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范进中举》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范进中举》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8 15:33: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理清小说情节;
2.引导学生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感悟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拓展资源】
《〈范进中举〉的双重喜剧性》《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课型及课时建议】
教读引领课+组文阅读课 2课时
第1课时 指导探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联系背景,探讨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明确小说主旨。
【课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以范进中举为线索,尝试用短语概括小说情节(人物+事件)。
活动二、品读细节,看“众生相”
1.阅读课文,勾画描写范进的相关语句,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参考示例: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发疯时的语言、动作,写出了他乐极生悲,惊喜过望的情形。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一路高歌,几十年的怨气似乎在这一刻爆发,范进在发疯过程中始终只说着一句话:“噫!好!我中了!”反映了他几十年来追求功名富贵达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丑态百出,可悲 可叹,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迫害。)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参照下表提示阅读勾画,并 作批注。品读富有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说说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人物 中举前 中举后 人物形象分析 或性格特点
胡屠户
张乡绅
众乡亲
参考示例:
人物 中举前 中举后 人物形象分析或性格特点
胡屠户 范进中举前,百般奚落被他视为“尖嘴猴腮”“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连中了秀才也是他“带挈”的;对范进希图中举,又极尽讽刺嘲弄之能事,“癞虾蟆想吃天鹅肉”啦,“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破口大骂。 中举后阿谀奉承。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说他是“天上的星宿”,眉开眼笑。 小商人,市侩小人。说话庸俗势利,凶暴粗鄙,尖酸刻薄,自高 自大,迷信无知;动作粗鲁无礼, 蛮横泼辣,趋炎附势,前倨后恭。
张乡绅 对他不屑一顾(从“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句话可以看出)。 竭力拉拢他(主动 前来贺喜,叙“世好”,赠金又赠房)。 虚伪、势利、奸猾、道貌岸然。
乡邻 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 (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 三天;发榜那天早晨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在范家如此 困难的关头,没有一位乡邻前来过问)。 对他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 招待报录人,又到 集上去寻范进,细 心照顾他)。 巴结新贵、嫌贫爱富、麻木冷漠、 尖酸刻薄、趋炎附势。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者巴结讨好,对贫穷落魄者冷漠无情,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情冷漠、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的不良风气。
活动三:结合背景,探究主题
1.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的主题。
背景介绍:
清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主要通过举行乡试、会试、殿试等层层选拔。范进所处的时代,科举考试已 经成了普通读书人跻身仕途的主要途径。然而,科举考试的竞争非常激烈,许多人耗尽毕生精力也未能金 榜题名。
主题:文章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变化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并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2.范进中举,三十年努力终于得偿所愿,最终又喜极而疯,有人说这是一场喜剧,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场悲 剧,请结合课文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示例:
示例一: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
范进苦读多年,终于得偿所愿,告别穷困潦倒的生活,得到亲人、众乡邻的尊重。
示例二: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悲剧,理由是:
①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考上,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是范进的人生悲剧;
②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第二课时 组文阅读
【本课时教学目标】
1.赏读细节,体会并学习小说中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
2.联系背景,学习评价科举制度。
【拓展资源】《〈范进中举〉的双重喜剧性》《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课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品味语言,体会讽刺笔法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和丛书《〈范进中举〉的双重喜剧性》来分析文章中的讽刺笔法。
【方法指导】
讽刺,就是通过夸张、反转、隐喻等方式向对象表达出一种嘲讽、嫌弃、批评、警醒、揭露、抨击等情感态度一种方法。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文学手法。讽刺手法可以分为以下漫画法、对比法、托物法和反说法四种类型。
1.漫画法: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2.对比法: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3.托物法: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
4.反说法: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
参考示例:
示例1:用夸张手法来讽刺。如文章当中“你我年谊世好,就如亲骨肉一般。”对于这样肉麻至极的话,范进从容应对,这一切对答如流的假话,越是假得不可开交,喜剧越是明显,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示例2:运用对比手法讽刺。中举前,备受欺凌和侮辱;中举后,受尽无端的馈赠与吹捧。先是由于卑微而麻木,后是因为暴喜而发疯,最后是虚伪的奉承中不觉虚伪的麻木。
示例3:运用典型细节来讽刺。文章中范进的疯态,揭示了他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感到扬眉吐气,拍手大笑;外形上他又是一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活动二、拓展阅读,探究科举路上的“进”阶
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充分揭示了范进所处的时代,中举后天壤之别的变化。当时的社会,“进”代表着官位、职权、财富以及一切物质上的享有。吴敬梓给范进取名为“进”,让他先遭遇了屡试不进的命运,又通过他的“进”,让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在《儒林外史》中,还有一个人物,作者也给他取名为“进”,他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呢?请同学们阅读《周学道校士拔真才》一文,梳理小说情节。
2.范进能够中举,可以说周进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讲,他是范进的伯乐。二者同为腐儒的典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参考答案:
相同点:二者都出身贫寒,都曾屡试不中,暮年得第,长期过着被侮辱、被压抑、被损害的精神生活,得第之后,立马得到周围人的阿谀奉承。
不同点 人物情节 具体情况
参考示例:
不同点 人物情节 具体情况
进学的方式 周进:几个商人用钱为他捐了一个监生,取得了考举人的资格。 贡院之行,触发了周进的心病,他大哭不止,周围的人都听得凄惨起来。大家决定帮他一把,捐了二百两银子,为周进纳监进场。
范进:得到周进赏识,选为秀才第一名。 周进做了广东学道之后,主持童生考试,发现范进又老又穷,很像当年的自己,对他就比较上心。范进交卷快,当时又没有其他童生交卷,给自己争取到了让周进仔细读卷的机会。 周进一读觉得范进文章非常不好,想到范进可怜的样子,觉得还是给他一个机会,又进行二读。周进三读之后,认为范进的文章一字一珠,就直接取为第一名了,并没有对考生文章进行全面公正的比较和打分。
周进为“进”而疯,撞板而倒,悲痛号哭;范进为“进”而疯,癫走而喜,狂笑不醒。不“进”而悲,得“进”而喜。作者以这两名醉心科举的腐儒,描绘了堕落无耻、阿谀奉承、人性扭曲、尔虞我诈的世间群像。那么,如周进、范进一样的众多儒林士人的进步,能否为社会带来发展与进步呢?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对《儒林外史》整本书的阅读,从中找到答案。
活动三:对接中考,实践运用
阅读图书第3册《周学道校士拔真才》及课文,完成下面各题。(2020江苏省连云港中考)
1.周进一到贡院就撞死在地下后,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你赞同众人的判断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分)
不赞同。
理由:周进是想到自己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参加科举连秀才都没有考中,看到与科举有关的贡院后,触景生情,因悲伤难抑而晕死过去。
2.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周进与范进二人相反的行为表现,不同行为表现的背后有着怎样相同的社会根源呢? (3分)
周进是“哭”,范进是“笑”,(1分)一哭一笑背后的根源都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与毒害。(2分)
3.范进中举前后,他老丈人胡屠户有不同的表现,请各举两例。(4分)
(1)中举之前①胡屠户带点东西来贺他中秀才,给范进立体统教导。②范进因想去参加乡试,没有盘费,去和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痛骂一番。③在范进瞒着他参加完乡试回家后,胡屠户又骂了一顿范进。(2分)(答出两点即可)
(2)中举之后①带着肉和钱来贺喜。②听闻范进疯癫,在众人建议下,斗胆一个巴掌将他打醒。③打醒范 进后,又赶紧赔罪,还夸奖女婿才学高品貌好。(2分)
课后作业
【必做】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选做】阅读丛书《严监生疾中正寝》,梳理小说情节,品读细节,体会小说中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
【板书设计】(共25张PPT)
《范进中举》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1课时 教读引领课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联系背景,探讨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明确小说主旨。
活动一: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以范进中举为线索,尝试用短语概括小说情节(人物+事件)。
范进进学被训
屠户
中举
范进借钱被骂
范进
发疯
打醒范进
乡绅送来贺礼
活动二、品读细节,看“众生相”
1.阅读课文,勾画描写范进的相关语句,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参考示例: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发疯时的语言、动作,写出了他乐极生悲,惊喜过望的情形。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一路高歌,几十年的怨气似乎在这一刻爆发,范进在发疯过程中始终只说 着一句话:“噫!好!我中了!”反映了他几十年来追求功名富贵达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丑态百出,可悲 可叹,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迫害。)
活动二、品读细节,看“众生相”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你参照下表提示阅读勾画,并 作批注。品读富有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说说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活动二、品读细节,看“众生相”
人物 中举前 中举后 人物形象分析
或性格特点
胡屠户
张乡绅
众乡亲
人物 中举前 中举后 人物形象分析或性格特点
胡屠户 范进中举前,百般奚落被他视为“尖嘴猴腮”“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连中了秀才也是他“带挈”的;对范进希图中举,又极尽讽刺嘲弄之能事,“癞虾蟆想吃天鹅肉”啦,“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破口大骂。 中举后阿谀奉承。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说他是“天上的星宿”,眉开眼笑。 小商人,市侩小人。
说话庸俗势利,凶暴粗鄙,尖酸刻薄,自高 自大,迷信无知;动作粗鲁无礼, 蛮横泼辣,趋炎附势,前倨后恭。
张乡绅 对他不屑一顾(从“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句话可以看出)。 竭力拉拢他(主动 前来贺喜,叙“世好”,赠金又赠房)。 虚伪、势利、奸猾、
道貌岸然。
乡邻 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 (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 三天;发榜那天早晨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在范家如此 困难的关头,没有一位乡邻前来过问)。 对他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 招待报录人,又到 集上去寻范进,细 心照顾他)。 巴结新贵、嫌贫爱富、麻木冷漠、 尖酸刻薄、趋炎附势。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者巴结讨好,对贫穷落魄者冷漠无情,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情冷漠、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的不良风气。
1.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的主题。
活动三:结合背景,探究主题
背景介绍:
清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主要通过举行乡试、会试、殿试等层层选拔。范进所处的时代,科举考试已 经成了普通读书人跻身仕途的主要途径。然而,科举考试的竞争非常激烈,许多人耗尽毕生精力也未能金 榜题名。
文章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变化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并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1.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的主题。
活动四:结合背景,探究主题
2.范进中举,三十年努力终于得偿所愿,最终又喜极而疯,有人说这是一场喜剧,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场悲 剧,请结合课文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活动四:结合背景,探究主题
参考示例:
示例一: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
范进苦读多年,终于得偿所愿,告别穷困潦倒的生活,得到 亲人、众乡邻的尊重。
示例二: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悲剧,理由是:
①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考上,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是范进的人生悲剧;
②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范进中举》+《<范进中举>的双重喜剧性》《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课时 组文阅读课
学习目标
1.赏读细节,体会并学习小说中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
2.联系背景,学习评价科举制度。
活动一:品味语言,体会讽刺笔法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和丛书《<范进中举>的双重喜剧性》来分析文章中的讽刺笔法。
【方法指导】讽刺,就是通过夸张、反转、隐喻等方式向对象表达出一种嘲讽、嫌弃、批评、警醒、揭露、抨击等 情感态度一种方法。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文学手法。讽刺手法可以分为以下漫画法、对比法、托物法和反说法四种类型。
1.漫画法: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2.对比法: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3.托物法: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
4.反说法: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
示例1:用夸张手法来讽刺。如文章当中“你我年谊世好,就如亲骨肉一般。”对于这样肉麻至极的话, 范进从容应对,这一切对答如流的假话,越是假得不可开交,喜剧越是明显,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示例2:运用对比手法讽刺。中举前,备受欺凌和侮辱;中举后,受尽无端的馈赠与吹捧。先是由于卑微 而麻木,后是因为暴喜而发疯,最后是虚伪的奉承中不觉虚伪的麻木。
示例3:运用典型细节来讽刺。文章中范进的疯态,揭示了他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感到扬眉吐气,拍手大笑;外形上他又是一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这就是强 烈的讽刺。
参考示例:
活动二、拓展阅读,探究科举路上的“进”阶
周进贡院痛哭
又中进士,做官广州学道
众人捐监,周进高中
还乡汶上县
提拔范进
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充分揭示了范进所处的时代,中举后天壤之别的变化。当时的社会,“进”代表着官位、职权、财富以及一切物质上的享有。吴敬梓给范进取名为“进”,让他先遭遇了屡试不进的命运,又通过他的“进”,让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在《儒林外史》中,还有一个人物,作者也给他取名为“进”,他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呢?请同学们阅读《周学道校士拔真才》一文,梳理小说情节。
2.范进能够中举,可以说周进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讲,他是范进的伯乐。二者同为腐儒的典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二者都出身贫寒,都曾屡试不中,暮年得第,长期过着被侮辱、被压抑、被损害的精神生活,得第之后,立马得到周围人的阿谀奉承。
活动二、拓展阅读,探究科举路上的“进”阶
不同点 人物情节 具体情况
周进:几个商人用钱为他捐了一个监生,取得了考举人的资格。
贡院之行,触发了周进的心病,他大哭不止,周围的人都听得凄惨起来。大家决定帮他一把,捐了二百两银子,为周进纳监进场。
周进做了广东学道之后,主持童生考试,发现范进又老又穷,很像当年的自己,对他就比较上心。范进交卷快,当时又没有其他童生交卷,给自己争取到了让周进仔细读卷的机会。
周进一读觉得范进文章非常不好,想到范进可怜的样子,觉得还是给他一个机会,又进行二读。周进三读之后,认为范进的文章一字一珠,就直接取为第一名了,并没有对考生文章进行全面公正的比较和打分。
范进:得到周进赏识,选为秀才第一名。





活动二、拓展阅读,探究科举路上的“进”阶
周进为“进”而疯,撞板而倒,悲痛号哭;范进为“进”而疯,癫走而喜,狂笑不醒。不“进”而悲,得“进”而喜。作者以这两名醉心科举的腐儒,描绘了堕落无耻、阿谀奉承、人性扭曲、尔虞我诈的世间群像。那么,如周进、范进一样的众多儒林士人的进步,能否为社会带来发展与进步呢?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对《儒林外史》整本书的阅读,从中找到答案。
活动二、拓展阅读,探究科举路上的“进”阶
活动三:对接中考,实践运用
阅读图书第3册《周学道校士拔真才》及课文,完成下面各题。(2020江苏省连云港中考)
1.周进一到贡院就撞死在地下后,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你赞同众人的判断吗 请说出你的理由。 (3分)
不赞同。
理由:周进是想到自己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参加科举连秀才都没有考中,看到与科举有关的贡院 后,触景生情,因悲伤难抑而晕死过去。
活动三:对接中考,实践运用
2.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周进与范进二人相反的行为表现,不同行为表现的背后有着怎样相同的社会根源呢 (3分)
周进是"哭”,范进是”笑",(1分)一哭一笑背后的根源都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与毒害。(2分)
活动三:对接中考,实践运用
3.范进中举前后,他老丈人胡屠户有不同的表现,请各举两例。(4分)
(1)中举之前①胡屠户带点东西来贺他中秀才,给范进立体统教导。②范进因想去参加乡试,没有盘费,去和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痛骂一番。③在范进瞒着他参加完乡试回家后,胡屠户又骂了一顿范进。(2分)(答出两点即可)
(2)中举之后①带着肉和钱来贺喜。②听闻范进疯癫,在众人建议下,斗胆一个巴掌将他打醒。③打醒范 进后,又赶紧赔罪,还夸奖女婿才学高品貌好。(2分)
课后作业
【必做】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选做】阅读丛书《严监生疾中正寝》,梳理小说情节,品读细节,体会小说中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