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尝试创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深度品读本单元诗歌及拓展作品,系统掌握意象选取、情感表达等核心创作技法,完成从仿写关键句段到独立创作的梯度训练。
2.引导学生发现日常事物中的诗意,学会将个人情思融入典型意象,写作具有真情实感的诗歌作品。
【拓展资源】
《一月的哀思(节选)》《再别康桥》《致橡树》《相信未来》
【课型及课时建议】
读写融通课+活动探究课 2课时
第1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诗歌,提炼写作锦囊。引导学生阅读丛书诗歌,通过仿写关键句或片段,初步掌握诗歌创作的技巧。
2.引导学生选取生活中承载个人情思的意象,融入情感,创作一首诗歌。
【拓展资源】《一月的哀思(节选)》《再别康桥》《致橡树》《相信未来》
【课型】读写融通课
【教学过程】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写作要求。
活动一:引导学生整体构思
引导学生围绕写作要求,完成整体构思中的“题目”“表达情思”。
1.安排学生根据写作要求,初步拟定诗歌题目,想要表达的情感,完成整体构思的诗歌题目及“我想表达的情思”两部分内容。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商讨构思时存在的困惑并完善自己的构思。
活动二: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提炼“锦囊”
(一)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结合学习收获,提炼写作“锦囊”。
1.要求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从意象选择、诗歌结构、语言表达、叙述视角等角度,提炼写作锦囊。
2.组织小组讨论,组长记录组员提炼的写作锦囊,最终确定本组的发现。
3.师生共研,各组分享技巧要点,教师点拨引导。
活动三: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分步完成诗歌写作
(一)指导学生完成结构安排
1.指导学生以“回忆自己的生活”为话题,仿写《相信未来》一文的结构,完成诗歌结构安排。
2.组织小组讨论《相信未来》一文的结构,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在全班分享,最后得出结论。
《相信未来》第一节:困境中的坚守(过去)。第二节:时间的见证(现在)。第三节:强烈的呼告(未来)
3.学生明白了《相信未来》一文的结构后,完成整体构思的诗节主要内容部分。
(二)引导学生完成第一小节的诗歌写作
1.提示学生以“回忆校园生活的细节”为内容,仿照《一月的哀思(节选)》中的片段,选定意象,完成诗歌第一小节的写作。
2.要求学生分析《一月的哀思(节选)》中喜欢的一个段落,分析意象选择的特点,讨论后得出结论:善于从生活细节选择意象。然后引导学生仿照自己喜欢的片段,自由写作。
3.师生共研,选取2-3份典型在全班分享。
(三)引导学生完成第二小节的诗歌写作
1.提示学生以“记录时光的精彩”为内容,仿照《再别康桥》中的语言特点,完成诗歌第二小节的写作。
2.要求学生选择《再别康桥》中喜欢的一个段落,分析语言特点,讨论后得出结论:隔句押韵:随情感起伏变换韵脚。
3.引导学生仿照《再别康桥》的语言特点,自由写作。
4.师生共研,选取2-3份典型在全班分享。
(四)引导学生完成第三小节的诗歌写作
1.提示学生以“展望未来,抒发情感”为内容,仿写《致橡树》中的一段,完成诗歌第三小节的写作。
2.要求学生分析《致橡树》中喜欢的一个段落,分析情感表达的特点,讨论后得出结论:先否定,再确立平等关系,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
3.引导学生仿照《致橡树》的情感表达特点,自由写作。
4.师生共研,选取2-3份典型在全班分享。
【板书设计】
整体结构安排:过去-现在-未来
意象选择:生活细节
语言表达:隔句押韵
情感表达:直抒胸臆
【教学建议】
诗歌创作要有真情实感,写作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翻一翻自己的衣兜、笔袋和书包,找一件纪念品,以此引发对过去生活点滴的回忆。写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充分的联想与想象,突出所选意象的特点,将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另外诗歌写作,对同学们来说有一定难度,在仿写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同学的写作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基础好一些的同学,可以自己写,不必仿写。本节课中拟标题——定结构——写诗节三项活动,形成递进链条,环环相扣,各环节的操作细节应基于学情灵活把控,不必严格拘泥于参考示例提供的段落,确保探究有方向、有实效。
第2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评选优秀诗作,强化学生对诗歌语言、意象、情感表达的理解。
2.指导学生学习编辑小报的基本方法,提升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3.在编辑班级小报过程中,通过激励增强学生成就感,激发持续的创作兴趣。
【课型】活动探究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将写好的片段组合成一首完成的诗歌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引导他们将写好的片段组合为一首完整的诗歌。
2.安排学生自主完成诗歌的写作,教师巡视过程中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提示(如上下文之间的过渡、语言表达、意象选择等)。
3.鼓励学生完成初稿后,提示学生对照量表从“情感表达、语言特点、结构安排”三个要素进行自评。
活动二:引导同学之间互评,并依据同学修改意见完成升格作文
1.组织学生同学间交换互评,要求组员结合丛书中的“佳作欣赏”范例,为同伴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并记录互评意见。
2.教师参与各组评改过程,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明确修改方向。
3.安排学生根据自评、互评意见及教师点拨,自主修改诗歌作品,完成升格。
活动三:引导学生挑选优秀作品,完成班级诗歌小报
1.组织各小组推选优秀作品,说明推选理由(可结合评价量表)。
2.提示学生参考优秀诗歌小报的标准,分组讨论班级小报的编辑方案。
3.交代各小组根据方案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时对排版逻辑、内容搭配等进行适时引导。
4.完成初稿后,组织小组展示小报。展示过程中小组长推选出优秀作品,依据优秀班级小报的标准,编辑班级小报。
【布置作业】
必做:根据课堂他评、教师指导及小报编辑中的反馈,再次修改自己的诗歌作品,誊写在作文本上。
选做:将班级诗歌小报进一步整理、美化,制作成电子或纸质班级小报,在级部文化墙展示。
【教学建议】
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以确保教学效果:首先,在评选优秀作品时,要严格按照评价量规中的标准执行,避免主观化倾向。那些未被选中的作品,应同时设立“闪光句收藏夹”如最美好的比喻、最大胆的意象等,以充分保护每位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其次,编辑小报环节要合理分工,根据学生特长分配文字组、美工组、排版组等任务,提供简易素材包和排版模板降低技术门槛,严格控制各环节时间并做好应急预案。在课堂组织方面,要预留处理争议的时间,通过“30秒说服”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评价能力,并针对不同小组进度实施差异化指导。最后,排版设计等平时接触不到的实际问题要顺势转化为学习契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诗歌传播场景,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迁移。教师需提前准备彩纸、磁贴等物资,并做好技术故障的应急方案,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共10张PPT)
任务二:诗歌朗诵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活动探究课 2课时
教材:任务二 诗歌朗诵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丛书:《再别康桥》《致橡树》
学习目标
1.熟练运用重音、停连、语气、节奏、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并用特定符号设计朗诵脚本。
2.参加朗诵比赛,明确评分标准,在实践中深化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内化朗诵技巧。
活动一:自读选诗,设计朗读脚本
1. 从课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和丛书《再别康桥》《致橡树》中选择一首作为朗诵篇目,并写出推荐理由。
我要朗诵的诗歌 选择朗诵这首诗歌的原因(可以从诗歌主题、意象、表达的情感或意境等角度谈) 理由一: 理由二:
活动一:自读选诗,设计朗读脚本
2.标注重音、停连、语调等符号,试着读出要表达的情感。
参考示例:
活动二:合作诵读,展示评价标准
2.欣赏四首背景音乐,各小组讨论配乐的选择及选择理由。
《终焉》小濑村晶 《Chaconne》神秘园
《Kiss the rain》李闰珉 《夕阳山顶》李戈
1.小组内合作展示诵读,组长选出主持人,并做好诵读分工,每个小组诵读不超过3分钟。
活动二:合作诵读,展示评价标准
3.小组内依次展示诵读,其他同学根据“诗歌朗诵评价量表”给予星级评价,并予以点评。
活动三:诵读展示,评选优胜小组
小组代表依次展示诵读,其他组长根据“诗歌朗诵评价量表”给予星级评价,评选优胜小组。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星级 评价 改进建议
语言表达 吐字清晰,读音正确,语言流畅 重音、停连、节奏、语气等恰当
情感表现 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深情投入
精神面貌 大方得体,表情动作能恰到好处地表现诗歌情感
朗诵形式 形式多样,可独诵、合诵等 合理使用配乐或视频
附:诗歌诵读评价参考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