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故 乡
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教读引领课
第一课时
教材:《故乡》
丛书:《在酒楼上》
学习内容
1.抓住线索,梳理故事情节,一句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2.抓住人物变化,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变化原因。
3.拓展练习,学以致用,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变化原因。
学习目标
任务一: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小说内容
活动(一):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请根据下面的提示,梳理小说情节,填充表格。
经历 故事情节
( )故乡(1- 段) “我”因搬家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目睹故乡的萧索。
( )故乡( - 段)
( )故乡( -88段)
在
离
回
5
6
77
78
“我”见到母亲和杨二嫂,与少年好友闰土重逢。
“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带着水生和宏儿离开故乡。
活动(二):请依据表格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参考示例:
“我”因搬家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目睹故乡的萧索、杨二嫂的蜕变与闰土在多重压迫下的麻木不幸,最终带着复杂的情感离开。
任务一: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小说内容
任务二:梳理变化,探究变化原因
活动(一):这次回故乡,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故乡的变化。请跳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
参考示例:
故乡的人物:
闰土
小英雄
辛苦麻木
故乡的环境
我的美丽的故乡
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的人物:
杨二嫂
豆腐西施
辛苦恣睢
活动(二)曾经的“小英雄”现在变得“辛苦麻木”,昔日的“豆腐西施”如今变得“辛苦恣睢’。请从中选择一个人物,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句,探究变化原因。
人物 人物描写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性格特点
少年闰土(杨二嫂)
中年闰土(杨二嫂)
变化原因 任务二:梳理变化,探究变化原因
人物 人物描写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性格特点
少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 热爱生活 天真活泼
热情开朗
勇敢善良
中年闰土 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幸福和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苍老贫困
因循守旧
麻木迟钝
变化原因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参考示例一
人物 人物描写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性格特点
年轻杨二嫂 年轻美丽,被称为“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终日坐着。 可亲 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安分守己
中年杨二嫂 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鄙夷、嘲讽、造谣 明抢暗偷 尖酸刻薄
爱占便宜
肆意造谣
变化原因 经济衰败、生活贫困、势利贪婪 参考示例二
活动(三):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请跳读课文,说说“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参考示例
指的是“我”与闰土以及与故乡中其他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通的隔膜。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衰败以及封建等级观念下的阶层有别。
任务二:梳理变化,探究变化原因
请阅读丛书文章《在酒楼上》,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人公吕纬甫发生的变化,简要说说他变化的原因。
任务三: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时期 表现 关键语句 变化原因
过去
现在 时期 表现 关键语句 变化原因
过去 充满改革热情的知识分子,敢于挑战旧秩序 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 1.理想受挫:社会黑暗顽固,奋斗无果,陷入绝望。
2.经济压迫:为生计被迫教授“子曰诗云”,被现实驯化。
3.精神麻木:用敷衍逃避痛苦,以颓废掩饰对时代的无可奈何。
现在 麻木、敷衍,完全丧失了斗志 你看我那时的手段多么辣,现在的思想多么柔和。
参考示例:
课后作业
阅读丛书文章《题字慰英雄》《行走在岸上的鱼》,感知小说主要内容。
故 乡
第二课时
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教读引领课
教材:《故乡》
丛书:《行走在岸上的鱼》《题字慰英雄》
学习内容
1.通过分析环境描写,说出环境描写的作用。
2.通过链接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概括小说主旨。
3.通过拓展练习,体会小说的叙事艺术。
学习目标
活动(一):回到故乡,熟悉的人在变,眼前的环境也在“变”,请跳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概括特点,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任务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具体段落 环境特点 作用
参考示例
具体段落 环境特点 作用
第2自然段 阴冷压抑, 荒凉破败 渲染气氛,烘托“我”回乡时的悲凉心境。
第12自然段 神异明丽,充满生机 与现实形成对比,突出现实中故多的破败悲凉和“我”的失望。
第88自然段 色彩鲜明,充满生机 与现实中“萧索的荒村”形成对比,表达“我”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活动(二):有同学认为,第二次环境描写和第三次环境描写都带有一定的理想成分,对此,你怎么看,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任务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参考示例
我完全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第二次环境描写是回忆中的故乡图景,第三次环境描写是朦胧中对未来故乡的描绘,它们都带有一定的理想化状态。这些美好的故乡图景不仅与现实的故乡形成对比,更通过理想化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我”对美好的永恒眷恋和用行动创造未来的永恒勇气,使得作品在深沉的悲凉中,依然葆有希望和力量。
活动(一):许多文人笔下的故乡是温润和煦的心灵憩园,鲁迅却以小说的形式将其最丑陋的一面揉碎了,扒开来让众人去看。他为什么这样安排?请你结合下面的助读资料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任务二:概括作者写作意图
【材料一】时代背景
1921年是什么时候呢?1911年辛亥革命,清帝退位,随后建立民国。1916年袁世凯复辟,83天后又宣布撤回,随后袁世凯去世。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材料二】写作背景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材料三】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鲁迅
助读资料
参考示例:
《故乡》描绘农村经济衰败下民不聊生的严酷现实,并揭示其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抨击,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及对国民性的拯救。
活动(二):请结合下面的议论、抒情性文字,说说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任务二:概括作者写作意图
参考示例:
小说通过“我”对“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三种生活的否定,彻底批判了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无力、农民的麻木与市侩的卑劣,表达了作者对旧生活的抨击,对新生活的追求。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升华了主题:告诉人们,希望并非凭空存在,而是依靠一代代人的实践与行动创造出来的。
任务三:体会小说叙事艺术之妙
活动(一):《故乡》和丛书文章《行走在岸上的鱼》都采用了“现实”和“回忆”相交织穿插的叙事结构,请根据提示概括情节,梳理小说现实部分和回忆部分。
时间 故事情节
现实 红鲤逃离白洋淀,在岸上行走 (第1自然段)
回忆 (第2-12自然段)
现实 红鲤在岸上行走,寻找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
时间 故事情节
现实 红鲤逃离白洋淀,在岸上行走 (第1自然段)
回忆 昔日丰饶美丽的幸福生活、被黑鱼抓获及和白鲢生死相依的过程(第2-12自然段)
现实 红鲤在岸上行走,寻找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
参考示例:
活动(二):结合小说现实部分和回忆部分的内容,说说小说的叙事艺术之妙。
参考示例:
1.开篇采用倒叙手法,巧妙设悬,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运用插叙手法,回忆美好的过去,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
3.将美好的过去与残酷的现实形成对比,增强悲剧性,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冲击。
任务三:体会小说叙事艺术之妙
课后作业
1.必做:阅读《孤独之旅》,梳理故事情节,感知小说内容;思考旁批提出的问题。
2.选做:阅读丛书《题字慰英雄》,感知小说的写作手法。
谢谢观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故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线索,梳理故事情节,一句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变化,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变化原因。
3.引导学生拓展练习,学以致用,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变化原因。
【拓展资源】
《在酒楼上》《题字慰英雄》《行走在岸上的鱼》
【课型及课时建议】教读引领课 2课时
第1课时 指导探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线索,梳理故事情节,一句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变化,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变化原因。
3.引导学生拓展练习,学以致用,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变化原因。
【拓展资源】
丛书:《在酒楼上》《题字慰英雄》《行走在岸上的鱼》
【课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过程】
任务一:指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小说内容
活动(一):指导学生围绕小说线索,梳理小说情节,填充表格。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表格提示,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梳理小说情节。
2.学生有了观点之后,指导学生先小组内讨论,完善观点,后班级交流分享,师生达成共识。
活动(二):指导学生依据表格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原有的概括事件的经验,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班内分享,根据同学或老师的指导完善答案。
任务二:指导学生梳理变化,探究变化原因
活动(一):指导学生跳读课文,梳理回故乡后故乡的一系列变化,并要求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
1.小说抓住故乡的变化,介绍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后第一题,用自己的方式梳理故乡的一系列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简化表述内容,探讨-分享-完善。
活动(二):指导学生从闰土和杨二嫂二人中任选一个人物,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句,探究变化原因。
1.因时间有限,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指导学生从闰土、杨二嫂中选择一人,根据老师提供的表格内容,梳理变化。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巡视过程中随机解答学生的疑惑,完善答案。
活动(三):指导学生跳读课文,思考“可悲的厚障壁”的内涵并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造成“可悲的厚障壁”的原因。
1.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勾画体现“我”和“闰土”及故乡中的人“可悲的后障壁”的句子。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析句子含义,理解“可悲的后障壁”的含义。
3.教师巡视过程中,针对小组内的共性问题,助力学生理解“可悲的后障壁”产生的原因。
4.小组代表分享看法,达成共识。
任务三 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阅读丛书文章《在酒楼上》,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人公吕纬甫发生的变化,简要说说他变化的原因。
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丛书文章的预习提示及课后提升部分,阅读《在酒楼上》,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勾画并摘录关键语句,分析主人公的吕维甫的变化,探究变化原因。
【板书设计】
《故乡》·鲁迅
变
【教学建议】
本课时任务一旨在引导学生从小说线索的角度梳理故事情节,抓住“变”这个中心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解答课后第一题。任务二是本课的重难点,以人物变化为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勾画关键语句,完成表格内容,对比闰土和杨二嫂前后变化,分析变化原因,为第二课时探究小说主旨做铺垫。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难度,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示例,引导学生仿照示例完成表格填空。任务三是拓展练习,重在引导学生巩固所学,该题重在探究人物变化,因此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阅读全文,不必要求学生精读文章,这样可以减少时间。
第2课时 指导探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线索,梳理故事情节,一句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变化,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变化原因。
3.引导学生拓展练习,学以致用,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变化原因。
【课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过程】
任务一:指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活动(一):指导学生跳读课文,勾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概括特点,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筛选并勾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根据表格内容,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体会它们的作用。
2.引导学生先同桌交流,后全班分享。
活动(二):指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对同学的看法——“第二次环境描写和第三次环境描写都带有一定的理想成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阐释理由。
1.在上一个环境探究的基础上,出示同学的看法,引导学生对第二次和第三次环境描写的写作意图进行深度分析,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
2.学生思辨后,出示参考示例。
需要注意的是,该活动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学生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
任务二:指导学生借助助读资料,概括作者写作意图
活动(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索:许多文人笔下的故乡是温润和煦的心灵憩园,鲁迅却以小说的形式将其最丑陋的一面揉碎了,扒开来让众人去看。他为什么这样安排?要求学生结合助读资料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1.教师出示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及鲁迅《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中的一段文字,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资料援助。
2.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分享,达成共识。
活动(二):指导学生结合老师提供的议论、抒情性文字,谈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分享,达成共识。
任务三:指导学生拓展阅读丛书文章,体会小说叙事艺术之妙
活动(一):教师概括《故乡》和丛书文章《行走在岸上的鱼》的共性结构特点——采用了“现实”和“回忆”相交织穿插的叙事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提示,梳理小说现实部分和回忆部分。
1.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如果发现同学们有困难,随机答疑解惑。
2.学生有收获后,班级分享,引导学生体会小说叙事艺术之美。
注意的是:
任务二中老师出示的两个议论、抒情性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三种生活的生存状态,以及作者对这三种生存状态的态度,这样可以降低思考难度。
任务三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叙事手法不太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叙事类作品,把握叙事顺序、写作手法等,为任务的达成做铺垫。
【板书设计】
《故乡》·鲁迅
环境
【教学建议】
本课时紧承上一课时的安排,第一个任务引导学生探究环境的变化。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三处,一处是回忆中的故乡环境,一处是现实中的故乡环境,一处是故乡未来的图景描绘,因此本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变化之后,设计了一个思辨阅读环节,如果上课过程中有难度,教师可以把教参中的名家赏析作为助读资料印刷后发给学生。第二个任务是探究小说主旨,这个任务因为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借助助读资料自我探究,教师稍作引导即可。本课的难点是任务三——探究小说叙事艺术之美,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本设计中拓展了丛书文章《行走在岸上的鱼》,这篇小说和《故乡》一样,都采用了现实和回忆穿插交织的结构特点,在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分清现实和回忆的内容中,学生就能准确把握小说采用的叙事手法,达成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