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2.2 水珠从哪里来【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水和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科学思维目标
●观察不同条件下水珠出现的颜色、大小,推理出水珠出现的根本原因,归纳出温度是影响水状态变化的重要条件。
探究实践目标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辩论,运用多种证据解释自己的观点,质疑别人的观点。
●对水珠的来源做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 分析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目标
●通过班级交流,学会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事实求是”的标准审视别人的观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单元第2课,本课对应课程标准3 ~ 4年级学习内容“2.1 物质的三态变化”第二点“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熔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通过对第1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中存在看不见的水蒸气,观察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可以转换成小水滴。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的水杯外壁是否产生水珠,深化对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的认识,逐步帮学生建立起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有关的认识。
本课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以温暖房间的玻璃窗上出现水珠作为情境,让学生讨论水珠的来源。探索板块,分为三个对比实验,首先将有玻璃片盖子和敞口的低温冰水混合物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杯子外壁的水珠与杯内的水蒸气是否逸出无关;其次将无色与有颜色的冰水混合物对比,明确外壁的水珠并非杯内的水渗出;最后将低温的无冰水杯子与有冰水杯子对比,发现“低温”才是根本的原因。
三年级的学生对装有冰的物品外表面会有水珠,寒冷季节的公交车车窗上会出现水珠等细节现象是有经验的,能将水珠出现与水蒸气联系起来,但缺少深人思考其背后的原因,难以将水珠与“低温”联系起来。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能用某-个现象来说明问题,但很难综合多个不同的证据来进行推理。在推理过程中,部分学生容易过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将想象和猜想作为事实证据来使用,教师应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和有依据地辩论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观察,分析杯子外壁出现水珠的原因。
难点:根据不同的观点设计不同的对比实验。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冬天室外的溫度较低,室内溫度较高,此时窗户玻璃内侧上出现了许多水珠。这种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为后续探究水珠是否与温度差异有关做好铺垫。
聚焦:通过对生活中出现水珠现象的回忆,聚焦为何会出现水珠,发出疑问:这些水珠来自哪里呢
探索1: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对于水珠来源的猜想,并将学生想法进行归纳,板书在黑板上,了解学生认知前概念,不评论各种猜想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对比实验,检验猜想。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实验方案进行补充。
探索2:第一组实验,比较装有冰水混合物的杯子在杯口敞开和封闭情况下,杯子外壁出现水珠多少、时间快慢等的差异。在实验时,注意控制变量:两杯水的水位高度、冰块数量应相同,其中一个敞口,一个用玻璃片 盖紧。第二组实验,观察装有不同颜色冰水混合物的杯子外壁出现的情况,比较出现的水珠颜色是否相同,分析水珠颜色是否与冰水混合物颜色有关。
第二组实验,观察装有不同颜色冰水混合物的杯子外壁出现的情况,比较出现的水珠颜色是否相同,分析水珠颜色是否与冰水混合物颜色有关。
通过气泡图引导学生关注杯子外壁的水珠与杯内的冰水混合物不是同一来源。
第三组实验,将冷冻后低温的杯子用干燥的毛巾迅速擦干,并与装有冰水混合物的杯子比较,观察、对比二者出现水珠的时间、水珠大小、出现的水珠是否会逐渐消失等现象。
通过气泡图引导学生归纳发现水珠出现与“低溫”有关,与杯内的冰水混合物成分无关。
研讨1:通过这三组对比实验,学生认识到水珠来源于空气中无色无味的水蒸气。通过举例论证水蒸气弥散在我们周围,可以与液体水(水珠)互相转换。
研讨2:借助三组对比实验层层论证温度会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教师向学生明确:水珠出现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成小水珠有关。
拓展:联系生活提供更多证据,论证水珠出现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和应用到对更多生活中的现象的解释,帮助学生加深对“凝结”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学生:玻璃片、透明杯子、冰块、色素、干燥的毛巾等。
教师: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1.聚焦
由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帮助学生回忆窗玻璃.上出水珠的现象,激发他们表达和交流日常生活经验的欲望。学生还可能提出从冰箱里拿出矿泉水瓶和易拉罐后,它们的外壁也会出现很多水珠等类似现象。教师可进一步聚焦“这些水珠来自哪里呢 ”,引发学生思考、辩论。
2.探索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对于“这些水珠来自哪里呢 ”这-问题的观点和理由,引发认知冲突,了解学生对凝结现象的认识情况。部分学生的回答中会提到凝结现象发生的条件一水蒸 气或温度,主要分为三类: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水蒸气遇到物体就会形成小水珠,和温度无关;一部分学生认为水蒸气遇冷才会出现小水珠;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水珠可能是水从外壁的另一侧渗 出来的。水珠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学生需要获取更直观、全面的证据。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观点设计实验方案,寻找证据。如制造低温环境,可以通过在玻璃杯中添加冰水混合物或是将玻璃冷冻来实现;验证水珠的形成是否与内部水蒸气外溢有关,可以通过加盖玻璃片来比较;验证水珠是否是从玻璃杯中渗出,可以通过向冰水混合物中添加色素来鉴别。在制订对比实验方案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控制水量、冰块数量等变量。在学生研讨交流想法后,可与教材中的三组实验相比较,对实验设计未考虑全面处进行补充,对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质疑,最终获得大家都认可的实验方法。
制订实验方案后,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整理证据,并把他们的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学生观察可以发现,装有冰水混合物的杯子,无论是否用玻璃片盖紧杯口,外壁均会出现水珠,且水珠的颜色无色透明,表明与杯内有颜色的冰水混合物无关。此外,空的杯子经冷冻降温后,杯壁内外同样会出现水珠,反复擦拭也无法擦干水珠,只有当杯子恢复常温后,才能擦千水珠。
第二单元水
3.研讨
对于“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哪里 生活中有什么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个问题,可以贯穿探索活动的前、中、后各个阶段,了解学生在探索活动各阶段想法的变化。对于第二个问题“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和什么有关 ”这一问题,可以在探索完成之后,学生联系第三组实验中冷冻后的空水杯内外均出现水珠的现象,通过对比和归纳,可以发现水珠的出现与温度紧密相关。同时,联系第1课大杯子内壁出现的水珠,再次说明“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4.拓展
学生对于凝结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概念构建阶段,还应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出现水珠 ”,给学生提供更多应用所学原理解释现象的机会,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冬天从室外回到室内时,眼镜片上出现一层薄薄的水珠;夏天吃冰棍时,冰棍上面冒出“白汽”;以及冬天嘴里呼出“白汽”。通过列举更多凝结的现象,使生活中的事实成为论据,引导学生进一步科学论证。
(七)教学评价建议
建议本课教学评价关注科学课程标准中第31页中的学业质量要求(3 ~ 4年级)“能对影响因素进行大胆猜测;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我评价,如表所示。
“水珠从哪里来”自我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我会观察 我能观察到不同实验中实现现象的不同
我会表达 我能将自己的观点说清楚
我会比较 我能比较出实验中的相同和不同
我会倾听 我能专注倾听别人的想法,并适时给出回应
举出窗玻璃上出现水珠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常见的类似现象,引起学生探究水珠产生原因的兴趣。
通过气泡图引导学生理解水珠出现与杯内水蒸气是否外溢无关。
用写或画图的方式记.录杯子外壁出现水珠的变化,帮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提高观察能力。教师可提醒学生水珠的大小、多少、颜色、出现位置是否需要区分,确保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