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刘姥姥进大观园 课时作业 (含答案)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5 刘姥姥进大观园 课时作业 (含答案)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7 21:4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  刘姥姥进大观园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词语。
有一部书,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diān fēng(    )之作。书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作者的miào bǐ(    )使她家喻户晓。这个小人物就是刘姥姥。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见证了贾家的荣辱兴衰。
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经典从来不是旧纸堆里的过往云烟,    宛如长者的谆谆叮咛,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可以落脚的现实意义,让人常读常新,    。经典的意义,在于它经得起时光的打磨、岁月的    ,历久弥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对它    仰望的人们。
A. 而是 耳目一新 涤荡 虔诚 B. 就是 获益匪浅 洗礼 真诚
C. 就是 耳目一新 涤荡 真诚 D. 而是 获益匪浅 洗礼 虔诚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说着,一径离了潇湘馆,远远望见池中一群人在那里撑船。(径直)
B. 调停已毕,然后归坐。(安排处理)
C.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不称手,不好用)
D. 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儿不做! 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仔细检查)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明代小说家。
B.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现实。
C. 《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D. 课文记叙了王熙凤等人捉弄刘姥姥,逗引贾母开心的故事。
(一) 名著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同学们的一大难题,请你以《水浒传》为例,解决以下问题。
5. 读中国古典小说的方法多样,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阿豆认为,阅读时要善于把握题材特点,如《水浒传》就是从国家政治、社会批判的角度来选择素材的,很少涉及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
B. 小芳觉得可以从艺术手法着手。早期长篇白话小说善于设置悬念、误会,追求离奇巧合,《水浒传》就很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推进情节。
C. 小明说分析人物形象也很重要,他分析后发现《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类型化倾向严重,没有个性,如鲁智深、李逵、武松个个都塑造为粗鲁之人。
D. 兰兰认为还能鉴赏语言风格,《水浒传》的人物对话贴近当时的生活,活灵活现,而叙事、描写语言又多是白描式的,简洁洗练,极富表现力。
6. 读名著,还可借助书评,如脂砚斋评《红楼梦》时反复提及的写作技巧“特犯不犯”,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品鉴中国古典小说。请根据“小贴士”,从《水浒传》中另举一例“特犯不犯”的典型情节,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效果。
小贴士:故意重复叙写,使事件类似、情节雷同叫“特犯”。一样内容,写出两样文字,同中见异,则称为“不犯”。例如,《水浒传》“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①
曹雪芹
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青儿只是笑,凤姐看了倒也十分喜欢,便叫小红招呼着。刘姥姥道:“我们屯乡里的人不会病的,若一病了就要求神许愿,从不知道吃药的。我想姑奶奶的病不要撞着什么了罢?”平儿听着那话不在理,便在背地里扯他。刘姥姥会意,便不言语。那里知道这句话倒合了凤姐的意,扎挣着说:“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你见过的赵姨娘也死了,你知道么?”刘姥姥诧异道:“阿弥陀佛!好端端一个人怎么就死了?我记得他也有一个小哥儿,这便怎么样呢?”平儿道:“这怕什么,他还有老爷太太呢。”刘姥姥道:“姑娘,你那里知道,不好死了是亲生的,隔了肚皮子是不中用的。”这句话又招起凤姐的愁肠,呜呜咽咽的哭起来了。众人都来解劝。
巧姐儿听见他母亲悲哭,便走到炕前,用手拉着凤姐的手,也哭起来。凤姐一面哭着道:“你见过了姥姥了没有?”巧姐儿道:“没有。”凤姐道:“你的名字还是他起的呢,就和干娘一样,你给他请个安。”巧姐儿便走到跟前,刘姥姥忙拉着道:“阿弥陀佛,不要折杀我了!巧姑娘,我一年多不来,你还认得我么?”巧姐儿道:“怎么不认得。那年在园里见的时候我还小。前年你来,我还合你要隔年的蝈蝈儿,你也没有给我,必是忘了。”刘姥姥道:“好姑娘,我是老糊涂了。若说蝈蝈儿,我们屯里多得很,只是不到我们那里去,若去了,要一车也容易。”凤姐道:“不然你带了他去罢。”刘姥姥笑道:“姑娘这样千金贵体,绫罗裹大了的,吃的是好东西,到了我们那里,我拿什么哄他玩,拿什么给他吃呢?这倒不是坑杀我了么。”说着,自己还笑,他说:“那么着,我给姑娘做个媒罢。我们那里虽说是屯乡里,也有大财主人家,几千顷地,几百牲口,银子钱亦不少,只是不像这里有金的,有玉的。姑奶奶是瞧不起这种人家,我们庄家人瞧着这样大财主,也算是天上的人了。”凤姐道:“你说去,我愿意就给。”刘姥姥道:“这是玩话儿罢咧。放着姑奶奶这样,大官大府的人家只怕还不肯给,那里肯给庄家人。就是姑奶奶肯了,上头太太们也不给。”巧姐因他这话不好听,便走了去和青儿说话。两个女孩儿倒说得上,渐渐的就熟起来了。(选自《红楼梦》,有删改)
[注释] ① 选文中的情节发生在贾府败落之后,贾母已过世,凤姐也将不久于人世。
7. 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8. 选文中,凤姐对刘姥姥的态度如何?请举出两个句子说明。


9. (链接课文)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时,凤姐让她出尽洋相,现在凤姐却平和地与刘姥姥说话,请分析原因。



10. 结合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的情景,你认为刘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 语言运用。
[材料一] “舌尖上的浪费”是当下的流行语,但“餐桌浪费”是一个老话题。《南华早报》曾刊文《水稻科学家说,惩罚那些浪费粮食的人》,指出中国每年扔掉的粮食能够养活2亿多人,大学校园里2800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000万人。不仅国内关注,国外媒体也曾关注过我国的食物浪费问题,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都曾分别以《好生活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垃圾淹没了中国》和《中国式“剩宴”》为题,直言餐饮消费中的浪费问题。
[材料二]
11. “舌尖上的浪费”已是世界共识,为了减少餐桌上的“剩宴”,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努力着。请你为减少校园粮食浪费提出至少两个建议。




12.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了让同学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4月30日下午3点你班将邀请当地的种植能手张叔叔来教室里为大家作“一粒大米的来源”的讲解,作为九年级(2)班班长的你将如何邀请张叔叔?



(二)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春日信笔
[清] 陈长生
软红①无数欲成泥,
庭草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
风筝吹落画檐西。
[注释] ① 软红:这里指落花。
[乙] 《南鹞北鸢考工志》①序(节选)
风筝于玩物中微且贱矣,比之书画无其雅,方之器物无其用,人皆鄙之。曩岁年关将届,腊鼓频催,故人于景廉②迂道来访。立谈之间,泫然涕下。自云:“家中不举爨③者三日矣。值此严冬,告贷无门。小儿女辈,啼饥号寒,直令人求死不得者矣!”闻之怆恻于怀,相对哽咽者久之。
斯时余之困惫久矣,虽倾囊以助,何异杯水车薪,势不得不转谋他处,济其眉急。因挽其留居,以期谋一脱其困境之术。夜间偶话京城近况,于称:“某邸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不靳其值。似此可活我家数月矣。”言下慨然。适余身边竹纸皆备,戏为其扎风筝数事;称贷两日,摒挡④所有,仅得十金,遗其一并携去。
是岁除夕,于冒雪而来,喜极而告:“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当共享之。”方其初来告急正愁无力以助不想风筝竟能解其急耶?因思古之世,“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今如于其人,一旦伤足不能自活,其不转乎沟壑也几希。
数年来于业此者已有微名,岁时所得,亦足赡家,因时时促余为之谱定新样。乃援笔述此《南鹞北鸢考工志》,以集前人之成,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 (有删改)
[注释] ① 《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撰写的关于风筝制作的书籍,内有图谱和歌诀等。 ② 于景廉:曹雪芹友人。字叔度,江宁人,从征伤足,旅居京师。 ③ 爨(cuàn):烧火做饭。 ④ 摒挡:收拾,料理。
13. 阅读甲诗《春日信笔》,品析一二句中“欲”“渐”二字的妙处。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人皆鄙之(      ) (2) 喜极而告(      )
(3) 竟获重酬(      ) (4) 亦足赡家(      )
15. 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方 其 初 来 告 急 正 愁 无 力 以 助 不 想 风 筝 竟 能 解 其 急 耶
16. 阅读乙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曹雪芹友人于景廉生活“窘困”之处。



17. 乙文中画线句“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出自《礼记》,文章引用这个句子有何作用?



18. 阅读甲诗、乙文,将下面同学的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A同学:一直觉得风筝是人们用来嬉戏玩耍的,想不到还能救急养家。
B同学:是的。我还发现“风筝”不但能怡诗人之情(甲诗),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小说家之外不一样的曹雪芹(乙文)。
A同学:你能就甲诗、乙文内容具体分析一下吗?
B同学:好的。甲诗(1)  ;
乙文(2)
 。
A同学:谢谢!
25* 刘姥姥进大观园
1. 巅峰 妙笔 2. D 解析:与“不是”关联的词语应是“而是”,排除B、C两项。形容读经典有意义的词语,应是“获益匪浅”,排除A项。 3. D 解析:这里的“仔细”是小心、当心的意思。 4. A 解析:“明代”应改为“清代”。 5. C 解析:C. 有误,《水浒传》的人物塑造上个性鲜明,即便有同一性格特点的人物也有其明显差别,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都为粗鲁之人,但鲁智深粗中有细,武松假粗心有数,李逵则是从里往外都粗。 6. 示例: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和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情节相似。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且都使用了激将法;但鲁达是为救人之难,武松是报知遇之恩。一个三拳下去郑屠命归西天,一个以“玉环步,鸳鸯脚”克敌制胜。其间彰显了鲁达的鲁莽练达、勇猛精细和武松的胆大如虎、心有定数。两个情节在相似的人和事中彰显细微之差,同中见异。 7. 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看望病危的凤姐。 8. 态度真诚、和气、略带尊敬。如“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你的名字还是他起的呢,就和干娘一样,你给他请个安”。 9.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府正处盛时光景,贾母还在,凤姐等人为讨好贾母而戏弄刘姥姥。而现在贾府败落,贾母去世,凤姐也病危,她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与威风,甚至想把女儿托付给刘姥姥。 10. 刘姥姥是一个开朗、朴实、喜言笑又比较世故、懂得知恩图报的农村妇女。 11. 示例:① 学校食堂可以举行“光盘换水果”活动,学生只要把饭菜吃完,就可以换到一个饭后水果。② 实行监督惩罚制。每餐安排人员监督,发现有人浪费粮食,可以适当罚款或罚做劳动。③ 提高菜品的质量,增加选择的种类。④ 组织实践活动,了解粮食的珍贵。(答出两点即可) 12. 示例:张叔叔,您好!我是九年级(2)班班长,为了让同学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我班想邀请您4月30日下午3点到我班教室为同学们作“一粒大米的来源”的讲解,不知您是否有时间? 13. 这两个词语化静为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14. (1) 看不起,轻视 (2) 告诉 (3) 报酬 (4) 养活 15. 方其初来告急/正愁无力以助/不想风筝竟能解其急耶 16. 有足伤难以养家;贫穷得几乎吃不上饭;天气严寒又无处借钱;孩子还小,又饿又冷。 17. ① 运用对比手法,古时尚能实现“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如今却“一旦伤足不能自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之意。② 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表明作者写作《南鹞北鸢考工志》的目的。 18. (1) 以风筝“吹落画檐西”的细节,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作者的愉悦心情 (2) 写了曹雪芹善于扎风筝和设计样式,并写作《南鹞北鸢考工志》,可见其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揭示了曹雪芹对底层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判之意
[乙参考译文] 风筝在玩物中地位低微,与书画相比没有它的雅致,与器物相比没有它的用途,人们都轻视它。以前一次年关将至,腊月鼓声频频,老朋友于景廉绕道来访。一说起话,就流下泪来。他说:“家中已三天没有烧火做饭了。碰上这样的严冬,无处借钱。孩子们因饥寒而哭闹,真让人求死不得啊!”听到这里(,我)内心悲痛,两人相对哽咽了很长时间。
我这时困顿疲惫也很久了,即使倾囊相助,也无异于杯水车薪,只能让他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以解燃眉之急。于是挽留他住下来,希望想一个脱离困境的方法。夜里偶然说起京城近况,他说:“某官邸的公子买风筝,一掷几十金,毫不吝惜,像这样(的钱)能让我家生活数月啊。”说到这时,十分感慨。正好我身边竹、纸都有,说笑着为他扎风筝数个。借他两天钱,收拾所有,只得十金,连风筝一同让他带走。
这年除夕,于景廉冒雪而来,高兴地告诉我:“没想到几个风筝,竟然获得丰富的报酬,收获的应当与你共享。”当他第一次来告急的时候,(我)正愁无力相助,没想到风筝竟能解救他的急难呢。于是想到古时候,“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如今像于景廉这样的人,一旦伤了脚就不能养活自己,他不死于沟壑的可能性几乎很小。
数年来于景廉以风筝为生已小有名气,每年的收入,也足够养家,于是经常催促我为他定新的样式。于是我拿起笔写了这本《南鹞北鸢考工志》,收集前人的成就,为今天有残疾而无法生存的人,谋求一个养活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