请你参与。
◎ 确定标语
5. 编辑组为下面的三首诗歌拟定了标语,请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选择对应的标语。(填字母)
   
《阳光在远处》    《青色的池沼》    《伞》   
A. 赞美与歌颂的情怀 B. 忧郁与向往的交织 C. 希望与理想的追求
◎ 制作插图
6. 绘图组要为《阳光在远处》配插图,你推荐下列哪一种创意?结合你的诗歌阅读体验阐述理由。
   
A. 阳光落在沙漠的远处 B. 阳光落在旅客的身上 C. 阳光隐藏在暗云中
  我推荐创意    (填字母),理由: 

(二) 阅读课内诗歌,回答问题。
阅读《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7.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诗歌开篇以极为夸张的笔法,极写宴会之盛,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
B.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极大的郁闷之情。
C. 作者连用两个“行路难”,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慨叹。
D. 作者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富含浪漫主义情调。
8. 作者在写这首诗时的处境、心境和刘禹锡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的处境、心境有何共同之处?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9. 诗歌首联通过“(1)          ”“弃置身”这些富有感彩的字句的渲染,回顾自己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颔联借用典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颈联突然振起,于“沉舟侧畔”见(2)          ,在“病树前头”看万木争春,尽显诗人慷慨激昂气概。尾联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10. “酒”是中国文人钟情的意象。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本诗中的“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都写到酒。请简要说说三首诗词分别借“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水调歌头》,回答问题。
11. 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中秋之夜,词人彻夜难眠,思绪万千。词的上片中“何似在人间”,表达了诗人(1)            ;词的下片中“(2)           ,          ”照应小序中的“兼怀子由”。
12.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作者主观情感的事物。《水调歌头》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作者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 阅读课外诗歌,回答问题。
行 路 难(其二)
[唐] 李 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①,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②,汉朝公卿忌贾生③。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④,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注释] ① 弹剑作歌奏苦声:战国时期,冯谖投孟尝君门下,屡次弹剑而歌,抱怨不被重视、得到的待遇太低。 ② 淮阴市井笑韩信:韩信未得志时,曾受到市井无赖的嘲笑。 ③ 汉朝公卿忌贾生: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受到别的大臣的忌妒,遭贬逐。 ④ 昔时燕家重郭隗:战国时期,燕昭王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贤纳士,后燕昭王尊郭隗为师,剧辛、乐毅等归附,燕国强大起来。
13. (链接课文)本诗作者表达的情感与《行路难》(其一)中的情感相同的有哪些?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①
[唐]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②才名③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注释] ① 刘二十八使君:指刘禹锡,他在同宗同辈兄弟姊妹之间排行二十八。 ② 合被:应该被。 ③ 才名:才气与名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是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诗。
B. 诗歌首联描述了刘白二人相互赏识,无拘无束把酒言欢、吟诗作乐的情景。
C. 诗歌颈联运用对比手法,把别人的风光、升迁与刘禹锡的寂寞、蹉跎进行对比。
D. 这首赠诗运用典故,语言精练含蓄、委婉自然,体现了白居易的坦率、真诚。
15. (链接课文)本诗尾联与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一) 语言运用。
16. 如今,现代通讯基本取代了纸笔书信,手指一按,你的表述瞬间就可以送达,大大省去了书来信往的等待时间。因此,写信在互联网时代成了“奢侈品”。某学校老师向同学们布置了写一封信给远方亲友的任务,有的同学对这项任务不理解,请你以书信的形式劝他拿起纸笔传情达意。(130字以内)
(二)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水调歌头
[宋]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 苏 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③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④,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 ① 这首词与《水调歌头》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 湖:指柳湖,苏轼兄弟曾在此泛舟。 ③ 鉴:镜子。 ④ 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
[丙] 武昌九曲亭记①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③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释] ① 此文为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辙应苏轼之命,为纪念他重建武昌九曲亭而作。 ② 褰(qiān):提起,撩起。 ③ 适意:合意,顺心。
17. 下列对甲、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 甲词中“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 乙词中“晚湖净,鉴新磨”用了比喻的修辞,突出了湖面的明净。
D. 乙词的上片以自在、轻盈的美好境界,烘托出苏轼、苏辙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
18.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穷山之深(      ) (2) 意适忘反(      )
(3) 及其既厌(      ) (4) 杂陈于前(      )
19. 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惟 其 无 愧 于 中 无 责 于 外 而 姑 寓 焉
2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2)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21. 请描绘“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所展现的画面。

22. 为了更好地了解苏轼的内在气韵,请你依据甲词、丙文,探究苏轼当时的心境,并作阐释。



14 诗词三首
1. zūn xiū zhù fù kē què qióng qǐ chán 2. B
解析:正确划分为“直挂/云帆/济沧海”。 3. (1) 同“馐”,美味的食物 (2) 哪里 (3) 渡 (4) 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5) 斧柄 (6) 增长,振作 (7) 端起酒杯 (8) 经受不住 (9) 哪里比得上 (10) 怨恨 (11) 为什么 4. (1)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2)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3)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4) 李白 太白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示例:豪迈奔放 清新飘逸 (5) 刘禹锡 梦得 诗豪 示例:陋室铭 (6)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辛弃疾 5. B C A 6. 示例:A 插图中阳光远远地、静静地落在天边,而近处则是昏暗的、移动的风沙,一动一静,一明一暗,这样构图形成强烈的画面冲击效果,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7. C 解析:“借景抒情”有误。 8. 处境:两位诗人都胸怀大志却遭排挤、贬谪,内心抑郁苦闷。心境: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意志坚定的人生态度。 9. (1) 凄凉地 (2) 千帆竞渡 10. 李白借隆重的宴会场面,反衬自己仕途失意后内心的寂寥和怅惘。苏轼举杯对着天空,询问明月何时才会出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以及中秋之夜的孤独、怅惘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刘禹锡听了朋友吟诵的诗篇,暂且借美酒振奋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11. (1) 对生活的讽刺与对理想生活渴望 (2)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12. 示例:《水调歌头》中苏轼借月抒怀,表达思乡之情,展现他乐观旷达的心境。《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雪”给中国农民带来寒冷,“雪”代表着百姓受到的压迫与苦难,体现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的同情。 13. 示例:“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中,分别写诗人的不愿意、不称意、不得志。这与《行路难》(其一)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有相同之处,都比喻了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抒发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之情。“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这种情感和《行路难》(其一)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本诗中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其中包含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与《行路难》(其一)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表达的乐观豪迈的气概有相同之处。 14. D 解析:没有运用典故。 15. 本诗尾联是直抒胸臆,讽刺了当权者和无为者,表达了自己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刘禹锡的诗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 16. 示例一:用电子媒介进行沟通固然节省时间,但缺少了交流时的仪式感。以笔写心,这是对收信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另外,字如其人,见字如面。透过文字,我们还可以看到写信人的精神世界。如果你想以最坦诚的态度与对方沟通,请拿起笔,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吧! 示例二:用手机、电脑等发消息,虽然简捷快速,但缺少了情感的温度。用笔在纸上写信,会让收信人感受到你的重视,觉得很受尊重。一笔端正的字,一封充满感情的信,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理解到你的内心世界。请你不要嫌麻烦,拿起笔来,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吧。 17. B 解析:根据甲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可知,与月宫相比,词人更喜欢人间。甲词所表现出的这种矛盾更能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间、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开阔的心胸。 18. (1) 穷尽 (2) 同“返”,返回 (3) 满足 (4) 陈列,摆开 19.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20. (1) 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很狭窄,不足以让众多游客都坐下。 (2) 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21. 示例: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水云相接之处水天一色,水波轻柔荡漾。小楼外,微风轻轻吹拂着,阳光明媚。 22. 示例:面对逆境,苏轼始终保持超然洒脱、乐观豁达的心境。甲词中,他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祝愿、豁达乐观的情怀。丙文中,他遭遇贬谪后寄情山水,从中获得快乐和解脱,同时兴废利众,建造九曲亭,有所作为,展现了他“外适内和”的理想心境。
[丙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群山,倾斜不平,连绵不断,沟壑纵横,曲折幽深。里面有佛塔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居高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和人)到达的痕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随意向南漂流。山中有几个人,待客热情,都爱好游玩。听说子瞻到来,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一起去游玩。一直走到深山穷尽之处,大家都很疲惫了,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返回,常常在山上夜宿。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觉得时间有多长。
然而去往西山的时候,行走在松树、柏树之间,山路曲折狭窄,来到稍稍平坦的一块地。游玩的人到了这里一定会休息,依靠着怪石,在茂密的树林下乘凉,俯视浩大的长江,仰头瞻望山峰,遍视溪流和山谷,风云的变化、树林山脚的相向相背,都呈现在身边。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很狭窄,不足以让众多游客都坐下。它的旁边有数十棵苍古的树木,大小都有百围之粗、千尺之高,不是用斧头能轻易砍倒的。子瞻每次到了这些树木的下面,都会整日地仔细观察。一天刮大风下雷雨,拔去了其中的一棵,清理它占据的地方,亭子就能够增加面积了。子瞻与游客到山中看到,笑着说:“这是想要我们成就这座亭子吧?”于是就和他们一起营建。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子瞻对此最感到快乐。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没有一次不带头提起衣裳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让人喜悦。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等到他心满意足之后,又没有不猛然清醒自我嘲笑的。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杂乱地陈列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得与失的所在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