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任务一:学习鉴赏
(二)析意象,品情味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组文阅读课 1课时
教材:
《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
丛书:
《满江红(皎皎昆仑)》《复活的土地》
学习目标
1.对比诗歌的核心意象群,梳理意象特点,结合创作背景分析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的关联性。
2.品鉴《沁园春·雪》中“望”“惜”等领字的韵味,赏析《我爱这土地》中“嘶哑”“悲愤”等口语的情感张力,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
课前热身活动:
请结合自己以往读诗的经验,仿照示例,完成“物”“我”连线,并说说你的发现。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孤独寂寞
感时伤世
欣喜愉悦
轻松自在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孤独寂寞
感时伤世
欣喜愉悦
轻松自在
我的发现:
诗人的情感不同,看到的景或物便都蒙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
活动一:品读意象,探析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一)当一种事物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情感后,它就有了特别的意蕴,在诗歌中,这叫意象。比较阅读《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梳理诗中出现的意象,概括其特点并比较其异同之处。
诗歌 意象 特点
《沁园春·雪》
《我爱这土地》
意象相同点 意象不同点
诗歌 意象 特点
《沁园春·雪》 雪、冰、山、原、晴日、帝王 有重塑世界的巨大力量、广阔,充满生机与活力,妖娆,文治缺失
《我爱这土地》 土地、鸟、暴风雨、河流、黎明 多灾多难,热爱和守护土地,并为之哀歌、为之牺牲,带来灾难;悲愤长期抑郁;对侵略行径极度愤怒;充满希望
意象相同点 都用自然意象(雪/土地)象征民族命运 意象不同点 《沁园春·雪》雄浑壮阔、昂然壮丽 《我爱这土地》苦难深重、沉郁悲怆
活动一:品意象,探析意象情感的关联
(二)《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都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但两诗意象选择却差别极大,请结合写作背景,解释一下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的”。
《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2月。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词。
《我爱这土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灾难的悲愤和痛苦,对祖国刻骨铭心且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所以选择了“土地”“鸟”“暴风雨”“河流”“黎明”这些意象,并带上了作者独特的情感态度。
《沁园春·雪》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自信,所以选择了“雪”“冰”“山”“原”“晴日”“帝王”这些意象,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魅力。
《沁园春·雪》以壮丽山河意象抒革命豪情,《我爱这土地》用伤痕土地意象写赤子悲悯,意象选择是为诗人表达情感服务的。
活动一:品意象,探析意象情感的关联
(三)阅读丛书文章《满江红(皎皎昆仑)》找出意象,结合写作背景,分析情感,完成下表。
诗歌 意象 意象特点 传达的情感
《满江红(皎皎昆仑)》
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1915年民族危亡之际,正值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屈辱时期。
诗歌 意象 意象特点 传达的情感
《满江红(皎皎昆仑)》 皎皎昆仑、黄河、 长剑、千秋 神圣巍峨、凝固、英勇悲壮、久远 表达了对时代英雄的赞美与期待,相信未来的辉煌将由当世之人创造
活动二:品语言,体会诗人措辞的巧思
(一)《沁园春·雪》实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请你根据阅读理解,回答两处旁批中的问题。
这里的“望”字,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也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人物的评价基调,包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评之意,然而措辞极有分寸。
(二)《我爱这土地》一文的旁批提示我们要主要文中的修饰语,这些修饰语极具语言张力,请说说“嘶哑”和“悲愤”这两个修饰语带给你的阅读感受。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三)《复活的土地》中,艾青也选了河流、土地、歌唱的鸟儿等意象。与《我爱这土地》不同的是,诗人很少使用修饰语,却用直截了当的语言表述,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如“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让流水冲洗得快要不留痕迹了”“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两句。诗人以“腐朽—沉没
—冲洗”一系列动词,冷酷宣告旧时代的终结;用“脚步—繁花—茂草”的生机意象,直白宣示新生的必然。这种“直截了当的语言表述”,正是艾青诗歌“雄浑力量”的核心。
作业
【必做】背诵并默写《我爱这土地》。
【选做】结合学习提示,为《复活的土地》写一两条批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学习鉴赏(二)析意象,品情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诗歌的核心意象群,概括意象特点,结合创作背景分析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2.指导学生品鉴《沁园春·雪》中“望”“惜”等领字的韵味,赏析《我爱这土地》中“嘶哑”“悲愤”等修饰语的表达效果。
【拓展资源】
《满江红(皎皎昆仑)》《复活的土地》
【课型及课时建议】
组文阅读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布置课前热身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通过连线的方式,初步感知意象和诗人情感之间的联系。
课前热身
引导学生链接读诗经验,仿照示例,完成“物”“情感”连线,并进行活动总结,谈谈自己的发现。
(一)教师给出示例,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体悟诗人情感,完成连线。
(二)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中的景色或事物因为诗人的情感而染上了个性色彩”这一结论,为开启活动一的学习作铺垫。
活动一:品读意象,探析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引导学生关注意象及其特点
1.教师从热身活动的总结入手,给出“意象”的概念,顺势安排学生阅读《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两首诗歌,利用表格,梳理诗中出现的意象,概括其特点并比较异同。
(二)引导学生探究意象与情感的关联
1.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意象特点、两首诗歌意象相同点和不同点,顺势追问:两首写作时间大致相同的诗歌,为什么意象选择及意象特点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2.引导学生完成追问的问题,教师出示写作背景,学生小组合作,分析两首诗歌表达的诗人情感,明确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三)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丛书中《满江红(皎皎昆仑)》一诗从意象、意象特点、诗人情感三方面进行分析,完成拓展练习。
在上面探究活动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引导学生明确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活动二:品读语言,体会诗人措辞的巧思
(一)指导学生阅读《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根据阅读理解,回答教材给出的两处旁批中的问题。
(二)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分析“望”“惜”蕴含的丰富情感,明确“嘶哑”和“悲愤”这两个修饰语带给学生的阅读感受。
(三)为巩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丛书中的《复活的土地》与《我爱这土地》进行对比阅读,完成拓展练习。
完成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明确加上修饰语和不加修饰语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完成活动小结。
【布置作业】
必做:背诵并默写《我爱这土地》
选做:结合学习提示,为《复活的土地》写一两条批注。
【板书设计】
黑板分左右两部分,左侧板书写“意象是为了诗人情感表达服务的”,右侧分上下两栏,上面板书“意象的概念”“意象特点”,下面板书诗人情感,如“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灾难的悲愤痛苦,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
【教学建议】
1.本节课中的重难点在于学生对意象及特点的表述,教师可以在巡视过程中参与到学生们的活动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之后,在交流分享过程中进行重点强调,以此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2.丛书资源的拓展训练,如果时间有限的话,可以以教师呈现的方式进行,不必安排学生作答,教师借助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完成比较即可。
3.课后作业的旁批类型及内容都可以多样化,如教材中的“质疑式批注”“评点式批注”甚至可以让学生学习《沁园春·雪》一文,批注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