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怀疑与学问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① 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② 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mò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zhì,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mò( )守 停zhì( )
(2) 文中加点字“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shú B. sú
(3) 依次填入文中①②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 辨 ② 辩 B. ① 辩 ② 辨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B. 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C. 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方法上属于道理论证。
D. 课文开头引用的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3. 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作为研究者,重要的是 。然而,问题意识缘何而来?我们常说开拓创新,开拓和创新的起点何在?我认为有一点很重要, 。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够发现问题,并形成问题意识。所谓新观点、新见解,离不开对旧观点、旧见解的怀疑和批判。人类文明的发展,固然离不开传承和积累,但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动力,离不开怀疑与批判。?
(一) 名著阅读。
4. 《水浒传》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以下表格中的四个人物则“同是天涯沦落人”。
章回
刺配人物
刺配原因
刺配地点
刺配后的反应
性格
第八回
林冲
①
沧州牢房
感谢孙孔目维持,与张教头告别,欲让妻子改嫁
②
第二十七回
③
替兄报仇,斗杀西门庆、潘金莲
孟州牢城
和两个公人在刺配路上买酒买肉吃
豪爽
第三十六回
宋江
④
江州牢城
洒泪拜辞父亲,嘱托兄弟照顾父亲
孝顺
第六十二回
卢俊义
被都管李固首告私通梁山“贼寇”
沙门岛
忍气吞声又不得不立刻走动
内敛谨慎
(1) 作者借各人刺配后不同的反应,刻画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请你根据提示,补充表格。
(2) 《水浒传》中的英雄出身、性格各不相同,却一起构造出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小说世界,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悲歌。电视剧的主题曲往往起到概括和突显作品主题的作用。你更喜欢以下哪首《水浒传》主题曲?结合小说相关情节,简要论述。
A.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B. 兄弟情是没有色的酒/兄弟情是没有墙的家
?
?
(二)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5. 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证思路:本段首先 ;然后 ;接着 ?
;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6.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
?
7.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但有人说下面句中加点词太过绝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
?
?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学习贵在寻根究底
李 勇
① 学以明志,学以立德。学习是人生永恒的课题。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材虽美,不学不高。”这点明了学习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性。然而,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想要达到“学似海收天下水”的目标并不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许多人往往会陷入或贪多求全、不求甚解,或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误区,最终一无所获。杜牧有诗云:“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学习不能像看花一般,只关注流于表面的娇艳,而是要寻根究底,深刻领会其本质内涵。
②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与其泛而广地雾里看花,不如专而精地攻其一业。唯有专精一业,专攻一学,才能将所学升华,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纵览古今,凡是取得大学问、有大成就的人,莫不对一行一业有着深入的学习和独到的见解。袁隆平结缘水稻,终身相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进驻荒岛,把毕生献给我国核潜艇事业;屠呦呦精研一业,攻坚克难,最终摘得科学界桂冠。由此可见,发现自己所擅长的专业,用尽心思去钻研,并能够坚守初心,深求至理,方能“曾益其所不能”,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
③ 学然后知不足。对于一个事物、一门学科,了解得越深、学习得越久,就越会发现自己知道得少。朱熹读书,初未见疑,再而见疑,中而处处皆疑,末才各疑皆通。正是这种书越读越觉得所识有乏的态度,才造就了一代名儒。经典物理学奠基人牛顿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依旧说:“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就此,足以窥探知识的海洋之浩瀚无穷。不断地探寻知识的边境,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充实自己,从而达到另一个高度。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涉猎越广,钻研越深,越能领会到世界之广大,学问之无边。古人所描述的“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重足,得一步便紧一步”,同样讲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悟和对知识深入探求的渴望。
④ 古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之说,潜心学问同样如此,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对学问的追求和探索中,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书桌。俗话说:“板凳要坐十年冷。”研究学问要远离功利心,耐得住寂寞和不为人知的失落。也正是因为有那些耐得住寂寞,十年如一日默默守在科研一线的工作者,我们才能够看到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不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能完成“十年磨一剑”的突破,达到“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的境界。(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8. 文章第①段中引用《韩诗外传》中的句子有什么好处?
?
?
9. 下列事例不能作为选文第②段论据的一项是( )
A.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B.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C. “时代楷模”顾诵芬主持歼?8飞机的气动力设计,任歼?8飞机型号总设计师,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
D. 马克思为著《资本论》花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所坐的位置下面的水泥地上竟被磨掉了一层水泥。
10. 请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
?
11. 请在文章第④段横线上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
?
12.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
?
?
?
?
(一) 综合实践。
13.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班级举办了一次以“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 [我解说] 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请你观察图二,将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对“图一”的理解:
同学一: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幸福的!
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对“图二”的理解:
?
?
(2) [我探究] 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和课文内容,说说你的发现。
[链接材料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的澡盆水的漩涡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的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赤道的则不会有漩涡。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学界。
[链接材料二]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们的灵感。飞机、潜水艇、雷达等的发明皆源于此。科学家们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照人体视网膜制作了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帮助其恢复视力。
?
?
?
?
(二)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①
[唐]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②,为拂绿琴③埃。
[注释] ① 苗发司空曙:俱为李益的诗友。 ② 幌(huǎng):帷幔,窗帘。 ③ 绿琴:绿绮琴的省略称呼,后来泛指古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当窗冥思,一阵微风吹来引发他的思绪,用语朴实,风格明快。
B. 颔联写诗人推开门怀疑是故人来访,通过动作与心理的刻画,表现诗人对友人思念深切。
C. 颈联“露”表明已入夜,“苔”言人迹稀少,暗示友人已很久未来。
D. 全诗构思精巧,“微风”是一条暗线,诗人的内心因微风而思,因微风而疑,因微风而怨。
15. 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诗句
艺术手法
环境氛围
情感
颈联
以动衬静
(2)
深沉的孤寂
尾联
(1)
(3)
(三)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①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选自《石钟山记》,有删改)
[注释] ① 郦元:即郦道元。
[乙]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①之声,与向之噌吰②者相应,如乐作焉。(选自《石钟山记》,有删改)
[注释] ① 窾坎镗鞳(kuǎn kǎn tāng tà):声音的名称。 ② 噌吰(chēng hóng):象声词。钟鼓声。
[丙]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选自《石钟山记》,有删改)
[丁] 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士皆能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文集》,有删改)
16. 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B.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C.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2)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18. 下列对本文内容、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乙、丙三段文字层次清晰,推进有序。围绕“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展开,分为“疑”“察”“结论”三个部分。
B. 文中提出石钟山得名的两种说法:一为郦元的“水石相搏”说,作者嘲笑否定之;一为李渤的“扣石发声”说,作者赞同肯定之。
C. 乙段文字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人、贴切的拟声词,对石钟山夜景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D. 写作《石钟山记》时,苏轼正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身处逆境却未消沉。夜探石钟山的冒险之举,既是对真理的追寻,亦是对困顿境遇的精神超越。
19. 上面四个文言选段针对石钟山名的由来提出了哪几种看法?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
?
?
20. 将这四个文言选段的内容组合成课文《怀疑与学问》的事实论据。
?
?
19 怀疑与学问
1. (1) 墨 滞 (2) B (3) A 2. B 解析:课题只是揭示文章的论题,并没有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 3. 示例:要有问题意识 那就是具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4. (1) ① 被高俅陷害,误入白虎堂 ② 逆来顺受 ③ 武松 ④ 杀死阎婆惜 (2) 示例一:我喜欢A版本,《水浒传》中的英雄大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好汉,鲁智深知道金翠莲父女被镇关西欺负,毅然出手相助,拳打镇关西。可以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梁山英雄性格上的重要特征。A版本的歌词有力地表现了好汉们豪爽、侠义的性格。 示例二:我喜欢B版本。“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梁山好汉们的集体信仰和热烈愿望,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为自己的朋友林冲拔刀相助,李逵为救宋江劫法场。“为兄弟两肋插刀,肝胆相照”这种义气是把天南海北的好汉聚集在梁山的重要目标,B版本歌词将梁山好汉们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朋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5. 提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观点 解释什么是“怀疑精神” 列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传说进行举例论证,证明我们要有怀疑精神 6. 运用道理论证,证明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的观点。 7. 不绝对。这里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或中心论点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性,意为只要做学问就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8. 引用韩婴的话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论述,同时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9. B 解析:伽利略的事例重在体现他的怀疑精神,不能论证“专精一业,专攻一学”的重要意义。 10. 首先,提出了“学然后知不足”的观点;接着,举了朱熹“所识有乏”的事例和牛顿的名言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引用名言,重申论点。 11. 示例:做到寻根究底,需要甘于寂寞的坚持和全心全意的付出。 12. 示例:学习可以立德明志,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进步、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有助于我获得成就感,不断提高自信力。但是学习精力的分散会导致成绩下滑,也提醒我学习要专攻一学,只有坚持付出、不断探索,才能取得成功。 13. (1) 示例一: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质疑、探索和发现。 示例二:保持好奇心,善于提出疑问,就能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2) 示例:科学家们能从生活和自然现象中产生联想,多角度思考问题,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获得新的发现。 14. C 解析:A项有误,首联中的“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虽然写到了微风,但用“惊”字和“思悠哉”表达的是诗人傍晚独坐时心绪的突然波动,风格较为深沉,而不是明快;B项有误,颔联“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写的是诗人听到微风吹开门,并吹动竹子,好像是故人来了,并没有动作描写;D项有误,全诗并没有明显表达“怨”的情绪,更多的是对友人的思念。 15. 示例:(1) 想象、用典、拟人 (2) 安谧幽静 (3) 无尽的思念、渴望 16. B 解析:这个句子的句意为“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记”“叹”“笑”是三个动词,表现了“余”的三个行为,“盖”是句首词,“而”是虚词,一般在“盖”和“而”前面断句。故断句为“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7. (1)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鸣响,更何况石头呢? (2)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无,可以吗? 18. B 解析:B项有误,对“水石相搏”的笑并非嘲笑,而是怀疑;对李渤的“扣石发声”说,作者并没有赞同肯定之。 19. 四种看法。一是郦道元认为是风吹水浪拍击岩石发出声响,二是李渤认为是叩击潭上两块岩石发出响声,三是苏轼认为水中多孔的大石与风水吞吐发出声响,四是曾国藩认为山形似钟而得名。 20. 对于石钟山名的由来,在郦道元、李渤提出看法后,苏轼、曾国藩亲自前往实地考证,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了疑问。
[甲参考译文] 《水经》上说:“鄱阳湖的出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的下面濒临深潭,微风吹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洪亮的钟声一般。(对)这个说法,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鸣响,更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乙参考译文] (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迂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一百来个人,中间空虚又有许多孔眼,风浪冲入又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丙参考译文]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丁参考译文] 石钟山上的一草一木,众位将士都能够辨认识别。上钟岩与下钟岩,它们的下面都有洞穴,可以容纳好几百人,深不可测,形状就像一口倒扣着的钟。侍郎彭玉麟在石钟山的山顶上盖建了昭忠祠,于是知道石钟山是根据它的形状来命名的,而不是根据声音。郦道元、苏轼等记述山名的话,都不是事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