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2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9 15:1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什么是生态系统
1.下列不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
A.一条小溪 B.一块农田 C.一片草坪 D.骆马湖中的鱼
2.以下描述可以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
A.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湖泊中的所有生物和环境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
3.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树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
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4.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人类在其组成成分中属于 (  )
A.消费者 B.生产者
C.分解者 D.环境
5.如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①为生产者,银杉属于该部分
B.②为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
C.③为分解者,可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D.④表示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6.“水稻→害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如果大量捕杀青蛙,短时间内会导致 (  )
A.害虫和水稻都减少 B.害虫增多,水稻减产
C.害虫和水稻都增多 D.害虫减少,水稻增产
7.某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中A、B、C、D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A]       ;[B]       ;
[C]       ;[D]       。
(2)该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3)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流动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
生态系统的功能
8.请写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1)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能量可以从    者传递至    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后两空均填“生产”或“消费”)
(2)植物和动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    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也产生    、水等物质。
(3)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    、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    。
(4)生态系统的两大生理功能是      。
1.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表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B.乙表示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C.丙是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D.甲、乙、丙三类生物成分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
A.缺少生产者 B.没有消费者
C.分解者很少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3.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的图解正确的是 (  )
A B
C D
4.“稻虾共作”是一种既可生产无污染的水稻,又能收获小龙虾的生态模式。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最短的是       。
(2)小龙虾和害虫之间存在捕食和    的关系。若人类大量捕捞小龙虾,短时间内害虫的数量会    (填“增多”或“减少”)。
(3)该生态模式的优势有                      (写出两点)。
5.(生态观)“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投放人工鱼礁,将人工放养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藻等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海上放养。图1是青岛某海洋牧场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图2是该牧场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序号代表生物的生理作用过程),图3是人工鱼礁的模型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带鱼和鱿鱼等是人们喜食的海鲜,其中带鱼和鱿鱼的关系是      ,这些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该食物网中的    。该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使带鱼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                    。
(2)图2中的几种成分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其中A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    。图2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        (填序号)。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海洋牧场”进行着能量流动和    ,这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
(3)如图3所示,在人工鱼礁前方,上升的水流将海洋底质中的无机盐带到中层,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在人工鱼礁后方,形成流速较低的涡流区,大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潜留。鱼类在涡流区大量聚集的原因是        。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D 2.C 3.B 4.A 5.B 6.B
7.(1)生产者 消费者 消费者 分解者
(2)1 A→B→C
(3)非生物成分
(4)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
8.(1)太阳能 生产 消费
(2)有机物 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 物质循环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力提升
1.D 解析:据图可知,甲的能量流向乙,甲、乙的能量都流向丙,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因此,甲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A正确;乙是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生,B正确;丙是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C正确;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甲、乙、丙三类生物成分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D。
2.C 解析:由于人体的尿液、粪便中含有的有机物必须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简单无机物,且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较少,尤其是分解者,所以为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故选C。
3.C 解析: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同时生产者也能通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所以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箭头是双向的。消费者不能直接利用二氧化碳,但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向无机环境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重新返回无机环境。据此分析题图,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1)3 杂草→小龙虾 (2)竞争 增多
(3)通过在稻田中引入小龙虾,加快了物质循环;调整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解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该生态系统中含有的食物链是杂草→小龙虾;杂草→害虫→小龙虾;水稻→害虫→小龙虾。(2)由图可知,小龙虾和害虫有共同的食物——杂草,故小龙虾与害虫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若大量捕捞小龙虾,短时间内害虫的数量会增多。(3)小龙虾是消费者,在稻田中引入小龙虾,可加快物质循环;调整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1)捕食和竞争 浮游植物 5 浮游植物→中华哲水蚤→磷虾→带鱼
(2)浮游植物 ②③④⑤⑥ 物质循环
(3)涡流区有丰富的食物和氧气(合理即可)
解析:(1)由图1可知,鱿鱼是带鱼的食物,鱿鱼和带鱼有共同的食物——磷虾,故带鱼和鱿鱼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食物网中,只有浮游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故这些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该食物网中的浮游植物。该食物网有浮游植物→水母→银鲳、浮游植物→中华哲水蚤→磷虾→水母→银鲳、浮游植物→中华哲水蚤→磷虾→黄鱼、浮游植物→中华哲水蚤→磷虾→鱿鱼→带鱼、浮游植物→中华哲水蚤→磷虾→带鱼,共5条食物链,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因此,带鱼所在食物链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获得的能量越多,故使带鱼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浮游植物→中华哲水蚤→磷虾→带鱼。(2)由图2可知,A能通过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A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浮游植物。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能释放二氧化碳,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也能释放二氧化碳,故图2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②③④⑤⑥。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海洋牧场”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3)由图可知,涡流区有大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潜留,因此,鱼类在涡流区大量聚集的原因是涡流区有丰富的食物和氧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