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我的叔叔于勒
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教读引领课
第一课时
教材:《我的叔叔于勒》
丛书:《神秘的大黄猫》
学习内容
1.通过多角度梳理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2.通过变换人称讲故事,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3.通过拓展练习,准确说出叙述视角的作用。
学习目标
任务一:多角度梳理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活动(一):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请根据下面的提示,任选一个角度梳理小说情节,绘制思维导图。
参考示例
活动(二):请从以上四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复述故事。
参考示例:
年轻时于勒大肆挥霍,人财两空,被看成是“祸水”,落得扫地出门的地步。既至美洲,赚了小钱,两年后又发了大财,成为大家的“福星”。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钱的于勒归来,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兴,出国到哲尔赛岛的旅行,他们在船上却见到一个酷似于勒的穷苦的卖牡蛎的人,菲利普先生在船长那里得到了可怕的印证,不但发财的梦想化为乌有,进入上流社会的美梦成为泡影,眼下二女儿的婚事也岌岌可危,最后全家不动声色地改乘海轮回来。
任务一:梳理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任务二:变化视角讲故事,把握小说主题
链接材料:
19世纪法国工业发展迅速,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艰难辛酸,金钱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人们因金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
活动(一):如果小说以从菲利普夫妇或者于勒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你会重点讲述哪个故事情节呢,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示例:
以菲利普夫妇的视角讲故事,会把“家庭的拮据”“被人发现于勒是个穷光蛋后家庭遭受的羞辱”等情节作为讲述重点,以此来突出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小人物地位的卑微,生活的辛酸。
以于勒的视角讲故事,会把“挥霍哥哥的钱财”“发财后的报恩想法”“努力赚钱养活自己,不给哥哥嫂子添麻烦”等情节作为讲述重点,以此突出于勒人性中的善良。
活动(二):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何好处,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示例:
小说以“我(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既能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性格特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又能从儿子的视角展现菲利普夫妇生活的无奈和辛酸,表达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辛酸生活的同情,更能突出主题。
任务二:变化视角讲故事,把握小说主题
任务三:拓展练习,学以致用
1.请阅读丛书文章《神秘的大黄猫》,任选一个角度,梳理小说情节。
开端 母亲邀请莲姨母子吃饭
发展 母亲去邻居家借腊肉招待莲姨母子
高潮 莲姨谎称腊肉被大黄猫叼走
结局 肉失而复得
参考示例一
参考示例二
原因:母亲在门口遇到了莲姨和她的儿子,并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因为家境窘迫母亲偷偷去邻居家借腊肉。
结果:莲姨知道“我”家里困难不想给我们增加负担,于是谎称腊肉被“大黄猫”叼走,故意将腊肉藏起,饭后临走时又将腊肉还回来。
2.结合预习提示,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参考示例:
这篇小说以“十二岁的我”为视角讲述了母亲在门口遇到了莲姨和她的儿子,并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因为家境窘迫母亲偷偷去邻居家借腊肉,莲姨知道“我”家里困难不想给我们增加负担,谎称腊肉被大黄猫叼走,在临走时又将腊肉还回来的故事。
任务三:拓展练习,学以致用
3.小说以十二岁的“我”的视角叙述整个过程,这样写有何好处。
参考示例:
小说以十二岁的“我”的视角讲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以未成年人的视角诠释母亲的热情真挚和莲姨的善良体贴,虽然十二岁的我还不理解两人之间的感情,但两人美好的形象与真挚的情谊却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任务三:拓展练习,学以致用
4.如果小说以“莲姨”的视角叙述整个过程,会详写哪个情节,这样写有何好处。
参考示例:
小说以“莲姨”的视角讲述故事,会更加突出母亲的热情真挚和莲姨的善良体贴,突出两人美好的形象与真挚的情谊,体现贫苦年代普通老百姓之间的深厚感情,感人至深。
任务三:拓展练习,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必做: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勾画人物描写的句子,概括人物形象。
选做:阅读丛书文章《粮食》《镇堂之宝》,初步感知小说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
第二课时
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组文阅读课
教材:《我的叔叔于勒》
丛书:《镇堂之宝》《粮食》
学习内容
1.通过梳理小说的叙事顺序和时间顺序,学习小说的叙事技巧。
2.通过比较人物的变化,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助读资料,理解小说主旨,认识社会现象。
学习目标
任务一:调整情节安排,体会叙事艺术
活动(一):如果按照时间顺序调整小说原来的情节,你会如何排列,说说理由。
盼于勒(1—4 段)
赞于勒(5—19 段)
见于勒
(20—47 段)
躲于勒(48—49 段)
盼于勒
赞于勒
见于勒
躲于勒
参考示例
任务一:调整情节安排,体会叙事艺术
活动(二):你认为原文情节安排与调整后的情节安排,哪个更巧妙,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示例
(1)小说一开始就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盼”,设置悬念,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盼于勒”极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3)“赞于勒”中6-11段属于插叙,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波澜起伏,为下文发展做铺垫。
(4)“赞于勒”与“躲于勒”,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形成对比,有利于突出突出人物形象。
活动(一):小说借助“盼于勒”和“赞于勒”两个情节,交代了于勒的变化,请勾画出体现这些变化的句子,完成下面的表格,探究变化原因,概括于勒的人物形象。
任务二:关注变化,分析人物形象
过去的于勒 现在的于勒 变化的原因 人物形象
参考示例:
过去的于勒 现在的于勒 变化原因 人物形象
行为不正,糟蹋钱。 坏蛋,流氓,无赖。 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部分。 希望赔偿哥哥的损失。 写第二封信,告诉哥哥不用担心他,他的身体很好,买卖也好,要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发了财后回家一起快乐生活。 1.不爱惜金钱。 2.“美洲梦”破灭。 3.对哥嫂的怀念和感恩。 不会过日子,却是一个懂得感恩,有情有义的人。
活动(二):小说借助“盼于勒”“赞于勒”和“躲于勒”三个故事情节,交代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请勾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探究变化原因,概括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
任务二:关注变化,分析人物形象
早年于勒 发财的于勒 落魄的于勒 变化的原因 人物形象
参考示例:
早年于勒 发财的于勒 落魄的于勒 变化的原因 人物形象
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 有办法的人 那个小子、 家伙、贼、讨饭的, 这个人,这个流氓 1.物质和金钱至上 2.自家生活的拮据 3.于勒曾是她们的负担 自私冷酷,不顾亲情,只管自己的利益,金钱至上。
活动(一):作者强调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有何用意,请结合下面的助读资料,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任务三:借助助读资料,理解小说主旨
资料一:
小说写于一八八三年,当时的法国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资料二:
19世纪法国工业发展迅速,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艰难辛酸,金钱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人们因金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
参考示例
这篇小说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的贫富变化而前后不同的态度,形象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性格特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辛酸生活的同情。
活动(二):下面是编者删除的小说原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结合这段资料,说说你又有何新的认识。
任务三:借助助读资料,理解小说主旨
开头: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弗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将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结尾: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参考示例
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作者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同时,也寄予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少一点对金钱的贪婪和欲望,多一些人性的关爱和美好。
任务四:拓展练习,学以致用
1.“必读社”网站将丛书文章《镇堂之宝》推荐给读者,评论区留言中,大家认为这篇小说能反映社会生活,内涵丰富。请根据阅读收获,说说下面的评论中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医药世家的故事。陈家人把“家乡之土”当作“镇堂之宝”,供奉在神龛上,既表达了他们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也寄托着前人对后代能牢记本源、传承家风的愿望。
B.小说塑造了一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中医形象,陈须浮家族始终致力于用发展起来的医术治病救人。
C.介绍了“建昌帮”的历史与影响,中药加工工具、中药加工技艺、药材等,展现了中医药学习的复杂和艰难。
D.小说旨在引发读者对“乡土情结”“中医文化”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思。
C
任务四:拓展练习,学以致用
2.阅读丛书文章《粮食》,结合阅读收获,说说下面对老寿这一人物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乐观坚强,坚信革命必胜
B.慷慨大方,支持革命
C.大公无私,顾全大局
D.平易近人,身姿矫健
D
课后作业
【必做】如果菲利普在船上发现的一位百万富翁相貌像于勒,他们的表情会怎样?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试写成300字的短文,并交流。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多角度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大意,学习叙事技巧。
指导学生通过变换人称讲故事、阅读助读资料等方法,多角度探究并理解小说主旨,认识社会现象。
指导学生通过拓展练习,准确说出叙述视角的作用。
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人物的变化,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
【拓展资源】
《神秘的大黄猫》
《粮食》《镇堂之宝》
【课型及课时建议】教读引领课 2课时
第1课时 指导探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多角度梳理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2.指导学生通过变换人称讲故事,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3.指导学生通过拓展练习,准确说出叙述视角的作用。
【拓展资源】
丛书:《神秘的大黄猫》
【课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过程】
任务一:指导学生多角度梳理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活动(一):指导学生从提供的四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梳理课文情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体现情节发展变化的句子,选择一个角度,完成情节梳理。
2.同桌交流探讨,完善答案。
3.班内分享,达成共识。
活动(二):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
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情节梳理的结果,选择一个角度,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
2.学生小组内分享,推选出最精彩的,班内交流分享。
任务二:指导学生变化视角讲故事,把握小说主题
活动(一):指导学生从菲利普夫妇或于勒的角度讲述故事,分析情节详略的变化,说明理由。
1.引导学生明确从菲利普夫妇的角度讲述故事,情节的详略安排和小说主旨都与原文有不同。
2.引导学生从于勒的角度讲述故事,概述情节详略安排和小说主旨的变化。
活动(二):在上述活动的铺垫下,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以若瑟夫的角度叙述故事的好处。
1.教师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过程中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
2.小组代表发表看法,师生明确。
任务三 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阅读丛书文章《神秘的大黄猫》,巩固本节课所学,提升学生小说情节概括和主旨分析能力。
活动(一):引导学生从任选一个角度,梳理小说情节。
活动(二):引导学生结合预习提示,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教学建议】
本课时任务一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除线索以外梳理小说情节的角度,与《故乡》一文的学习互为补充,提高学生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的能力。任务二是本课的重难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变化叙事角度,探究小说的情节安排之匠心。叙事角度发生变化,情节的详略安排和小说主旨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有了这些铺垫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以“若瑟夫”的角度叙事的艺术匠心,这一环节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任务三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丛书文章,对本节课所学的三个任务进行巩固,从小说情节的梳理,到复述故事,再到借助叙述角度的变化,领悟小说以“我”的角度叙事的好处,通过四个练习题对学习成果进行验收。
第2课时 指导探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梳理小说的叙事顺序和时间顺序,学习小说的叙事技巧。
2.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人物的变化,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助读资料,理解小说主旨,认识社会现象。
【课型】教读引领课
【拓展资源】
丛书:《粮食》《镇堂之宝》
【教学过程】
任务一:指导学生调整情节安排,体会叙事艺术
活动(一):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小说情节,并说明排列的理由。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排列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先同桌交流,后全班分享。
活动(二):指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将原文情节安排与调整后的情节安排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作者叙事艺术之美。
1.安排学生小组展开探讨,比较原文情节安排和调整后的情节安排,从中发现作者的叙事艺术。
2.学生小组内交流过程中,教师随机点拨,全班交流后达成共识。
任务二:指导学生关注变化,分析人物形象
活动(一):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跳读“盼于勒”和“赞于勒”两个情节,勾画出体现于勒变化的句子,探究变化原因,概括于勒的人物形象。
1.教师巡视,随机引导学生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跳读课文,完成表格填空。
2.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分享,达成共识。
活动(二):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跳读“盼于勒”“赞于勒”和“躲于勒”三个情节,勾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探究变化原因,概括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
1.教师巡视,随机引导学生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跳读课文,完成表格填空。
2.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分享,达成共识。
任务三:指导学生借助助读资料,理解小说主旨
活动(一):教师出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意图,理解小说主旨。
1.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独立思考。教师巡视,发现同学们有困难,随机答疑解惑。
2.学生有收获后,班级分享,达成共识。
活动(二):因本文是删减文,为助力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小说主旨,教师以资料助读的形式补充小说原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指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主旨。
需要注意的是,探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我”的行为,借此激发学生领悟作者的人文情怀。
任务四:指导学生拓展阅读,巩固本课所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丛书文章《镇堂之宝》《粮食》,根据阅读收获,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变
【教学建议】
本课时紧承上一课时的安排,设计的三个任务环环相扣。第一个任务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调整情节安排,在活动中把握小说的叙事艺术之美。第二个任务“探究人物变化,分析人物形象”是本课时的重点。教师指导学生借助表格,梳理人物描写,勾画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第三个任务是本课时的难点。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未删减的原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有了这些材料的支撑,学生解答这一难点也没有困难。本设计中拓展了丛书文章《镇堂之宝》《粮食》,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因为时间有限,所以该任务设计成了选择题的形式,以降低思维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