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素能测评 满分:130分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20分)
1. 校文学社将举行诗歌朗诵会,请你参与。(7分)
秋 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shuò的瓜果。/秋天qī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hé见石更清浏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青色的池沼 青色的池沼,/长满了马鬃草;/透明的水底,/映着流动的白云…… 平静而清潋……/像因时序而默想的/蓝衣少女,/坐在早晨的原野上。 当心啊——/脚蹄撩动着薄雾/一匹栗红色的马/在向你跳跃来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肥shuò( ) qī( )息 归泊( ) 枯hé( )
(2) 小语对《青色的池沼》进行了朗读设计,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第一节描绘了幽静的青色池沼,色彩明丽,画面静美,应该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来读。
B. “像因时序而默想的/蓝衣少女”妙用转行,“蓝衣少女”前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空间。
C. “当心啊——”应该用低缓的语调来读,读出诗人的小心翼翼,担心马儿会惊扰少女。
D. “栗红色的马”让清晨宁静的画面顿时生动起来,应重读“跳跃”,读出生机、喜悦。
2. 默写古诗文名句。(10分)
我从经典诗文中感悟到文人的情思。有“(1) ,(2) ”[《行路难》(其一)]的自信振作,有“(3) ,(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恍若隔世的感慨和“数风流人物,(5) ”(《沁园春·雪》)的雄心壮志。
我在经典诗文中领略了大好河山。有“雾凇沆砀,(6) ,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的雪后西湖;有“浮光跃金,(7) ”(《岳阳楼记》)的洞庭湖月夜;有“转朱阁,(8) ,照无眠”(《水调歌头》)的中秋月光的形态;有“(9) ,(10) ”(《沁园春·雪》)的北国晴日雪后美景。
3. 仿照《树桩》和《雪花》,完成诗歌创作。要求:30字以内;三行诗句;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从下列词语中择其一为题,进行诗歌创作。(3分)
山 水 亭 楼 文人 秋天 流云 青春
树 桩 曾经是渴望参天的树 死掉了 也要挺直脊梁 雪 花 没有根的牵挂 省略了茎与叶的复杂 天大地大自由飘洒
第二部分(50分)
(一) 名著阅读
4.
1978年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他的诗歌特点的是(2分)( )
A. 诗句由原先的长短错落,不求整齐划一变得比较整齐。
B. 诗情由原先的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变得更深沉。
C. 写法由原先的尽情呼告、肆意排叙变得口语化、散文化。
D. 诗意由原先的凝重、深厚变得比较警策,充满哲思。
5. 某同学用思维导图向大家推荐艾青写诗的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请你帮忙完善内容。(3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6分)
[甲]南歌子·游赏 [宋]苏 轼 山与歌眉①敛②,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③歌吹古扬州。 菰黍④连昌歜⑤,琼彝⑥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乙]临江仙⑦ [宋]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⑧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⑨。
[注释] ① 歌眉:歌女的黛眉。 ② 敛:聚集。 ③ 竹西:扬州亭名。 ④ 菰(gū)黍:指粽子。 ⑤ 昌歜(zàn):菖蒲根切细腌成的咸菜。 ⑥ 琼彝(yí):玉制的盛酒器皿。 ⑦ 北宋灭亡后,陈与义在南宋建炎三年流落南方,写下此词。 ⑧ 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的特性。 ⑨ 湘中:指屈原投江处。
6. 甲词一、二两句的停顿应该怎么处理?请选择合适的一种,并结合知识卡片说明理由。(3分)
知识卡片:停顿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言语者准确、恰当地运用停顿,可以强调语意和感情,加强言语的表达效果。
A.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B.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我选择 (填字母),理由:
7. 两首词中都有倒酒的动作,传达的心境是否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回答。(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范文正公仲淹少贫悴,依①睢阳②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④。 (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
[注释] ① 依:寄居。 ② 睢(suī)阳:古地名。 ③ 俾:使。 ④ 宛然:依然如故。
8.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2分)( )
A.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 B. 或异二者之为 文正为谏官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汝尚幼 D. 其必曰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B. 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C. 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D. 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文正方辞避,而术者已绝。
(2) 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11. “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文正”是最高级别的谥号之一。结合甲、乙两文主旨谈谈范仲淹获得这一谥号的原因。(4分)
(三)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4题。(10分)
[材料一] 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重演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提升,由此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我们在儿童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环节的淬炼。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其本意是爱孩子,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我们必须谨记:尽管我们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只是要锻炼体质,还要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重要的影响。比如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让儿童学习通过劳动创造美的世界,可以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由于劳动教育关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据某年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显示: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86.79%的初中生和84.14%的高中生能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崇尚劳动;70.61%的初中生和72.38%的高中生热爱劳动;68.75%的初中生、76.97%的高中生将“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警察、军人”等作为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
但评价数据也显示,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1.65%的初中生和1.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从不”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26.66%的初中生和2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偶尔”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选自《长沙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耕读传家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 材料一第二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的一种,说说它有什么作用。(3分)
13. 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新时代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当注意哪些方面。(4分)
14. 材料一中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7分)
岳阳楼记
汪曾祺
① 长江三胜,滕王阁、黄鹤楼都没有了,就剩下这座岳阳楼了。
② 岳阳楼最初是唐中书令张说所建,但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里,它是滕子京建的。滕子京之所以出名,是由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滕子京因为岳阳楼而不朽,而岳阳楼又因为范仲淹的一记而不朽。若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岳阳楼,不会有那么多人对它向往。《岳阳楼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其为人传诵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这位“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老夫子的事迹大家也多不甚了了,他流传后世的,除了几首词,最突出的,便是这篇《岳阳楼记》和其中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
③ 写这篇《记》的时候,范仲淹不在岳阳,他被贬在邓州,即今延安,而且听说他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他没有到过岳阳,可是比许多久住岳阳的人看到的还要真切。岳阳的景色是想象的,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却是久经考虑,出于胸臆的,真实的、深刻的。看来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有了独特的思想,才能调动想象,才能把在别处所得到的印象概括集中起来。范仲淹虽可能没有看到过洞庭湖,但是他看到过很多巨浸大泽。他是一定看过太湖的。我很怀疑他对洞庭湖的描写,有些是从太湖印象中借用过来的。
④ 现在的岳阳楼早已不是滕子京重修的了。这座楼烧掉了几次。据《巴陵县志》载: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二年毁于火,推官陶宗孔重建。清顺治十四年又毁于火,康熙二十二年由知府李遇时、知县赵士珩捐资重建。康熙二十七年又毁于火,直到乾隆五年由总督班第集资修复。但是人们还相信这是滕子京修的那座楼。
⑤ 我在别处没有看见过一个像岳阳楼这样的建筑。全楼为四柱、三层、盔顶的纯木结构。主楼三层,高十五米,中间以四根楠木巨柱从地到顶承荷全楼大部分重力,再用十二根宝柱作为内围,外围绕以十二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纯用木料构成,逗缝对榫,没用一钉一铆,一块砖石。楼的结构精巧,但是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没有搔首弄姿的小家气,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
⑥ 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滕王高阁临江渚”,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岳阳楼则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楼与湖是一整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湖中帆船来往,渔歌互答,可以扬声与舟中人说话;同时又可远看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湖水,远近咸宜,皆可悦目。
⑦ 夜读《岳阳楼诗词选》。读多了,有千篇一律之感。最有气魄的还是孟浩然的那一联。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化大境界为小景,另辟蹊径。许棠因为《洞庭》一诗,当时号称“许洞庭”,但“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只是工巧而已。写得最美的,还是屈大夫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话,把洞庭湖就写完了! (选自《湘行二记》,有删改)
15.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请补充以下思维导图,体会散文的这一特点。(4分)
16. 品味加点字,从写法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岳阳楼则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
17. 汪曾祺说:“在文风上,我是更有意识地写得平淡的。但我不能一味地平淡,一味平淡就会流于枯瘦。”下面这一句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
18. 有人认为汪曾祺的《岳阳楼记》旨在写景抒情,有人认为它旨在阐发哲思,也有人认为它两者兼具。你是如何认为的?请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5分)
第三部分(60分)
19. 作文。(60分)
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一定都有你散落的诗行。教室里你埋头苦学的身影,家庭里你体贴关爱父母的孝行,生活中你帮助他人的故事……都是你书写在时光长河里的美丽诗行。梳理过往,你会发现自己真棒!
请以《这里,我写下最美诗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 不少于600字。
第一单元素能测评
1. (1) 硕 栖 bó 涸 (2) C 解析:“‘当心啊——’应该用低缓的语调来读”错误。朗读时应该语速快而低,这样才能读出诗人的小心翼翼。 2. (1) 长风破浪会有时 (2) 直挂云帆济沧海 (3) 怀旧空吟闻笛赋 (4) 到乡翻似烂柯人 (5) 还看今朝 (6) 天与云与山与水 (7) 静影沉璧 (8) 低绮户 (9) 看红装素裹 (10) 分外妖娆 3. 示例:流云 不要羡慕我的自由/我一直/被风吹着走 4. C 解析:“变得口语化、散文化”有误。艾青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是在1978年以后。经过多年的沉寂,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如在《镜子》一诗中,诗人通过镜像来反观人生,充满哲理,饶有兴味。 5. (1) 《大堰河——我的保姆》 (2) 太阳 (3) 真实、直率,从不掩饰 6. 示例一:A 这两句重在绘景,突出描绘了“山”“波”这两种景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下片写景相照应,表现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示例二:B 这两句既是写景,更是写人,强调山色与歌女的黛眉、水波与醉眼融合统一。歌女的黛眉浓密美丽,如同苍翠的山峦;畅饮醉酒,醉眼蒙眬,流转的眼波如同水波一样潋滟,描绘出欢乐宴饮的场景。 7. 示例:不相同。“琼彝倒玉舟”指不断往杯中倒酒,结合“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可知,词人此时沉醉于宴饮之乐,流连湖山之美,表现其畅快游赏的愉悦之情;“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词人祭酒凭吊屈原,表达自己和屈原一样的爱国之情。 8. C 解析:A.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解释为“的”/代词,指范仲淹;B. 名词,表现/动词,担任;C. 介词,因为;D. 副词,大概/代词,指术士的。 9. B 10. (1) 范仲淹刚想推辞,那个术士却已经气绝而死。 (2) 如今你已经长大了,应当把这些东西还给你。 11. 从甲文可以看出他有先忧后乐的情怀和旷达胸襟;从乙文可以看出他为人正直诚信,不贪恋钱财。因此得谥号“文正”。
[乙参考译文] 范仲淹年轻时穷困潦倒,寄居在睢阳一户姓朱的人家里,经常和一个术士交游。赶上那个术士病危了,(术士)便请人叫来范仲淹,告诉他:“我善于把水银炼成白金,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这个秘方)交托给他,现在我把它交给你。”随即他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并做标志,放在范仲淹怀中。范仲淹刚想推辞,那个术士却已经气绝而死。后来过了十几年,范仲淹当上了谏官,而当年那个术士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把他叫来说:“你的父亲会使用神术,当年他过世的时候,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就托我先保管(秘方和一斤白金),如今你已经长大了,应当把这些东西还给你。”于是拿出那个秘方还有白金一起交给术士的儿子,那个密封的标志完好如初。
12. 示例一:引用论证。引用《朱子家训》,表明古人重视从生活细节培养劳动习惯,从而论证了家长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示例二:对比论证。把家长大包大揽的目的与实际结果作对比,阐述了家长不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从而论证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13. 示例:① 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② 要端正学生劳动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③ 要使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④ 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⑤ 要重视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答出四点即可) 14. 示例一:劳动能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美,我们可以通过打扫卫生,布置教室,张贴书法、绘画作品等方式使教室更美。我们要多参加劳动,让生活更美好。 示例二:劳动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我们可以通过在庭院、小区种花等方式使庭院、小区更加舒适、美观。我们应该多参加劳动,让生活更美好。 15. (1) 结构美:楼的结构精巧,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 (2) 文化美:文人墨客登楼留下众多诗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6. “长”字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岳阳楼以动感,生动形象地写出岳阳楼位置的特殊,以及它和洞庭湖密不可分、连为一体的特点。 17. 运用夸张的手法,更加突出了岳阳楼的地势美,楼与湖成一个整体,别有一番风味。让读者对岳阳楼的地势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18. 示例:我认为两者皆有。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全方面对岳阳楼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它的思想美、结构美、地势美、文化美。作者抒发了自己对岳阳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而作者在写岳阳楼的时候也总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联系,他也认为正是这一句使岳阳楼更加有名,表达了作者的思索:文章应该表达深刻、透亮的思想,文以载道,这样文章才具有生命力。所以全文既有写景抒情,也有阐发哲思。 19.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