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7 20:5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①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② 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③ 既然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就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pū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cuī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④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 wū miè。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 jīn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 根据拼音写字词。
    
前pū(  )后继 cuī(  )残 wū miè(    ) jīn(  )骨
(2)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①句 B. ②句 C. ③句 D. ④句
(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B. “正史”指清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二十四史。
C.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通过乡试的叫举人,因而举人中的第一名称状元。
D. “宰”是主宰,“相”有辅佐之意,宰相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2. 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1)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      )
(2)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      )
(3) ……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      )
(一) 名著阅读。
  《水浒传》中“闹”字贯穿诸多精彩情节,尽显英雄本色。围绕《水浒传》中的“闹”,完成下列各题。
3. 请结合小说内容,填写表格。
“闹”之事件 “闹”之缘由 “闹”之结果
(1) 得知林冲被刺配沧州,又得知陆虞候买通了董超、薛霸二人要杀害林冲。 成功救下林冲,并将其一路护送到沧州。
武松大闹飞云浦 (2) 武松杀死四个公人,血溅鸳鸯楼。
(3) 刘高活捉宋江,引诱花荣来救。 花荣强行闯寨,被设计活捉。
4. 结合《水浒传》中其他“闹”的情节,完成对话。
小苏:我爷爷说过,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请说说你对“少不看‘水浒’”的理解。
小州:


(二)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5. 文中“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是指

6. 课文中,作者说:“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请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选择并概括一个称得上“民族脊梁”者的事例来支撑这句话。


7. ★根据文章思路,梳理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完成下面的填空。
 (1)  (2)  (3)  (4) (5)  
(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节选自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材料二]
鲁迅何以受年轻人欢迎?
曹怡晴
① 在热播剧《觉醒年代》中,但凡有鲁迅出场的片段,弹幕总是热闹非凡。尤其是鲁迅叉腰扶着写有“不干了”的木牌站在教育部门口辞职的经典画面,更是成了年轻人热衷的表情包。不论是什么领域的话题,人们总能在鲁迅作品的大量金句中找到共鸣——
② 当你遇见墨守成规、习惯在旧框框里思考问题的“老顽固”,便不由得想起鲁迅笔下狂人的诘问:“从来如此,便对吗?”当你遭遇爱逞口舌之快的“杠精”,总忍不住用鲁迅的话来反驳:“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着来做一碗好的看。”当你面对现实压力,“我觉我丧”时,鲁迅早已一语道破:“对于人生,既惮扰攘,又怕离去,懒于求生,又不乐死,实有太板,寂绝又太空,疲倦得要休息,而休息又太凄凉,所以又必须有一种抚慰。”
③ 年轻人喜欢鲁迅,大抵是因为他不装、坦诚,不喜欢摆架子,是一个“真的人”。人际交往中的“面具性”,往往由于网络时空的放大而更具戏剧性、伪装性。互联网时代,在每一个试图不被信息潮水淹没的时刻,我们恰好需要一个可以好好说点真心话的真朋友。鲁迅,这个“真正可以随便谈谈的朋友”,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④ 于是乎,在某视频平台,鲁迅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家之一,与他相关的视频总共超过1.3万条,总播放量达到了1.7亿人次,点赞和收藏量也分别高达960多万和420多万;网络上,鲁迅也有自己的“超话”,在历史类超话中名列前茅;作为“中国中学生最害怕的男人”“亚洲第一梗王”“世界上马甲最多的人”,鲁迅还捧红了一个名为“鲁迅说过的话”的检索网站,令其成为网友验证真假梗的不二利器。种种圈粉之处,往往是散落于网络的警句与影视剧里的片段,所呈现的终究只是一个浅表的“散装”鲁迅。鲁迅穿越百年风雨,始终屹立于文化高地、“不废江河万古流”的真正原因,唯有从对鲁迅文本的潜心阅读中找寻。
⑤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坚船利炮下的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深重。在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中,各种“主义”、各种“方案”,都尝试过了,但都以失败收场。鲁迅忧心,“     ”;甚至于痛苦,“     ”;他赤忱,“     ”;他清醒,“想在现今的世界上,协同生长,挣一地位,即须有相当的进步的知识、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够站得住脚”;为此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
⑥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论是哪个时代的年轻人,在阅读鲁迅的过程中,总能找到一股“向上走”的力量。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从《热风》《华盖集》到《且介亭杂文》,从《野草》到《朝花夕拾》,鲁迅的一生,始终保持着“竦听荒鸡偏阒寂”的警醒、“起看星斗正阑干”的意气,总是以“精神界之战士”的战斗姿态,一路鞭打着黑暗的牢笼,唤醒希望与自由。
⑦ 鲁迅从未走远,我们似乎时常感到他仍生活在现实之中。那一个个用筋骨锻造的文字,如“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总能深入到人类文明与中华民族文明的根底,也触及我们每个人的“根性”。透过鲁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未来,克服“民粹式”“愤青式”的粗糙与狭隘;阅读鲁迅,能够以更为冷静与清醒的眼光体察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继续探寻“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选自《新作文·高中版》,有删改)
[材料三]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①。
[注释] ① 轩辕:即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氏族部落首领,也借指“中华民族”或“中国”。
8. 根据上下文,依次填入材料二第⑤段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正确的是 (  )
    
① 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②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③ 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
④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A. ④③②① B. ③②①④ C. ③④②① D. ②③④①
9. 材料一和材料二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子都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10. 材料二逻辑严密,请梳理第②段和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11. 鲁迅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联系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一) 语言运用。
12. 九年级组织了辩论赛,班级参赛的二辩选手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对手的观点,“智囊团”结合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他们梳理了驳论的思维导图。请你根据下图向参赛选手介绍驳论的步骤。(100字左右)





(二)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同学们想排练一部关于岳飞的戏剧,为了更好地解读剧本,你和大家一起对以下材料进行了探究。
[材料一]
满江红·写怀
[宋] 岳 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材料二]
小 重 山
[宋]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材料三]
岳 飞 传(节选)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③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飞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④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绍兴十年,兀术⑤合兵逼郾城。飞遣子云领骑兵直贯其阵,戒之曰:“不胜,先斩汝!”鏖战数十合,贼尸布野。飞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⑥,与诸君痛饮!”桧⑦知飞志锐不可回,先请张俊、杨沂中等归,而后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初飞每对客叹息又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 (选自《续资治通鉴》《宋史》,有删改)
[注释] ① 舍:驻扎休息。 ② 课:督促。 ③ 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 ④ 统制:武官名。 ⑤ 兀术:金朝名将。 ⑥ 黄龙府:金人都城。 ⑦ 桧:秦桧。
13. 材料二中岳飞“欲将心事付瑶琴”,以下句子和岳飞“心事”最一致的一项是 (  )
A.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B.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C.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D.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14. 用“/”给材料三中的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初 飞 每 对 客 叹 息 又 以 恢 复 为 己 任 不 肯 附 和 议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或问(      ) (2) 躬为调药(      )
(3) 飞遣妻问劳其家(      ) (4) 东向再拜曰(      )
16.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皆以美于徐公
A. 皆重铠以习之 B. 立斩以徇 C. 善以少击众 D. 桧亦以飞不死
17. 请你为角色设计舞台说明,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原句 人物动作、神情、语气等 设计理由
飞遣子云领骑兵直贯其阵,戒之曰:“不胜,先斩汝!” 岳飞将手搭在儿子岳云的肩上,面容非常严肃、语气郑重,干脆又坚定。 岳飞派儿子率领骑兵直接冲击敌阵,他将手搭在其肩既是严肃的告诫,又是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心。
飞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 (1) (2)
18. 你和同学准备对材料一进行谱曲演唱,在选择主奏乐器的时候发生了争议。小文选择笛子,小明选择二胡,你却认为鼓作为主奏乐器最为合适,请尝试说服他们。



19. 有同学认为以上的排演手册太过单薄,不能充分表现岳飞的形象,请你结合材料三第一段,根据示例补充资料,使岳飞形象更加全面。
  示例:治军有方、严明军纪(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20. 戏剧的结尾,有同学建议朗诵材料二,以表达材料三中岳飞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时的心境。你觉得是否恰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 (1) 仆 摧 诬蔑 筋 (2) C  解析:“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与“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是转折关系,应将“既然……就……”改为“虽……也……”。 (3) C  解析:乡试的第一名称解元,殿试的第一名称状元。 2. (1) 表示引用 (2) 表示强调 (3) 表示讽刺或否定 3. (1)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2) 武松为帮施恩夺回快活林酒店而醉打蒋门神,后被人陷害入狱,仇人想加害于他,他凭借自己的机智成功逃脱。 (3) 花荣大闹清风寨 4.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正确。《水浒传》中的好汉们虽然通过“闹”的行为伸张了正义,但同时其中的血腥暴力内容过多,会对人产生不好的影响,且小说中有不少比较低俗的格斗、打闹情节,会误导青少年,此外对江湖义气的过度渲染,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5. 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美化伪装、虚伪宣传。 6. 示例:长征时期,彭德怀面对粮食短缺、敌军围堵等困境,始终抱着为民而战、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沉着指挥部队突破封锁,为红军实现战略转移作出重要贡献。这一类人正是“民族脊梁”。 7. (1) 发展着“自欺力” (2) 公开的文字 (3) 以偏概全 (4) 现在中国也有一类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却被摧残抹杀的人,他们不能为大家所知 (5) 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地底下的中国的筋骨和脊梁 8. A 解析:“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体现了鲁迅对国家命运的忧心,故第一空应填④。“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表达了鲁迅对所处时代和社会的深刻认知与感慨,体现其痛苦,故第二空应填③。“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展现了鲁迅的赤忱之心,故第三空应填②。“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体现了鲁迅的义无反顾和勇往直前,故第四空应填①。 9. 都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材料一中的画线句将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比作“中国的脊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前进、不屈不挠的关键所在,有力地论证了这些人对中国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材料二第⑦段中的画线句把鲁迅的文字比作“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形象地说明了鲁迅的文字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微弱,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能够在黑暗中给人带来希望,能够深刻地触动人们的心灵,唤醒人们的意识,有力地论证了鲁迅文字的深刻意义和价值以及对民族、对个人的重要影响。 10. 第②段首先列举了三种不同的生活场景,即遇见墨守成规的“老顽固”、遭遇爱逞口舌之快的“杠精”、面对现实压力感到“丧”时,人们总能从鲁迅的作品中找到相应的金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进行反驳,从而引出鲁迅作品中的金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共鸣性这一观点。通过具体的事例,使论证更加具体、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鲁迅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第③段首先提出年轻人喜欢鲁迅是因为他不装、坦诚、不喜欢摆架子,是一个“真的人”这一观点。接着,指出在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面具性”被放大,人们需要一个能说真心话的真朋友,而鲁迅正是这样的最佳选择。通过对时代特点和人们心理需求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了鲁迅受年轻人欢迎的原因,使论证更加深入,逻辑更加严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在当代社会中受年轻人喜爱的深层次因素。 11. 鲁迅是“中国的脊梁”。从爱国精神来看,材料三中鲁迅在《自题小像》中写道“我以我血荐轩辕”,表明他愿意为了中华民族奉献自己的一切,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这种爱国精神是“中国的脊梁”的重要内涵之一。从思想启蒙来看,材料二提到鲁迅以“精神界之战士”的战斗姿态,用他的文字鞭打着黑暗的牢笼,唤醒希望与自由。他的作品如《呐喊》《彷徨》等,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促使人们觉醒,为民族的精神觉醒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正是“中国的脊梁”所肩负的思想启蒙的使命。从精神传承来看,鲁迅的文字和精神能够穿越百年风雨,始终屹立于文化高地,给不同时代的年轻人带来“向上走”的力量,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民族的历史与未来,克服各种粗糙与狭隘的思想。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的脊梁”在精神传承方面的引领作用。 12. 示例:首先根据我方材料选择直接批驳或间接批驳的方式。如果选择前者,论证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即“树”“辩”“驳”“结”,即树立靶子,辩论漏洞,驳斥敌论,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成立;如果选择后者,则提出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成立。 13. B  解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词表达了为国家建功立业,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抱负。这与岳飞心事中希望为国家尽忠、实现个人理想的部分高度吻合。 14. 初/飞每对客叹息/又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 15. (1) 有人 (2) 亲自 (3) 派遣 (4) 两次 16. D 解析:例句是“认为”的意思。A项是连词,表示目的,用来。B项是连词,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动作,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来。C项是介词,表示用某种方法或手段,用。D项是动词,认为。 17. (1) 岳飞右手挥拳,神情坚毅,语气高昂、豪迈。 (2) 岳飞说这番话是给将士振奋士气,豪迈的语气、坚毅的眼神更能感染士兵。 18. 《满江红·写怀》低沉雄壮,气势磅礴,用鼓声作为主导乐器,有利于表达这一情感与气势,能真正表现作者的胸襟与抱负,也符合沙场征战的情境。所以用鼓作为主奏乐器最为合适。 19. ① 爱护士卒(卒有疾,躬为调药;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② 有军事谋略(善以少击众;谋定而后战)。③ 礼贤下士,谦虚,不居功自傲(好贤礼士;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20. 恰当。材料三里岳飞治军有方,严明军纪,关爱士卒,又非常有谋略,他一心希望能够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但是最终在秦桧的阻挠下功败垂成,功亏一篑,只能愤怒惋惜地流泪。材料二中“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表达了岳飞收复山河的志向无人能懂的失意与悲伤;“白首为功名”写出岳飞头发熬白了,却无所成就,很好地诠释了材料三的悲凉心境。
[材料三参考译文] 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贪恋钱财,武臣不贪恋生命,天下就太平了!”军队每次休整,(岳飞)督促将士跑下山坡、跃过壕沟,都(让将士)穿着沉重的铠甲来训练。士兵假若拿百姓一缕麻来捆束牲口的草料,立即斩首示众。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愿意接纳(他们),没有人敢进去。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让妻子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死的人,(岳飞)为之痛哭并抚育他们的遗孤。(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岳飞)善于以少打多。凡是有军事行动,(岳飞)都要召集所有的统制商议,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敌人因此说:“撼动大山容易,撼动岳家军难。”每次调集军粮,(岳飞)一定皱着眉头说:“东南百姓的财力用尽了!”(他)尊敬贤士,谦和得就像一介书生。(他)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呢!”
绍兴十年,兀术集合士兵逼近郾城。岳飞派遣儿子岳云率领骑兵直接冲击敌阵,并且告诫他说:“如果你不能取得胜利,就先斩了你!”双方激战了几十个回合,敌人的尸体遍布原野。岳飞对部下说:“我军直接抵达黄龙府(金人都城),我与众弟兄开怀畅饮!”秦桧知道岳飞北伐的心志坚定,不可改变,于是首先请求张俊、杨沂中等军队撤兵,然后说岳飞已成孤军,不可以长久驻守北方,要求岳飞撤兵。(岳飞)一天之内连续接到十二道撤兵的金字令牌,他愤怒惋惜地流下眼泪,向东拜了两拜,说:“北伐十年的成果,一天就毁了。”
最初,岳飞常常对着朋友慨叹,又把恢复中原作为自己的责任,不肯依附和议的主张。秦桧也认为如果岳飞不死,始终会阻碍议和,自己一定会招致灾祸,所以极力谋划杀死他。(但)年底,案子也定不了,秦桧亲手写了一张字条交给审判官,审判官立刻回报岳飞被处死。(岳飞死)时年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