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维护生态安全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2 维护生态安全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9 15:4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维护生态安全
什么是生态安全
1.在长江流域中,过度捕捞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
A.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水草疯长,食肉动物数量下降
C.破坏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D.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利于人类生存
2.下列关于生态安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B.人类活动导致生态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C.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生态安全
D.保障生态安全需要全体公民的认同
维护生态安全的对策
3.下列行为不利于维护生态安全的是 (  )
A.优先选择绿色低碳产品
B.不捡拾野生鸟卵
C.随意放生购买的巴西龟
D.不食用野生动物
4.下列有关国家在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方面采取的主要对策中,不正确的是 (  )
A.加强对黄河水源涵养区的保护
B.加强对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天然林、湿地、草原的保护与修复
C.实行黄河流域重点水域禁渔期制度
D.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加强污水排放
5.下列有利于保护高原生态环境的是 (  )
A.牺牲环境促发展
B.控制草场上牛、羊的数量
C.大力开发自然资源
D.提倡使用私家车
6.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生物圈中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相互联系的
C.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7.在“拟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活动中,错误的做法是 (  )
A.进行实地调查,不需要做记录
B.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C.写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D.给有关部门和公民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方面提出建议
8.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准备调查某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下列拟订的调查计划不属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范畴的是 (  )
A.调查该市学生身高低的原因
B.分析该市河流污染的原因
C.调查该市空气质量差的原因
D.调查该市湿地的基本状况
9.生物小组的同学拟订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下列选项中你认为不可取的是 (  )
A.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温室效应
B.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C.收集垃圾并尽快掩埋,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
D.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措施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
A.建造三北防护林
B.燃烧作物秸秆
C.推进农村厕所改造
D.适时并有计划地捕捞成鱼
2.(2024聊城中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下列说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
A.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
B.大自然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焚烧生活垃圾,减少处理费用
D.吃野味去,野生动物营养价值很高
3.工业废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如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极易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1)图1为某湖泊中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请写出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2)该湖泊受到重金属污染,生活在此的各种生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不断增加,该湖泊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并难以恢复,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
(3)为重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研究人员尝试利用不同水生植物组合来吸收重金属,结果如图2。据图2分析,清除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最快的一组是    (填序号)。该实验结果    
(填“符合”或“不符合”)“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原理。
(4)进一步研究发现,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会再次上升,推测是由于水生植物的枯枝败叶被    分解后,其体内吸收的重金属重新释放到水中。因此在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时,达到其生长周期后应及时捞出做无公害处理。以下措施可行的是    。
A.直接埋在田里做肥料
B.制成饲料喂牲畜
C.从植物体内回收重金属
4.(社会责任)海洋微塑料是指粒径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颗粒,由于微塑料体积小,部分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对海洋生态环境有很大危害,因此也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海洋微塑料不仅存在于海洋中,还可以通过海洋生物传递,最终进入人体肠道、血液甚至肝脏等,危害人类健康。为研究海洋微塑料对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危害,科研人员利用小鼠进行了如下科学实验,如下表是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
组 别 小鼠 数量 饲喂方式 实验结果
小肠绒毛状态 体重平均增长值(g/只)
A 15只 每天喂含5%海洋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 g/只,连续一个月 基本消失 -0.12
B 5只 每天喂含0.5%海洋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 g/只,连续一个月 数量少,排列散乱 1.84
C 15只 数量多,排列整齐 7.34
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2)微塑料可通过捕食关系沿    传递,最终进入人体肠道。
(3)C组的饲喂方式应为                    。
(4)请你修改本实验中不足的地方:            。
(5)环境保护是一项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需要大家的共同关心和自觉参与。为减少微塑料垃圾的产生及对人体的危害,请列出一条可行的措施:                     。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D 2.B 3.C 4.D 5.B 6.C 7.A 8.A 9.C
能力提升
1.B 解析:燃烧作物秸秆不仅降低了能量利用率,还会引起大气污染。故选B。
2.A 解析: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A符合题意;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B不符合题意;焚烧垃圾会产生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不符合绿色、环保的处理方式,C不符合题意;食用野生动物不仅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还可能破坏生态平衡,不符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安全的理念,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1)浮游植物→蟹→水鸟
(2)有限的
(3)④ 符合
(4)分解者 C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联系叫作食物链。图中的食物链有浮游植物→蟹→水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蟹→水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虾→水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虾→鱼→水鸟,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浮游植物→蟹→水鸟。(2)湖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故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不断增加,该湖泊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并难以恢复,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由柱形图可知,④组清除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天数最少,说明④组清除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最快。④组中生物的种类最多,清除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最快;①组生物种类最少,清除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最慢,因此,实验结果符合“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原理。(4)水生植物的枯枝败叶会被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因此,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会再次上升,推测是由于水生植物的枯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后,其体内吸收的重金属重新释放到水中。直接埋在田里做肥料,会污染土壤,导致重金属物质通过种植的植物继续在食物链中传递,A不符合题意。制成饲料喂牲畜,重金属会积累在牲畜的体内,并随着食物链传递,B不符合题意。从植物体内回收重金属,可以防止重金属污染,且能对该物质做到重复利用,C符合题意。
4.(1)海洋微塑料对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危害
(2)食物链
(3)每天喂不含海洋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 g/只,连续一个月
(4)B组小鼠的数量也应为15只
(5)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塑料饭盒、塑料地膜等,减少“白色污染”(合理即可)
解析:(1)海洋微塑料不仅存在于海洋中,还可以通过海洋生物传递,最终进入人体肠道、血液甚至肝脏等,危害人类健康。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海洋微塑料对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危害。(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微塑料粒径在5毫米以下,可通过捕食关系沿食物链传递,最终进入人体肠道。(3)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所以,结合表格信息可知:本实验的变量是海洋微塑料,C组的饲喂方式应为“每天喂不含海洋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 g/只,连续一个月”。该组没有经过变量处理,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对照,属于对照组。(4)探究实验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即除了变量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可见,本实验中需要修改的不足的地方是B组小鼠的数量也应为15只,而不能是5只。(5)环境保护是一项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需要大家的共同关心和自觉参与。为减少微塑料垃圾的产生及对人体的危害,可行的措施有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塑料饭盒、塑料地膜等,减少“白色污染”。
同课章节目录