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8 15:44:57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
《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教读引领课 1课时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行文思路,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其高尚的人格。
2. 品味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句,赏析多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在议论性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在和北京远隔千山万水的根西岛,有人站立起来,有个巨人站立起来。他握住文明和野蛮的标尺,大义凛然,对圆明园的被毁进行了义正词严的总结。
——程曾厚
写作背景
1860年,英法联军闯进北京圆明园,大肆洗劫,并放火烧毁了这座“万园之园”。
法军上尉巴特勒在劫掠之后,给雨果写信,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于是,雨果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活动一:朗读课文,把握观点及行文思路
(一)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勾画出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态度的句子,尤其是能表明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参考示例
表明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态度的句子: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参考示例
表明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态度的句子: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参考示例
(二)分析作者是怎样把观点一步步呈现出来的,理清行文思路。尝试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句式:作者采用 的方法,首先交代写信缘由,接着描绘
,揭露了 的暴行,之后表达了对 的
同情,最后以 的句式,表明了 的观点。
方法
观点
行文思路
活动二:调动想象,体会表现手法的妙用
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圆明园的美。再想一想在雨果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并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表达自己得知圆明园被毁时的感受的。
【小贴士】
铺陈手法: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和描绘;
类比手法:指将几个具有相似性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或强调某一事物的特性或意义。
圆明园的价值:
铺陈手法 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描绘了
,起到了
(作用)。
类比手法 将 与与 、 、 、 进行比较,突出 ,明确指出 。
活动二:调动想象,体会表现手法的妙用
圆明园的价值:
在雨果看来,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的杰作。
参考示例
铺陈、类比、反衬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铺陈手法:在描述圆明园时,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展现了他在无与伦比的圆明园面前的惊叹、敬畏和谦卑。
类比手法: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
地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亚洲文明的代表”。
反衬手法:以美反衬丑恶,描绘圆明园之美,为下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蓄势,更能激起世界人民对美好事物被毁灭的痛惜之情。
参考示例
活动三:聚焦修辞,体会别样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常让读者获得对文中形象的鲜明印象,在议论性文章中,它们又会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呢?我们一起来体会。
(一)文章后半部分围绕“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国家、政府是抽象概念,将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比喻成“强盗”,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揭示了英法联军所谓的“远征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本质,立场鲜明地表明了作者对英法侵略者的谴责和批判。
参考示例
(二)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说说它的作用。
句子: 。
作用: 。
活动三:聚焦修辞,体会其表达效果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漂亮”原是褒义词,表示赞美,在这里正话反说,讽刺、批判了英法侵略者对巴特农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强烈愤慨,极具嘲讽意味。
参考示例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用“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等反语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极具嘲讽和批判意味,揭露真相,强化情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参考示例
活动四:对接中考,实践运用
(一)(观点和行文思路)阅读《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说说文章的观点和行文思路。(4分)
(二)(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请从该文小标题“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中任选其一,说说它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一)作者认为现代学生要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观点明了浅白;以小标题的形式呈现思路,使文章条理清晰。
(二)比喻。如“猴子样的敏捷”,期望青年在求学、做事方面要“快、敏捷”,非常形象生动,表达了对时代新人的殷殷期望。
作业
【必做】
阅读丛书中的《我控诉——致共和国总统菲利克斯 富尔的信》,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说说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选做】
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人,没有奴颜媚骨,不顾个人得失,坚持公理至上,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作为一名中学生,如果让你对雨果说几句话,你会说什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
巴特勒上尉的信》
《我控诉——致共和国总统
菲利克斯·富尔的信》
《事事关心》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组文阅读课 1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感受其人道主义精神和知识分子责任担当;
2.比较阅读,体会不同文本中富有感彩的语句的特殊表达效果。
活动一:朗读关键语句,感受作者高尚的人格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和赞美,而是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请你结合以下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②“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③“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雨果具有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站在人类高度审视历史的深刻洞察力与正义感。他认为,无论是建筑还是文化遗产,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应成为战争掠夺的对象。他批评的是政府的不义行为,而非全体人民,强调人民是无辜的,不应为政府的罪行承担责任。他更希望法国能归还从中国掠夺来的文物,展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道德风范和正义立场。
参考示例
活动二:比较两文观点,感悟知识分子的担当
结合丛书中的学习提示和下面的背景资料,说说雨果和左拉作为知识分子,有什么共同特点?文中哪些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让你看到了他们的共同点?
他们都具有 的高尚人格。
让我看到他们共同点的语句是:“ ”
作者表达的观点是: 。
【背景资料】
1894年,发生了法国军方陷害德雷福斯的冤案。德雷福斯被控将国家军事机密文件售与德国,被判终身监禁,受尽折磨。三年后,法国军部发现出售文件的人实为埃斯特拉齐,但不肯改变原判。左拉很晚才得到有关材料,他立即投入为德雷福斯申冤的斗争中,为此发表了一系列演说、文章,特别是1898年1月在报上发表了又称为《上法国总统书》的致法国总统富尔的公开信。这篇公开信的发表在法国社会上引起巨大的震动,有力推动了这场斗争,同时也招致反动势力对左拉的迫害。
【背景资料】
1898年7月,左拉被无理判处一年徒刑和三千法郎罚款。他在宣判的当天流亡到英国,直到次年回国。1899年,法国司法当局被迫重审德雷福斯案,但仍判处德雷福斯十年徒刑,至1906年才完全平反,德雷福斯复职。
责任与担当
追寻真相
伸张正义
追求光明
无与伦比的勇气
雨果
左拉
—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活动三:比读两封书信,赏析妙笔的表达效果
雨果、左拉都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勇气和担当。比较阅读两封书信,举例说明信中的妙笔及其表达效果。
文章 语句摘录 手法及表达效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我控诉——致共和国总统菲利克斯·富尔的信》
文章 语句摘录 手法及表达效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运用反语,辛辣地讽刺了英法侵略者野蛮、无耻的实质。在幽默与反讽中表达立场,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我控诉—— 致共和国总统 菲利克斯·富尔的信》 我控诉帕蒂·德·克朗中校……我控诉梅尔锡将军……我控诉比洛将军……我控诉德·佩利厄将军和拉瓦里少校……我控诉三个笔迹专家……我控诉陆军部……最后,我控诉第一个军事法庭… …我控诉第二个军事法庭…… 连续使用“我控诉……”的句式,构成气势磅礴的排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追问真相,渴求光明的立场,大义凛然,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示例
活动四:对接中考,实践运用
阅读丛书中的《事事关心》,回答问题。
1.(表达效果)作者开头引用一副对联,有什么作用和表达效果?
2.(语言特色)朗读课文,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表达看法)“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话既表达了古人的读书之志,又体现了他们对家国天下的关切之情。在当今社会,作为一名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在专注学业的同时,如何关心国家大事?请结合实际情况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首先,通过对联引出话题,提示关注读书与关心政治的关系。其次,这副对联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意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兴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2. 语言简洁明了,用词准确精炼;语言通俗易懂,贴近读者的生活实际;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3.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专注学业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关心国家大事。首先,关注新闻、阅读报纸和杂志,了解国内外时事动态。其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此外,积极参与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作业
【必做】
阅读丛书中王开岭的《做一个有“祖”的人》,结合阅读提示,说说作者的语言风格。
【选做】
第六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并发表自己对此观点的看法;
2.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体会议论性文章中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引导学生发现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议论性文章的独特之处。
【拓展资源】
《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
《我控诉——致共和国总统菲利克斯 富尔的信》《事事关心》
【课型及课时建议】
教读引领课+组文阅读课 2课时
第1课时 指导探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和行文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高尚的人格。
2.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句,赏析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在议论性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拓展资源】《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
【课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观点及行文思路
(一)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勾画出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态度的句子,尤其是能表明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
表现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态度的词句示例: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二)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把观点呈现出来的,理清行文思路。尝试用下面的句式表达。
参考示例:作者采用对比与反讽的方法,首先交代写信缘由,接着描绘圆明园的辉煌,揭露了英法联军劫掠焚毁的暴行,之后表达了对东方文明被毁的同情,最后以 “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的句式,表明了谴责侵略、捍卫公理的观点。
活动二:引导学生调动想象,体会表现手法的妙用
指导学生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圆明园的美。再想一想在雨果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并说说作者为何运用了常规议论性文章较少使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铺陈手法: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和描绘;
类比手法:将具有相似性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或强调某一事物的特性或意义。
圆明园的价值:
铺陈手法 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描绘了 ,起到了 (作用)。
类比手法 将 与 、 、 、 进行比较,突出 ,明确指出 。
参考示例:
圆明园的价值:在雨果看来,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的杰作。
铺陈手法的妙用:在描述圆明园时,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展现了他在无与伦比的圆明园面前的惊叹、敬畏和谦卑。
类比手法的妙用: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亚洲文明的代表”
反衬手法的妙用:以美反衬丑恶,描绘圆明园之美,为下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蓄势,更能激起世界人民对美好的事物被毁灭的痛惜之情。
活动三:引导学生聚焦修辞,体会别样的表达效果
(一)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后半部分围绕“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示例:
国家、政府是抽象概念,将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比喻成“强盗”,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揭示了英法联军所谓的“远征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本质,立场鲜明地表明了作者对英法侵略者的谴责和批判。
- 例句:“两个强盗”(喻英法政府)。
- 效果:将抽象政府具象化为“强盗”,揭露其掠夺本质,强化批判力度。
(二)作者善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引导学生找出反语,说说它的作用。
运用反语的语句: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运用反语修辞的作用:“更漂亮”原是褒义词,表示赞美,这里正话反说,讽刺、批判了英法侵略者对巴特农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讽刺和愤慨,极具嘲讽意味。
运用反语的语句: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运用反语修辞的作用:“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等褒词贬用,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极具嘲讽和批判意味,揭露真相,强化情感,显著增强了表达效果。
活动四:对接中考,实践运用
组织学生阅读《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完成中考题:
(一)说说文章的观点和行文思路。(4分)
作者认为现代学生要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并以小标题的形式使之条理清晰,说理透彻。
(二)请从该文小标题“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中任选其一,说说它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比喻。如“猴子样的敏捷”,期望青年在求学、做事方面要“快、敏捷”,非常形象生动,表达了对时代新人的殷殷期望。
【板书设计】
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观点:谴责侵略,捍卫文明
铺陈 — 极写圆明园之美 → 反衬暴行之丑
反语 — “丰功伟绩” → 讽刺掠夺
比喻 — “两个强盗” → 揭露本质
【教学建议】
本课时需紧扣情感体验与手法解析双主线:活动一朗读环节应通过重读“强盗”“窃贼”等词引导学生体会雨果的愤慨,行文思路概括需严格使用固定句式确保逻辑清晰;活动二需借助圆明园复原图辅助学生想象铺陈描写的场景,深化美与毁的对比认知;活动三的反语分析可对比删去反语后的平淡表述,凸显其讽刺张力。最后需强化雨果超越国界的正义人格,渗透价值观教育。
第2课时 辅助实践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朗读关键语句,在深入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感受其人道主义精神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
2.比较阅读,从赏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把握富有激情的议论性文章的独特之处。
【拓展资源】《我控诉——致共和国总统菲利克斯·富尔的信》《事事关心》
【课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指导学生朗读传达强烈情感的语句,感受作者高尚的人格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和赞美,而是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请你结合以下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②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③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参考示例:
雨果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站在人类高度审视历史的深刻洞察力与正义感。他认为,无论是建筑还是文化遗产,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应成为战争掠夺的对象。他批评的是政府的不义行为,而非全体人民,强调人民是无辜的,不应为政府的罪行承担责任。他更希望法国能归还从中国掠夺来的文物,展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道德风范和正义立场。
教师引导点拨:
-分析关键句——
> “岁月创造的一切属于人类。”(文化遗产观)
> “政府是强盗,人民无罪。”(政府与人民的区分)
> “归还战利品给中国。”(正义立场)
-点拨——雨果的“爱国”是捍卫人类公理,非狭隘民族主义。
活动二:组织学生比较两篇文章中的相似观点,感悟知识分子的担当
组织学生结合丛书中的学习提示和背景资料,说说雨果和左拉作为知识分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背景资料:
1894年,发生了法国军方陷害德雷福斯的冤案。德雷福斯被控将国家军事机密文件售与德国,被判终身监禁,受尽折磨。三年后,法国军部发现出售文件的人实为埃斯特拉齐,但不肯改变原判。左拉很晚才得到有关材料,他立即投入为德雷福斯申冤的斗争中,为此发表了一系列演说、文章,特别是1898年1月在报上发表了又称为《上法国总统书》的致法国总统富尔的公开信。这篇公开信的发表在法国社会上引起巨大的震动,有力推动了这场斗争,同时也招致反动势力对左拉的迫害。
1898年7月,左拉被无理判处一年徒刑和三千法郎罚款。他在宣判的当天流亡到英国,直到次年回国。1899年,法国司法当局被迫重审德雷福斯案,但仍判处德雷福斯十年徒刑,至1906年才完全平反,德雷福斯复职。
核心品质: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与担当、追寻真相、伸张正义、追求光明、无与伦比的勇气
活动三:组织学生比较两封书信中的手法,赏析妙笔的表达效果
雨果、左拉都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勇气和担当。比较阅读两篇文章,举例说明他们各自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
文章 语句摘录 手法及表达效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运用反语,辛辣地讽刺了英法侵略者的野蛮、无耻。在幽默与反讽中表明立场,体现了雨果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我控诉——致共和国总统菲利克斯·富尔的信》 我控诉帕蒂·德·克朗中校……我控诉梅尔锡将军……我控诉比洛将军…… 我控诉德·佩利厄将军和拉瓦里少校… …我控诉三个笔迹专家……我控诉陆军部……最后,我控诉第一个军事法庭… …我控诉第二个军事法庭…… 连续使用“我控诉……”的句式,构成气势磅礴的排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追问真相,渴求光明的立场,大义凛然,气势磅礴,体现了一个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四:对接中考,实践运用
组织学生阅读丛书中的《事事关心》,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达效果)作者开头引用一副对联,有什么作用和表达效果?
首先,通过对联引出话题,提示关注读书与关心政治的关系。其次,这副对联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意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兴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2.(语言特色)朗读课文,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简洁明了,用词准确精炼;语言通俗易懂,贴近读者的生活实际;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3.(表达看法)“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话既表达了古人的读书之志,又体现了他们对家国天下的关切之情。在当今社会,作为一名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在专注学业的同时,如何关心国家大事?请结合实际情况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专注学业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关心国家大事。首先,关注新闻、阅读报纸和杂志,了解国内外时事动态。其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此外,积极参与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板书设计】
雨果 vs 左拉:知识分子的担当
雨果:反讽喻丑 → 人类公理至上
左拉:直斥不公 → 为真理甘付代价
【教学建议】
本课时需强化价值观引领:活动一通过辩证雨果是否爱国,引发学生思考,深入理解作者观点的社会现实意义;活动二类比雨果和左拉,从引导学生从赏析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把握此类富有激情的议论性文章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