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三顾茅庐 课时作业 (含答案)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 三顾茅庐 课时作业 (含答案)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7 21:4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三顾茅庐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三顾茅庐,作为一个渴求人才的故事早已尽人皆知,它所潜藏的人生智慧与处世哲理也值得深味。比如,刘备为什么要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而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又何以能对“当今天下形势”作出那样环环相扣的精当分析,并提出极富远见的应对战略?显而易见,前者所体现的是[甲]     (眼光 见识),后者说明的是[乙]     (眼光 见识)。细细想来,蜀国的jué起与发展,不正是由这眼光和见识的完美结合促成的吗?正因为刘备识才,才会放下身段,无比qián诚地邀请诸葛亮出山。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jué(  )起 qián(  )诚
(2) 根据文意,从文段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2. 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其中不含谦敬语气的一项是 (  )
A. 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
B. 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C. 玄德曰:“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D. 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B.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C. 《三国演义》记叙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
D. 本文主要记叙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政治才华。
(一) 名著阅读。
4. 笑笑在多部名著中都发现有“三复”情节的设计,虽然有“不变”的地方,但是再次细读会发现其中也有“变”的地方。请你根据“知识卡片”,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名著:A. 《西游记》 B. 《骆驼祥子》 C. 《水浒传》
(1)
(2)


(3)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春游襄阳
王唯唯
① 我生于梨园世家,从小就看过徽剧《水淹七军》和京剧《三顾茅庐》。长大后我才知道,这两出戏的发生地都在襄阳,从此襄阳便在我心中驻扎了下来。
② 五十多年过去了。在退休八年后,我终于来到仰慕已久的襄阳。我站在襄阳古城下,寒冷天气带来的不适丝毫没有减少我的震惊。这种震惊,与沙漠里突然见到海市蜃楼、发现世外桃源、发掘尘封千年的莫高窟相同量级。
③ 东西延展的古城墙,古朴恢宏;青黛色的城砖,层层叠叠,如线装书一般,将襄阳的辉煌历史叠加上去。经过数百载风雨摧损剥蚀,硕大的城砖上烙下了岁月斑驳的印迹,却闪耀着辉煌历史的光芒。带着震惊,我沿着台阶,一鼓作气登上城楼。注视着古老的城墙,摩挲着粗糙的砖石。如此雄奇的骨骼,到底需要多少健壮的挑夫经年累月才能垒成。
④ 站在城楼上,我驻足远望,不由得从嘴里蹦出:“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我笑了,很久没唱过《空城计》里这段著名的唱段了。得感谢襄阳把我又带回到少年时代。城墙虽然已老,人气却依然旺盛,只是当年满身甲胄的士卒变成了今天的八方游客,络绎不绝。
⑤ 下了城楼,城墙外就是汉江。三千里汉江,精要在襄阳。想那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等大诗人,当年一定是滔滔汉江水滋润了他们的才思,成就了他们。不然,李白怎有“汉江临襄阳,花开大堤暖”?杜甫怎有“清江空旧鱼,春雨余甘蔗”?孟浩然怎有“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白居易怎有“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我真羡慕住在襄阳的人,能生活在这些先贤住过的城市,像他们一样看汉江、游汉江,真是福气满满。
⑥ 我觉得,游襄阳不游古隆中,就不算到过襄阳。次日,当晨曦微露时,我就到了古隆中。或许是我来得太早,古隆中静寂而幽深。古隆中门楼精雕细琢、古朴考究,样式也尤为奇巧。正门上端由四个叠形雕饰夯实托举着龙头神像,两端为龙鳍和龙尾,龙眼有神,凝眸驻望,左右邻门略矮,分别刻有“宁静致远”和“淡泊明志”,很是契合古隆中高雅的书卷气质。
⑦ 沿石径蜿蜒曲折穿梭,行至“龍卧處”(石碑),石神龟背着“卧龙”,诸葛亮的住处近在咫尺。柴门上方,是郭沫若题写的“诸葛草庐”。诸葛亮曾在此躬耕隆亩,晴耕雨读,度过了十年时光。斑驳的红漆木门,剥落了多少烟尘,黛瓦上拱出几片新绿,诉说着古宅深厚而久远的不朽传奇。草庐内,一张旧年摆放的地图依然鲜活、炽热,似乎还能隐约听到诸葛先生与他人谈古论今之声。目睹这一切,窃以为,也只有这样的清寂灵秀之地,才能称得上人杰地灵,孕育出诸葛孔明这般人物。
⑧ 离开古隆中,我来到鹿门山下孟浩然的故居。孟浩然世称孟襄阳,生于盛唐,青少年之时也是热血激荡,出世心切,欲步入仕途干一番事业。但命运多波折,虽然进京后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然而诗人放达自由的气质难被朝廷接纳。
⑨ 走进浩然居,室内中央是孟浩然的画像,上方悬挂“浩然正气”牌匾。孟浩然在困顿、痛苦和失望之际,却能自重,不媚俗世,令人敬重。坦率地说,孟浩然能急流勇退,超然而归,入山水田园之中,咏诗尽兴一生,实为难能可贵。屋后是个小院,院中竖立一块石壁,上书孟浩然的《春晓》。个人以为,在古人浩瀚的诗歌中,最朴实、最接地气,也最家喻户晓的两首诗,是孟浩然的《春晓》和李白的《静夜思》。这两首诗浅显易懂,谁都能看明白,却又深刻得怎么说都说不明白,真绝妙也!
⑩ 我游襄阳的最后一个景点是米公祠,纪念的是书法家米芾。米公祠面对汉江,大门是一座高大的牌坊,拾级而上,迎面是一幅米芾所画的石刻山水图,有一米多高、三米多长。透过细腻的石刻,可以感受到此画的神韵——远山烟雨、树木简略、野居茅舍,妙于熏染,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1 穿过牌坊,进入祠堂,有一个不大的小院。院内碑石林立,怪石嶙峋,银杏参天,颇有江南园林的趣味。走进小院,就是拜殿堂。殿内挂着米芾的正面画像,上悬“颠不可及”横匾,两边有“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对联,生动地刻画出米芾潇洒不凡的艺术大师形象。殿内两侧,陈列着纪念米芾的各个朝代的碑文,以及大量的墨迹、石刻,可谓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12 拜殿堂后面,就是宝晋斋。斋内陈列着米芾的大量书法作品,有真迹,也有拓本。斋前有个院子,这个院子比前院大,一棵明代的银杏树,树干直径两米多,枝繁叶茂。院中是米芾的全身青石雕像,长须炯目,衣冠飘逸。院两侧是书法碑文长廊,镌刻着历代书法大师们的杰作40多碣,其中以与米芾合称“宋四大书法家”的苏轼、蔡襄、黄庭坚的作品居多。
13 4天襄阳之游,是景色之游、审美之游,更是文化之旅。 (选自《西安日报》,有删改)
5. 作者来到襄阳城下,用“震惊”二字概括了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作者是因什么而感到“震惊”?



6. 大家围绕游记类散文的写作手法进行交流。请你结合资料卡和文章内容,完成交流记录。
小秦:《春游襄阳》一文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
我:作者在写襄阳古城时,使用了    的写作手法,通过登上城楼、      、    三次地点的转移,将襄阳古城的整体面貌展现得更加生动、丰富。
小秦:不仅如此,作者在描写古隆中时还用了      的写作手法,重点描写了古隆中门楼的正门上端、左右邻门,展现了古隆中门楼的 。
7. 作者在文章最后说:“4天襄阳之游,是景色之游、审美之游,更是文化之旅。”请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说襄阳之游是“文化之旅”。



8. 请根据给出的角度,给下列句子做批注。
语句 批注
青黛色的城砖,层层叠叠,如线装书一般,将襄阳的辉煌历史叠加上去。(批注角度:修辞手法) (1)
斑驳的红漆木门,剥落了多少烟尘,黛瓦上拱出几片新绿,诉说着古宅深厚而久远的不朽传奇。(批注角度:景物描写) (2)
9. 校园文学刊物中的《游中华名胜·览华夏古迹》栏目正在征集作品,小秦提议将本文推荐给该栏目。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他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推荐语。



(一) 语言运用。
10. 小凡同学将于周六到北山电视台参加“七色光主持人大赛”初中组决赛,打算骑自行车从九龙村出发。如图是小凡所在城市的公路路线图(局部),请你仔细读图,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为小凡规划骑车路线。(80字左右)







(二)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 侯 庙①
[唐] 杜 甫
遗庙丹青落②,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释] ① 本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当时杜甫流寓夔州,因瞻拜武侯祠有感而作。 ② 丹青落:庙中壁画已脱落。
[材料二]
诸葛武侯祠堂碑记
成都府城南三里所,丘阜岿然,是曰惠陵,昭烈①弓剑②实藏焉。有庙在其东,所从来远矣。大殿南向,昭烈弁冕临之,东夹室以衬后主,而西偏少南又有别庙祀忠武侯。老柏参天,气象甚古,诗人尝为赋之。武侯祠先在先主庙西。宋时屡加修葺,而元因之。皇朝洪武初,令有司春秋致祭。蜀献王③之国,首谒是庙,谓君臣宜一体,乃位武侯于东,关、张于西,自为文祭之。盖至是武侯废祠耳。乃以其碑碑庙中,观者不察,遂谓以武侯庙庙先主耳。
余初至而展祠,垣墙崩剥,屋瓦半脱,苔藓鳞次。仰而喟曰:“坏若是甚乎?”有司曰:“其前巡抚议新之矣,而材弗属也,岁又大饥,是以弗棘。”余曰:“……知府马九德乃祗奉以从事。”
既讫事,余乃碑曰:
嗟乎予盖伤昭烈君臣而竟不得信其志云。初,帝下人善交,豪杰年少争附之。而关羽、张飞以盖世之雄,为之先后。时颍川徐庶言诸葛孔明于帝,帝三顾隆中,数语合意,遂许以驰驱。君臣鱼水之喻,非醴④言也。后之人帝魏而寇蜀,先吴而后汉,志士至今为之扼腕。其天乎,其天乎!然而信义明于天下,斯可以无憾矣!余固阐其事而重之以辞。 (有删改)
[注释] ① 昭烈:蜀汉昭烈帝刘备。 ② 弓剑:代指去世的皇帝。 ③ 蜀献王:指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洪武二十三年就藩成都。 ④ 醴:本义为甜酒,这里引申为“美好的”。
11. 《武侯庙》中作者借草木    的特点,写出了武侯庙      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12.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嗟 乎 予 盖 伤 昭 烈 君 臣 而 竟 不 得 信 其 志 云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诗人尝为赋之(      ) (2) 蜀献王之国(      )
(3) 谓君臣宜一体(      ) (4) 乃以其碑碑庙中(      )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初,帝下人善交,豪杰年少争附之。

(2) 帝三顾隆中,数语合意,遂许以驰驱。

15. “武侯祠庙遍空山,万古名垂宇宙间”,刘备、诸葛亮君臣相知的故事载于书帛,为三国渲染上一抹浪漫色彩。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杜甫和材料二的作者描写武侯祠的目的之异同。



24* 三顾茅庐
1. (1) 崛 虔 (2) [甲] 眼光 [乙] 见识 2. A 解析:B项,“野人”为谦辞。C项,“鄙贱”为谦辞,“曲赐”为敬辞。D项,“有误下问”为谦辞。 3. B 解析:应是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不是编年体。 4. 示例一:(1) 攻打祝家庄。 (2) 一打祝家庄,宋江命石秀、杨林去探庄。杨林被擒,石秀遇钟离老人,得知盘陀路走法。祝家庄伏兵齐出,梁山人马迷路,幸得石秀赶到说出暗记,花荣射落烛灯,梁山人马才得以安全退出。二打祝家庄,宋江仍然失利,但林冲活捉了扈三娘。三打祝家庄,宋江利用新入伙的孙立与祝家庄教师栾廷玉是师兄弟的关系,骗得祝家庄的信任。梁山人马与孙立里应外合,最后攻破祝家庄。 (3) 这一过程体现出宋江遇挫不馁的沉着与坚韧,善于观察与反思的智慧与果断。 示例二:(1) 借芭蕉扇。 (2) 第一次,孙悟空被铁扇公主扇飞;第二次,孙悟空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子折腾,得到的却是假扇;第三次,孙悟空又设计变身为牛魔王,得到真扇,在被牛魔王骗回后,请天兵与其大战,才如愿。 (3) 通过“三借”,体现了孙悟空的机智聪明、神通广大和不屈不挠。 示例三:(1) 打白骨精。 (2) 白骨精想吃唐僧肉,第一次幻化成村姑,第二次变成一个妇人,第三次化身为一个老公公,但被孙悟空一一识破,将他们打死。 (3) “三打”充分体现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神通广大、不屈不挠。 5. 示例:因古城墙古朴恢宏的美,因古城所承载的辉煌历史而震惊。 6. 移步换景 站在城楼上 下了城楼 定点换景 示例:精雕细琢、古朴考究、样式奇特 7. 示例:作者来到襄阳,依次游览了襄阳古城楼、汉江、古隆中、浩然居、米公祠,想到了《空城计》,想到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等大诗人,想到了诸葛亮、米芾……作者游览的这些景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能带给我们文化熏陶和精神洗礼,因此作者认为襄阳之游是一场文化之旅。 8. 示例:(1)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城砖比作线装书,生动形象地写出城砖层层叠叠的形状,展现出城砖的古朴厚重,凸显了襄阳历史的丰富、厚重与辉煌。 (2) 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写出诸葛草庐虽饱受历史冲刷,却仍充满生机、清寂灵秀,渲染出诸葛草庐幽静的氛围,凸显出其厚重的历史。 9. 示例:《春游襄阳》是一篇关于春天游历襄阳的游记类散文,重点写作者在游历襄阳的过程中,被襄阳厚重深远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震惊。我们阅读此文,可以游览古朴恢宏的襄阳古城楼、清寂灵秀的古隆中、藏品丰富的米公祠等,尽显襄阳古迹的无限魅力,从中可以触摸到中华文化的厚重与生命力。 10. 小凡可从九龙村向东北方向行驶1千米,到达花园坊。再往北行驶0.8千米到达羊甲山。往东北方向行驶2千米,到达仙瀑洞。再往西北方向行2.5千米,到达北山电视台。 11. 茂盛 荒凉、冷落 借景抒情,借武侯庙的衰败景象,侧面写出其人迹罕至,抒发作者内心的感伤之情。 12. 嗟乎/予盖伤昭烈君臣/而竟不得信其志云 13. (1) 曾经 (2) 到,往 (3) 应当 (4) 立碑 14. (1) 起初,汉昭烈帝刘备礼贤下士、善于交际,英雄才俊都争相追随他。 (2) 昭烈皇帝三次到隆中拜访,与诸葛亮说了几句话后志趣相合,诸葛亮于是答应为昭烈皇帝奔走效劳。 15. 同:表达了两位作者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异:杜甫诗歌的三、四句借对诸葛亮壮志难酬的感叹抒发现实中诗人穷困潦倒不得志的苦闷之情;材料二作者修复武侯祠,歌颂刘备、诸葛亮君臣共同奋斗的历程,表明自己愿意效仿丞相的报国之心。
[材料二参考译文] 在成都城南三里左右,有一座高大的土山,人称惠陵,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就埋葬在这里。惠陵的东面有汉昭烈庙,距今年代已非常久远。昭烈庙的大殿朝南,刘备头戴弁冕,正襟危坐,东面的夹室以后主刘禅陪祭,而(昭烈庙的)西面稍微偏南又有一座庙宇祭祀忠武侯诸葛亮。(祠内的)老柏树高耸入云,看情况已有很多年头,诗人曾写诗词歌咏它。武侯祠原在先主庙西边。宋代多次修理,而元代沿袭。明代洪武初年,皇帝让有关官员每年春秋进行祭祀。蜀献王朱椿前往封国,首次拜谒这两座庙宇,认为君臣应当合在一起,于是就把诸葛亮放在刘备东边,将关羽、张飞放在刘备西边,并亲自撰文祭祀他们。大概在此之后,原来祭祀诸葛亮的祠宇就荒废了。于是人们把武侯祠中的碑刻立在昭烈庙中,有的人不仔细看,就认为武侯庙是用来祭祀先主刘备的。
我初次来到武侯祠拜谒,围墙倒塌剥落,屋顶的也脱落不少,(庙内)到处长满了苔藓。我仰天长叹:“坏成这个样子,难道不过分吗?”地方官员说:“以前的巡抚想对武侯祠重新整修,但各种材料不够,又遇到饥荒,这才没有动工。”我说:“……知府马九德就奉命行事。”
等到完工,我撰写碑文如下:
唉!我非常伤心的是,刘备君臣竟然不能伸张自己的志向。起初,汉昭烈帝刘备礼贤下士、善于交际,英雄才俊都争相追随他。而关羽、张飞这些盖世的英雄豪杰,陪伴昭烈皇帝左右,为他冲锋陷阵。当时,颍川徐庶向昭烈皇帝推荐了诸葛亮,昭烈皇帝三次到隆中拜访,与诸葛亮说了几句话后志趣相合,诸葛亮于是答应为昭烈皇帝奔走效劳。人们把昭烈皇帝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比喻成鱼和水的关系,并不是溢美之词。后代的人以曹魏为尊,以蜀汉为寇,把孙吴也置于蜀汉之前,有志之士到今天还因此而激愤、惋惜不已。这难道是天意吗,这难道是天意吗!然而,他们的信誉和正义在天下得到证明,这已经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我姑且把他们的丰功伟绩加以阐述,再以文辞着重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