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故乡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故乡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7 20:5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故 乡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① 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huì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②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líng仃的圆规。我è然了。
③ ……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zì suī而生活。
④ “我”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站在船上远远望去,苍黄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在故乡,“我”见到了杨二嫂和闰土,大家都变了模样,“我”不禁有些惘然。杨二嫂来到“我”家没说几句话就原形A.     (毕 必)露,走时还顺走了母亲的一B.     (幅 副)手套;闰土饱经风霜,生活十分困窘,连“我”家里的草灰也要用船装载回去做肥料,早已不是当年的“小英雄”。
(1) 根据拼音写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阴huì(  ) 细脚líng(  )仃 è(  )然 辛苦zì suī(    )
模样(   ) 困窘(   ) 装载(   )
(2) 语段④中两处横线上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2.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故乡》是鲁迅的小说名篇”这句话的主干部分是“《故乡》是名篇”。
B. “《故乡》表达了作者想要改造旧中国、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句话没有语病。
C. “十一二岁”中的“十一二”表约数。
D. “神异图画”“崇拜偶像”两个短语的结构类型是相同的。
3. 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句子,与前后句组成排比句。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暗淡的;           ,           ;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一) 名著阅读。
4. 有同学以《水浒传》和《西游记》为代表,在活动中与大家分享了自己阅读小说的方法,请你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的题目。
跳读 关注 回目 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1)有同学发现,左边三个回目中对鲁达的称呼在不断变化,先是“鲁提辖”,然后是“鲁智深”,再是“花和尚”,请你根据相关情节分析这些称呼的由来。
联读 分析 人物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 (2)请你根据所列的故事情节,概括鲁智深和孙悟空的人物性格的相同之处。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
(1)


(2)


(二)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5. 课文中作者笔下的“可悲的厚障壁”指什么?是什么原因而产生的?


6.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内涵?



(三) 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
万马奔腾
揭方晓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望无垠。
茂盛的草丛中,巴特尔四仰八叉地躺着。他望着繁星闪烁的夜空,久久地呆着。倏地,心里长叹一声。
只是心里叹着,他嘴上仍咬着根野草,并无半点声息。
巴特尔是马迷,他的眼里、心里,除了马,万千世界里剩下的就不多了。他不仅能一口气数出赤兔、的卢、绝影、爪黄飞电、照夜玉狮子、快航、乌骓、黄骠等众多历史名马的名字,还知道昭陵六骏、秦始皇七骏、周穆王八骏、汉文帝九逸、唐太宗十骥,这里面各种马的名字,不管多写意,不管多传神,不管多生僻,不管多拗口,他都能脱口而出,丝毫不磕绊。
“巴特尔”是蒙古语中“英雄”的意思。自古名马配英雄。巴特尔笃信,这就是绝配,是天作之合,是人间美意。
可惜,他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生活在“长刀如林,战马嘶鸣”的历史时代里,没有生活在“一剑一马走天下”的武侠世界里,没有生活在“万马奔腾如卷席”的壮烈图画里。现在的草原,太贫乏了,贫乏到马儿都提不起奔跑的兴趣,少了许多热血传奇。
父亲常摇头,说他天真、幼稚,生活在幻想里。
他嘟囔道,没有幻想,活着还有什么劲呢?
巴特尔也养马,不是养那种供人食用的倒霉肉马,而是顶天立地的赛马,是超凡脱俗的赛马,是那种草原上尽情驰骋的狂野赛马。
为了养好赛马,他总是挑选山坡上上好的草供马儿食用,又驱使马儿在盐碱地里吃含碱量高的草,舔食土地上的碱面,并且经常喂一些豆类、玉米或者胡萝卜给马儿。父亲有些心疼,叽叽歪歪、骂骂咧咧,巴特尔装聋作哑、我行我素。
唉,两代人,隔着鸿沟呢。别说,经过巴特尔的精心饲养,他的马群里还真有几匹赛马脱颖而出,其中一匹青马,有龙之气质;一匹黄马,有虎之精神,最得巴特尔欢心。他将它们分别命名为龙云和虎风,经常带着它们去参加各种赛马比赛,特别是那达慕赛马大会,两匹马屡获佳绩。
传统的蒙古赛马都是30千米、60千米甚至90千米的长距离赛马。这样长的距离在西方人眼里早已属于极限运动,但在那达慕赛场上却是很普通的。选手从一个山口出发,沿着绵延的山谷跑到另一个山口。莽莽草原,众多赛马奔跑起来,大有万马奔腾的气势。
这种气势,巴特尔最喜欢。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的形式,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四,也就是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月份举办,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不仅参加那达慕,巴特尔还经常带着他的龙云和虎风,参加草原上各个马场的长距离速度赛及耐力赛项目,所到之处,皆载誉而归,奖牌、证书一大摞,当然,也有丰厚的奖金。
瞧着这喜庆的奖牌、证书,父亲虽然没有表扬巴特尔,却从此放手,任由巴特尔捣鼓他的赛马,不再跟他置气。
不得不说,龙云和虎风的确是好马,可在巴特尔看来,它们跟古代那些名马,还差得远嘞。它们能像战神关羽的赤兔那样日行千里吗?不,不能!能像西楚霸王项羽的乌骓那样忠于主人吗?不,不能!能像一代雄主刘备的的卢那样救主人于危难吗?不,不能!充其量,龙云、虎风也只是凡品,跟历史上知名的上品、绝品、圣品、神品的那些名马,差距还大着嘞。这也是巴特尔内心长叹的原因。
夜空中,星星闪烁。一颗泯灭,一颗乍起;一颗暗淡,一颗很亮;一颗转瞬不见,一颗突如其来……这种转折与变化、对比与反差,起伏不定,绵延不绝,让巴特尔心神激荡。他突然觉得,这一切都是美好的,闪耀的抑或暗淡的,存在的抑或消失的,迎面而来的抑或风一样远去的,都让人痴迷、陶醉。很快,巴特尔又想到马,心中有丝丝内疚,为自己的龙云与虎风。
巴特尔振作精神,牵出他的这两匹骏马,轮流跃上这两匹风驰电掣的骏马,向着莽莽草原深处飞奔而去。
胸中,如万马奔腾般,一时豪气冲天。 (选自《2023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说·情节]
7. ★巴特尔是一个对马有着深厚情感的年轻人,他的生活几乎与马息息相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马的情感经历了多次起伏变化,请进行梳理。
事件 (1) 两匹马屡获佳绩 仰望夜空,想到马,突然醒悟 (3)
情感 心里叹息 感到欣慰 (2) 豪气冲天
[小说·语言]
8. 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语言优美。请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茂盛的草丛中,巴特尔四仰八叉地躺着。他望着繁星闪烁的夜空,久久地呆着。(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



[小说·人物]
9. 巴特尔对赛马的态度与他父亲一开始对赛马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具体分析两者态度的差异,并探讨这种差异背后所反映出的不同价值观或生活观念。
态度 价值观或生活观念
巴特尔:对赛马充满热情,视其为生命中的重要部分,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饲养、训练马匹,并积极参加各种赛马比赛。 (1)
父亲:(2) 父亲的价值观更加务实,他可能更注重生活的稳定性和实际利益。在他看来,巴特尔对赛马的过度投入可能会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如经济状况、家庭责任等。
总结:(3)
[小说·主旨]
10. 有同学想将选文作为第四单元的课后拓展阅读材料,你觉得是否合适?请结合选文内容,参考单元导语与单元目录,说明理由。
[单元导语]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和无奈。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单元目录] 阅读:15故乡/鲁迅 16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17*孤独之旅/曹文轩 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





(一) 综合实践。
苏州中学开展“走近鲁迅”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经典重温]
11. 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请你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选两篇作品,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文章题目。
示例:一件长衫,尽显迂腐落魄。——《孔乙己》 一只风筝,彰显自省精神。——《风筝》


[活动二:观点争鸣]
12. 活动中,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老师摘引了三句话,让大家探讨鲁迅是“绝望而反抗者”还是“希望而战斗者”,请你也发表观点,并结合材料陈述理由。
① 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致赵其文》
②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③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生命的路》



[活动三:形象刻画]
13. 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的鲁迅的形象。要求:① 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 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③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100字。




(二)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语想进一步理解“魏晋风骨”的含义,于是收集了魏晋时期代表人物“嵇康”的相关资料,请你一起完成以下任务。
“魏晋风骨”之“嵇康”
  [甲]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①,爽朗清举。”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A] 岩岩②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③若玉山之将崩。”(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 ① 萧萧肃肃:形容风度潇洒严整的样子。 ② 岩岩:高大威武的样子。 ③ 傀俄:同“巍峨”,山高峻的样子。
[乙] 嵇中散①临刑东市,神色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②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 ① 嵇中散:即嵇康。 ② 靳固:吝惜固执。
  [丙]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①,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②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③,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B]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⑤,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⑥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选自《与山巨源绝交书》,有删改)
[注释] ① 悢(liànɡ)悢:悲伤。 ② 嬲(niǎo):戏弄,纠缠。 ③ 淹:贯通。 ④ 趣:急于。 ⑤ 出于《列子·杨朱》,“快炙背”指以晒太阳取暖为快乐的事;“美芹子”指以芹菜为美味。 ⑥ 疏:远,不切合事理。
[解字]
14.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广陵散》于今绝矣 联系课内已知选择:①哀转久绝;② 绝多生怪柏;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      (填序号)
若以俗人皆喜荣华 语境推测法 (2)     
而能不营 组词法 (3)     
自非重怨 课内积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4)     
[明体]
15. 甲、乙两则故事均出自《世说新语》,请为其选择对应的门类。
A.[容止]主要记录评论人的容貌、态度、举止的故事。 B.[言语]主要讲述人们善于谈吐、言谈应对的故事。 C.[雅量]主要讲述人表现出宽宏的气量、遇事平和不改常态的故事。
甲文:    乙文:   
16. 《世说新语》中多用比喻、用典、对比等修辞手法,请在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说文]
17. 请仿照示例,结合以下从乙、丙两文中选出的字或词,诠释嵇康身上的“风骨”。
18. 请结合鲁迅的小说《故乡》、上述三文以及你读《世说新语》的体会,从下方选取一个相似点谈一谈你的理解。
鲁迅与嵇康的相似点:① 对生命个体价值、思想解放的追求。
② 对现实生存环境的批判与思考。





15 故 乡
1. (1) 晦 伶 愕 恣睢 mú jiǒng zài (2) A. 毕 B. 副 2. D 解析:“神异图画”是偏正短语,“崇拜偶像”是动宾短语,两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不相同。 3. 示例:在狭窄中追求到的辽阔 是永远不会缩小的 4. (1) 不同的称呼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鲁提辖的本名是鲁达,“提辖”是其官名;后来鲁达为救金翠莲父女,失手将镇关西打死,为了逃脱官府的追捕,只能去五台山出家,住持赐他“智深”这一法号;鲁智深出家后因其性格放浪不羁,不守佛门清规戒律,故称“花和尚”。同时,“花和尚”的绰号也与他背部的文身有关系。 (2) 鲁智深和孙悟空都有疾恶如仇、除恶务尽、爱憎分明、敢于反抗等性格特点。 5. “可悲的厚障壁”指一种由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等的差异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 产生的原因是封建等级观念的长期侵蚀。 6. 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有没有追求,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勇于实践,就能为新生活开辟新道路。 7. (1) 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未能名马配英雄 (2) 丝丝内疚 (3) 跃马奔向草原深处 8. 茂盛的草丛和繁星闪烁的夜空营造了一个平静而美丽的夜晚场景,反映了巴特尔内心的平静,同时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9. (1) 巴特尔的价值观体现在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上。他认为赛马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赛马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激情,实现自我价值。 (2) 对巴特尔的养马行为持保留态度,甚至有所不满,他认为巴特尔过于天真、幼稚,生活在幻想里,对赛马的投入可能不切实际。 (3) 这两种态度的差异反映了不同代际在价值观和生活观念上的差异。巴特尔代表着年轻一代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父亲则代表着老一辈对生活的务实态度和责任感。 10. 示例:合适。本单元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选文讲述的就是一名叫“巴特尔”的少年的心境的成长。巴特尔一直在追求名马,名马是巴特尔的理想,也是他的抱负,不得名马,象征着英雄生不逢时,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是成长的苦涩和无奈。他从起伏不定、延绵不绝的星星中得到启发,窥见万事万物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但美好的本质不变。他从不得名马的遗憾,到豁然开朗,领悟到目标是美好的,追求目标的过程也同样是美好的,这是成长的坦然与豁达,符合本单元的话题。 11. 示例一:一幅照片,寄托怀念感激。——《藤野先生》 示例二:一座荒园,尽显童真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2. 示例:我认为鲁迅属于绝望而反抗者,从“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没路的地方”可见,鲁迅认为希望是不确定的,现实缺少可以走的道路;从对“路”的开辟中可见,鲁迅认为必须反抗现实,实践道路才能创造希望。 13. 示例:你的眼神犀利,仿佛是能劈开世间一切丑恶的外衣的宝剑,这和你讥讽丑恶、字里行间锋芒毕露的作品多么相似啊!你的发根竖直,好像是耸立在东方的宝塔,这和你不怕权威、不与官僚同流合污、在众人中独树一帜的性格多么相似啊!你的脸方方正正,好像一面能照出世间一切丑恶的镜子,这和你洞察世间、敢于揭露丑恶的性格多么相似啊!你的鼻梁高挺,好像东方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这和你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多么相似啊! 14. (1) ① (2) 以为,认为 (3) 钻营 (4) 如果不是 15. A C 16. 示例一:A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嵇康比作挺拔、傲然独立的孤松;将其醉卧的样子比作高大的玉山快要倾倒,表现出嵇康风姿倜傥,清洁高贵、潇洒正直的风神气度。 示例二:B句。运用典故,用以表达虽然做事是有诚意的,但如果一定想要把自己认为好的,强加给别人,这就是不近事理的做法。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山涛欲拉拢自己的不满。 17. (1) 意为“没有改变”,这个词表现出嵇康面对司马氏集团的迫害即将走向刑场时的淡定从容,与下文“索琴弹之”相呼应,表现出其临死不惧的从容与高贵洒脱的风骨。 (2) 为“满足、达成”之意,“志愿毕矣”表现出嵇康的追求十分简单,仅仅是守着陋巷,过简单生活。表现出其超然尘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风骨。 18. 示例一:选“① 对生命个体价值、思想解放的追求”。在鲁迅的《故乡》中,他通过对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的转变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呼吁个体要从麻木的生活中觉醒,追求自由和解放。而嵇康不屈从于权贵,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丙文中,他表达了自己对虚伪的礼法和世俗的价值的反感,主张个体应该摆脱束缚,追求真实和自由。鲁迅和嵇康都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们深刻地体会到社会的苦难和生命的脆弱。他们都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独立。 示例二:选“② 对现实生存环境的批判与思考”。鲁迅的《故乡》通过描绘故乡的衰败和闰土的变化,揭示了在兵匪官绅的压迫下,现实生存环境的残酷,呼吁人们要争取希望。而嵇康在与好友绝交的书信中,明确拒绝山涛的邀请,表明自己不愿投奔司马氏,这是他对当时司马氏利用虚伪的礼教统治现实的不满,在批判现实中权贵的腐败和虚伪的同时,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率真与自然。
[甲参考译文] 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采卓异。看到他的人(都)赞叹道:“(此人)潇洒端正,爽朗清高。”山涛说:“嵇康的为人就像山崖上的孤松,傲然独立;他醉酒时,就像高大的玉山将要崩塌。”
[乙参考译文] 嵇康在东市将要被处死,他神色不变,索要古琴来弹奏,弹奏的是一曲《广陵散》。弹奏完毕,(嵇康)说:“袁孝尼曾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吝啬固执,不肯传授给他。从此以后,《广陵散》就成了绝响啊!”
[丙参考译文] 我刚失去(拥有)母亲和哥哥的欢乐,时常感到悲伤。女儿才十三岁,儿子才八岁,还没有成人,而且经常生病。想到这些(我)就十分悲伤,真不知从何说起!我现在但愿能过平淡清贫的生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随时与亲朋好友诉说离别之情,谈谈家常,喝一杯浊酒,弹一曲琴,这样(我的)愿望就已经满足了。您若缠住我不放,不过是想为朝廷物色人,使他为世所用罢了。您早知道我放任散漫,不通事理,我也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及如今在朝的贤能之士。若以为世俗的人都喜欢荣华富贵,而唯独我能够离弃它,并因此感到高兴,这样讲最接近我的本性。假使是一个有高才大度,又无所不通的人,而又能不求仕进,那才是可贵的。像我这样经常生病困顿,想远离世事以求保全自己余年的人,怎么能够看到宦官而称赞他是守贞节的人呢!倘使(您)急于要我跟您一同去做官,想把我招去,经常在一起欢聚,一旦来逼迫我,(我)一定会发疯的。若不是有深仇大恨,我想是不会到此地步的。山野里的人以晒太阳取暖为愉快的事,以芹菜为美味的食物,因此想把它们献给君主,虽然出于微小而诚恳的心意,但太不切合事理了。希望您不要像他们那样。我的意思就是像上面说的这样,(写这封信)既是为了向您把事情说清楚,并且也是向您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